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江浙诗韵中舌根鼻韵尾阳声韵及阴声韵、阳声韵通押考察 被引量:2
1
作者 钱毅 钱宗武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5期116-122,128,共8页
在穷尽分析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基础上,考察舌根鼻韵尾阳声韵部通押及阴声韵、阳声韵之间通押的特殊韵例。宋代江浙诗人舌根鼻韵尾阳声韵部通押体现在庚青、江阳、东钟三个韵部的通押,阴声韵、阳声韵之间的通押集中在寒先部、监廉两部分... 在穷尽分析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基础上,考察舌根鼻韵尾阳声韵部通押及阴声韵、阳声韵之间通押的特殊韵例。宋代江浙诗人舌根鼻韵尾阳声韵部通押体现在庚青、江阳、东钟三个韵部的通押,阴声韵、阳声韵之间的通押集中在寒先部、监廉两部分别与支微部的通押。这两种押韵形式均反映出宋代江浙方音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诗韵 江浙方音 声韵 阴声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瑶语的阴声韵母系统 被引量:6
2
作者 金理新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9-111,共13页
王辅世、毛宗武为苗瑶语共构拟了五十八个阴声韵母。这一构拟并不符合苗瑶语的实际。通过苗瑶语内部的比较,并以苗瑶语跟其他语言,尤其是汉语关系词作为参照,我们认为苗瑶语的阴声韵母实际只有六类十六个韵母。
关键词 苗瑶语 阴声韵 构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江淮官话古阴声韵字收m尾现象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顾劲松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4-439,共6页
现代苏北江淮官话里普遍存在着部分中古阴声韵字今读韵母收m尾现象。这些字主要来自中古遇摄、流摄和果摄,其中以遇摄居多。在实读中这种m尾表现出双唇闭合、鼻音色彩不太明显的发音特征,收m尾的韵母所占据的位置恰是传统记录的当地音... 现代苏北江淮官话里普遍存在着部分中古阴声韵字今读韵母收m尾现象。这些字主要来自中古遇摄、流摄和果摄,其中以遇摄居多。在实读中这种m尾表现出双唇闭合、鼻音色彩不太明显的发音特征,收m尾的韵母所占据的位置恰是传统记录的当地音系中的u和y。究其原因是当地音系内部正在进行的元音推链式高化(→o→u)和同化音变。元音推链高化引起本来已经是高元音的u被迫高顶出位,并同化带动同样是高元音的y高顶出位。u和y高顶出位首先表现为擦化,进而发生鼻音化,最终带上m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官话 阴声韵 m尾 高化 同化 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韵逢源》的阴声韵母 被引量:4
4
作者 高晓虹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9-81,共3页
《音韵逢源》是清代道光年间满族人裕恩作的一部韵书,记录了当时北京话的语音。书中韵母共分十二部,以地支为名;每部又分为乾一、坎二、良三、震四,即合开齐撮四呼。其中前四部为阳声韵,本文不作讨论。后六部为阴声韵,与今北京话... 《音韵逢源》是清代道光年间满族人裕恩作的一部韵书,记录了当时北京话的语音。书中韵母共分十二部,以地支为名;每部又分为乾一、坎二、良三、震四,即合开齐撮四呼。其中前四部为阳声韵,本文不作讨论。后六部为阴声韵,与今北京话有一些差异,是本文的讨论对象。此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话 阴声韵 文白异读 音韵学 知章组 等韵图经 声韵 古人声 庄组 知庄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篇弹词《笔生花》阴声韵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进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1-95,共5页
笔者通过对长篇弹词《笔生花》实际用韵的穷尽式分析、总结 ,归纳出《笔生花》的七部阴声韵 :齐微部、皆来部、鱼模部、宵豪部、歌戈部、家遮部和尤侯部 ;并将此七部与《广韵》和《中原音韵》的韵部及其他韵书进行比较和分析 ,从而总结... 笔者通过对长篇弹词《笔生花》实际用韵的穷尽式分析、总结 ,归纳出《笔生花》的七部阴声韵 :齐微部、皆来部、鱼模部、宵豪部、歌戈部、家遮部和尤侯部 ;并将此七部与《广韵》和《中原音韵》的韵部及其他韵书进行比较和分析 ,从而总结出“《笔生花》的用韵较大程度受吴方言影响 ,也较明显地体现了语音发展、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弹词 《笔生花》 阴声韵 研究 用韵 语音 《中原音韵》 《广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江流域汉语方言中古阳声韵今读同阴声韵现象
6
作者 李永新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9-191,共3页
湘江流域汉语方言有较多的中古阳声韵字今读同阴声韵,并体现为三个特点:一是各地方言的古声韵条件不一致,二是出现在白读层和常用词中,三是较多的分布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这说明,阳声韵在湘江流域的汉语方言中发生了鼻尾脱落后... 湘江流域汉语方言有较多的中古阳声韵字今读同阴声韵,并体现为三个特点:一是各地方言的古声韵条件不一致,二是出现在白读层和常用词中,三是较多的分布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这说明,阳声韵在湘江流域的汉语方言中发生了鼻尾脱落后又恢复鼻尾或者鼻化的回头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韵 阴声韵 白读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临汾十七县市方言的阴声韵
