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57BL/6小鼠大脑皮层区与基底神经节隆起区神经元突触发育过程比较
1
作者 赵艳 卢广泉 +6 位作者 杜金乐 潘雨绮 董子意 康鑫 高弋婷 高方 杨加周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2-611,共10页
目的:观察小鼠皮层区和基底神经节隆起(GE)区神经元突触发育过程,阐明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在不同脑区的体内外发育差异。方法:C57BL/6雌鼠于妊娠第13.5~15.5天断颈处死后,经无菌操作取胚胎小鼠,显微镜下逐步分离获取胚胎小鼠脑组织... 目的:观察小鼠皮层区和基底神经节隆起(GE)区神经元突触发育过程,阐明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在不同脑区的体内外发育差异。方法:C57BL/6雌鼠于妊娠第13.5~15.5天断颈处死后,经无菌操作取胚胎小鼠,显微镜下逐步分离获取胚胎小鼠脑组织皮层区和GE区。体外原代培养胚胎小鼠神经元,于培养3、7、14和21 d分别收集细胞样品,并将其作为培养3、7、14和21 d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突触后表达蛋白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及桥尾蛋白(Gephyrin)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1(vGLUT1)、 PSD95、囊泡γ-氨基丁酸(GABA)转运蛋白(vGAT)及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胚胎小鼠脑组织皮层区和GE区神经元中vGLUT1及vGA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培养3 d组比较,培养14和21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PSD95及Gephyr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皮层区比较,培养14 d组小鼠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Gephyr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显微镜下观察,培养14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兴奋性突触及抑制性突触均初步发育,相关蛋白呈阳性表达;其中兴奋性突触相关蛋白阳性表达在皮层区神经元中更为明显,且突触前分子vGLUT1和突触后分子PSD95在皮层区神经元的胞体及突起部位均呈现共定位的特征;抑制性突触前分子vGAT蛋白和突触后分子Gephyrin蛋白在GE区神经元胞体及突起中也呈现共定位的特征,且突触前分子较相应的突触后分子蛋白阳性表达更明显。与皮层区比较,培养14 d组小鼠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vGLUT1和PSD9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vGAT和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培养21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触相关蛋白阳性表达增加,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进一步成熟并完善。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的胞体及突起部位均形成了丰富的突触前后对应的表达模式,突触结构逐步发育良好,且突触前分子较相应的突触后分子蛋白阳性表达更明显。与皮层区比较,培养21 d组小鼠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vGLUT1和PSD95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vGAT和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皮层区比较,胚胎小鼠脑组织GE区神经元中vGLU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vGA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皮层区和GE区神经元的突触发育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皮层区兴奋性突触发育较早,GE区抑制性突触发育较早。突触的脑区特异性发育提示不同细胞类型的神经疾病可能具有不同的发育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发育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皮层 基底神经节隆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AMT和测井联合约束反演在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油页岩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罗卫锋 胡志方 +3 位作者 张家强 杨云见 徐银波 孙启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2-700,共9页
松辽盆地油页岩地震勘探难度大,为此在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和测井联合约束反演技术应用研究。研究表明,联合约束反演技术可以将油页岩与泥页互层整体作为相对高阻层进行划分识别。利用该项技术查明研究... 松辽盆地油页岩地震勘探难度大,为此在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和测井联合约束反演技术应用研究。研究表明,联合约束反演技术可以将油页岩与泥页互层整体作为相对高阻层进行划分识别。利用该项技术查明研究区嫩江组油页岩主要分布在哈拉海向斜,仅在登楼库背斜西部局部沉积;青山口组油页岩在登楼库背斜、哈拉海向斜均有分布,整体呈沿登楼库背斜轴高、沿背斜轴两翼逐渐减薄的特征,为进一步勘探指明了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测井 约束反演技术 油页岩识别 松辽盆地 东南隆起区 油气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断层与油气运移及成藏 被引量:28
3
