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陈旉农书》对植物生理学知识的记述与阐释
1
作者
韩占江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5期138-141,共4页
《陈旉农书》是我国重要的农书之一,在农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陈旉农书》由宋代陈旉根据前人和当代著说,加以实践验证之后,把可用的记录撰写而成。作者研究发现,《陈旉农书》虽然文字不多,却记述了丰富的“植物生理学知识”,主要有因人...
《陈旉农书》是我国重要的农书之一,在农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陈旉农书》由宋代陈旉根据前人和当代著说,加以实践验证之后,把可用的记录撰写而成。作者研究发现,《陈旉农书》虽然文字不多,却记述了丰富的“植物生理学知识”,主要有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兴修水利,趋利避害;耕耨改土;适时播种,因种而管;地以粪治,地力常新壮;以水调温,排水烤田;生长的相关性;相生相克(化感作用);压条快繁;嫁接促生长;控温湿储桑叶等方面内容。尤其粪药说、地力常新壮理论,是农学史上首创。时至今日,《陈旉农书》对于现代的农业生产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旉农书
植物生理
知识
记述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陈旉农书》的“宜”和“法”对现代农业的借鉴意义
被引量:
1
2
作者
慕亚芹
崔江浩
李群
《农业考古》
2015年第4期11-14,共4页
本文系统梳理了《陈旉农书》中有关"宜"和"法"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书中"宜"所包含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中庸之道的三个意思;"法"所包含的土地规划及用地之法,开辟肥源、施用肥料之法,种...
本文系统梳理了《陈旉农书》中有关"宜"和"法"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书中"宜"所包含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中庸之道的三个意思;"法"所包含的土地规划及用地之法,开辟肥源、施用肥料之法,种桑养蚕之法,养牛役牛及治病之法,水稻种植之法。并进一步思考"宜"和"法"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陈旉农书
》
宜
法
现代
农
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陈旉农书》之农史地位考
被引量:
3
3
作者
袁名泽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6-320,共5页
《陈旉农书》为南宋道士陈旉所著,是我国南宋七部隐士农书之一,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农书之一。它既继承了我国道家和道教中的哲学思想和技术体系;又继承了我国南宋以前的传统农学思想,在我国农学思想史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直接成为《...
《陈旉农书》为南宋道士陈旉所著,是我国南宋七部隐士农书之一,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农书之一。它既继承了我国道家和道教中的哲学思想和技术体系;又继承了我国南宋以前的传统农学思想,在我国农学思想史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直接成为《便民图纂》的直接理论来源,也间接影响了南宋以后大多数农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旉农书
农
书
体系
农
史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陈旉农书》及其价值述略
被引量:
1
4
作者
杨凡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52-56,共5页
《陈旉农书》是我国古代农书类文献中比较重要的一部著作,它不但是首部专门针对中国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进行研究的农事专著,同时也以专题的方式论述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
陈旉农书
》
文献价值
古籍
农
业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陈旉农书》的蚕桑生产与经营思想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金佩华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9期51-58,共8页
南宋的《陈旉农书》首次简洁明了地总结了江南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经营思想,实乃我国第一流古农书。其植桑技术主要体现在注重肥地和苎桑套种,并首次记载了桑树嫁接技术。其养蚕技术主要体现在注重育种,努力育出能眠得整齐的良种,精心...
