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9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国维、陈寅恪与贺麟对读记——以文化观为考察中心
1
作者 彭华 《许昌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8-28,共11页
王国维、陈寅恪、贺麟三人在文化观上既有同、也有异,而且同大于异,可谓“大同小异”。大体而言,王、陈、贺三人都重视“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并且认为中国人与中国文化重功利、重实用而轻思维、轻逻辑,故须在“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层面... 王国维、陈寅恪、贺麟三人在文化观上既有同、也有异,而且同大于异,可谓“大同小异”。大体而言,王、陈、贺三人都重视“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并且认为中国人与中国文化重功利、重实用而轻思维、轻逻辑,故须在“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层面上努力。王、陈、贺三人对“宋代文化”的评价虽然大体相似,但其影响却相去甚远,这是宋代历史文化研究者值得留意的地方。就“政治文化”一端而言,王、陈、贺三人虽有相近之处,但差别其实甚大,而且对他们三人各自的人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对于如何“同情理解”古人与前人,这是具有启迪意义的。在他们三人身上,都体现了“清华学派”的情趣和风貌(会通古今、会通中西),有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陈寅恪 贺麟 中西文化观 宋代文化观 政治文化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师范大学——大先生
2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金宝祥(1914-2004),浙江萧山人。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受业于史学大师陈寅恪、钱穆等,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曾在艺文研究会担任特约编译,任教于云南蒙自、昭通两地中学。1941年,被聘为四川大学历史系讲师。1947年,任浙... 金宝祥(1914-2004),浙江萧山人。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受业于史学大师陈寅恪、钱穆等,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曾在艺文研究会担任特约编译,任教于云南蒙自、昭通两地中学。1941年,被聘为四川大学历史系讲师。1947年,任浙江英士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50年,在范文澜先生的推荐下,应邀调入西北师范学院(今西北师范大学)任历史系副教授,次年由西北教育部评审为教授,之后一直执教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大师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系 历史学系 浙江萧山 陈寅恪 四川大学 西南联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言与白话的抵牾——以1932年清华大学“对对子”事件为例
3
作者 徐钰茹 谭小青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96-102,共7页
1932年夏,陈寅恪代拟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题,因考察的题型有“对对子”而引起社会广泛的论争。文中以“对对子”事件为研究对象,围绕着读者与陈寅恪的论辩展开。“对对子”事件反映了接受中学课程标准教学、了解普通性的基本原理与... 1932年夏,陈寅恪代拟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题,因考察的题型有“对对子”而引起社会广泛的论争。文中以“对对子”事件为研究对象,围绕着读者与陈寅恪的论辩展开。“对对子”事件反映了接受中学课程标准教学、了解普通性的基本原理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学样式、凸显中国语言特色举措的对立,实质上是文言与白话的抵牾。而文言与白话之争关涉到的“死与活”“新与旧”等问题,其根本是白话文运动下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相互博弈的缩影。今天重新审视这场风波,我们应重视“精神之学问”,对西方的文化持以审慎的态度;也应推崇文化多元论,主张兼收并蓄,在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必须弘扬好本民族的、灿烂的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对对子”事件 文白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寅恪“文化托命”说的用典及义蕴问题
4
作者 王刚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94,共9页
陈寅恪的“文化托命”说为“今典”之运用。典出于两方面,一是王国维的论述,二是《学衡》所载的白璧德译文。前者为“中典”,后者为“西典”。陈寅恪的“文化托命”说,乃是在这二者的基础上“接着讲”“借着讲”。在陈寅恪的用典中,语... 陈寅恪的“文化托命”说为“今典”之运用。典出于两方面,一是王国维的论述,二是《学衡》所载的白璧德译文。前者为“中典”,后者为“西典”。陈寅恪的“文化托命”说,乃是在这二者的基础上“接着讲”“借着讲”。在陈寅恪的用典中,语境范围宏阔且深邃,“中典”“西典”打成一片,直通“承续先哲将坠之业”及“关天意”之论,在中西沟通的旨趣下,表达出“斯文不坠”的义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文化托命 用典 义蕴
