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周反复荷载下高性能混凝土震损框架的抗震性能 被引量:4
1
作者 薛伟辰 程斌 李杰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7-112,共6页
基于预应力与非预应力高性能混凝土震损框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其受力过程、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恢复力模型、变形恢复能力、刚度退化、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研究表明:高性能混凝土震损框架的抗... 基于预应力与非预应力高性能混凝土震损框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其受力过程、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恢复力模型、变形恢复能力、刚度退化、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研究表明:高性能混凝土震损框架的抗震性能较震损前有明显的降低,但仍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混凝土结构 震损框架 预应力 性能 破坏形态 滞回曲线 恢复力模型 刚度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可恢复性震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靓 孙强 +3 位作者 邓鹏 张明亮 单韧 彭勃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81-87,共7页
为研究已震损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快速可恢复性,对7榀框架进行了预震损及快速加固修复,养护24h后进行低周反复荷载破坏试验,并对比研究了灌浆料种类及钢丝网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与未损框架结构进行骨架曲线、位移延性系数、刚度... 为研究已震损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快速可恢复性,对7榀框架进行了预震损及快速加固修复,养护24h后进行低周反复荷载破坏试验,并对比研究了灌浆料种类及钢丝网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与未损框架结构进行骨架曲线、位移延性系数、刚度退化曲线及等效粘滞阻尼系数等参数的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钢丝网复合灌浆料修复对框架的承载力提高作用是有限的,但对抗震性能的提高作用效果明显;两种灌浆料加固均表现出良好的延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环氧灌浆料不加钢丝网的加固形式即可使加固框架满足抗震需要,为震后建筑的快速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可恢复性 钢筋混凝土框架 拟静力试验 钢丝网复合灌浆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损框架结构经BRB加固后的节点抗剪设计
3
作者 王婷 张磊 《新材料·新装饰》 2022年第20期10-12,共3页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框架结构经BRB加固之后的梁柱节点所受的水平剪力,以及震损框架结构的节点抗剪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震损框架经BRB加固后的节点抗剪承载能力计算公式,以及钢带对节点局部加固的抗剪设计方法。
关键词 震损框架结构 BRB加固 节点抗剪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组合加固震损RC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
作者 褚云朋 龚寅东 +2 位作者 梁锋 蓝迪 易港鑫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4-132,118,共10页
震损RC框架需在震后得到快速修复,考虑采用加强局部构造及提高整体结构抗震能力的方法,以恢复甚至提高震损框架的抗震能力。结合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及破坏模式,先对柱采取外包角钢与缀条的局部加固,后对整体框架分别采取薄壁钢... 震损RC框架需在震后得到快速修复,考虑采用加强局部构造及提高整体结构抗震能力的方法,以恢复甚至提高震损框架的抗震能力。结合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及破坏模式,先对柱采取外包角钢与缀条的局部加固,后对整体框架分别采取薄壁钢板剪力墙、斜支撑、V形屈曲约束支撑方式进行加固,并对加固后试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加固后试件抗震性能改善明显,将原框架的“强梁弱柱”转为符合抗震要求的“强节点弱构件,强柱弱梁”破坏。破坏时支撑及薄壁钢板先破坏,能有效避免主体框架过早破坏。试件加固后承载能力、初始刚度、延性及累积耗能均比未加固试件提高显著,且承载力及刚度退化均较缓慢,最后破坏为累积损伤所致。采用V形屈曲约束支撑加固的试件由于其具有多重耗能能力,其抗震性能及延性均好于其他两种组合加固方式的试件,综合考虑试件加固后的抗震性能及破坏模式,建议选用此种方法加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 组合加固 V形屈曲约束支撑 性能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减震墙板加固震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周云 童博 +2 位作者 陈章彦 张超 邓雪松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0-148,共9页
本文中提出先对震损框架进行局部修复,再采用预制减震墙板进行加固的预制减震墙板加固震损框架的方法,设计制作震损修复框架(RBF)、预制减震墙板加固震损框架(DWF)以及预制普通墙板加固震损框架(CWF)3榀足尺试件,对其进行拟静力加载试验... 本文中提出先对震损框架进行局部修复,再采用预制减震墙板进行加固的预制减震墙板加固震损框架的方法,设计制作震损修复框架(RBF)、预制减震墙板加固震损框架(DWF)以及预制普通墙板加固震损框架(CWF)3榀足尺试件,对其进行拟静力加载试验,对比研究3个试件的滞回性能、承载能力、破坏形态以及延性等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对震损框架进行局部修复,再采用预制减震墙板对其进行抗震加固可提高震损修复框架的抗侧刚度、承载能力和屈服后的变形能力;预制减震墙板加固震损框架(DWF)滞回曲线稳定、饱满,其承载力衰减缓慢,具有良好的持续抵抗外荷载的能力,不改变震损修复框架结构的受力和破坏特征,其变形能力满足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罕遇地震作用下1/50层间位移角的要求,具有良好的抗倒塌能力;预制减震墙板单元与框架间的拉结筋构造措施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保证了预制减震墙板既定的摩擦滑移耗能机制的有效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损框架 加固 预制减墙板 拟静力试验 性能
原文传递
基于损伤分布模型的震损RC框架力学性能分析与实证研究
6