南宋的《陈旉农书》首次简洁明了地总结了江南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经营思想,实乃我国第一流古农书。其植桑技术主要体现在注重肥地和苎桑套种,并首次记载了桑树嫁接技术。其养蚕技术主要体现在注重育种,努力育出能眠得整齐的良种,精心打理蚕室,通过加温来控制蚕室温度,勤喂叶除沙和预防蚕病,盐渍藏茧,缫丝时勤换水等方面。其蚕桑经营思想为增加土地综合利用率,通过精心养蚕、缫丝、织绢,“唯藉蚕办生事”,并以套种苎麻、纺线织布为补充,解决全家的赋税和生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陈旉农书
》
蚕桑生产
桑树嫁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陈旉农书》中的土地利用智慧——以《地势之宜篇》为例
被引量:
1
6
作者
杨成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6年第3期43-44,共2页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在中国古代,农业享有极大声誉。中国传统农业与农业土地利用,体现和贯彻了天时、地利、人和、阴阳五行思想,强调精耕细作、轮种套种、用地与养地结合,留下了诸多土地利用的智...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在中国古代,农业享有极大声誉。中国传统农业与农业土地利用,体现和贯彻了天时、地利、人和、阴阳五行思想,强调精耕细作、轮种套种、用地与养地结合,留下了诸多土地利用的智慧。古人在耕耘土地的同时,也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典籍,构建了系统、完整的农学与农业土地利用思想体系,《陈旉农书》就是其中的一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旉农书
土地利用
中国传统
农
业
世界文明古国
阴阳五行
土地资源
土地经营
土地可持续利用
耕地资源
经营需要
原文传递
释“六种之宜”
7
作者
罗振江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143,共1页
南宋陈旉《农书》中有一篇题为“六种之宜”,学者多不解其意。万国鼎推测“六种”意指栽种之先后(《陈旉农书校注》,农业出版社,1965年,页31);曾雄生主张“六种”应作“陆种”,即旱地作物(《六道、首种、六种考》,《自然科学史研究》199...
南宋陈旉《农书》中有一篇题为“六种之宜”,学者多不解其意。万国鼎推测“六种”意指栽种之先后(《陈旉农书校注》,农业出版社,1965年,页31);曾雄生主张“六种”应作“陆种”,即旱地作物(《六道、首种、六种考》,《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年第4期);刘铭认为“六”极言其多(《陈旉农书校释》,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页40)。笔者以为诸说实未尽善,故敢陈管见,就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
业出版社
旱地作物
万国鼎
陈旉农书
原文传递
题名
《陈旉农书》对植物生理学知识的记述与阐释
1
作者
韩占江
机构
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出处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5期138-141,共4页
基金
塔里木大学一流本科课程项目(TDYLKC202409)
塔里木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TDGJSZ2304).
文摘
《陈旉农书》是我国重要的农书之一,在农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陈旉农书》由宋代陈旉根据前人和当代著说,加以实践验证之后,把可用的记录撰写而成。作者研究发现,《陈旉农书》虽然文字不多,却记述了丰富的“植物生理学知识”,主要有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兴修水利,趋利避害;耕耨改土;适时播种,因种而管;地以粪治,地力常新壮;以水调温,排水烤田;生长的相关性;相生相克(化感作用);压条快繁;嫁接促生长;控温湿储桑叶等方面内容。尤其粪药说、地力常新壮理论,是农学史上首创。时至今日,《陈旉农书》对于现代的农业生产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陈旉农书
植物生理
知识
记述
阐释
Keywords
Chen Fu Nong Shu
plant physiology
knowledge
description
interpretation
分类号
S-09 [农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陈旉农书》的“宜”和“法”对现代农业的借鉴意义
被引量:
1
2
作者
慕亚芹
崔江浩
李群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院
出处
《农业考古》
2015年第4期11-14,共4页
文摘
本文系统梳理了《陈旉农书》中有关"宜"和"法"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书中"宜"所包含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中庸之道的三个意思;"法"所包含的土地规划及用地之法,开辟肥源、施用肥料之法,种桑养蚕之法,养牛役牛及治病之法,水稻种植之法。并进一步思考"宜"和"法"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
陈旉农书
》
宜
法
现代
农
业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陈旉农书》之农史地位考
被引量:
3
3
作者
袁名泽
机构
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政史学院
四川大学道教与科技交叉研究中心
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6-320,共5页
基金
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道教农学思想史纲要"(项目编号:10XZJ0007)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学科前沿与交叉研究重大项目"道教与科技交叉系列研究"
