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寅恪先生治史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唐振常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1-85,共5页
本文系作者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科目中心客座教授讲座中所作的演讲,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陈寅恪先生治史之法,即“以诗证史,从史论诗”和“以小见大”;二是讲陈先生著作中两个应该引起史学界继续研究的重要问题:唐代关于种族... 本文系作者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科目中心客座教授讲座中所作的演讲,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陈寅恪先生治史之法,即“以诗证史,从史论诗”和“以小见大”;二是讲陈先生著作中两个应该引起史学界继续研究的重要问题:唐代关于种族与文化的关系和宋代文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史 陈寅恪先生 城市大学 宋代文化 历史学界 古文运动 中国文化 考据之学 行卷 乾嘉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寅恪先生对缪钺先生的学术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缪元朗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8-53,共6页
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使几代学人受益,缪钺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通过阅读陈著和信函,可感受到缪钺先生所受陈寅恪先生学风的影响。
关键词 陈寅恪先生 缪钺先生 学术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教无类”——论陈寅恪先生的种族与文化观点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梦溪 《中国文化》 1991年第1期110-116,共7页
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学术态度和学术思想,像血液一样流贯于他的全部著述之中。这种学者的执着使他的历史研究事实上与文化史相重合。《元白诗笺证稿》等直接关涉文学创作的以诗文证史的著作姑且不论,即使如《隋唐制度... 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学术态度和学术思想,像血液一样流贯于他的全部著述之中。这种学者的执着使他的历史研究事实上与文化史相重合。《元白诗笺证稿》等直接关涉文学创作的以诗文证史的著作姑且不论,即使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那样的纯史学著作,寅恪先生也是选取从文化史的角度来加以立说。1951年撰写《论韩愈》,开宗明义即提出,他的文章是要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先生 元白 河朔 唐代文化 史学著作 文学创作 柳如是 文化史研究 姑且不论 学术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陳寅恪先生致古典文學出版社書信辑注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克勤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5-392,共8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是1956年11月在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古典文學編辑組的基礎上成立的古典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出版社及此後的中華書局上海編辑所出版了陳寅恪先生的《元白詩箋證稿》,並約請陳先生將論著編集出版。兹將新發現的陳寅恪...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是1956年11月在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古典文學編辑組的基礎上成立的古典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出版社及此後的中華書局上海編辑所出版了陳寅恪先生的《元白詩箋證稿》,並約請陳先生將論著編集出版。兹將新發現的陳寅恪先生致古典文學出版社的幾通書信辑録刊佈,並就書信中涉及的人事略加注釋,以爲陳寅恪先生研究之助,並以這份出版史資料慶賀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六十周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学出版社 陈寅恪先生 《元白诗笺证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寅恪先生诗二首
5
《中国文化》 1993年第1期129-129,共1页
关键词 陈寅恪先生 小冠 湖海 炎方 及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延辉先生在红河州的风土杂咏
6
作者 杨显川 《红河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80-81,79,共3页
1938年夏4月,西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搬迁蒙自,结舍南湖之畔,群彦荟集,对开启地方人文,多所贡献。闻一多、朱自清及诸友生,有南湖诗社之建立。时以国土沦丧,中原洒血,陈寅恪先生感时恨别,因湖寄兴,有“风物长谊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 1938年夏4月,西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搬迁蒙自,结舍南湖之畔,群彦荟集,对开启地方人文,多所贡献。闻一多、朱自清及诸友生,有南湖诗社之建立。时以国土沦丧,中原洒血,陈寅恪先生感时恨别,因湖寄兴,有“风物长谊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犹明灭,楼上歌声杂醉醒。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关山几万重”之咏叹。诸同学亦痛感国难深重,以清醒的现实头脑,深入地方考察,形诸笔端,反映当时社会。如历史系同学朱延辉先生,上个旧,下矿洞,写出《矿工哀》是描述矿工生活血泪斑斑的史诗,朱先生还到建水采风,异龙湖泛舟,写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情之《建水杂咏竹技词》等,无不再现当时社会生活情景。为昌明地方文化,特探幽发微,补遗救失,讼诸于众,让同学明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早有先驱。领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生 朱延辉 咏竹 血泪斑斑 感时 发微 社会即学校 陈寅恪先生 北归 西南联合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其师 信其道——夜读《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有感
7
作者 魏振强 《基础教育参考》 2010年第1X期79-79,共1页
夜读蒋天枢编著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看到一段刘节与其恩师陈寅恪的往事,眼睛为之一热,泪水差点流了出来。那是1967年,全国已进入一个疯狂至极的年代,失明多年的陈寅恪先生当然是在劫难逃。
关键词 陈寅恪先生 蒋天枢 历史系教授 大学问家 双目失明 岭南大学 陈夫人 事对 古代书院 铁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人墓誌所見唐人著述新
8