7
作者 刘丹丹 《唐都学刊》 2020年第6期81-87,共7页
山西临汾十七县市方言中的阴声韵含果摄、假摄、蟹摄、止摄、遇摄、效摄、流摄等读音类型,其演变规律有如下特点:古合口韵中所有的摄一二等有别;古开口韵今读开口呼、齐齿呼,合口韵今读合口呼、撮口呼;果摄、假摄、蟹摄、止摄、遇摄、... 山西临汾十七县市方言中的阴声韵含果摄、假摄、蟹摄、止摄、遇摄、效摄、流摄等读音类型,其演变规律有如下特点:古合口韵中所有的摄一二等有别;古开口韵今读开口呼、齐齿呼,合口韵今读合口呼、撮口呼;果摄、假摄、蟹摄、止摄、遇摄、效摄存在元音高化的现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十七县市方言 阴声韵 读音类型 演变规律 高元音摩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阴声韵”“阳声韵”的命名理据
8
作者 蒋尊国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23-124,共2页
从音韵、词源的角度,结合文化、民族心理等因素,为"阴声韵""阳声韵"寻找命名的根据。由此推论汉语中"性"范畴的存在,而促成阴性、阳性与元音韵尾、鼻音韵尾密切关系的主要因素可能在于高频理论。
关键词 阴声韵 声韵 阳性 高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小令阴声韵部研究——《元代小令集》用韵研究之二
9
作者 马重奇 《福建电大学报》 1999年第4期30-33,46,共5页
前文《元代小令阳声韵部研究——〈元代小令集〉用韵研究之一》登于《福建电大学报》1999年第3期。此文着重讨论元代小令阳声韵的分部情况。文中归纳出东钟、江阳、真文、寒山、桓欢、先天、侵寻、监咸、廉纤十个阳声韵部。
关键词 《中原音韵》 用韵研究 阴声韵 小令 张可久 入派三声 《广韵》 模部 微部 周德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炎武对古韵分部及其演变的研究(上)——阴声韵的离合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民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92-99,共8页
本文讨论的是顾炎武关于古韵分合及其演变的研究。虽然古韵分部是顾炎武古音学的主体部分 ,但本文研究着眼于这样几方面 :( 1)顾氏离析《唐韵》的根据及古韵分部的原则 ;( 2 )顾氏对古韵分合及原因的探讨 ;( 3)顾氏古韵分部的理由 ;( 4... 本文讨论的是顾炎武关于古韵分合及其演变的研究。虽然古韵分部是顾炎武古音学的主体部分 ,但本文研究着眼于这样几方面 :( 1)顾氏离析《唐韵》的根据及古韵分部的原则 ;( 2 )顾氏对古韵分合及原因的探讨 ;( 3)顾氏古韵分部的理由 ;( 4)顾氏对古韵交叉关系 (合韵 )的认识。顾炎武在几方面有成功的地方 ,也有不足之处 ,本文都一一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唐韵正》 古韵分部 阴声韵 《广韵》 段玉裁 韵字 顾氏 《诗本音》 《唐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盐城方言咸山两摄舒声韵与阴声韵的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顾黔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84-86,共3页
古十六摄中,只蟹、咸、山三摄一二三四等俱全且有开合口,其中,又以咸山两摄所辖字数繁多,情况复杂。由于历史、地理、移民、社会等原因,这两摄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在现今方言中呈现出殊异的情形。普通话今两摄合流,主要元音仅一个。山... 古十六摄中,只蟹、咸、山三摄一二三四等俱全且有开合口,其中,又以咸山两摄所辖字数繁多,情况复杂。由于历史、地理、移民、社会等原因,这两摄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在现今方言中呈现出殊异的情形。普通话今两摄合流,主要元音仅一个。山西永济方言按今声调的不同分读两组韵母,今读阴平、阳平、上声的字为一类,今读去声的字为另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声韵 方言区 盐城 舒声 元音 普通话 合一 韵母 合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曲谱》阴声韵用字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鸿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98年第3期69-71,共3页
关键词 《中原音韵》 《广韵》 阴声韵 苏州方言 曲谱 南曲 拟音 中国古典戏曲 独用 中国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氐”和维吾尔语“tεg”的关系初探——兼及汉语阴声韵的辅音尾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相如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87-98,共12页
一汉语和维君尔语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的类型结构又迥然不同。因此,从表面上看,汉语的“氐”和维吾尔语的“t(?)g”这两个词好象毫无任何关系。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试拿古代汉语从氐得声的字,或属同一语根由氐孳乳的“抵... 一汉语和维君尔语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的类型结构又迥然不同。因此,从表面上看,汉语的“氐”和维吾尔语的“t(?)g”这两个词好象毫无任何关系。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试拿古代汉语从氐得声的字,或属同一语根由氐孳乳的“抵柢邸底低牴诋砥舐(冖八氐) ”等词(字),跟现代维吾尔语的t(?)g“根底,接触,触动”,或属同一语根由t(?)g派生和发展演变来的t(?)k“至,到”,t(?)k-t“底,根底”,t(?)k-kyz“使接触”tegi-t(?)kti“根底,底细”,tyw“根,底”,t(?)w-(?)n“底下,低的“,t(?)l-(?)“抵偿”tet-i“支撑,抵得住,顶,值”,tox-ta“止,价值”,taq-al“接触,触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维吾尔语 发展演变 上古汉语 阴声韵 古代维吾尔 辅音 派生 说文通训定声 同族词 突厥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岩话阴声韵的文白异读
