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热输入激光拼焊接头非均匀变形与损伤研究
1
作者 赵琳 石东杰 +3 位作者 陈致君 刘高鹏 黄荣学 郭建超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45,共7页
建立了模拟横向接头拉伸变形的Gurson-Tvergarrd-Neeedleman(GTN)损伤模型,采用有限元反推法确定了接头各分区的损伤参数,对不同热输入激光拼焊接头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其变形与失效行为。结果表明,软化区断裂接头早期应力三轴度较... 建立了模拟横向接头拉伸变形的Gurson-Tvergarrd-Neeedleman(GTN)损伤模型,采用有限元反推法确定了接头各分区的损伤参数,对不同热输入激光拼焊接头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其变形与失效行为。结果表明,软化区断裂接头早期应力三轴度较低,随着软化区中部材料发生塑性损伤,后期变形发展快速增加,最终产生软化区断裂模式;当母材区域优先发生塑性损伤后,软化区不再发生变形,最终产生母材断裂失效模式;中热输入横向接头软化区SH22以外其他点孔洞体积分数与高热输入相比有所增加;数值模拟的斜向变形PE 13对应宏观断口的剪切唇区;GTN损伤模型不仅能够反映非均匀接头的变形过程,还能准确反映接头的塑性断裂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输入 GTN损伤模型 应力三轴度 非均匀变形 断裂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循环加卸载岩石非均匀变形演化特征 被引量:25
2
作者 杨小彬 韩心星 +3 位作者 刘恩来 张子鹏 汪腾蛟 张立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9-456,共8页
为了研究循环加卸载下岩石材料的力学响应机制,开展了花岗岩试件单轴循环加卸载非均匀变形演化试验研究。采用CCD相机对试验过程中试件的变形图像进行采集,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分析了循环加卸载过程中试件的非均匀变形、局部化影响特... 为了研究循环加卸载下岩石材料的力学响应机制,开展了花岗岩试件单轴循环加卸载非均匀变形演化试验研究。采用CCD相机对试验过程中试件的变形图像进行采集,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分析了循环加卸载过程中试件的非均匀变形、局部化影响特征参数演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非均匀变形现象越来越明显;非均匀变形统计指标Sw随着加载应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加剧;当试件出现局部化现象后,后续循环随着应力的增大及循环次数的增加,其挤压位移和局部化带影响宽度皆有所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加卸载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 非均匀变形 局部化 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加卸载下花岗岩非均匀变形演化的声发射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杨小彬 韩心星 +2 位作者 刘恩来 张子鹏 王逍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732-2739,共8页
为了研究岩石材料在循环加卸载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与非均匀变形的对应关系,开展了花岗岩试件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利用声发射系统和CCD相机分别对试样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和试件表面的变形图像进行采集,结合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对... 为了研究岩石材料在循环加卸载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与非均匀变形的对应关系,开展了花岗岩试件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利用声发射系统和CCD相机分别对试样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和试件表面的变形图像进行采集,结合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对试件非均匀变形演化过程中的声发射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每次循环加载过程中,非均匀变形的最小点皆与应力卸载的最低点相对应。而自局部化带启动后,每次循环加载过程中的非均匀变形的最大点滞后于循环加载应力的顶点。非均匀变形演化与声发射信号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循环加载过程中非均匀变形的首次转折增大点对应声发射信号增加的起点,非均匀变形的最大点对应声发射信号平静期的起点。随循环次数增加,非均匀变形程度与Felicity比呈负相关关系,即非均匀变形越大,损伤程度越大,Felicity比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加卸载 非均匀变形 声发射信号 局部化带 Felicity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Z31镁合金晶体塑性行为与细观非均匀变形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4