原文传递
“南柳北陈”考论
5
作者 陈希亮 《镇江高专学报》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民国时期我国最有声誉的历史学家是在南方执教的柳诒徵和在北方执教的陈垣、陈寅恪,此即“南柳北陈”现象。“南柳北陈”说最早出现于蔡尚思1935年发表的《学问家与图书馆》一文中,初指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柳诒徵和陈垣。其后,... 民国时期我国最有声誉的历史学家是在南方执教的柳诒徵和在北方执教的陈垣、陈寅恪,此即“南柳北陈”现象。“南柳北陈”说最早出现于蔡尚思1935年发表的《学问家与图书馆》一文中,初指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柳诒徵和陈垣。其后,继40年代“部聘教授”和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评选后,“二陈”中陈寅恪的名气逐渐赶上并超过陈垣,使得“南柳北陈”说的含义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经过钱穆、蔡尚思、苏渊雷、柳曾符、卞孝萱等人的评说,“南柳北陈”说逐渐由“指柳诒徵和陈垣”向“指柳诒徵和陈寅恪”演变,反映了新时代学术生态和学术评价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柳北陈”现象 柳诒徵 陈垣 陈寅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个角度看敦煌
6
作者 谢有顺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5期10-12,共3页
我虽然是第一次来敦煌,但是对敦煌并不陌生。我来自中山大学,大家都知道中山大学有一个很有名的教授陈寅恪,他是敦煌学开先河的人。他有两句话是很有名,一句是“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我们都知道这个伤心是为什么。另外一句话是... 我虽然是第一次来敦煌,但是对敦煌并不陌生。我来自中山大学,大家都知道中山大学有一个很有名的教授陈寅恪,他是敦煌学开先河的人。他有两句话是很有名,一句是“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我们都知道这个伤心是为什么。另外一句话是“敦煌学是学术界的新潮流”,他自己就是这方面开先河的人。所以我来这边看和了解,包括我听了各位的演讲,自己对敦煌还是有一些理解和感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学 陈寅恪 中山大学 伤心 新潮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海麟教授的学术研究与文章报国
7
作者 徐燕琳 《客家文博》 2024年第1期72-79,共8页
客籍学者郑海麟教授爱国爱乡。他的黄遵宪研究始于在中山大学随黄海章、容庚、商承祚、李锦全、蔡鸿生等先生学习的经历,此后在暨南大学朱杰勤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形成《黄遵宪与近代中国》一书。他弘扬黄遵宪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 客籍学者郑海麟教授爱国爱乡。他的黄遵宪研究始于在中山大学随黄海章、容庚、商承祚、李锦全、蔡鸿生等先生学习的经历,此后在暨南大学朱杰勤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形成《黄遵宪与近代中国》一书。他弘扬黄遵宪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文史优良的学术传统,厚积薄发,出版《钓鱼台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等著作,以如山的铁证、严密的逻辑、坚实的法理,无可辩驳地证明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被誉为“学术保钓”“文章报国”“一场纸上的国土保卫战”。他热心客家学研究和客家社团工作,与同仁一起,坚守“天下客家一家人”和“根在河洛”的理念,弘扬客家精神。他爱国爱乡的行动,正是客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海麟 黄遵宪 陈寅恪 文史传统 学术保钓 文章报国 客家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说献疑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华瑞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7,共8页
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为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所作序中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即“造极说”)从20世纪末迄今二十余年,被越来越多的宋代历史、宋代文学、宋代思想研究者所接受。陈寅恪对宋代文化的尊... 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为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所作序中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即“造极说”)从20世纪末迄今二十余年,被越来越多的宋代历史、宋代文学、宋代思想研究者所接受。陈寅恪对宋代文化的尊崇,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晚清民初汉宋学之争中的宋学倾向,陈寅恪对宋代史学的推崇,华夏民族本位文化的指向,陈寅恪中国文化整体视域中的宋代文化。