作者 胡卫兵 汪胜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0-927,共8页
震损结构的剩余荷载位移响应分析十分重要,是准确评估震后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剩余性能的基础,然而震损结构损伤的不均匀分布为其荷载位移响应的定量分析带来了困难。本文基于纤维梁柱模型提出了一种能够考虑地震损伤不均匀分布的震... 震损结构的剩余荷载位移响应分析十分重要,是准确评估震后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剩余性能的基础,然而震损结构损伤的不均匀分布为其荷载位移响应的定量分析带来了困难。本文基于纤维梁柱模型提出了一种能够考虑地震损伤不均匀分布的震损RC框架数值模型。基于震损RC框架的损伤现象对其损伤分布进行了量化,考虑了材料损伤沿柱高度与截面深度的分布;基于量化结果分别确定了RC框架中各纤维梁柱单元中不同位置处纤维的损伤本构关系,并对其剩余荷载位移响应进行了定量分析;以一个一榀三层四跨的RC框架试验为算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震损RC框架的剩余荷载位移响应,其中最大剩余承载力、刚度和屈服强度等各项指标计算误差均值均在10%以下,因此本文模型能够为震后RC结构的评估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分布 震损框架 有限元模拟 剩余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水泥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震损RC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龚鑫 蒋隆敏 +1 位作者 李鹤 朱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25-33,共9页
对1个对比框架节点和4个HPFL(high performance ferrocement laminates)加固法加固的震损程度不同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进行了拟静力加载试验,同时利用ANSYS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HPFL对不同震损情况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进... 对1个对比框架节点和4个HPFL(high performance ferrocement laminates)加固法加固的震损程度不同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进行了拟静力加载试验,同时利用ANSYS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HPFL对不同震损情况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进行加固后抗震性能的改善情况,如破坏形式、耗能能力、承载能力、延性、刚度退化情况等。结果表明,加固后震损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得到了有效改善,且加固效果随着震损程度的增大而被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FL加固 震损框架节点 性能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混凝土材料加固震损RC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胡克旭 刘继壮 张彦博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2-428,共7页
通过5根采用新型混凝土材料加固RC框架柱和1根未加固框架柱在定常轴力和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不同震损程度和不同加固方式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加固试件的极限承载力相对于未加固试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 通过5根采用新型混凝土材料加固RC框架柱和1根未加固框架柱在定常轴力和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不同震损程度和不同加固方式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加固试件的极限承载力相对于未加固试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三面加固柱极限承载力高于单面加固柱,而四面加固柱极限承载力最高;中等震损和严重震损试件经加固后的极限承载力比未损直接加固试件的极限承载力略低,但相差不大.采用新型混凝土材料加固受损试件,能够有效的提高受损构件的滞回性能、极限承载力和刚度等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混凝土材料 RC框架 拟静力试验 性能
原文传递
钢支撑加固震损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来 丛术平 +2 位作者 董锡同 刘锋 高秋梅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4-99,共6页
钢支撑加固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一种常用抗震加固方法.本文设计了两榀框架,编号为KJ-1、KJ-2.其中KJ-1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直至破坏,作为对比试件中途不经加固;KJ-2先推至框架屈服,然后用钢支撑加固,再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通过低... 钢支撑加固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一种常用抗震加固方法.本文设计了两榀框架,编号为KJ-1、KJ-2.其中KJ-1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直至破坏,作为对比试件中途不经加固;KJ-2先推至框架屈服,然后用钢支撑加固,再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钢支撑加固对震损后混凝土框架的破坏机制、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承载力退化、位移延性以及耗能能力等的影响,并与未加固混凝土框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不等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损建筑进行抗震评价、修复和加固技术研究,给出钢支撑加固框架的层间刚度公式,为钢支撑加固设计提拱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框架 钢支撑加固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滞回曲线 耗能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加固震损RC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褚云朋 施毕新 +2 位作者 钟燕 龚寅东 封天赐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82,共11页