作者 蓝永庭 陆大敏 +2 位作者 刘贵龙 苏莹 张克实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985-2994,共10页
同时考虑滑移与孪生变形机制,在晶体塑性理论基础上建立镁合金晶体本构关系,分别提出滑移与孪生变形的硬化函数,并考虑滑移与孪生变形间的交互作用;结合Voronoi多晶集合体代表性体积单元(RVE),对AZ31镁合金材料在单轴加载情形下进行数... 同时考虑滑移与孪生变形机制,在晶体塑性理论基础上建立镁合金晶体本构关系,分别提出滑移与孪生变形的硬化函数,并考虑滑移与孪生变形间的交互作用;结合Voronoi多晶集合体代表性体积单元(RVE),对AZ31镁合金材料在单轴加载情形下进行数值模拟实验及细观分析。比较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表明:采用晶体塑性本构关系及硬化函数能够合理预测镁合金宏观屈服行为、硬化演化与多晶织构演化,并可合理估计多晶体内的晶粒取向不均匀转动及晶粒内产生孪晶的体积分数分布。结果表明:镁合金宏观塑性行为取决于各滑移系与孪生系竞争启动的结果;拉伸孪生变形是引起多晶体形成强基面织构的主要原因;孪生变形导致晶粒取向转动与孪晶体积分数在多晶体内的分布极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31镁合金 孪生变形 非均匀变形 多晶织构 取向偏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断面巷道非均匀变形机理及稳定性控制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杰 韩庆福 +5 位作者 邸广强 沈少康 樊楠 刘博文 丁自伟 宋岳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0-55,共6页
为探究围岩受采动影响条件下巷道变形破坏与稳定性控制,以桑树坪二号井3309工作面运输平巷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一掘二采"期间大断面巷道围岩主应力差分布特征,结合现场试验,揭示大断面巷道围岩非均匀大变... 为探究围岩受采动影响条件下巷道变形破坏与稳定性控制,以桑树坪二号井3309工作面运输平巷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一掘二采"期间大断面巷道围岩主应力差分布特征,结合现场试验,揭示大断面巷道围岩非均匀大变形破坏机理,分析提出巷道围岩非均匀变形控制补强支护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①一次回采和二次回采期间,巷道煤柱及煤壁两侧煤体峰值应力差分别为7.93MPa、12.96MPa,煤柱帮峰值应力远高于煤壁帮,两侧煤体呈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②与一次回采相比,二次回采期间3309工作面运输平巷煤柱帮主应力增大11.46MPa,塑性区范围从4.5m增加至煤柱宽度,煤壁帮主应力差增加27.46MPa,塑性区增加1.5m,巷道围岩处于高强度剪应力状态,易引起大变形破坏;③基于大断面巷道两侧煤体非均匀变形破坏特征,针对性提出"一长一短"两种补强支护方案,现场试验后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巷道 主应力差 非均匀变形破坏 补强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性单晶非均匀变形的三维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冯露 张克实 张光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9,共5页
对延性单晶在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应变局域化和颈缩等非均匀变形过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将相关晶体塑性本构模型及一种新的数值积分方法补充到ABAQUS6 .1商用有限元软件中。该方法的特点是 ,利用晶体塑性的动力学方程 ,获得一个关... 对延性单晶在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应变局域化和颈缩等非均匀变形过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将相关晶体塑性本构模型及一种新的数值积分方法补充到ABAQUS6 .1商用有限元软件中。该方法的特点是 ,利用晶体塑性的动力学方程 ,获得一个关于晶体弹性变形梯度的演化方程 ,采用半隐式积分方案进行求解。本文推导出一种新的应力应变本构矩阵。按此方式更新本构矩阵 ,计算速度和计算稳定性大大提高。加载方式 ,边界条件和变形程度等因素影响着滑移系的启动状况 ,这是平面模型所不能预测的。本文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了不同取向下滑移系的启动状况 ,全面地考虑了FCC单晶材料 12个可能滑移系在变形过程中的启动状况 ,合理地模拟了FCC面心立方单晶沿不同取向加载时晶轴旋转导致的应变局域化和颈缩等非均匀变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性单晶 非均匀变形 三维有限元模拟 晶体粘塑性 数值积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断面巷道非均匀变形规律及稳定性控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栋栋 张盈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57,共4页