作者 王德海 郭峰 +2 位作者 任国选 孟祥化 杨喜贵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5-339,344,共6页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经过数次构造运动改造,形成复杂的断裂系统,按照断层的性质、规模、形成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展布特征及与油气的关系,将其分为早期断层、晚期断层、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3类。早期断层中的控盆断层控制断陷的形成、演化;...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经过数次构造运动改造,形成复杂的断裂系统,按照断层的性质、规模、形成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展布特征及与油气的关系,将其分为早期断层、晚期断层、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3类。早期断层中的控盆断层控制断陷的形成、演化;控制沉积断层控制有利源岩的分布部位。断层在活动时期是油气纵向运移通道,停止活动时期则不是;油气在横向上可以穿断层运移,断层在上倾方向上有非渗透遮挡层的条件下可以形成断层油气藏。早期断层活动时期早于生烃期,不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因此在源岩层系内可以形成早期原生油气藏,并且保存条件好;早期断层对圈闭的支解、分割作用,导致油气分布的复杂性、不连续性。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和晚期断层活动时是油气的纵向运移通道,同时使深层的原生油气藏遭到破环、变为残余油气藏,并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晚期断层停止活动时,亦不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因此能够在源岩层系内形成晚期原生高产油气藏,保存条件好。断层活动时期与源岩排烃期(油气源)的匹配关系,决定油气的分布层位及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油气运移 油气藏 断陷 东南隆起区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过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试验剖面 被引量:28
4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7 位作者 李秋生 贺日政 匡朝阳 侯贺晟 熊小松 管烨 王海燕 Klemperer.L.S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08-2014,共7页
跨越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探测试验剖面,初步揭露出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地壳结构.探测剖面表明,羌塘地体可能具有古老的结晶基底;中央隆起区上地壳变形主要以逆冲、褶皱为主,下地壳出现北倾与南倾"对冲"的反射,揭... 跨越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探测试验剖面,初步揭露出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地壳结构.探测剖面表明,羌塘地体可能具有古老的结晶基底;中央隆起区上地壳变形主要以逆冲、褶皱为主,下地壳出现北倾与南倾"对冲"的反射,揭示出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前缘汇聚的深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地体 中央隆起区 地壳结构 深反射地震试验剖面 深部汇聚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隆起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性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3
5
作者 张云峰 李忠 +1 位作者 王清晨 孔庆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7-219,i001,i002,共15页
以鲁西隆起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旋回与不整合面分析为基础, 应用薄片、铸体和阴极发光等室内分析技术, 对其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孔隙演化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区的成岩作用分为两类: 建设性成岩作用和破坏性成岩作用, 前者包... 以鲁西隆起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旋回与不整合面分析为基础, 应用薄片、铸体和阴极发光等室内分析技术, 对其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孔隙演化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区的成岩作用分为两类: 建设性成岩作用和破坏性成岩作用, 前者包括白云石化、压溶、去石膏化、溶蚀和破裂等作用; 后者以重结晶、胶结、压实、硅化和充填作用为主。奥陶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多期次和多种类型的成岩作用演化, 与马家沟组相比, 三山子组多经历了一次其沉积后的短期表生和随后的埋藏作用。三山子组白云岩、马家沟组东黄山段、土峪段和阁庄段粉细晶白云岩以及八陡段不整合面以下的溶蚀角砾岩段发育次生孔洞缝系统, 是较为有利的储集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隆起区 奥陶系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储集性 控制作用 孔隙演化 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中央隆起区上奥陶统的牙形刺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志浩 李越 +4 位作者 王建坡 马俊业 姚小刚 黄智斌 张园园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7-116,共20页