由此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陈寅恪先生当年发表“造极说”有着特殊的语境,因此不宜简单地用陈寅恪先生指称宋代学术思想(主要是程朱理学)之“造极”来涵盖包括文物制度在内的宋代整体文化发展水平,更不宜作为夸耀宋代整体文化发达的一种标签。二是陈寅恪等学者身处救亡的历史大背景,强调华夏民族的单一性、独尊儒家文化的学说思想,是当时时代条件使然。就其尊崇气节和提倡纲常理论的出发点来说,实际上与辛亥革命之后仁人志士寻找救国理论相仿佛,即“希望以学术趋向转移人心治道世局的良苦用心”。故不能以此厚非陈寅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宋 陈寅恪 “造极说” 献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谦益《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考论——兼及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被引量:1
9
作者 高明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7,共10页
钱谦益在顺治四年丁亥三月晦日被捕,关进京城刑部狱,在狱中作《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他选择苏轼《狱中寄子由》的第二首和韵并在小序中转换诗题,是为了赠诗给柳如是,且其中还隐含他以苏轼自比而诉说冤屈的意图。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钱谦益在顺治四年丁亥三月晦日被捕,关进京城刑部狱,在狱中作《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他选择苏轼《狱中寄子由》的第二首和韵并在小序中转换诗题,是为了赠诗给柳如是,且其中还隐含他以苏轼自比而诉说冤屈的意图。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将这组诗的写作背景误以为是钱氏因黄毓祺案牵连而被关进南京狱,从而造成一系列失考。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大多从外证考辨,如从这六首诗出发,则可更加明晰钱氏被关押的地点以及柳如是暂居之地与生辰等问题。陈寅恪又在这组诗中挖掘出钱氏“思念故国,讽刺清朝”之意,但是钱氏此时明显还是寄希望于清朝的当权者为自己洗刷冤屈。在钱氏后来的回忆写作中,他对丁亥年被捕事,又产生新的态度与感情。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可以对“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及明清诗文研究的现状做出一定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谦益 《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 陈寅恪 《柳如是别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料批判与史料扩展——《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的唐史取材与运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哲群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4期123-128,159,共7页
《剑桥中国隋唐史》和《哈佛中国史·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西方学界唐史研究的两部代表性通论著作。《剑桥中国隋唐史》主要处理传统官修史籍,运用“史料批判”的方法。表现在认清儒家思想在史籍修纂中的渗透作用,进而从具体的史... 《剑桥中国隋唐史》和《哈佛中国史·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西方学界唐史研究的两部代表性通论著作。《剑桥中国隋唐史》主要处理传统官修史籍,运用“史料批判”的方法。表现在认清儒家思想在史籍修纂中的渗透作用,进而从具体的史实入手,采取不同的价值标准重新衡量;将其放入当时的历史语境观察,揭示出不同的面相。《哈佛中国史》体现了“史料扩展”的取向。“史料扩展”近年来发展出三种方法:考辨真伪,提取史实;弃置辨伪,讨论观念;重建语境,探究寓意。《哈佛中国史》的写作主要运用了前两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桥中国史》 《哈佛中国史》 陈寅恪 以文证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寅恪的“遐思”与“旧梦”——一个被遮蔽的钱谦益
11
作者 欧婷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5,共8页
《柳如是别传》以柳氏命名,流布近六十载。陈寅恪在书中不止一次故作抑扬之词,称钱谦益不是本书主角,以掩饰钱谦益作为核心章节“复明运动”真正主角的事实,实有待发覆。陈寅恪自认为与钱谦益之间有着特别的因缘,对其也存有强烈的身世... 《柳如是别传》以柳氏命名,流布近六十载。陈寅恪在书中不止一次故作抑扬之词,称钱谦益不是本书主角,以掩饰钱谦益作为核心章节“复明运动”真正主角的事实,实有待发覆。陈寅恪自认为与钱谦益之间有着特别的因缘,对其也存有强烈的身世类同感与学术、文化认同感。他自言于昆明得钱氏故园红豆之后“重读钱集”,“借以温旧梦、寄遐思”,即是明确指向了钱氏本人。此外,《陈寅恪集》中三次出现的“夏五”一词至为关键,却很少引起学界注意;有的学者已经认识到《柳如是别传》中“红豆”意象的重要性——它不仅牵引全书结构、寄托情感,且《咏红豆并序》与《题〈有学集〉并序》一并构成全书的著述之眼,但“红豆”意象却须与“夏五”合观,才足以挖掘出它对于“陈寅恪—钱谦益”心史对应性的核心内涵。“夏五”一词实为陈寅恪有意留下的破译其撰写《柳如是别传》真实意图的暗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钱谦益 《柳如是别传》 夏五 红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中古宗教的历史语境——读邓广铭先生听陈寅恪“天师道”课笔记
