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例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1
作者 聂鹏 刘霞洪 袁正强 《贵州医药》 CAS 2011年第8期729-731,共3页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分析 循环功能障碍 急性坏死 心肌缺血 心功能衰竭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胸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谭静 高敬 +3 位作者 张迎花 司瑾 左雪冰 李静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措施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胸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因胸痛疑诊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措施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胸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因胸痛疑诊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患者109例。采用标准化问卷调查记录患者临床资料,随访1年进行用药指导、健康知识宣教和心理疏导,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生活质量,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结果与基线比较,随访1年时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59.6%比19.3%,χ2=37.178,P<0.00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48.6%比28.4%,χ2=9.374,P=0.002)、β1受体阻滞剂(54.1%比22.9%,χ2=22.389,P<0.001)和他汀类药物(69.7%比22.0%,χ2=49.955,P<0.001)的比例均显著增加,FMD(8.7%±6.0%比7.0%±6.2%,t=3.966,P<0.001)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69.7±9.0比65.0±8.9,t=5.437,P<0.001)均显著改善。结论本研究观察到,在以胸痛就诊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中,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冠状动脉硬化 胸痛 心血管疾病 一级预防 血管内皮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谭静 高敬 +3 位作者 张迎花 司瑾 左雪冰 李静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0年第12期1088-1092,共5页
目的 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因胸痛疑诊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 目的 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因胸痛疑诊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119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64例,年龄31~85岁,平均年龄60岁.专业培训人员采用标准化问卷调查记录患者临床资料,行超声心动图和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分为FMD正常组(FMD>10%)和减低组(FMD≤10%).根据变量类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心脏结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参数,采用偏相关分析FMD与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指标相关性.结果 研究人群中FMD减低比例占73%,两组人群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心室结构指标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室质量指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及射血分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MD降低组较FMD正常组E/A比值显著减低(1.0±0.3比1.3±0.4,P<0.001)、E/e'比值显著升高(15.3±6.7比12.6±3.6,P=0.006),控制年龄等影响因素,偏相关分析显示FMD与E/A比值存在正相关(r=0.261,P=0.005),FMD与E/e'呈负相关关系(r=-0.203,P=0.033).结论 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中,内皮功能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密切相关,内皮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冠状动脉硬化 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左心室舒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皮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谭静 高敬 +3 位作者 张迎花 司瑾 左雪冰 李静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1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皮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因胸痛疑诊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 目的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皮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因胸痛疑诊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110例。行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133+/KDR+、CD34+/KDR+以及CD34+/CD133+/KDR+内皮祖细胞(EPCs)。根据FMD分为对照组(FMD>10%)和内皮功能不全组(FMD≤10%)。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内皮功能不全的因素。结果2组患者CD133+/CDR+、CD34+/KDR+或CD34+/CD133+/KDR+循环EPCs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内皮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 1.004~1.104,P=0.033)。结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皮功能不全的独立影响因素是年龄,而非循环EPCs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冠状动脉硬化 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内皮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思路
5
作者 谢华强 夏豪 +2 位作者 刘兰 陈燕 郭凯 《疑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8期570-572,共3页
目的观察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特点,探讨其临床诊断思路。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0年6月确诊为ACS的患者,其中冠脉造影正常或轻度狭窄28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冠脉造影异常40例作... 目的观察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特点,探讨其临床诊断思路。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0年6月确诊为ACS的患者,其中冠脉造影正常或轻度狭窄28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冠脉造影异常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特点、心电图及心脏彩色超声的特点差异。结果观察组年龄、高血压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性别、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病诱因、典型心绞痛、初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P<0.01)。心电图ST段抬高、多部位缺血性改变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最终形成Q波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左室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致ACS患者发病年龄偏小,合并高血压病者较少,起病症状不典型,以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为主,但最终形成Q波者较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少,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脉造影 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刘翠萍 周进科 +1 位作者 聂英慧 吕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5年第5期374-375,共2页