塔里木板块中央隆起区的上奥陶统,即巴楚露头剖面吐木休克组和良里塔格组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油田井下良里塔格组皆为灰岩相。作者对前人报道的牙形刺带作了修改,首次系统描述牙形刺动物群全貌,共计14属21种。在曾归入Pygodus se... 塔里木板块中央隆起区的上奥陶统,即巴楚露头剖面吐木休克组和良里塔格组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油田井下良里塔格组皆为灰岩相。作者对前人报道的牙形刺带作了修改,首次系统描述牙形刺动物群全貌,共计14属21种。在曾归入Pygodus serra带和P. anserinus带的吐木休克组底部和下部发现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故应改为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吐木休克组中部因发现Baltoniodus alobatus和B.variabilis共生,应属B. alobatus带。在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和Baltoniodus alobatus带之间尚未发现可靠的B. variabilis,因此是否存在B. variabilis带尚存疑问。巴楚露头区上奥陶统的牙形刺序列由下而上应为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 Baltoniodus variabilis带?,B. alobatus带和Belodina confluens带。塔中的良里塔格组则可识别出B. confluens带和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带。将中央隆起区牙形刺动物群组合与其相邻的柯坪地块进行对比,说明晚奥陶世因两个地理区水深的差异导致牙形刺带完整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生物带 系统古生物学 上奥陶统 中央隆起区 塔里木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广云开隆起区基性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9
7
作者 彭松柏 金振民 +3 位作者 付建明 刘云华 何龙清 蔡明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4-441,共8页
云开隆起区信宜、高州一带条带-眼球状(环斑)花岗质岩石中基性侵入岩主要为变苏长辉长岩和变辉长岩,TiO2含量 (0.24%-0.53%)和稀土元素总量(18.64-78.30μg/g)较低,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HREE=2.69~5.28,(La/Yb)N=1.79~4.73... 云开隆起区信宜、高州一带条带-眼球状(环斑)花岗质岩石中基性侵入岩主要为变苏长辉长岩和变辉长岩,TiO2含量 (0.24%-0.53%)和稀土元素总量(18.64-78.30μg/g)较低,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HREE=2.69~5.28,(La/Yb)N=1.79~4.73),Ta、 Nb、P、Zr、Ti为明显负异常,无明显Eu负异常(δEu=0.81-1.16),La/Nb=1.94~5.42,Th/Ta=2.29~17.63,Nb/Th<7.4,εNd(t)=- 3.6~-8.4,高Ti/Zr、Ti/Y,低Rb/Ba、La/Yb和EMII,显示富集地幔源区的特征。变苏长辉长岩Sm-Nd岩石-矿物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392Ma±53Ma,表明加里东期的基性侵入岩形成于俯冲-碰撞大陆边缘的火山弧构造背景,而且是俯冲-碰撞后伸展-拆沉-底侵作用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开隆起区 加里东期基性侵入岩 俯冲-碰撞 伸展-拆沉-底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白垩系泉头组典型河流相沉积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占东 王殿举 +5 位作者 张海翔 殷跃磊 赵凤全 徐磊 程鹏 刘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1-629,共9页
根据岩心、电测曲线、录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白垩系泉头组储层特征、沉积相类型以及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东南隆起区泉头组岩性以氧化较强的紫红色砂岩和粉砂岩沉积为主,储层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 根据岩心、电测曲线、录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白垩系泉头组储层特征、沉积相类型以及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东南隆起区泉头组岩性以氧化较强的紫红色砂岩和粉砂岩沉积为主,储层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岩屑及微量造岩矿物组成,属低孔、低渗型致密储层。结合重矿物组合和砂岩百分含量分析法确定了盆地主要受梨树-桑树台、长春-农安和榆树-扶余三大水系控制,自东向西,沿着沉积盆地边缘至凹陷区方向,砂岩百分含量逐渐变小。泉头组沉积整体上表现为沉降速率快、粗粒沉积物快速充填的特点,具有陡坡成扇、缓坡成河的沉积特征。层序V-q1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和冲积扇沉积,层序V-q2和层序V-q3为从辫状河沉积过渡为曲流河沉积的过程,主要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体系,层序V-q4辫状河到曲流河的过渡结束,完全表现出曲流河沉积特征,长春-农安与榆树-扶余两个水系在此时期于长春岭背斜带汇聚,形成了泉头组末期的河流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辫状河 泉头组 白垩系 东南隆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上寒武统—下奥陶统白云岩储层中两类白云石充填物: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军涛 胡文瑄 +5 位作者 钱一雄 王小林 朱井泉 张洪安 苏娟 吴仕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57-966,共10页
