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随机噪声刺激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邹惠茹 张治国 +4 位作者 黄淦 李琳玲 梁臻 张力 魏晋文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7-239,共13页
经颅随机噪声刺激(tRNS)是一种利用随机噪声电流调控大脑神经元活动的技术,其通过随机共振等机制影响大脑活动和认知行为,在神经科学和神经病理学等领域展示出较为突出的调控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综述经颅随机噪声刺激的生... 经颅随机噪声刺激(tRNS)是一种利用随机噪声电流调控大脑神经元活动的技术,其通过随机共振等机制影响大脑活动和认知行为,在神经科学和神经病理学等领域展示出较为突出的调控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综述经颅随机噪声刺激的生理效应和实施方法,以及在知觉、运动、学习和记忆以及脑疾病康复等方面的应用,总结相关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随机噪声刺激 知觉 运动 学习和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编程随机诱发电位刺激器
2
作者 邢志新 陈芳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8-33,共6页
本文所叙述的随机诱发电位刺激器,用8031单片机控制,不但能产生周期刺激信号,进行通常的脑干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检查和诊断;而且能产生随机刺激信号,进行识别力诱发电位(ERP)的检查,客观的评价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的正... 本文所叙述的随机诱发电位刺激器,用8031单片机控制,不但能产生周期刺激信号,进行通常的脑干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检查和诊断;而且能产生随机刺激信号,进行识别力诱发电位(ERP)的检查,客观的评价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的正常或异常,这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早期心态异常的检查方法,在现代医学保健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刺激 单片机 诱发电位 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视觉刺激的人体平衡能力评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肖金壮 睢少坤 +2 位作者 王洪瑞 程亮 许艳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8-502,共5页
为了更客观地评测人体在各方向上的平衡能力,本研究将人体平衡过程在外部激励下的完整动力学模型,合理简化为二阶线性系统,并将调节时间作为反映系统响应速度快慢的指标;同时,通过采用各方向等概率随机视觉激励,避免受测者对评测过程的... 为了更客观地评测人体在各方向上的平衡能力,本研究将人体平衡过程在外部激励下的完整动力学模型,合理简化为二阶线性系统,并将调节时间作为反映系统响应速度快慢的指标;同时,通过采用各方向等概率随机视觉激励,避免受测者对评测过程的预准备.通过以PC/104为核心控制器和以QNX为实时操作系统构建的评测系统及其界面,为被测者提供视觉激励源,并利用力平台检测装置采集重心波动信息,同时提取调节时间作为评测平衡能力的指标.以16名健康大学生为对象的实验,结果表明,正常人平衡调节时间的参考范围为4~8s,人体在前后方向的平衡能力要优于左右方向.该系统可对其平衡受损方向进行定量客观评定,可更好地满足临床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视觉刺激 平衡能力 PC104 QNX 调节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镇痛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邱义 马炜玮 +1 位作者 张会娟 涂毅恒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9-1133,共15页
经颅电刺激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方法,因其具有卓越的安全性、良好的患者依从性以及高度便携性等特点,被视为一种潜在的非药物镇痛手段。然而,目前对于经颅电刺激镇痛效果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且镇痛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通过系统... 经颅电刺激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方法,因其具有卓越的安全性、良好的患者依从性以及高度便携性等特点,被视为一种潜在的非药物镇痛手段。然而,目前对于经颅电刺激镇痛效果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且镇痛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通过系统归纳总结3种主要的经颅电刺激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和经颅随机噪声刺激——在镇痛领域的研究进展,评估了这些技术对短时、急性和慢性疼痛的镇痛效果,并深入剖析了其潜在的镇痛机制。同时,本文系统讨论了既往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借助电场模拟技术实现个性化刺激以克服不同个体头部解剖结构差异的影响、应用多位点刺激和深部脑刺激技术来拓展刺激脑区、搭建经颅电刺激技术同步神经影像平台以制定个体特异性的刺激方案并深入揭示其镇痛机制、探索与其他治疗技术的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等。这些建议的实施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经颅电刺激在疼痛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最终实现患者疼痛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电刺激 神经调控 镇痛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交流电刺激 经颅随机噪声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棋局存在专家记忆优势效应吗? 被引量:4
5
作者 杜建政 杨治良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4-258,共5页
专家在其擅长领域中 ,对有意义刺激所表现出的记忆优势效应 ,已为诸多研究所证实。然而 ,对于随机刺激 ,专家是否存在记忆优势 ,尚未有明确的研究结果。文章以中国象棋为实验材料探讨这一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先前研究中实验材料的... 专家在其擅长领域中 ,对有意义刺激所表现出的记忆优势效应 ,已为诸多研究所证实。然而 ,对于随机刺激 ,专家是否存在记忆优势 ,尚未有明确的研究结果。文章以中国象棋为实验材料探讨这一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先前研究中实验材料的局限性。实验结果表明 ,随机刺激不存在专家记忆优势效应。作者还比较了模板理论和限制调节理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家记忆优势效应 有意义刺激 随机刺激 中国象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与视功能调控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博荣 何勍 +5 位作者 赵金 杨佳 石迎珍 闫芳芳 席洁 黄昌兵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32-1641,共10页