文摘
《陈旉农书》为南宋道士陈旉所著,是我国南宋七部隐士农书之一,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农书之一。它既继承了我国道家和道教中的哲学思想和技术体系;又继承了我国南宋以前的传统农学思想,在我国农学思想史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直接成为《便民图纂》的直接理论来源,也间接影响了南宋以后大多数农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陈旉农书
农
书
体系
农
史地位
分类号
K24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陈旉农书》及其价值述略
被引量:
1
4
作者
杨凡
机构
河南省图书馆
出处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52-56,共5页
文摘
《陈旉农书》是我国古代农书类文献中比较重要的一部著作,它不但是首部专门针对中国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进行研究的农事专著,同时也以专题的方式论述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
陈旉农书
》
文献价值
古籍
农
业指导
Keywords
Chen Fu Agricultural Book
literature value
ancient books
agricultural guidance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陈旉农书》的蚕桑生产与经营思想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金佩华
机构
湖州师范学院教育部蚕丝绸文化基地
出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9期51-58,共8页
文摘
南宋的《陈旉农书》首次简洁明了地总结了江南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经营思想,实乃我国第一流古农书。其植桑技术主要体现在注重肥地和苎桑套种,并首次记载了桑树嫁接技术。其养蚕技术主要体现在注重育种,努力育出能眠得整齐的良种,精心打理蚕室,通过加温来控制蚕室温度,勤喂叶除沙和预防蚕病,盐渍藏茧,缫丝时勤换水等方面。其蚕桑经营思想为增加土地综合利用率,通过精心养蚕、缫丝、织绢,“唯藉蚕办生事”,并以套种苎麻、纺线织布为补充,解决全家的赋税和生计问题。
关键词
《
陈旉农书
》
蚕桑生产
桑树嫁接
Keywords
Chen Shen Agricultural Book
sericulture production
mulberry grafting
分类号
K892.25 [历史地理—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陈旉农书》中的土地利用智慧——以《地势之宜篇》为例
被引量:
1
6
作者
杨成
机构
南京大学历史系
出处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6年第3期43-44,共2页
文摘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在中国古代,农业享有极大声誉。中国传统农业与农业土地利用,体现和贯彻了天时、地利、人和、阴阳五行思想,强调精耕细作、轮种套种、用地与养地结合,留下了诸多土地利用的智慧。古人在耕耘土地的同时,也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典籍,构建了系统、完整的农学与农业土地利用思想体系,《陈旉农书》就是其中的一部。
关键词
陈旉农书
土地利用
中国传统
农
业
世界文明古国
阴阳五行
土地资源
土地经营
土地可持续利用
耕地资源
经营需要
分类号
S-09 [农业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释“六种之宜”
7
作者
罗振江
机构
中国农业博物馆
出处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143,共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古代日用类书中的农业史料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9CZS076)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南宋陈旉《农书》中有一篇题为“六种之宜”,学者多不解其意。万国鼎推测“六种”意指栽种之先后(《陈旉农书校注》,农业出版社,1965年,页31);曾雄生主张“六种”应作“陆种”,即旱地作物(《六道、首种、六种考》,《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年第4期);刘铭认为“六”极言其多(《陈旉农书校释》,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页40)。笔者以为诸说实未尽善,故敢陈管见,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
中国
农
业出版社
旱地作物
万国鼎
陈旉农书
分类号
K245 [历史地理—中国史]
S-09 [农业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陈旉农书》对植物生理学知识的记述与阐释
韩占江
《智慧农业导刊》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陈旉农书》的“宜”和“法”对现代农业的借鉴意义
慕亚芹
崔江浩
李群
《农业考古》
201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陈旉农书》之农史地位考
袁名泽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陈旉农书》及其价值述略
杨凡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陈旉农书》的蚕桑生产与经营思想研究
金佩华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陈旉农书》中的土地利用智慧——以《地势之宜篇》为例
杨成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6
1
原文传递
7
释“六种之宜”
罗振江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