在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下古生界白云岩储层中的白云石充填物从形态上可分为菱形和鞍状两类,它们具有不同的岩石学特征,菱形白云石内部结构简单均一,而鞍状白云石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由内核、环带和外缘三部分组成。地球化学组成分析表明... 在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下古生界白云岩储层中的白云石充填物从形态上可分为菱形和鞍状两类,它们具有不同的岩石学特征,菱形白云石内部结构简单均一,而鞍状白云石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由内核、环带和外缘三部分组成。地球化学组成分析表明,菱形白云石可能形成于成岩作用的早期,成岩物质可能来源于改造的海水,其沉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后期仅少量受到富铁流体的改造。而鞍状白云石的形成则可能与断裂诱发的深部热流体活动密切相关,其物质可能来源于深部热液在运移过程中对围岩白云石的溶解,鞍状白云石内部复杂的结构可能反映了断裂的幕式活动。因此,两类白云石充填物反映了不同的成岩流体环境,特别是鞍状白云石很可能是热液溶蚀作用发生的重要标志。在白云岩储层研究中,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详细分析充填物的产状、充填作用发生的时间和机制,对于研究分析白云岩储层形成机制和储层预测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状白云石 菱形白云石 上寒武统一下奥陶统 中央隆起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隆起区一间房组礁滩沉积体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徐国强 邵大力 +4 位作者 刘树根 李国蓉 武恒志 阎相宾 于海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6-19,共4页
塔北隆起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礁滩沉积体是目前塔河油田油气勘探向南扩展的重要目标,但由于礁滩沉积体通常隐伏于台地相大套石灰岩地层中,长期以来难以通过地震资料及已有的认识进行预测。文章利用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通过礁滩层地震标定... 塔北隆起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礁滩沉积体是目前塔河油田油气勘探向南扩展的重要目标,但由于礁滩沉积体通常隐伏于台地相大套石灰岩地层中,长期以来难以通过地震资料及已有的认识进行预测。文章利用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通过礁滩层地震标定,一间房组及其上下地层的地震相及沉积相分析,建立了坡折带、礁滩沉积体发育带的地震识别标志,阐明了古隆起与坡折带及礁滩沉积体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关地质模式。结果表明,对应于中奥陶世塔北古隆起的构造转折带发育的一间房组台内坡折带控制了礁滩沉积体的发育分布,位于该坡折带以北环绕古隆起呈带状分布的8个礁滩沉积体发育区块,将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优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北隆起区 奥陶纪 坡折带 礁滩沉积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39
11
作者 何治亮 陈强路 +1 位作者 钱一雄 李慧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9-778,共10页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由西向东呈斜列式排列着巴楚隆起、卡塔克隆起和古城墟隆起。其构造演化过程中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卡塔克隆起形成及定型时期早,后期改造及调整较弱,具有稳定古隆起的特征;巴楚隆起发育和定型时期晚...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由西向东呈斜列式排列着巴楚隆起、卡塔克隆起和古城墟隆起。其构造演化过程中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卡塔克隆起形成及定型时期早,后期改造及调整较弱,具有稳定古隆起的特征;巴楚隆起发育和定型时期晚,至今依然在活动,具有活动古隆起的特点;古城墟隆起具有演化时间长、定型时间较晚的特征。中央隆起区构造变形纵向具分层性,横向具分区性。卡塔克隆起及围斜区和巴楚-麦盖提地区多旋回演化历史形成油气多期成藏、破坏、保存、调整的动态关系,油气藏纵向叠置、横向成排成带分布,构成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在中央隆起区及邻区存在一个自西向东呈平卧“S”形的油气聚集带,形成八大目标或者目标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旋回演化 复式油气聚集带 油气勘探方向 巴楚隆起 卡塔克隆起 古城墟隆起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白垩系登娄库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占东 李阳 +3 位作者 刘云利 胡慧婷 马凤荣 张小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1-409,共9页
为了查明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登娄库组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开展了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研究。研究表明,登娄库组物源具有四周向中央汇聚的继承性特征,沉积相分布受盆地构造演化控制明显,主要发育了5种沉积相——冲积扇... 为了查明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登娄库组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开展了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研究。研究表明,登娄库组物源具有四周向中央汇聚的继承性特征,沉积相分布受盆地构造演化控制明显,主要发育了5种沉积相——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层序Ⅳ-d1为断-坳转换期的早期,沉积受断陷控制明显,致使沉积物快速卸载,各沉积体系向盆地内部进积的距离受到了限制,共发育了5个规模较大的分割式断陷和2个小型断陷。断陷周缘古凸起为冲积扇沉积体系的主要发育区,扇三角洲沉积分布于断陷的四周,扇三角洲前缘延伸到入湖处。沉积相主要以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相为主;层序Ⅳ-d2为断坳转换期的末期,研究区基本上形成了统一沉积物卸载区域,湖泊范围扩大,主要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沉积。以泛滥平原与滨浅湖的接触带为界,该界限以西主要发育来自西部和北部物源高地的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该界限以东湖泊相大面积发育,伴随高地物源区碎屑沉积物陆续注入湖盆,构成了规模不等的退积式扇三角洲。其中,扇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带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是今后该区登娄库组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登娄库组 白垩系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白垩系嫩江组一段沉积相、旋回及其与松科1井的对比 被引量:11