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通过电极将特定模式的低强度电流作用于大脑头皮以调控皮层活动,是一种非侵入、无创的神经刺激方法。根据刺激电流的模式的不同,TES分为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经颅交流电刺激(t A... 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通过电极将特定模式的低强度电流作用于大脑头皮以调控皮层活动,是一种非侵入、无创的神经刺激方法。根据刺激电流的模式的不同,TES分为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经颅交流电刺激(t ACS)和经颅随机电刺激(t RNS)。TES能对视功能诸如光幻视阈值、视野、对比敏感度、视知觉运动等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控,并且能够与传统的视觉知觉学习训练相结合以调控视觉功能。对于不同的视觉功能,不同的TES参数和模式的调控效果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功能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交流电刺激 经颅随机刺激 知觉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技术用于运动表现提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娜 刘卉 +1 位作者 苗雨 亓丰学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4-223,共10页
经颅电刺激(TES)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和经颅随机噪声刺激,是一种非侵入的脑刺激技术。通过不同尺寸的电极将特定模式的低强度电流作用于特定的脑区,调节大脑皮质神经活动和/或兴奋性,增强大脑与神经、肌肉的连接,达到改... 经颅电刺激(TES)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和经颅随机噪声刺激,是一种非侵入的脑刺激技术。通过不同尺寸的电极将特定模式的低强度电流作用于特定的脑区,调节大脑皮质神经活动和/或兴奋性,增强大脑与神经、肌肉的连接,达到改善运动表现的作用。目前TES技术正在实现从实验室研究到运动科学应用研究的转变。首先阐述TES作用于大脑皮质的神经机制,着重评述近20年来TES在人类运动表现提升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身体平衡、耐力表现、运动疲劳、肌肉力量和运动学习能力等5个方面;然后综述TES在脑网络功能连通性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并探讨该领域对TES改善运动表现的重要意义;最后对TES在运动表现提升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交流电刺激 经颅随机噪声刺激 运动皮质 运动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武庆昌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第3期224-229,共6页
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通过不同形式和强度的电流刺激大脑不同区域,维持运动机能,延长运动时间,延缓运动员疲劳的发生,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 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通过不同形式和强度的电流刺激大脑不同区域,维持运动机能,延长运动时间,延缓运动员疲劳的发生,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2000-2021年有关tES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的相关文献,总结了TES的基础参数、作用机制等,重点研究了TES对运动表现的作用,以期为运动成绩的提高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视角,同时剖析了该技术应用到体育领域时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①虽然目前TES技术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尚未达成共识,但已有研究发现TES能提高肌肉力量、延长了达到疲劳的时间、降低了主观体力感觉评分(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②不同的刺激范式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③TES最佳刺激范式的制定需考虑个体的大脑兴奋状态、所进行的任务和TES的刺激参数等;④TES在体育领域中的安全性问题仍存在争议,对TES强度的研究仍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⑤在体育运动中应用时刻的选择对运动表现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是体育科学研究中新的视角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 经颅交流电 经颅随机噪声电刺激 运动性疲劳 安全 个体化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随机噪声刺激干预精神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高芳 史战明 +3 位作者 罗丽霞 曾真 鲁陆 赵新民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4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经颅随机噪声刺激(tRNS)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目前在精神障碍群体中已有初步应用。本文就tRNS的作用机制、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广大精神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对tRNS的认识,促进tRNS在临床中的应用。
关键词 精神障碍 经颅随机噪声刺激 神经调控 综述
原文传递
基于视觉恐惧反应的行为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戎晓媛 张玉楼 +2 位作者 黄康 刘楠 蔚鹏飞 《集成技术》 2020年第4期36-46,共11页