碳纤维布和角钢混合加固后能有效提高结构承载能力及延性,发挥二者材料性能各自优势。采用纤维布、纤维布加角钢及增设斜支撑3种方法对震损RC框架进行加固,开展低周往复加载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纤维布加固后未能明显提高... 碳纤维布和角钢混合加固后能有效提高结构承载能力及延性,发挥二者材料性能各自优势。采用纤维布、纤维布加角钢及增设斜支撑3种方法对震损RC框架进行加固,开展低周往复加载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纤维布加固后未能明显提高节点协调梁柱变形能力,梁端破坏严重,节点处纤维布随混凝土一起脱落,承载力未恢复到震损前承载力;复合加固后节点及柱脚均未发生明显破坏,实现了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原则,采用斜支撑加固后,能明显提高框架承载力及刚度,但发生锚栓失效,导致承载力快速降低,故应提高锚栓承载富余量;复合加固后试件承载能力明显提高,滞回曲线更饱满,累积耗能能力更强,经受循环加载次数明显增多,承载力降低系数减小,角钢提高了节点抗破坏能力,角钢与支撑配合使用更能明显提高试件刚度及承载力;综合考虑抗震性能、经济性、加固工艺,选用CFRP布与角钢复合加固工艺,能很好地实现对震损框架的加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工程 RC框架 复合加固 试验研究 性能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RP加固震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整体性倒塌能力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韩建平 何梁华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6,共9页
首先介绍了CFRP加固受损钢筋混凝土柱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OpenSees软件进行了建模分析,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其次,对一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以受极罕遇地震影响进行预损,采用损伤指数和折减系数的方法建... 首先介绍了CFRP加固受损钢筋混凝土柱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OpenSees软件进行了建模分析,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其次,对一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以受极罕遇地震影响进行预损,采用损伤指数和折减系数的方法建立震损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分析模型,并选择5种不同的CFRP加固方案对其进行加固;最后,对CFRP加固的震损RC框架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定量的评价了CFRP加固震损RC框架的抗整体性倒塌能力和抗倒塌安全储备。结果表明:CFRP加固能有效提高震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加固部位的选择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很大,在所选用的5种CFRP加固方案中,对底层及第2层的梁柱进行加固的方案对提高震损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整体性倒塌能力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RP RC框架结构 加固 增量动力分析 抗整体性倒塌能力 抗倒塌安全储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RP加固震损非延性RC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伟宏 乔泽惠 首维荣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09-1016,共8页
为了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震损非延性钢筋混凝土(RC)框架抗震性能,制作并完成了1榀1/2缩尺两层两跨非延性RC框架子结构试件加固前后的拟静力试验.将试件加载至峰值承载力,对采用外包CFRP法对震损节点处进行加固后的试件进... 为了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震损非延性钢筋混凝土(RC)框架抗震性能,制作并完成了1榀1/2缩尺两层两跨非延性RC框架子结构试件加固前后的拟静力试验.将试件加载至峰值承载力,对采用外包CFRP法对震损节点处进行加固后的试件进行试验研究,获得了CFRP加固震损非延性RC框架的破坏形态与滞回曲线,分析了其刚度、强度、延性和耗能等抗震性能指标,并与完好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FRP加固对提高震损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最大水平承载力、初始刚度有限,对其耗能能力提升明显;加固结构的平均位移延性系数为2.81;当其最大层间位移角到达1/50时,加固结构依然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空间,加固后的震损非延性RC框架结构可以用于地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建筑结构 CFRP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 拟静力试验 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RP加固震损填充墙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永兵 吴建新 +1 位作者 代柏乐 郑磊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5-93,共9页
为了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震损填充墙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完成了3榀已经震损的填充墙RC框架试件及1榀完好空框架试件CFRP加固后的拟静力试验,获得了CFRP加固震损后填充墙RC框架结构的破坏形态和滞回曲线,分析... 为了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震损填充墙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完成了3榀已经震损的填充墙RC框架试件及1榀完好空框架试件CFRP加固后的拟静力试验,获得了CFRP加固震损后填充墙RC框架结构的破坏形态和滞回曲线,分析其承载力、刚度退化、耗能和延性等抗震性能指标,并与完好未加固试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FRP加固震损空框架试件,可以有效提高试件的峰值承载力和耗能能力,结构刚度退化水平缓于原试件;CFRP加固震损刚性连接填充墙RC框架试件,可以恢复试件的承载力、刚度和耗能能力至震损前水平;CFRP加固震损柔性连接填充墙RC框架试件,由于橡胶的存在延缓了填充墙与框架之间较强的顶推作用,延缓了填充墙的破坏,使得框架和填充墙依然能够协同工作继续抵抗水平荷载,当试件较大变形时,CFRP充分发挥约束作用,其峰值承载力、耗能能力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刚度退化也较原试件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RP加固 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 性能 拟静力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型偏心支撑加固震损RC框架的数值模拟