12
作者 葛兆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0,165,共14页
本文以1939年邓广铭在昆明听陈寅恪讲天师道课的笔记为例,讨论有关道教史研究的几个问题。首先,从学术史角度讨论如何理解陈寅恪对中古宗教史中滨海地域、外来文化以及“汉化”现象的猜测和分析。其次,指明陈寅恪中古宗教研究的意义,并... 本文以1939年邓广铭在昆明听陈寅恪讲天师道课的笔记为例,讨论有关道教史研究的几个问题。首先,从学术史角度讨论如何理解陈寅恪对中古宗教史中滨海地域、外来文化以及“汉化”现象的猜测和分析。其次,指明陈寅恪中古宗教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解决天师道的具体历史问题,而在于提示中古史研究的大关节。最后,通过这份课程笔记中的两句话,重新理解陈寅恪为何如此重视道教在中国思想、学术与文化史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天师道 道教 中古宗教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寅恪学术审查报告呈现的情理分际及内在张力
13
作者 刘大胜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205,共14页
建立规范而严格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学术著作审查报告作为学术批评的一种,在整个学术评价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中国近现代学术批评发展过程中,情与理... 建立规范而严格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学术著作审查报告作为学术批评的一种,在整个学术评价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中国近现代学术批评发展过程中,情与理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二者共同组成中国学术批评的基本内容,构成有别于西方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就学术研究而言,现代学人对二者的关注并不均衡,其中关于理的层面谈论较多,而情的层面谈论较少,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仅有只言片语的涉及。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册所写的审查报告蕴含着三对情与理的关系,即学人交往之情与奉命审查之理、主观想象之情与客观真实之理、文言表述之情与思想呈现之理。三对情与理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定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一方面让陈寅恪的学术批评看上去挥洒自如,逸趣横生,充分照顾各种情感因素的同时,为学术界提供了高深的学理阐释,提升了学术批评的层次;另一方面也让陈寅恪在学术批评的情与理之间徘徊游离,文风回环往复,雅训有致,如一种高妙而孤傲的语言游戏,呈现言人人殊的状况。借助个案研究进而阐释不同层次的情与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深现代学人对于陈寅恪独特哲思和情怀的认知,也有利于扩展现代学人对于传统人文精神和学术批评意蕴的感悟,从而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历史营养和理论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冯友兰 近代学术批评 审查报告 情理分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侯外庐怎样评价陈寅恪?——基于历史观的探讨
14
作者 程鹏宇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2,共7页
侯外庐一生很少提及陈寅恪的名字,但在字里行间对其史学有所批评,集中表现在魏晋之间的矛盾本质、“阶级”的含义、历史发展的基础、如何看待门阀士族等问题上。侯外庐对陈寅恪史学的批评本质上是唯物史观和文化史观的分歧,而这一分歧... 侯外庐一生很少提及陈寅恪的名字,但在字里行间对其史学有所批评,集中表现在魏晋之间的矛盾本质、“阶级”的含义、历史发展的基础、如何看待门阀士族等问题上。侯外庐对陈寅恪史学的批评本质上是唯物史观和文化史观的分歧,而这一分歧所反映的现象在当今史学界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侯外庐对陈寅恪史学的批评说明历史观是史学的灵魂,这一问题不应该被回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外庐 陈寅恪 唯物史观 文化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寅恪与《论语》三则
15
作者 朱培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9期44-47,共4页
从儒家经典的视角切入,探讨陈寅恪的学术脉络是一件有意义的研究工作。陈寅恪的学行和《论语》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思想关联,主要体现在借“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表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提倡以“大德不逾闲,小德可出入”为中国近代过渡时期... 从儒家经典的视角切入,探讨陈寅恪的学术脉络是一件有意义的研究工作。陈寅恪的学行和《论语》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思想关联,主要体现在借“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表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提倡以“大德不逾闲,小德可出入”为中国近代过渡时期的道德参照,并以之作为一种史观融入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特举“有教无类”以烛照和发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陈寅恪对《论语》人文价值的现代阐发,为当下进一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论语》 文化包容 有教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人墓誌所見唐人著述新