为探究受采动影响下的大断面巷道围岩变形规律与稳定性控制,以某矿9103运输巷为背景,采用现场观察及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一掘一采”期间大断面巷道的围岩应力、塑性区、位移分布特征,并结合现场提出了补强支护方案。结果表明:该类大断面... 为探究受采动影响下的大断面巷道围岩变形规律与稳定性控制,以某矿9103运输巷为背景,采用现场观察及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一掘一采”期间大断面巷道的围岩应力、塑性区、位移分布特征,并结合现场提出了补强支护方案。结果表明:该类大断面巷道围岩垂直应力分布呈明显的非对称性,巷道距离相邻工作面越近,煤柱帮塑性区域越大,工作面离巷道距离越近,巷道围岩位移量越大。通过对巷道肩角及煤柱帮进行针对性加强支护后,巷道围岩变形情况能够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巷道 非均匀变形 一掘一采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变形件垫层拉深初探
8
作者 汪刘一 孙卫和 谭险峰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7-30,共4页
分析了金属拉深变形时的摩擦状况,指出了拉深过程中材料流动的摩擦阻力主要是粘着点切断力和机械啮合力,提出了非均匀变形件拉深时在适当部位加上垫层可使拉深过程中的带动作用增强,使金属流动趋于均匀,从而提高拉深成形极限。
关键词 摩擦 拉深 垫层 非均匀变形 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煤柱巷道非均匀变形机理及支护技术 被引量:56
9
作者 陈正拜 李永亮 +3 位作者 杨仁树 朱晔 林海 肖成龙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847-1857,共11页
为了解决窄煤柱巷道非均匀大变形控制难题,以丰汇煤矿窄煤柱巷道为工程背景,综合采用现场调研、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煤柱尺寸影响下,采动巷道围岩应力与塑性区分布特征;分析了窄煤柱巷道变形破坏规律与采场... 为了解决窄煤柱巷道非均匀大变形控制难题,以丰汇煤矿窄煤柱巷道为工程背景,综合采用现场调研、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煤柱尺寸影响下,采动巷道围岩应力与塑性区分布特征;分析了窄煤柱巷道变形破坏规律与采场覆岩结构运动特征,揭示了窄煤柱巷道非均匀变形机理,指出采动应力场叠加,支承压力大;覆岩结构非对称,偏载作用显著;煤柱尺寸小、强度低,难以为顶板提供有效支撑;支护方案对称布置,针对性差,是窄煤柱巷道产生非均匀变形的主要原因。基于窄煤柱巷道围岩控制难点,提出以"改变巷道区域支护方式、增加支护密度、破碎围岩注浆改性"为核心的差异化支护技术,加强对围岩局部大变形的控制,充分发挥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现场监测表明,窄煤柱巷道在服务期间围岩非均匀大变形得到有效控制,稳定性好;可为同类型巷道围岩的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煤柱 采动应力 非均匀变形 差异化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晶铜在循环载荷下的非均匀变形演化
10
作者 郑战光 徐涛 +1 位作者 孙腾 谢昌吉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36,41,共5页
材料的不均匀变形对机械零件的各种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为准确了解超细晶铜材料不均匀变形的演变情况,对称循环载荷下材料模型进行不均匀应变演化的研究:通过多晶voronoi集合体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图构建代表性的体积单元(RVE),并... 材料的不均匀变形对机械零件的各种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为准确了解超细晶铜材料不均匀变形的演变情况,对称循环载荷下材料模型进行不均匀应变演化的研究:通过多晶voronoi集合体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图构建代表性的体积单元(RVE),并进行对称循环载荷加载;对RVE内所有单元的应变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使用纵向应变的统计标准偏差来表征不均匀变形的情况。结果表明:超细晶铜在循环中应变不均匀性随着加载和卸载而变化,随着循环周期的增加逐渐增加,拉伸峰值位置应变不均匀性逐渐大于压缩峰值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晶 非均匀变形 代表性体积单元 对称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煤柱巷道非均匀变形因素及稳定性控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壮壮 李永亮 +3 位作者 杨鹏飞 肖成龙 陈正拜 李剑楠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3,共9页
