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青铜钟的功用与起源 被引量:1
1
作者 公维军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32-34,共3页
青铜钟乃众乐之首,然而其功用问题却一直未有较为全面的总结。如若不将青铜钟的起源梳理清楚,就难以论述明白它的发展脉络。青铜钟的功用主要是祭祀宴飨、演奏乐舞、象征等级地位、赏赐臣下和军用目的。起源问题主要从文字学和考古学两... 青铜钟乃众乐之首,然而其功用问题却一直未有较为全面的总结。如若不将青铜钟的起源梳理清楚,就难以论述明白它的发展脉络。青铜钟的功用主要是祭祀宴飨、演奏乐舞、象征等级地位、赏赐臣下和军用目的。起源问题主要从文字学和考古学两个角度予以探讨,后者中又包括"北来说"、"南来说"、"南北交流说"以及其他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钟 功用 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楚地区青铜钟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蒋孟 《美术大观》 2013年第8期72-72,共1页
巴楚艺术是分别发源于不同地域、人文环境之下的人类艺术形态。本文从艺术历程的视角出发,以楚钟中具有代表性的曾侯乙编钟与巴地出土的钟为研究对象,论述巴楚艺术精神。
关键词 巴文化 楚文化 青铜钟 艺术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铜钟的形制、用途及其他 被引量:4
3
作者 高西省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10-13,共4页
青铜乐钟在商周时代有其特殊的地位,与同时期的青铜礼器一样在商周社会中有特殊的意义。商周时期青铜钟明显表现出既可作祭祀享乐有,又可作军器用。商代钟未成定制而西周钟已形成固定形式,春秋战国之际发展到鼎盛和成熟阶段。尤其是湖... 青铜乐钟在商周时代有其特殊的地位,与同时期的青铜礼器一样在商周社会中有特殊的意义。商周时期青铜钟明显表现出既可作祭祀享乐有,又可作军器用。商代钟未成定制而西周钟已形成固定形式,春秋战国之际发展到鼎盛和成熟阶段。尤其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钟的发现与研究,引起了人们对钟的极大关注,它是我国钟发展到鼎盛和成熟阶段的标志。我国又是制造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的形状、结构、发声特点明显区别于欧州钟,它是我们探讨古人关于音乐学和声学技术及科学史、商周史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青铜铙和镛出现在商代晚期,青铜钟(专名)出现在西周早期,并已形成固定的形式。这已被宝鸡竹园沟西周早期(弓鱼)伯各墓出土编钟及宝鸡虢镇出土西周早期钟⑤所证明。《古今乐录》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钟 西周早期 青铜礼器 商周 铜铙 商代晚期 随县曾侯乙墓 春秋战国之际 声学技术 兽面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绍一组青铜钟、铃 被引量:1
4
作者 赵丛苍 《文博》 1988年第3期83-85,共3页
凤翔县博物馆收藏有四件青铜钟、铃乐器,较为重要,今述于后。一、钟3件计钮钟1、扁柄钟2件。1980年石家营公社大辛大队五队一农民交献,据说于解放前在该村土场挖得。可能为窖藏品。钮钟(凤总0510)索钮,舞面平素,证光素,钲两边各以四道... 凤翔县博物馆收藏有四件青铜钟、铃乐器,较为重要,今述于后。一、钟3件计钮钟1、扁柄钟2件。1980年石家营公社大辛大队五队一农民交献,据说于解放前在该村土场挖得。可能为窖藏品。钮钟(凤总0510)索钮,舞面平素,证光素,钲两边各以四道阴弦纹组隔为五区,三排枚,每排三枚,共18枚。枚作乳状,乳高而尖,篆间饰两排三角形蟠螭纹,共四组。钟体长而浑圆,胎厚重,钲、鼓两边(钟侧)呈微弧形外鼓,向铣部内收。于部向内卷。隧部顺向排列三只鸟纹,一鸟居中,二鸟置左右。鸟引颈昂首,尖勾喙,巨尾上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钟 蟠螭纹 弦纹 鸟居 乳状 鸟纹 秦公陵园 春秋中期 出土地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钟楼声效应初探——以永乐青铜古钟为中心 被引量:3
5
作者 杨阳 丁宏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6-174,共19页
重建于乾隆年间的北京钟楼,是当时京城的报时中心。其二层悬挂的铸造于永乐年间的大钟为我国现存最高、最重的圆柱形青铜古钟。据史料记载,该钟声铿锵有力、浑厚绵长,可传至京城内外。文章首次从钟体、钟腔和钟声三方面综合测量分析青... 重建于乾隆年间的北京钟楼,是当时京城的报时中心。其二层悬挂的铸造于永乐年间的大钟为我国现存最高、最重的圆柱形青铜古钟。据史料记载,该钟声铿锵有力、浑厚绵长,可传至京城内外。文章首次从钟体、钟腔和钟声三方面综合测量分析青铜古钟的声学特性,以诠释其声学效应。研究表明,永乐古钟声能主要集中在400Hz以内的8个分频上,最大声压级可达123dB,嗡声频率可低至26.641Hz,嗡声延时逾120秒,具有拍音明显、频率低、响度大、衰减时间长、声能集中于低频、嗡声和基音的振幅小于标名音等声学特性,既可传远,也颇有震撼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钟 圆柱形 声特性 声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国青铜器的装饰艺术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振裕 《南方文物》 1993年第2期84-94,共11页
