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功能矫治在安氏Ⅱ类替牙期非暂时性错患儿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明莉 刘福来 曹梦龙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19期1934-1936,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功能矫治在安氏Ⅱ期替牙期非暂时性错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安氏Ⅱ期替牙期非暂时性错患儿作为受试对象。系统性分析使用早期矫正治疗前后患儿X线头赢测量片上,分别先定位蝶鞍点S、鼻根点... 目的探讨早期功能矫治在安氏Ⅱ期替牙期非暂时性错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安氏Ⅱ期替牙期非暂时性错患儿作为受试对象。系统性分析使用早期矫正治疗前后患儿X线头赢测量片上,分别先定位蝶鞍点S、鼻根点N、耳点P、眶点O、前鼻棘点ANS、上齿槽座点A、上中切牙点UI、下齿槽座点B、下切牙点LI以及颏下点Me,再作SN、NA、NB、PO(PO连线即为下文的FH平面)、ANS-Me、NP连线以及过UI的上中切牙牙长轴和过LI的下切牙牙长轴,然后测量SNA角、SNB角、ANB角、LI-NB角、UI-NA角、NP-FH角和ANS-Me高度的变化,并分析得到的结果。结果使用早期矫正治疗后,SNA角变化不明显,SNB角平均增加3.05°,ANB角平均减小2.64°,均有显著性差异。Co-Pg、Go-Pg、OLP等矫治后均与矫治前有显著性差异。颌骨的垂直方向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早起矫治后,患者的N-Me、ANS-Me和Ar-Co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牙列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矫治后上切牙和上磨牙均显著向后移动,而下磨牙和下切牙均显著向后移。矫治前后头颅侧位治疗前后软组织的结果表明,颏部软组织增厚、H角与矫正前相比无显著差异、颏唇沟深度则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减少(P<0.05)。其他软组织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安氏Ⅱ类替牙期非暂时性错患儿进行早期矫治,可以促进患儿下颌渐进性前伸,促进下颌骨生长,符合颌骨的生理性改建过程;同时患者咬关系改变,有助于患儿面型的改变,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暂时性错牙合 安氏 II 类替 早期矫正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