对于生物个体的生存和繁衍来说,采取合适的防御行为及时应对不同危险刺激的能力至关重要。模拟捕食者从上方快速逼近(Looming)可诱发小鼠产生冻结(Freezing)或逃跑(Flight)的本能防御反应。在传统的动物行为学研究中,通常采取耗时耗力... 对于生物个体的生存和繁衍来说,采取合适的防御行为及时应对不同危险刺激的能力至关重要。模拟捕食者从上方快速逼近(Looming)可诱发小鼠产生冻结(Freezing)或逃跑(Flight)的本能防御反应。在传统的动物行为学研究中,通常采取耗时耗力的手动调节方式来给予危险刺激,限制了动物行为学研究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该研究运用光遗传技术及动物行为学对小鼠防御机制进行测试。具体地,利用新研发的反馈式小鼠行为分析系统,对小鼠面对同一类型但不同强度的危险刺激(如灰度值大小、光刺激频率高低)时的防御反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较低灰度值的视觉刺激或低频率的光刺激条件下,小鼠倾向于原地冻结;在较高灰度值的视觉刺激或高频率的光刺激条件下,小鼠趋向于逃跑至安全区域。该反馈式小鼠行为分析系统的研发实现了在线实时分析小鼠行为和对小鼠的随机刺激,提高了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惧反应 防御行为 随机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靶点选择及疗效
11
作者 韩云毅 王智民 +1 位作者 薄奇静 王传跃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5-859,共5页
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传统治疗手段在改善阴性症状方面效果有限。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和经颅随机噪声刺激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改善阴性症状方面展现出... 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传统治疗手段在改善阴性症状方面效果有限。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和经颅随机噪声刺激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改善阴性症状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尽管如此,这些技术的刺激靶点选择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研究领域,不同的靶点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治疗效果,因此选择更加合适的治疗靶点对阴性症状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不同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改善阴性症状研究的靶点选择及治疗效果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治疗中的靶点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重复经颅磁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交流电刺激 经颅随机噪声刺激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小脑 背内侧前额叶皮质
原文传递
Stein神经元模型在共同的随机输入下的同步性(英文)
12
作者 薛嵘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4-194,219,共12页
主要证明了脉冲幅度与神经元状态有关的Stein模型都能够使两个初始膜电位不同的神经元以概率1达到同步发放.这一结论可以推广到多个初始膜电位不同的神经元.但同步发放的时间没有上限,目前只能给出一个粗略的方法,估计出同步概率在α%(0... 主要证明了脉冲幅度与神经元状态有关的Stein模型都能够使两个初始膜电位不同的神经元以概率1达到同步发放.这一结论可以推广到多个初始膜电位不同的神经元.但同步发放的时间没有上限,目前只能给出一个粗略的方法,估计出同步概率在α%(0 <α<100)以上的同步时间.最后,脉冲幅度与神经元状态有关的Stein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符合前述结论的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 Stein模型 随机刺激 Poisson脉冲 整合-发放
原文传递
刺激脚底能增进老人平衡感
13
《中外科技信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4-74,共1页
关键词 大脑 足底 随机刺激 老年人 身体平衡
原文传递
经颅电刺激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昌成 洪文军 +6 位作者 王四中 路翰娜 赵智勇 白钟飞 林起湘 刘斐雯 唐朝正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54-760,共7页
脑卒中作为我国成人死亡和致残的首位病因,降低其致残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急需探索康复治疗新技术破解脑卒中带来的沉重负担。经颅电刺激技术通过非侵入性的直流、交流、脉冲、随机电刺激等调节皮质兴奋性和节律特性,是... 脑卒中作为我国成人死亡和致残的首位病因,降低其致残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急需探索康复治疗新技术破解脑卒中带来的沉重负担。经颅电刺激技术通过非侵入性的直流、交流、脉冲、随机电刺激等调节皮质兴奋性和节律特性,是调控人脑可塑性的前沿研究热点。经颅电刺激主要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经颅脉冲电刺激(tPCS)和经颅随机噪声刺激(tRNS),且刺激参数及个体间差异是影响其疗效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从经颅电刺激技术的作用特点、神经生理机制、临床研究证据及应用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等4个方面系统性地介绍了该技术在脑卒中后功能障碍康复中的研究进展。本次文献回顾发现,绝大部分证据(7个系统性评价和1个临床指南)均支持tDCS对脑卒中后运动、认知及言语等功能障碍的康复有益,但tACS、tPCS和tRNS尚处于无法确认其康复疗效的探索性研究阶段。展望未来,该领域急需基于精准的"患者个体画像"以及最优刺激参数和靶点开展国际多中心循证研究,以明确这项技术的康复获益及适宜的应用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康复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 经颅电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交流电刺激 经颅脉冲电刺激 经颅随机噪声刺激
原文传递
Effect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at acupoints o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被引量:6
15
作者 Wu Zhiyuan Yang Ming +6 位作者 Jia Jie Wu Yi Huang Tiansheng Li Mingfen He Zhijie Guo Zhenzhen Leung Mason Chin P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34-140,共7页
