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引江济淮试验工程泥质粉砂岩崩解特性实验
1
作者 雷耀军 曹雪山 +2 位作者 额力素 李国维 吴建涛 《治淮》 2018年第10期15-16,共2页
试验工程段河道底部分布大量的红层泥质岩,崩解性强,对边坡稳定性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研究泥质岩的崩解特性意义重大。尽管泥质岩的自由膨胀率不高,低于40%,但岩石的耐崩解试验与静态崩解试验均表明岩样为强崩解性。静态崩解试验表明,... 试验工程段河道底部分布大量的红层泥质岩,崩解性强,对边坡稳定性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研究泥质岩的崩解特性意义重大。尽管泥质岩的自由膨胀率不高,低于40%,但岩石的耐崩解试验与静态崩解试验均表明岩样为强崩解性。静态崩解试验表明,干燥试样浸水后,除了急剧膨胀引起不均匀变形导致颗粒松动,产生裂缝外,孔隙内气体受到压缩、气压增大,推动颗粒,从孔隙中溢出形成气泡的过程对颗粒也是一种扰动,也会加速颗粒间的嵌锁力的丧失。因此导致崩解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而崩解的结果是产生裂缝与崩坍,脱离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 静态崩解试验 崩解机理 泥质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崩解性软岩崩解特性试验研究
2
作者 肖海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0年第10期136-137,共2页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不断建设发展,工程中因岩石崩解造成工程变形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岩石的崩解是造成边坡、基坑、隧道等工程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某在建高铁工程项目中的粗砾砂岩、泥岩和安山岩三种弱崩解性软岩为研究对象,进...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不断建设发展,工程中因岩石崩解造成工程变形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岩石的崩解是造成边坡、基坑、隧道等工程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某在建高铁工程项目中的粗砾砂岩、泥岩和安山岩三种弱崩解性软岩为研究对象,进行静态崩解试验和耐崩解试验,结合试样的矿物成分、物理指标研究弱崩解性软岩的崩解特性。结果表明:岩石中黏土矿物的种类和含量、岩石的结构特性共同决定了岩石的崩解特性,其中黏土矿物的种类和含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崩解性试验相较于静态崩解试验,其加速了岩石的崩解速度,但并未改变岩石的崩解机理以及最终的崩解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 崩解 静态崩解试验 崩解试验 崩解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下红层土石混合料强度及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俊云 张乐 +3 位作者 高福洲 唐永吉 何卓岭 王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94-1404,共11页
为研究干湿循环下红层土石混合料的劣化规律,以取自四川盆地的红层土石混合料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崩解试验,探讨不同粒径红层软岩块石的崩解特征;对2组红层土石混合路基填料原始级配缩尺,通过叠环式剪切试验,研究干湿循环次数对红层土... 为研究干湿循环下红层土石混合料的劣化规律,以取自四川盆地的红层土石混合料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崩解试验,探讨不同粒径红层软岩块石的崩解特征;对2组红层土石混合路基填料原始级配缩尺,通过叠环式剪切试验,研究干湿循环次数对红层土石混合料黏聚力、内摩擦角、剪胀率和剪切模量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层软岩块石遇水崩解显著,崩解过程可分为剧烈段、过渡段和稳定段,崩解剧烈段块石含量降低近70%;粒径较大时,块石受结构面影响更强,崩解更彻底;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抗剪强度在崩解剧烈段明显降低,过渡段基本不变,稳定段略有回升;块石崩解后,其咬合作用显著降低,表观黏聚力急剧减小,静电引力和固化胶结使黏聚力轻微增大,崩解物间的摩擦和重定向排列使内摩擦角轻微增大;最大粒径和含石量显著降低,法向应力下土石混合料更密实,剪胀率明显降低;骨架-密实结构转变为悬浮-密实结构,剪切模量明显降低;干湿循环下黏聚力和剪胀率劣化更明显,内摩擦角的劣化受块石粒径影响最大,剪切模量的劣化受块石粒径影响最小;路堤填筑前,对红层土石混合料进行2次崩解处理,以削弱其受降雨-蒸发循环作用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土石混合料 干湿循环 静态崩解试验 叠环剪试验 崩解阶段 关键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条件下红层泥岩崩解特性及规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尹红亮 文良东 +1 位作者 吴国庆 靖振帅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4-102,共9页
红层泥岩工程性质不良,常因降水-暴晒作用导致局部泥岩崩解软化而出现路基沉陷、路面开裂等问题。考虑环境因素影响作用,探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红层泥岩的裂纹扩展规律及崩解特征,并对样品吸水量和核磁共振T2谱进行了测量,讨论了干湿循... 红层泥岩工程性质不良,常因降水-暴晒作用导致局部泥岩崩解软化而出现路基沉陷、路面开裂等问题。考虑环境因素影响作用,探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红层泥岩的裂纹扩展规律及崩解特征,并对样品吸水量和核磁共振T2谱进行了测量,讨论了干湿循环作用下红层泥岩的崩解开裂机制。结果表明:在样品浸泡吸水阶段,裂隙主要产生于沿层理方向产生,裂缝的长度和宽度在5~6 h后随吸水时间增加而增大;垂直样品层理方向的裂隙集中产生于脱水初期0.5 h,当毛细孔水散失后,矿物失水收缩并随着脱水的持续裂隙逐渐闭合;第6次干湿循环后,崩解物颗粒从以粒径>10 mm的大颗粒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粒径<10 mm的小颗粒为主,并且崩解物越来越接近方形而非细长的颗粒;泥质粉砂岩内部水分存在重分布现象,泥岩样品内部所含的水主要为矿物结合水,为泥岩内大量膨胀矿物吸水提供了水的来源;泥质岩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崩解劣化过程为:泥岩原生缺陷存在→水分渗入原生缺陷→表面裂缝产生→水岩作用面积增强→裂缝扩展贯通→干湿循环作用→泥岩继续崩解至块状、颗粒状→最终崩解结束。研究可为将泥质粉砂岩作为路基填料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工程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红层泥岩 静态崩解试验 干湿崩解 形状特征 核磁共振 崩解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