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齐山-雅满苏地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裂变径迹证据:兼论构造活动对核废选址场的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红旭 颜丹平 +8 位作者 何建国 陈峰 高洪雷 所世鑫 王勋 张晓 曹清艳 王永文 赵建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92,共12页
构造活动性是核废处置场评价的一项基本判别要素。文中通过对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构造隆升剥蚀过程的模拟来评价核废处置场的构造活动性。结果表明阿齐山—雅满苏地区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分布在81.7~5... 构造活动性是核废处置场评价的一项基本判别要素。文中通过对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构造隆升剥蚀过程的模拟来评价核废处置场的构造活动性。结果表明阿齐山—雅满苏地区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分布在81.7~51.4 Ma之间,反映出东天山地区晚白垩世—始新世存在一次明显的构造冷却事件,这与天山地区晚白垩世的抬升剥露事件相一致。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介于13.60±0.11~14.36±0.10μm之间,其长度标准差为0.98~1.22μm,显示该区磷灰石径迹形成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退火作用。根据地温梯度计算得到晚白垩世—始新世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隆升剥蚀速率为270~580 m/Ma。现有地质资料及热史模拟结果表明,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在晚白垩世—始新世(84~49Ma)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隆升—剥露事件,自始新世以后50 Ma以来,地壳处于稳定状态,新生代构造活动不明显,其活动强度明显有别于天山其他地段。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现在的构造地貌基本继承了晚白垩世的特征,处于构造活动平稳期,符合核废处置场选址的构造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活动性 核废处置场 阿齐山-雅满苏地区 裂变径迹 隆升剥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