16
作者 馮雷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24年第1期476-486,共11页
陳寅恪先生《陳垣〈燉煌劫餘録〉序》開篇即云:“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爲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於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 陳寅恪先生《陳垣〈燉煌劫餘録〉序》開篇即云:“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爲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於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1)於唐史研究而言的兩大新材料,除了上述令陳先生有感而發的敦煌文書外,另一個便是唐人墓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誌 陳寅恪先生 唐史研究 陳垣 學術史 未入流 唐人著述 敦煌文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的十二点质疑(上)
17
作者 吕友仁 《人文论丛》 2024年第1期9-44,共36页
本文是对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十二点质疑的前半部分。第一,我国有没有通论典章制度渊源流变之专书?陈寅恪先生说“迄鲜”,本文认为不是“迄鲜”,而是有两部,即杜佑《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第二,前后两个朝代典章制... 本文是对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十二点质疑的前半部分。第一,我国有没有通论典章制度渊源流变之专书?陈寅恪先生说“迄鲜”,本文认为不是“迄鲜”,而是有两部,即杜佑《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第二,前后两个朝代典章制度传授关系的正确表述是“因袭”还是“损益”?第三,陈寅恪先生提出的“三源”说能称作“隋唐制度渊源”吗?第四,陈寅恪先生撰写《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的主要参考书,有两个关乎全书成败的重大缺失。第五,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礼仪章》的开场白文不对题,他竟然不知道这个开场白受到了朱熹等三家的批驳。第六,陈寅恪先生对唐代《贞观礼》的消极评价值得质疑,陈寅恪先生研究《大唐开元礼》的方法违背学术规范,其结论可疑。第七,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职官章》中称“唐代官制与《周官》绝无干涉”的断言违背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质疑 《通典》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我们回到从前——读邵晓峰《宋式艺术生活》
18
作者 杨建勇 《中国书画》 2024年第3期133-134,共2页
一千年前的宋朝,应该是中华文明的辉煌时刻。钱锺书先生曾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数得到宋代。”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 一千年前的宋朝,应该是中华文明的辉煌时刻。钱锺书先生曾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数得到宋代。”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中国文化史 陈寅恪 中华文明 学术思想 华夏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寅恪的目盲之痛与学术之光
19
作者 陆坤 《极目》 2024年第3期20-26,共7页
目盲是陈寅恪个人的不幸,也是中国现代学术的不幸。早年的读书过勤、中年的流离艰辛以及有限的医疗条件等多种原因,导致陈寅恪最终失去光明。他一度陷入生活不能自理,学术难以为继,内心极为痛苦的处境。目盲状态下,陈寅恪虽然继续从事... 目盲是陈寅恪个人的不幸,也是中国现代学术的不幸。早年的读书过勤、中年的流离艰辛以及有限的医疗条件等多种原因,导致陈寅恪最终失去光明。他一度陷入生活不能自理,学术难以为继,内心极为痛苦的处境。目盲状态下,陈寅恪虽然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但是研究重心发生转移,写作方式发生变化,学术事业留下不少遗憾。目盲给陈寅恪身心带来的深切痛苦,以及对学术研究造成的巨大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虽然眼里的光熄灭了,但陈寅恪的学术之光依旧耀眼夺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目盲 治疗 心境 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