为探究煤柱宽度、顶板体积模量、煤层体积模量、巷道高度与巷道宽度5因素对窄煤柱巷道非均匀变形影响的显著程度,以丰汇煤矿15104综放工作面窄煤柱巷道为工程背景,设计正交试验进行FLAC3D数值模拟。由正交试验可知,煤柱宽度对巷道的非... 为探究煤柱宽度、顶板体积模量、煤层体积模量、巷道高度与巷道宽度5因素对窄煤柱巷道非均匀变形影响的显著程度,以丰汇煤矿15104综放工作面窄煤柱巷道为工程背景,设计正交试验进行FLAC3D数值模拟。由正交试验可知,煤柱宽度对巷道的非均匀变形影响最显著,得出窄煤柱巷道非均匀变形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不同煤柱宽度的巷道围岩应力及位移的非均匀演变规律,最终确定煤柱宽度为8 m。将高精度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C)应用于相似模拟试验,综合现场调研、正交试验、数值模拟、相似模型试验得出窄煤柱巷道的非均匀变形破坏机制,基本顶破断回转对窄煤柱巷道的偏转挤压是致使巷道非均匀变形的直接原因。针对窄煤柱巷道的非均匀变形提出差异化支护方案并应用于现场,巷道非均匀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窄煤柱巷道 非均匀变形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 差异化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DIC下不同水胶比对混凝土内部非均匀变形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钟成安 李安 邓春林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580-1584,共5页
采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3D-DIC)对处在干燥条件下混凝土内部非均匀变形进行测试。研究不同水胶比对在干燥条件下混凝土内部的全场位移、正应变和主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胶比在0.38~0.42范围内,随着水胶比的增大,混凝土试件在x、... 采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3D-DIC)对处在干燥条件下混凝土内部非均匀变形进行测试。研究不同水胶比对在干燥条件下混凝土内部的全场位移、正应变和主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胶比在0.38~0.42范围内,随着水胶比的增大,混凝土试件在x、y、z方向发生的位移变化越小;水胶比为0.38时,正应变介于-1700με到250με,波动范围最小,最大收缩值也最小;水胶比为0.38时,第一主应变蓝色阴影区域面积(较大拉伸应变和较大收缩应变)最小,第二主应变的阴影区域面积(较大的收缩应变)最小;水胶比为0.38时,第一主应变频率分布高斯拟合后的中心值和半宽高分别为261.8和616.4,随着水胶比的增大,中心值和半宽高都随之增大,拉伸应变的增加,相比收缩应变,其所占比例变得更大。同时,第一主应变的分布范围也随之增大,变得越来越广,越来越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水胶比 非均匀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巷道围岩非均匀变形特征及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朱影 张宜海 蒋绍军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44,共6页
受到原岩应力与采动应力叠加影响的巷道会产生非均匀变形,甚至发现顶板事故,采动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是实现矿井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针对长岭一号煤矿152106工作面轨道巷受到采动影响变形严重的问题,采用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 受到原岩应力与采动应力叠加影响的巷道会产生非均匀变形,甚至发现顶板事故,采动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是实现矿井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针对长岭一号煤矿152106工作面轨道巷受到采动影响变形严重的问题,采用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采动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塑性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变形呈非均匀特征,工作面前方巷道围岩变形量小于工作面后方,巷道煤柱侧变形量大于煤壁侧,顶板出现离层并且靠近煤柱侧底鼓量更大,局部可达400mm;工作面前方最大主应力、主应力比值、塑性区范围均小于工作面后方,塑性区呈椭圆形分布,巷道围岩位移量与塑性区范围具有一致性。据此提出了补强支护方案,即顶板补打锚索、煤柱对穿锚索及打设单体液压支柱,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轨道巷煤柱帮变形减少了65%,巷道底鼓量260mm,工程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巷道 采动影响 塑性区 非均匀变形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基边坡的非均匀变形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则民 黄润秋 杨立中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9-24,18,共7页