我国的青铜文化,曾在古代文明史上谱写过极其辉煌的篇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文化,也是相当发达的。如宋代曾发现的三批青铜钟、镈,解放前在寿县和长沙出士的一些东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及寿县李三孤堆楚幽王墓的成批青铜器,已引起人... 我国的青铜文化,曾在古代文明史上谱写过极其辉煌的篇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文化,也是相当发达的。如宋代曾发现的三批青铜钟、镈,解放前在寿县和长沙出士的一些东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及寿县李三孤堆楚幽王墓的成批青铜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发掘五千余座东周楚墓.出土大批青铜器;还发掘了湖北大冶铜绿山、江西瑞昌铜岭和湖南麻阳等古矿冶遗址,使人们对当时楚国的采矿和冶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证明了当时的青铜器铸造与采矿、冶炼是分地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文化 装饰工艺 楚墓 春秋战国时期 青铜钟 楚幽王 重环纹 蕉叶纹 兽面纹 范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读《青铜器学步集》
7
作者 张懋镕 《上海文博论丛》 2009年第2期73-75,共3页
2007年11月,收到李朝远先生寄赠的《青铜器学步集》,阅读这部400多页的论文集,很惊讶他在承担一个中国大博物馆的行政工作时,还能写出这么多有深刻见解的文章。当时很有感触。
关键词 李朝远 二里头文化 青铜文化 镬鼎 升鼎 考古工作者 上海博物馆 中国考古学 青铜钟 晋侯墓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吴王光钟铭文“条虡既■(设)”的连读
8
作者 程鹏万 《古文字研究》 2012年第1期398-401,共4页
1955年安徽寿县西门内发现了举世瞩目的蔡侯申墓。出土的青铜器除了蔡侯申铜器外,另有吴王光所作几件铜器。吴王光铜器包括两鉴和一组编钟。吴王光编钟残损严重,只有一枚完整的青铜甬钟和47片青铜钟残片有铭文①。青铜钟的残片,唐兰先... 1955年安徽寿县西门内发现了举世瞩目的蔡侯申墓。出土的青铜器除了蔡侯申铜器外,另有吴王光所作几件铜器。吴王光铜器包括两鉴和一组编钟。吴王光编钟残损严重,只有一枚完整的青铜甬钟和47片青铜钟残片有铭文①。青铜钟的残片,唐兰先生曾做过缀合复原②。之后,郭若愚先生联缀了这组钟铭,将其复原成一篇79字(合文按一字计)的铭文。经郭若愚先生研究,钟铭的内容大略可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寿县 吴王光 蔡侯 缀合复原 青铜 青铜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摸古钟文脉 闪亮千年光辉
9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秦改梅 《科学之友》 2014年第12期20-21,共2页
千年古钟集多种用途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打击发声器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宝贵的物质遗产。钟盛行于青铜时代,这与当时乐律学、声学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由于青铜钟质料坚实、耐腐蚀,至今虽已历经两三千年,仍能给我们留下古... 千年古钟集多种用途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打击发声器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宝贵的物质遗产。钟盛行于青铜时代,这与当时乐律学、声学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由于青铜钟质料坚实、耐腐蚀,至今虽已历经两三千年,仍能给我们留下古代真实的音响。在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古钟更是具有深厚华夏文化意义的器具。"钟鸣鼎食""暮鼓晨钟",古钟曾作为精美乐器,登于高堂之上,被视为"众乐之首";也曾作为神圣法器,立于庙宇之中,被捧为圣物;更是历朝历代备受重视、不可或缺的礼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文化 华夏文化 青铜钟 四大文明古国 物质遗产 铸造业 曾侯乙 乐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每年都会听到的钟声