13
作者 高有峰 王璞珺 +1 位作者 瞿雪姣 王国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对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嫩江组剖面进行厘米级刻画,分析其为一套深湖相与滨浅湖交互相沉积。在滨浅湖交互相沉积段,水体频繁波动,且波动幅度大。根据颜色、岩性将嫩江组一段地层划分为34个米级旋回,Fischer图解分析将米级旋回归并为11个... 对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嫩江组剖面进行厘米级刻画,分析其为一套深湖相与滨浅湖交互相沉积。在滨浅湖交互相沉积段,水体频繁波动,且波动幅度大。根据颜色、岩性将嫩江组一段地层划分为34个米级旋回,Fischer图解分析将米级旋回归并为11个五级旋回和2个四级旋回。剖面中发育的介形虫灰岩、白云岩结核和火山灰层在松科1井嫩江组一段连续取心中都有响应;剖面和井的Fischer图解对比发现,第15个旋回开始到第25个旋回结束,松辽盆地沉积中心向西北方向迁移,且可能伴随着盆地东缘的抬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东南隆起区 白垩系嫩江组一段 沉积相 旋回地层 松科1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营城组柱状节理流纹岩特征和成因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金龙 王璞珺 +3 位作者 郑常青 唐华风 吴颜雄 边伟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31-1138,共8页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下白垩统营城组出露柱状节理流纹岩。柱状节理属于原生构造节理,岩相为火山通道相次火山岩亚相-侵出相,柱体排列方式为近水平式、倾斜式、近直立式,截面为不规则的四方柱、五方柱、六方柱,柱体规模属于中小型,流纹岩...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下白垩统营城组出露柱状节理流纹岩。柱状节理属于原生构造节理,岩相为火山通道相次火山岩亚相-侵出相,柱体排列方式为近水平式、倾斜式、近直立式,截面为不规则的四方柱、五方柱、六方柱,柱体规模属于中小型,流纹岩中常发育隐爆角砾结构。通过对柱状节理流纹岩成分及结构构造的研究,表明本区的流纹岩柱体直径与其对应的显微组构斑晶大小成正比例相关。柱状节理的成因是熔岩冷却收缩形成的,由于受到种种内外因素制约,形成的柱状节理形态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 营城组 柱状节理 流纹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外隆起区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以松辽盆地杏北地区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15
15
作者 付广 薛盼 +1 位作者 孙同文 张利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5期13-17,共5页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对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和南西斜坡区。中央背斜带北部扶余油...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对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和南西斜坡区。中央背斜带北部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为:①断裂侧向输导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②北部背斜构造高部位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为:①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侧向输导并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②反向断裂规模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油气成藏有2种模式:①断裂侧向输导背斜构造高部位油气聚集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②砂体侧向输导反向断裂遮挡油气聚集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南西斜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外 隆起区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扶余油层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源岩生烃时效性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梨树断陷为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君 黄志龙 王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16,共3页