某岩质路基边坡被1~2m厚的砂粘土层覆盖,变形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边坡地下水水位的大幅度抬升是促进其显著变形的关键因素;变形的非均匀性是由地下水动态对降雨过程的迟钝的反应所决定的;地下水动态对降雨过程的敏感程度受控于... 某岩质路基边坡被1~2m厚的砂粘土层覆盖,变形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边坡地下水水位的大幅度抬升是促进其显著变形的关键因素;变形的非均匀性是由地下水动态对降雨过程的迟钝的反应所决定的;地下水动态对降雨过程的敏感程度受控于土层的初始渗透性、降雨方式和降雨量;能够对地下水动态产生明显影响的降雨过程一般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a.雨前经历过较长时间的炎热天气,土层蒸发强烈、初始渗透性良好;b.降水过程以中到大雨开始,且持续较长时间;c.降雨时间长,降水量大。本项研究对于被(砂)粘土层覆盖的岩质边坡的稳定性预测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边坡 均匀变形 地下水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变形域中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判定 被引量:24
15
作者 童亨茂 蔡东升 +3 位作者 吴永平 李晓光 李绪深 孟令箭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8-168,共11页
Anderson模式只适用于均匀弹性变形域,无法解释自然界中复杂的断层作用现象,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结合砂箱实验成果和库仑-摩尔准则,分析基底先存构造的活动性,提出了判定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力学参数—活动性系数(faS),它由先存... Anderson模式只适用于均匀弹性变形域,无法解释自然界中复杂的断层作用现象,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结合砂箱实验成果和库仑-摩尔准则,分析基底先存构造的活动性,提出了判定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力学参数—活动性系数(faS),它由先存构造的产状和力学性质以及应力状态(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等方面决定.该参数考虑到地质体的非均质性(先存构造),建立了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定量判据.通过先存构造活动性系数将库仑-摩尔准则扩大至有先存构造的非均匀变形域,预测了先存构造活动性的一般规律,从理论上揭示了裂陷盆地断层复杂性的实质,确定基底先存断裂对裂陷盆地断层形成和演化的控制作用规律,并用砂箱实验进行了验证,为断裂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erson模式 先存构造 非均匀变形 活动性系数 砂箱实验
原文传递
等幅循环加载岩石非均匀变形演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小彬 韩心星 +3 位作者 刘恩来 周杰 张子鹏 王逍遥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8-395,共8页
为了研究循环加载条件下岩石的变形演化规律,开展了红砂岩试件的等幅循环加载与分级等幅循环加载试验。采用CCD相机对试验过程中试件的变形图像进行采集,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分析了等幅循环加载过程中试件的非均匀变形演化规律。分析... 为了研究循环加载条件下岩石的变形演化规律,开展了红砂岩试件的等幅循环加载与分级等幅循环加载试验。采用CCD相机对试验过程中试件的变形图像进行采集,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分析了等幅循环加载过程中试件的非均匀变形演化规律。分析研究发现:循环加载过程中,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试件的非均匀变形场逐步演化,变形局部化现象愈加明显;非均匀变形在循环加载过程中存在时间滞后和变形累积特征,且分级等幅循环加载过程中其峰值应力的增加会使非均匀变形的滞后特性与累积特征更加明显;在试件发生破坏前,加载顶点和卸载底点的非均匀变形指标数值逐渐接近。研究循环加载作用下岩石的非均匀变形演化规律,可为岩石破坏提供新的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幅循环加载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 非均匀变形 滞后 变形累积
原文传递
裂隙砂岩非均匀变形特征及损伤不稳定发展状态判识模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虹铭 杨小彬 +2 位作者 张成 宁掌玄 李永明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90-1300,共11页
为探究裂隙岩体表观变形场非均匀变形特征并判识其损伤不稳定发展状态,预制含不同角度裂隙的砂岩试件并开展单轴压缩试验,联合AE和DIC方法,获取试件应力-应变曲线和表观变形场演化过程,并训练基于AdaBoost、RF和LightGBM算法的状态判识... 为探究裂隙岩体表观变形场非均匀变形特征并判识其损伤不稳定发展状态,预制含不同角度裂隙的砂岩试件并开展单轴压缩试验,联合AE和DIC方法,获取试件应力-应变曲线和表观变形场演化过程,并训练基于AdaBoost、RF和LightGBM算法的状态判识模型。结果表明:各裂隙砂岩试件应力-应变曲线均经历压密阶段、弹性变形阶段、新生裂纹稳定发展阶段、新生裂纹不稳定发展阶段和峰后破裂阶段,其表观剪应变场γxy呈非均匀演化特征,促使试件表观应变分区异化,表现出数值差异和空间汇聚两个特征;γxy应变场非均匀变形空间指标和程度指标均呈现三阶段演化特征,并在第一次演化阶段转变中蕴含着损伤破裂的开始。四特征参数组合训练的判识模型具有较高的泛化能力和较强的判识能力,其次是双特征参数组合,单一特征参数训练的判识模型效果最差;多特征参数组合下训练的LightGBM模型中各单一特征参数的贡献率更为平均,即LightGBM模型对裂隙砂岩状态的判识能力最强、鲁棒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砂岩 非均匀变形 机器学习 状态判识