10
作者 陈海龙 《奇妙博物馆》 2020年第4期13-15,共3页
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收藏着大量的石制文物,但馆内收藏的文物并不全是石头做的。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在碑林众多的石碑之中还岿然"站"立着一只近2.5米高的巨大青铜钟,这只钟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所以被称为"景云钟... 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收藏着大量的石制文物,但馆内收藏的文物并不全是石头做的。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在碑林众多的石碑之中还岿然"站"立着一只近2.5米高的巨大青铜钟,这只钟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所以被称为"景云钟"。它不仅留存年代久远,而且钟身上的文字也十分珍贵,因此还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呢。更有趣的是,它的声音每年都会准时在我们耳边响起,你注意到了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云 青铜钟 曾侯乙编 碑林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州大云寺铜钟
11
作者 黎大祥 《丝绸之路》 2001年第5期43-43,共1页
关键词 大云寺 凉州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族文化融合 青铜 对外开放 维修保护 乾隆 冶炼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和·南吕中声”钟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绍宗 《文物》 1983年第11期72-73,共2页
"大和·南吕中声"钟一件,原存内蒙喀喇沁旗锦山镇公爷府附近的一所寺院内,1954年由旗文教科征集,曾藏热河省博物馆,现归河北省博物馆收藏。此钟青铜质,属椭圆筒式乐钟。通高27.8、纽高5.8、舞广14.2、舞修14.3、鼓间17.2... "大和·南吕中声"钟一件,原存内蒙喀喇沁旗锦山镇公爷府附近的一所寺院内,1954年由旗文教科征集,曾藏热河省博物馆,现归河北省博物馆收藏。此钟青铜质,属椭圆筒式乐钟。通高27.8、纽高5.8、舞广14.2、舞修14.3、鼓间17.2、铣间18.9、厚0.8厘米。纽作相对的扁体双夔龙,龙首饰粟粒纹,龙身饰回纹;二龙之间有一方形小环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博物馆 中声 青铜 喀喇沁旗 粒纹 椭圆 河北 内蒙 寺院 收藏
原文传递
音乐与考古的对话——2014年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年会暨第六届东亚音乐考古学会国际研讨会综述
13
作者 王清雷 陈洁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0-187,共8页
2014年11月23日至26日,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年会暨第六届东亚音乐考古学会国际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胜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东亚音乐考古学会主办,由湖北省博物馆、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共同承办。
关键词 音乐考古学 中国博物馆 考古工作 人文学院 湖北省博物馆 叶家山 西周早期 中国音乐史学 笛色谱 青铜钟
原文传递
牛及其他(六章)
14
作者 曲全胜 《青岛文学》 2015年第3期93-94,共2页
牛角,向着颈项弯曲。尖磨得钝了。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滴落,被粗笨的蹄,踩进田埂的泥土里。背上的鞭痕(道道硬伤),数不清哪一道是春耕,哪一道是秋种。弧的硬趼,是背上的月牙。低头,本分的一辈子只驮着霞光与残阳赶路。就是河沟里喝水,仰... 牛角,向着颈项弯曲。尖磨得钝了。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滴落,被粗笨的蹄,踩进田埂的泥土里。背上的鞭痕(道道硬伤),数不清哪一道是春耕,哪一道是秋种。弧的硬趼,是背上的月牙。低头,本分的一辈子只驮着霞光与残阳赶路。就是河沟里喝水,仰头也只能看到半个村落。咀嚼吃下肚子里的是枯藤野蔓,抑或是青青的毒草与艾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里 青铜钟 血雨 秦风 法码 采莲 团团围住 始皇帝 战国七雄 油纸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