14
作者 王咏梅 《龙岩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39-143,共5页
龙岩话阴声韵的文白异读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文读白读皆为单韵母,文读为单韵母、白读为复韵母,文读白读皆为复韵母。文章主要分析了这三个类型的文白对应关系。
关键词 龙岩话 阴声韵 文读 白读 单韵母 复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唐秦王词话》阴声韵用韵考
15
作者 杜晓萍 《三明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87-89,94,共4页
吴语对《大唐秦王词话》唱词的阴声韵用韵有影响。受其影响 ,《大唐秦王词话》中唱词的阴声韵分七部 :支微、鱼模、皆回、萧豪、歌戈、家遮。
关键词 阴声韵 用韵 吴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方言阴声韵相关韵部的演变
16
作者 刘锦年 《文教资料》 2021年第34期1-4,共4页
本文依据于安澜的《汉魏六朝韵谱》、周祖谟的《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第五章《韵谱和合韵谱》及刘纶鑫的《魏晋南北朝诗文韵集与研究》,参考丁启阵的《秦汉方言》所确定的方言区域以及周祖谟依据《魏晋宋北魏诗文作家籍贯生卒年表》... 本文依据于安澜的《汉魏六朝韵谱》、周祖谟的《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第五章《韵谱和合韵谱》及刘纶鑫的《魏晋南北朝诗文韵集与研究》,参考丁启阵的《秦汉方言》所确定的方言区域以及周祖谟依据《魏晋宋北魏诗文作家籍贯生卒年表》和《齐梁陈隋(包括北齐、北周)诗文作家籍贯生卒年表》确定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方言作家,将他们作品的韵段整理出来,并参照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核对相关的韵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宋 齐梁陈隋 荆楚方言 阴声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代北方汉语通语音系中阴声韵特殊通押探析
17
作者 刘云憬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71-73,共3页
本文考察了不符合金代北方汉语通语音系的一些特殊通押,探讨了其古音来源以及语音演变轨迹,并从金代诗、词、文、曲中折射出的方言现象入手考察分析了这些特殊通押出现的方音基础。
关键词 金代 北方汉语通语 阴声韵 特殊通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力、董同龢“上古阴声韵部”收字比较研究——以“幽”、“鱼”两部为例
18
作者 郭伟宸 《铜仁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88-91,共4页
王力的《诗经韵读》、《楚辞韵读》与董同龢的《上古音韵表稿》各自将上古阴声韵部的辖字用图表的形式进行了概括,并都对古音进行了构拟。二者在收字及拟音上有所不同。参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与江有诰的《音学十书... 王力的《诗经韵读》、《楚辞韵读》与董同龢的《上古音韵表稿》各自将上古阴声韵部的辖字用图表的形式进行了概括,并都对古音进行了构拟。二者在收字及拟音上有所不同。参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与江有诰的《音学十书》的相关研究,可以考察其差异的特点及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部 阴声韵 收字 上古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晋城盆地方言阴声韵读鼻尾韵的现象
19
作者 原慧艳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3-22,共10页
晋城盆地位于山西东南部,与河南省接壤。晋城盆地方言具有丰富的阴声韵读鼻尾韵现象。从音变性质看,可以分为系统性音变和例外性音变;从所涉韵摄看,除果摄外,其他六个阴声韵摄均有涉及。通过分析发现,这一特殊语音现象的形成既有音系内... 晋城盆地位于山西东南部,与河南省接壤。晋城盆地方言具有丰富的阴声韵读鼻尾韵现象。从音变性质看,可以分为系统性音变和例外性音变;从所涉韵摄看,除果摄外,其他六个阴声韵摄均有涉及。通过分析发现,这一特殊语音现象的形成既有音系内部格局的影响,也有语音发音机制的影响;既有声母的原因,也有韵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城盆地 晋语 阴声韵 鼻尾韵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四川诗人阴声入声韵通押中的方音现象——宋代四川方音研究之二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晓南 罗雪梅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2,共11页
本文在穷尽宋代四川诗人用韵基础上,分析阴入通押和阴声韵部跨部通押的特殊韵例,揭示入声韵尾消变、阴声韵部中韵字的特殊变化等与宋代通语不同的四川方音现象。
关键词 诗韵 四川方音 宋代 阴声韵 声韵 通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