盆地或断陷内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往往受控于生烃中心,但某些特殊地质背景的断陷或盆地因为不同构造位置烃源岩生烃时效性的差异控制油气分布而另具特点。通过对东南隆起区梨树断陷源岩演化史、油源对比的研究,认为深凹带源岩具有2期生... 盆地或断陷内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往往受控于生烃中心,但某些特殊地质背景的断陷或盆地因为不同构造位置烃源岩生烃时效性的差异控制油气分布而另具特点。通过对东南隆起区梨树断陷源岩演化史、油源对比的研究,认为深凹带源岩具有2期生烃作用,第一期生烃对现今油气藏没有贡献;第二期生成高成熟天然气为主,在深凹带的储层内成藏;而斜坡带源岩为一期生烃作用,生烃时期晚于深凹带源岩的第二期,以原油为主,主要聚集在斜坡带的储层内。因此不同构造位置的烃源岩生烃时效性不同,并且控制着油气的生成与运聚,进而控制着油气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时效性 油气分布 梨树断陷 东南隆起区 松辽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隆起区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油气运移分析和勘探潜力评价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波 王毅 +2 位作者 罗晓容 云金表 郑孟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91-796,共6页
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作为目标层系,选择对该层有油气贡献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和中-下奥陶统烃源岩,针对两套烃源岩分别建立运移模式。其中,中-下寒武统烃源岩距离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垂向距离较远,运移模... 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作为目标层系,选择对该层有油气贡献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和中-下奥陶统烃源岩,针对两套烃源岩分别建立运移模式。其中,中-下寒武统烃源岩距离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垂向距离较远,运移模式以垂向为主,且主要是沿着断裂分布;而针对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则应用侵入逾渗理论模型来模拟其对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贡献,分析表明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对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油气贡献以侧向运移为主。最后,综合两套烃源岩的油气贡献分析认为塔中地区为最好的油气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油气运移 勘探潜力 中央隆起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开隆起区剪切带阵列及其与金矿成矿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钟增球 周汉文 游振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0-26,共7页
云开隆起区经历了自晋宁期以来的多次塑性一半塑性再造和脆性改造,在其边缘和内部发育了一系列其不同流变学性质了剪切带,构成了有规律的剪切带阵列.按剪切带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流变学属性等,概略划分为韧性剪切带阵列和脆性剪切带阵... 云开隆起区经历了自晋宁期以来的多次塑性一半塑性再造和脆性改造,在其边缘和内部发育了一系列其不同流变学性质了剪切带,构成了有规律的剪切带阵列.按剪切带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流变学属性等,概略划分为韧性剪切带阵列和脆性剪切带阵列,并分别由边缘剪切带系统和内部剪切带系统所组成。较详细地叙述了各剪切带阵列和系统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探讨了剪切带阵列与金矿成矿关系,并结合成矿动力学背景分析,指出云开隆起区的金矿成矿有利地段是其边缘,尤其位北缘和西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开隆起区 剪切带阵列 成矿 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天然气成藏主要控制因素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春满 袁智广 王春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26-29,8-7,共6页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J3 —K1断陷含油气系统是该区立足勘探的领域 ,坳陷层由于位于松辽盆地边缘相带 ,烃源岩品质差、埋藏浅基本不具备生烃能力。J3 —K1断陷彼此分割 ,天然气成藏自成体系 ,其成藏主控因素是 :烃源分布、构造作用、储盖...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J3 —K1断陷含油气系统是该区立足勘探的领域 ,坳陷层由于位于松辽盆地边缘相带 ,烃源岩品质差、埋藏浅基本不具备生烃能力。J3 —K1断陷彼此分割 ,天然气成藏自成体系 ,其成藏主控因素是 :烃源分布、构造作用、储盖组合及保存条件。其中烃源分布是第一位的 ,天然气资源丰富的断陷是勘探的首选靶区 ,在天然气丰富的断陷盆地内 ,大型褶皱构造圈闭是钻探的有利目标。储盖组合及构造抬升幅度制约了天然气富集层位 ,构造改造越强 ,气藏富集层位越浅 ,以次生为主 ,且复杂多变 ;在构造改造轻微地区 ,气层深而稳定 ,气藏以原生为主 ,但储层致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东南 隆起区 天然气 气藏形成 控制 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广云开隆起区存在中-古元古代基底的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5
20
作者 黄圭成 汪雄武 +2 位作者 杨世义 陈龙清 凌井生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4-199,共6页
颗粒锆石U-Pb年龄测定显示,粤西罗定盆地南缘地区残斑岩脉和花岗斑岩脉的源区物质较复杂,包含1713Ma、1737Ma、2165Ma和2494Ma的物质。这些同位素年龄数据是云开隆起区存在中-古元古代基底的一个间接证据。
关键词 锆石U- Pb年龄 中-古元古代基底 云开隆起区 同位素年龄 花岗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