目的通过对5例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分析,总结其发病特征。方法5例患者分别是:青霉素过敏与肾上腺素应用致急性心肌梗死;电击伤心肺复苏后广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低血压状态,纠正后心肌广泛损伤;一氧化碳... 目的通过对5例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分析,总结其发病特征。方法5例患者分别是:青霉素过敏与肾上腺素应用致急性心肌梗死;电击伤心肺复苏后广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低血压状态,纠正后心肌广泛损伤;一氧化碳中毒后广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腹泻脱水后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结果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冠状动脉的急性缺血与患者的全身血流状况有关,是全身缺血的一部分。不具有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抗凝和扩容治疗有效,积极治疗原发病是纠正患者心肌缺血的有效措施。病因纠正后,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快,病程短,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结论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殊类型,缺血发生于不存在或轻微动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临床特征不典型,如原发病救治成功,心肌梗死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动脉粥样硬化阻塞性心肌梗死的原因分析
7
作者 付永兴 祝烨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7年第1期52-56,共5页
非动脉粥样硬化阻塞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逐渐引起重视,其危害程度不亚于冠状动脉阻塞所致心肌梗死,其病因机制极为繁琐复杂,现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此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寻找潜在的病因从而为病患建立更为个性化及精准的诊疗模式。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阻塞性冠状动脉硬化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0层CT对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郝晓东 黄瑛 +9 位作者 成满平 韩月东 强海霞 牛娟琴 任方远 罗樱 叶建军 杜林芝 张丽荣 张强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0期205-206,共2页
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是引起心肌缺血并可能诱发心肌梗死最重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非粥样硬化性原因的冠状动脉病变,同样也影响到心肌的供。查阅相关文献,诸学者报道总结主要有功能性的、感染性、先天性、内分泌性以及创... 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是引起心肌缺血并可能诱发心肌梗死最重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非粥样硬化性原因的冠状动脉病变,同样也影响到心肌的供。查阅相关文献,诸学者报道总结主要有功能性的、感染性、先天性、内分泌性以及创伤、中毒等因素总之各种原因影响并使冠状动脉灌流压减低或管腔阻塞、流速改变,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灌流不足,从而影响相应心肌的供血灌注不足,由此可见这些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致病因素,在临床工作中也同样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 硬化 临床应用价值 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CT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疾病 相关致病因素
原文传递
非阻塞性冠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伴一过性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1例
9
作者 高婷婷 杨猛 +1 位作者 范静 杨柏松 《心电与循环》 2025年第1期92-93,104,共3页
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下称冠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伴一过性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1例,该患者冠脉无明显狭窄,但发生的长期严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仍值得关注,临床上需要仔细鉴别,提高重视... 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下称冠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伴一过性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1例,该患者冠脉无明显狭窄,但发生的长期严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仍值得关注,临床上需要仔细鉴别,提高重视,给予规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冠状动脉硬化 急性心肌梗死 Brugada心电图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thology of diabetic myocardiac microangiopathy
10
作者 Yiqun Yao Yanmei Chen Guang Liu Zhiyong Pei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79-81,共3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high cardiovascular lethalit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s mellitus. Methods Sections from autopsied coronary arteries and myocardium of dead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high cardiovascular lethalit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s mellitus. Methods Sections from autopsied coronary arteries and myocardium of dead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ics mellitus and 12 dead control subjects were used for histomorphometric studies. Results The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lesion in diabetics patients was not different in severity fi'om those in controls. Nor was there difference in number ofmyofibers or diameters of myoeardic fibers and capillaries.But the capillary density and the ratio of capillary number to myocardic fiber number in diabetics group were significeantly reduce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P〈0.0 l),and the capillary basement membrane in the former was significantly thicker than in the latter(P〈0.01).Conclision The decrease in number of capillaries and the thickening of basement membrane enhance myocardiac vulnerability to further ischemia and hypoxia,which may undelie high lethality of myocardiopathy in diabetic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HISTOMORPHOMETRY myocardiac microvessels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