14
作者 顾建业 于安林 施宇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4年第2期32-35,共4页
为研究Y型偏心支撑加固震损RC框架的抗震性能,采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对RCF-YB1试验试件进行了验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耗能梁段腹板高度对Y型偏心支撑加固震损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重点对比分析了加固后试件的滞回曲线、水... 为研究Y型偏心支撑加固震损RC框架的抗震性能,采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对RCF-YB1试验试件进行了验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耗能梁段腹板高度对Y型偏心支撑加固震损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重点对比分析了加固后试件的滞回曲线、水平承载力、抗侧刚度、累积滞回耗能。结果表明,针对中等程度损伤的RC框架,采用Y型偏心支撑加固后仍可获得较大的水平承载力和抗侧刚度。此外,Y型偏心支撑的耗能梁段对加固震损RC框架的抗震性能有较大影响,随着耗能梁段腹板高度的增加,试件的水平承载力、抗侧刚度、耗能均呈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偏心支撑 RC框架 腹板高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损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结构抗火性能研究
15
作者 陈全杰 陈伟 +1 位作者 刘虹 文波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55-1462,共8页
为明确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地震破坏造成的几何损伤对其遭受地震次生火灾后耐火性能退化规律的影响,分析总结震害资料以及抗震实验记录,将混凝土保护层剥落、残余变形作为混凝土结构的震损形式,通过数据统计与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损伤尺寸,... 为明确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地震破坏造成的几何损伤对其遭受地震次生火灾后耐火性能退化规律的影响,分析总结震害资料以及抗震实验记录,将混凝土保护层剥落、残余变形作为混凝土结构的震损形式,通过数据统计与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损伤尺寸,从而建立了两层两跨震损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有限元模型,得到了框架结构变形特点和受火位置、轴压比、层间位移角对平面框架结构耐火极限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火灾 钢筋混凝土框架 耐火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损RC框架建模方法与剩余抗震能力评估
16
作者 马高 刘欢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3-20,共8页
为给震后损伤建筑的处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对损伤RC框架结构剩余抗震能力展开研究。通过对大量RC柱的拟静力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提出考虑强度、刚度和延性退化的损伤塑性铰三折线恢复力模型的确定方法。基于OpenSees仿真平台,建立损... 为给震后损伤建筑的处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对损伤RC框架结构剩余抗震能力展开研究。通过对大量RC柱的拟静力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提出考虑强度、刚度和延性退化的损伤塑性铰三折线恢复力模型的确定方法。基于OpenSees仿真平台,建立损伤程度逐渐增大的D1~D5框架的数值模型,分别选取基于结构易损性的倒塌储备系数CMR和基于能力谱的性能冗余率SPI作为量化震损结构抗震能力残余率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C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降低速率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框架由中等损伤D3转变为严重损伤D4~D5时,CMR分别为完好结构的0.92、0.85和0.76,SPI的残余率R分别为0.85、0.72和0.47;易损性分析与性能冗余率分析这两种方法相比,易损性分析时采用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实质为衡量完好结构的指标,而性能冗余率分析直接以承载力和变形能力降低的损伤结构的能力谱为基础,对抗震能力残余率的评估更加准确且计算更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剩余抗能力 塑性铰模型 性能冗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震损装配式企口连接框架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7
作者 寇佳亮 马铭 +1 位作者 曹蓝月 周恒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4-96,共13页
为研究高延性混凝土(HDC)加固震损装配式企口连接框架梁的抗震性能,对1个震损框架梁和3个震损装配式框架梁采用HDC加固,通过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分析其破坏形态及抗震性能。结果表明:HDC对震损框架梁形成良好的约束,可有效抑制混凝土表面... 为研究高延性混凝土(HDC)加固震损装配式企口连接框架梁的抗震性能,对1个震损框架梁和3个震损装配式框架梁采用HDC加固,通过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分析其破坏形态及抗震性能。结果表明:HDC对震损框架梁形成良好的约束,可有效抑制混凝土表面裂缝的开展和延伸;HDC加固后震损框架梁的承载力较原装配式框架梁的提高66.7%、位移延性系数提高88%、累积耗能提高12.1%,震损装配式框架梁的抗震性能可基本得到恢复,同时均可改善原结构脆性破坏特性;连接部位设置侧向钢板和底部钢板均对装配式框架梁的刚度和承载力等有显著影响。基于试验破坏特征,采用拉压杆模型计算震损装配式企口连接框架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企口连接框架 高延性混凝土 低周反复加载试验 耗能能力 变形能力
原文传递
BRBs加固震损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
18
作者 陈伟宏 陈艳 +2 位作者 洪秋榕 崔双双 颜学渊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17-1825,共9页