作者 馮雷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24年第1期476-486,共11页
陳寅恪先生《陳垣〈燉煌劫餘録〉序》開篇即云:“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爲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於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 陳寅恪先生《陳垣〈燉煌劫餘録〉序》開篇即云:“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爲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於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1)於唐史研究而言的兩大新材料,除了上述令陳先生有感而發的敦煌文書外,另一個便是唐人墓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誌 陳寅恪先生 唐史研究 陳垣 學術史 未入流 唐人著述 敦煌文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渊明族属辨溯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美崧 《南方文物》 1992年第2期92-97,共6页
晋宋之际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历代对陶诗及作者的爱好和研究从未间断过。对于陶渊明的研究,近年来日趋广泛,涉及陶的出仕、归隐、作品、故里、旧居等方面,然而在研究其身世与家族时却很少提及他的族属。陈寅恪... 晋宋之际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历代对陶诗及作者的爱好和研究从未间断过。对于陶渊明的研究,近年来日趋广泛,涉及陶的出仕、归隐、作品、故里、旧居等方面,然而在研究其身世与家族时却很少提及他的族属。陈寅恪先生曾经著文指出:“江左名人如陶侃及渊明亦出于溪族”。南朝的溪(谿)族在历史文献上又称为“溪人”或“溪子”。周一良师也提到过:“又有所谓溪人者,多以渔钓为业,如唐代蛮(延虫)渔(延虫)之比,散在南境诸州,其来源不可晓?。建国以来出版的各种文学史、中国通史及研究陶渊明的论著,关于诗人的族属很少提及,或语焉不详,有的则认为南朝的溪族属于廪君蛮的一支,有的笼统地说陶侃及渊明是少数民族出身。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证陶渊明的族属,探索溪人的来龙去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属 陶诗 晋宋 陈寅恪先生 廪君蛮 中国通史 于溪 徐夷 始兴郡 先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诗人资料研究系统的更新与拓展--评《唐代诗人墓志汇编(出土文献卷)》
10
作者 田苗 《中国韵文学刊》 2022年第2期108-111,共4页
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敦煌劫余录》所作的序中提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 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敦煌劫余录》所作的序中提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出土文献无疑是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研究中新材料之大宗,是从事学术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材料。从近几十年学界研究状况看,出土文献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被运用到不同的学术领域去解决学术问题。随之而来,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也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与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唐代诗人 学术研究 陈寅恪先生 学术史 二十世纪以来 不可忽视 未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文学研究新路径的探索 读郑珊珊《明清福建家族文学研究——以侯官许氏为中心》
11
作者 陈未鹏 《学术评论》 2016年第5期79-81,共3页
关于文学与家族以及地域文化的关系,早已为学界所关注。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里说:"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 关于文学与家族以及地域文化的关系,早已为学界所关注。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里说:"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①实际上,不限于魏晋南北朝,也不限于学术与宗教,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始终与家族、地域两者关系密切。研究文学,不能忽略文学活动的空间——地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珊 侯官 地域文化 学校制度 陈寅恪先生 中国文化 学术中心 清诗纪事 制度渊源 考据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望六朝:在“门风之优美”的背后——主持人语
12
作者 范子烨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3,共3页
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 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因此,研究我国中古史之一切问题,家族和地域是必须首先予以考量的两大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史 学校制度 凡庶 陈寅恪先生 《世说新语》 谢氏 谢瞻 谢混 刘裕 制度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渊明的民族属性
13
作者 张泓 《华夏文化》 2023年第1期20-23,共4页
众所周知,陶渊明对自己的出身颇为自豪,他在《命子》诗中曾不断叙述自己历代祖先的光辉事迹,特别对曾祖陶侃更是连篇累牍地歌颂:“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既然“悠悠我祖,爰... 众所周知,陶渊明对自己的出身颇为自豪,他在《命子》诗中曾不断叙述自己历代祖先的光辉事迹,特别对曾祖陶侃更是连篇累牍地歌颂:“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既然“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认为自己是帝尧的后代,陶渊明的民族属性似乎不应成为一个问题,但陈寅恪先生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在古代笔记和史书中发现了蛛丝马迹,判定陶氏出生于少数民族——溪族,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一场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属性 陶渊明 学术眼光 陈寅恪先生 《命子》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课:竭力推开语文素养的一扇门
14
作者 曹加明 《湖北教育》 2017年第9期20-21,共2页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带领学生游历了一间知识和思维的殿堂,那么,结课则是要帮助学生推开一扇门,走出殿堂,去领略更加广阔的世界。