OBJECTIVE:To examine whether transcutaneous electric nerve stimulation at acupoints(Acu-TENS)improved the biochemical and physical indic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METHODS:Ninety subjects with T... OBJECTIVE:To examine whether transcutaneous electric nerve stimulation at acupoints(Acu-TENS)improved the biochemical and physical indic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METHODS:Ninety subjects with T2DM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a control group(n = 30),aerobic exercise group(n- 30),or Acu-TENS group(n = 30).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diabetes drug treatment,patients in the Acu-TENS group received acupoint stimulation,the aerobic exercise group engaged in walking exercises,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ham electrical stimulation.All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30 min for each session and five times a week for 2 months.The indices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2 h postprandial glucose,fasting serum insulin,triglyceride,total cholesterol,and body mass index were assessed at pre-treatment,post-treatment,and follow-up,which was 2 months after treatment.RESULTS:The indice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not changed(P > 0.05) at the three time points.At the pre-treatment measurement,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 0.05) in indi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At post-treatment,each index of the two group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 0.05),and improv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re-treatment measurement(P < 0.05).In follow-up,each index of the aerobic exercise group and Acu-TENS group increased,but was still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pre-treatment value(P < 0.05),excluding body mass index.CONCLUSION:Acu-TENS could improve the state of patients with T2 DM and be used as a therapy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Transcutaneous electric nerve stimulation Acupuncture points Exercise
原文传递
Therapeutic Efficacy Observation on Scalp Acupuncture for Vascular Dementia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琳娜 安军明 +5 位作者 苏同生 王璞 董岚 张若平 任玉娟 任媛媛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12年第1期38-43,共6页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calp-acupuncture-based therapy for vascular dementia.Methods:Eighty patients with vascular dementia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3 groups by the visiting order,27 cases...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calp-acupuncture-based therapy for vascular dementia.Methods:Eighty patients with vascular dementia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3 groups by the visiting order,27 cases in the scalp acupunctur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needling scalp stimulation areas;25 cases in the body acupunctur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body acupoints;28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Duxil for oral administration.The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and Barthel index (BI)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scalp acupuncture group was 92%,versus 89% in the body acupuncture group and 83% in the control group,showing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1).After the treatments,the MMSE and BI score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l three groups (P0.01).After the treatment,the MMSE and BI scores in the scalp acupuncture and body acupuncture groups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re was also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scalp acupuncture group and body acupuncture group (P0.05).Conclusion:Scalp-acupuncture-based therapy can substantially improve MMSE and BI scores and thus obtain a more remarkable effect for vascular dement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NTIA VASCULAR ELECTROACUPUNCTURE Scalp StimulationAreas Acupuncture Therap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