为研究防屈曲支撑加固震损破坏程度在中等以内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支撑的滞回耗能,设计并完成了一榀1/2比例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拟静力预损试验,采用防屈曲支撑对震损结构进行加固,并对加固后的结构再次进行拟静力试... 为研究防屈曲支撑加固震损破坏程度在中等以内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支撑的滞回耗能,设计并完成了一榀1/2比例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拟静力预损试验,采用防屈曲支撑对震损结构进行加固,并对加固后的结构再次进行拟静力试验。观察和记录了加固前、后试件的试验现象和破坏特征,对结构的承载能力、延性系数、耗能能力等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结构的承载力提高了51.3%、耗能增加1.68倍,延性系数恢复到结构初始延性的88%,结构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延性系数得到较好恢复;拟静力加载下,防屈曲支撑加固的震损结构破坏模式为支撑梁铰破坏模式。震损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仍具有改造价值,采用防屈曲支撑对震损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加固的方法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工程 PC框架结构 拟静力试验 破坏模式 防屈曲支撑
原文传递
Y型偏心钢支撑加固震损混凝土框架的滞回性能试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顾建业 孙国华 +2 位作者 于安林 赵宝成 施宇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5-30,共6页
为研究Y型偏心钢支撑加固震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通过对2榀1/3缩尺、单层、单跨损伤的混凝土框架采用Y型偏心钢支撑加固后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系统研究Y型偏心支撑加固震损混凝土框架的滞回性能、刚度退化、延性性能、耗能能力... 为研究Y型偏心钢支撑加固震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通过对2榀1/3缩尺、单层、单跨损伤的混凝土框架采用Y型偏心钢支撑加固后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系统研究Y型偏心支撑加固震损混凝土框架的滞回性能、刚度退化、延性性能、耗能能力及耗能梁段的剪切变形等。结果表明:Y型偏心钢支撑加固震损混凝土框架具有较高的水平承载力和抗侧刚度,并具有较强的耗能能力。随着耗能梁段腹板高度的增加,加固后试件的水平承载力有所提高,但试件的位移延性和耗能等性能略有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偏心钢支撑 耗能梁段 后混凝土框架 滞回性能
原文传递
Study on seismic damage of SRHSC frame columns 被引量:4
20
作者 ZHENG ShanSuo WANG Bin +2 位作者 LI Lei HOU PiJi WANG We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1期2886-2895,共10页
The damage evolution in steel reinforced high strength concrete(SRHSC) frame columns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test results of cyclic reversed loading experiment of 12 frame column specimens with various axial compress... The damage evolution in steel reinforced high strength concrete(SRHSC) frame columns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test results of cyclic reversed loading experiment of 12 frame column specimens with various axial compression rations,stirrups ratios,steel rations and loading histories.The variation law of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ultimate deformation and ultimate hysteretic energy dissipation of specimens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protocols was obtained.The seismic damage characteristics,as well as strength and stiffness degradation,of SRHSC frame columns were analyz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onlinear double parameters combination of deformation and energy,a damage model that can well reflect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mbers subjected to a horizontal earthquake action was established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the number of the loading cycles on the ultimate resistance capacity(ultimate deformation and ultimat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members,and the loading history on damage,etc.According to the test results,the related parameters of the damage model were proposed.Finally,the damage model proposed was validated by the test results.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oposed damage model is theoretically more reasonable and can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seismic damage evolution of the SRHSC frame columns.The results also can be used as a new theoretic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damage-based earthquake-resistant design method of SRHSC mem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HSC frame columns experimental study damage analysis damage model model parameter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