关键词 语言建构 课堂教学 审美鉴赏 语言内容 选修教材 茂林修竹 陈寅恪先生 中国古代文人 《颜氏家训》 《兰亭集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展宋代文化研究的新视野——《宋代文化消费研究》读后
15
作者 李友广 《华夏文化》 2020年第3期63-64,共2页
宋代文化取得了非凡成就,在文学、哲学、史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等领域均有所建树,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被陈寅恪先生评价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正因为这种独特... 宋代文化取得了非凡成就,在文学、哲学、史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等领域均有所建树,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被陈寅恪先生评价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正因为这种独特性,后人对宋代文化的研究层出不穷,佳作迭出。2019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秦开凤著《宋代文化消费研究》一书从消费的视角研究宋代文化,拓展了宋代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是一本可圈可点的宋史研究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史 宋史研究 佳作迭出 商务印书馆 陈寅恪先生 承上启下 新视野 独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狐形象内涵阐释——以《太平广记》为中心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心荷 《学术评论》 2013年第4期67-73,共7页
一、引言中国历史上的狐精故事俯仰皆是,古代小说中的狐不仅是艺术创造还是社会现实的投射。唐代是狐精故事的繁盛期,狐形象更富有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早年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中有大量研究《太平广记》的篇目,其中就有部分涉... 一、引言中国历史上的狐精故事俯仰皆是,古代小说中的狐不仅是艺术创造还是社会现实的投射。唐代是狐精故事的繁盛期,狐形象更富有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早年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中有大量研究《太平广记》的篇目,其中就有部分涉及唐代的狐形象。黄永年先生则通过《读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①一文论证了"狐"与"胡"的相关性并分析了唐人以"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广记》 繁盛期 古代小说 《管锥编》 内涵阐释 钱钟书先生 广异记 佛道思想 陈寅恪先生 黄永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玄学与《文心雕龙》 被引量:5
17
作者 严寿澂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66-75,共10页
陈寅恪先生说过,“(故)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钜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金明馆丛稿二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这段话对于研究古... 陈寅恪先生说过,“(故)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钜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金明馆丛稿二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这段话对于研究古代文艺理论大有指导作用。两汉的社会思潮,以儒家和阴阳家思想为主干。魏晋以后,玄学与佛学代兴,而玄学大体属道家范畴。有关艺术创作理论的发达,正是在魏晋以后,势必要反映时代的这一特性。《文心雕龙》研究中有一类望文生解的谬误,如见到“神理”,就说是鬼神观念;见到“道心”,又说是宋儒“文以载道”论之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家 道家学说 金明馆丛稿二编 自然之道 虚静 神理 儒家学说 《原道》 陈寅恪先生 事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元稹通州任内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伟斌 《贵州文史丛刊》 1987年第1期138-143,共6页
拜读《元稹年谱》(齐鲁书社一九八○年六月版,以下简称《年谱》),赞佩之余,将自己对元稹通州任内(元和十年三月至十四年三月)的不同意见整理成文,以献疑于师友,乞教于著者。一、元稹赴任通州时无归田之举《年谱》云:由西京赴通州,“快... 拜读《元稹年谱》(齐鲁书社一九八○年六月版,以下简称《年谱》),赞佩之余,将自己对元稹通州任内(元和十年三月至十四年三月)的不同意见整理成文,以献疑于师友,乞教于著者。一、元稹赴任通州时无归田之举《年谱》云:由西京赴通州,“快则半月,慢则一月可到。”而元稹元和十年赴任通州时,却“费时三、四个月,这是甚么缘故?”接着列举元稹《归田》诗后认为:“从‘挂绶出都门’的句子,看出此诗是元和十年夏元稹出西京,赴任通州时所作”,“但元稹徘徊了一阵子,最后还是赴任去了。这是元稹三月底即离西京,闰六月才到通州,费时三、四个月的缘故。”并在“辨证”栏内批评陈寅恪先生云:“竟不知元稹‘归田’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书社 元诗 行军司马 陈寅恪先生 州刺史 《与元九书》 元九 熊孺登 诗云 蓬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林七闲的政治立场及清谈 被引量:1
19
作者 薛亚康 曾广开 《许昌学院学报》 CAS 1990年第4期23-25,共3页
曹魏末年,清谈名士以竹林七贤最为著名。陈寅恪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清谈误国》一文对竹林七贤的政治立场及清谈的主旨做了精到的分析,指出“自然之旨既在养生遂性,则阮籍的苟全性命,仍是自然而非名数。而他言必玄远,不... 曹魏末年,清谈名士以竹林七贤最为著名。陈寅恪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清谈误国》一文对竹林七贤的政治立场及清谈的主旨做了精到的分析,指出“自然之旨既在养生遂性,则阮籍的苟全性命,仍是自然而非名数。而他言必玄远,不评论时事,不藏否人物,被司马昭称为‘天下之至慎’,则不独用此以免杀身之祸,并且将东汉末年党锢名士具体指斥政治,表示天下是非的言论,一变而为完全抽象玄理的研究,遂开西晋以降清谈的风派。然则,所谓清谈,实始于郭泰,成于阮籍。”陈先生的这一论断是十分正确的。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贤 象玄 政治立场 讲演录 陈寅恪先生 魏晋南北朝史 将无同 吕安 《世说新语》 司马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桃花源记》中的“外人”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世正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3期93-95,共3页
《宁夏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上,刊有陈永中同志的文章《桃花源记中的外人及其它》。由于自己对这个问题颇有兴趣,拜读陈文后,仅提出几点不同看法,也来参加讨论,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关键词 《桃花源记》 批评指正 陈永 宁夏大学 滕文公 陈寅恪先生 范张鸡黍 宫大用 景十三王传 苻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