原文传递
非均匀变形测量环绕测点子区分割DIC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学滨 张博闻 +1 位作者 董伟 孙云滨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12-1220,共9页
为了改善传统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的剪切带边界附近位移测量精度较差和现有子区分割方法分割线不易确定的缺点,本文提出了环绕测点子区分割一阶DIC方法,其实质是将相关性不好的原始子区以测点为中心有限细分,利用一阶DIC方法搜索到相... 为了改善传统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的剪切带边界附近位移测量精度较差和现有子区分割方法分割线不易确定的缺点,本文提出了环绕测点子区分割一阶DIC方法,其实质是将相关性不好的原始子区以测点为中心有限细分,利用一阶DIC方法搜索到相关性最好的后代子区(在剪切带边界附近且位于变形相对均匀区域).通过对基于梯度塑性理论和仿射变换制作的虚拟剪切带变形过程中的位移进行测量,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并与基于粒子群优化和Newton-Raphson迭代的粗-细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粗-细方法的误差大时,本文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测量位移精度;对于通常大小的子区,最大分割次数取为1即可.以布置测线的方式,定量比较了单轴压缩黏土试样变形破坏过程中2种方法的最大剪切应变,通过考察所拍摄图像,进一步确认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材料 非均匀变形 剪切带 精细测量 子区分割 分割次数 仿射变换 梯度塑性理论
原文传递
基于非均匀特征的岩石蠕滑与黏滑变形演化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宋义敏 张悦 +2 位作者 许海亮 王亚飞 贺志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3-371,共9页
基于岩石摩擦滑动变形场的非均匀特征,开展了岩石蠕滑和黏滑两种形式的摩擦滑动规律研究。采用双面摩擦模型试验方法,以数字散斑相关方法作为观测手段,分别研究了岩石蠕滑和黏滑变形过程中围岩位移场等值线、变形场非均匀统计指标、变... 基于岩石摩擦滑动变形场的非均匀特征,开展了岩石蠕滑和黏滑两种形式的摩擦滑动规律研究。采用双面摩擦模型试验方法,以数字散斑相关方法作为观测手段,分别研究了岩石蠕滑和黏滑变形过程中围岩位移场等值线、变形场非均匀统计指标、变形能密度与滑动面滑动速度演化及规律。结果表明:围岩位移场等值线分布能较好地反映滑动面阻滑特征,其中强阻滑区域的位移等值线呈弧状且分布较稀疏,弱阻滑区域的位移场等值线呈平行状且分布较密集;岩石蠕滑过程中,非均匀统计指标呈现波动增长特征,岩石黏滑过程中,非均匀统计指标呈现出突变跳跃特征。岩石蠕滑过程中不同区域的滑动速度均呈加速与减速滑动的交替状态,滑动面上各点滑动趋势不同;岩石黏滑过程中不同区域的滑动速度均出现突变。岩石蠕滑过程中不同区域上的变形能密度均处于积累与释放的波动状态,岩石黏滑过程中不同区域变形能密度产生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变形 蠕滑 黏滑 滑动速度 位移场 变形能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弯曲荷载下钢纤维对配筋UHPC梁结构性能和非均匀变形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范俊奇 郭鹏 +1 位作者 谢晓庚 石晓燕 《防护工程》 2023年第4期7-13,共7页
采用不同种类钢纤维制备了4根配筋UHPC梁并测试其抗弯性能,获得了梁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延性系数及纵筋应变。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3D-DIC)获取了配筋UHPC梁的非均匀应变场,探讨了钢纤维对梁抗弯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UHPC... 采用不同种类钢纤维制备了4根配筋UHPC梁并测试其抗弯性能,获得了梁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延性系数及纵筋应变。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3D-DIC)获取了配筋UHPC梁的非均匀应变场,探讨了钢纤维对梁抗弯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UHPC梁中掺入体积分数为1.0%的钢纤维提升了梁的初裂荷载、屈服荷载和峰值荷载,降低了跨中受拉区钢筋应变。采用长度为6 mm(A型)钢纤维时梁的初裂荷载增幅最高,采用长度为20 mm(C型)钢纤维时梁的屈服、峰值荷载及延性系数增幅最高。此外,采用A型钢纤维可显著降低主裂缝处拉应变,而C型钢纤维能更好地匀化梁纯弯段的应变。这表明钢纤维有效降低了梁底部应力集中现象,因而减小了梁跨中受拉纵筋的应变,提升梁在各种状态下的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钢纤维 钢筋 非均匀变形 抗弯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