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读阿米里·巴拉卡戏剧《荷兰人》中的神话原型 被引量:3
1
作者 李鸿雁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64-68,共5页
《荷兰人》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阿米里.巴拉卡的代表作。在这部戏剧里,巴拉卡运用了传统的非洲神话和伊甸园神话,充分表现了黑人在寻求种族身份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困惑,对黑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揭示了黑人白人之... 《荷兰人》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阿米里.巴拉卡的代表作。在这部戏剧里,巴拉卡运用了传统的非洲神话和伊甸园神话,充分表现了黑人在寻求种族身份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困惑,对黑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揭示了黑人白人之间存在太多的不和谐因素,从而暗示种族融合的时机尚未成熟。以神话—原型批评为理论基础,对《荷兰人》加以解读,可以了解60年代初期巴拉卡对种族和解思想的醒悟与摈弃,从而深入领悟巴拉卡的文学创作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里·巴拉卡 《荷兰人》 神话原型批评 种族身份 困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与白的拒与和——阿米里·巴拉卡的《荷兰人》的意象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唐夏莹 张新颖 《戏剧之家》 2018年第21期210-211,共2页
阿米里·巴拉卡的《荷兰人》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荷兰人》中的苹果、地铁和白面具这三个意象进行了解读,展现了巴拉卡在20世纪60年代对种族问题的困惑和最终对种族融合幻想的破灭。
关键词 阿米里·巴拉卡 神话原型批评 意象 种族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人民族意识的觉醒——阿米里·巴拉卡诗歌《痛苦,此刻》的主题探析
3
作者 李鸿雁 王盼盼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3-100,共8页
《痛苦,此刻》(1964)是阿米里·巴拉卡在从“垮掉的一代”时期向民权运动时期的过渡阶段创作的一首最具代表性的诗歌,集中体现了他在这个过渡阶段民族意识的觉醒。在该诗歌中,巴拉卡通过沿用碎片化的语言、非常规的标点符号、抽象... 《痛苦,此刻》(1964)是阿米里·巴拉卡在从“垮掉的一代”时期向民权运动时期的过渡阶段创作的一首最具代表性的诗歌,集中体现了他在这个过渡阶段民族意识的觉醒。在该诗歌中,巴拉卡通过沿用碎片化的语言、非常规的标点符号、抽象的意象等先锋派文学创作技巧来呈现黑人的身份认同危机,并且通过批判融合主义诗学来激发黑人的民族意识。巴拉卡在该诗歌中呈现出来的民族意识觉醒为他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确立黑人美学奠定了基础,他对先锋派文学创作技巧的倚重预示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他对文学内部表述形式的再度关注,而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也预示了他后期的大众文化诗学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里·巴拉卡 《痛苦 此刻》 黑人民族意识 先锋派文学创作技巧 融合主义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阿米里·巴拉卡及其短剧《荷兰人》 被引量:3
4
作者 胡亚敏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22,157,共6页
阿米里·巴拉卡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非裔作家。20世纪60年代,他深受黑人权力运动的影响,强调要建立独特的黑人美学,突出文学的革命性。他促进了黑人艺术运动的发展,被誉为黑人艺术运动之父。他的代表短剧《荷兰人》生动地表现了黑人艺... 阿米里·巴拉卡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非裔作家。20世纪60年代,他深受黑人权力运动的影响,强调要建立独特的黑人美学,突出文学的革命性。他促进了黑人艺术运动的发展,被誉为黑人艺术运动之父。他的代表短剧《荷兰人》生动地表现了黑人艺术运动的思想,成为当代美国戏剧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里·巴拉卡 《荷兰人》 黑人艺术运动 黑人权力运动
原文传递
神话体系观照下的镜像书写——论阿米里·巴拉卡剧作《荷兰人》中的政治想象
5
作者 张新颖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44,共8页
阿米里·巴拉卡的代表作《荷兰人》是一则神话体系观照下的镜像书写。剧中,巴拉卡将自我分裂为黑人中产阶级男子克莱和社会底层白人女子卢拉,使其以美国社会边缘人的共性建构了精神对位的理想镜像,目的是在艺术创作中对自我欲望进... 阿米里·巴拉卡的代表作《荷兰人》是一则神话体系观照下的镜像书写。剧中,巴拉卡将自我分裂为黑人中产阶级男子克莱和社会底层白人女子卢拉,使其以美国社会边缘人的共性建构了精神对位的理想镜像,目的是在艺术创作中对自我欲望进行审视。同时,巴拉卡还通过互文指涉和戏仿,将基督教、希腊与非洲三大神话体系置于现代政治语境中,建构了一个稳定的集体潜意识中心。通过神话体系观照下的镜像书写,巴拉卡以自我欲望为起点展开他的政治想象,为所有身处生存困境的现代人提出了获得整体性救赎的政治思路,对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里·巴拉卡 《荷兰人》 神话 镜像 政治想象
原文传递
徘徊于爱恨之间的男人与女人——《荷兰人》主人公形象再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鸿雁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40,共6页
阿米里·巴拉卡的戏剧《荷兰人》自1964年问世以来一直被国内外评论家视为宣扬暴力对抗的黑人民族主义力作。但是,除了抗议之声,该剧还蕴含浓浓的妥协之意、深深的黑白互爱之情。该剧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巴拉卡由"垮掉一... 阿米里·巴拉卡的戏剧《荷兰人》自1964年问世以来一直被国内外评论家视为宣扬暴力对抗的黑人民族主义力作。但是,除了抗议之声,该剧还蕴含浓浓的妥协之意、深深的黑白互爱之情。该剧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巴拉卡由"垮掉一代"时期向民权运动时期过渡阶段的产物,其革命意识和反叛的主题力度都不够强烈。剧中男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巴拉卡在转型时期内心的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里·巴拉卡 《荷兰人》 革命 妥协 困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