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护配合行中心静脉置管术在不间断胸外按压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周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3年第5期779-780,共2页
目的:探讨医护配合模式在心肺复苏中不间断胸外按压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心肺复苏患者分为常规单人行中心静脉置管抢救(A)组及医护合作行中心静脉置管抢救(B)组,比较分析两组复苏效果。结果:B组在中心静脉置管时间(... 目的:探讨医护配合模式在心肺复苏中不间断胸外按压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心肺复苏患者分为常规单人行中心静脉置管抢救(A)组及医护合作行中心静脉置管抢救(B)组,比较分析两组复苏效果。结果:B组在中心静脉置管时间(穿刺成功至置入导丝时间)上明显短于A组(P<0.05),在复苏效果方面,恢复自主循环的时间及初期复苏成功率也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熟练而又密切的医护配合是心肺复苏中不间断胸外按压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术 间断胸外按压 医护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间断胸外按压下行床边紧急心内心脏起搏术的医护配合
2
作者 黄雪兰 邓翠丽 +1 位作者 刘平 李晚泉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37-238,共2页
目的:探讨一种高效医护配合模式在不间断胸外按压下行床边紧急心内心脏起搏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到2011年2月我院急救中心在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中断按压的时间控制在10秒内)情况下对心跳呼吸骤停病人70例行紧急心内心... 目的:探讨一种高效医护配合模式在不间断胸外按压下行床边紧急心内心脏起搏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到2011年2月我院急救中心在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中断按压的时间控制在10秒内)情况下对心跳呼吸骤停病人70例行紧急心内心脏起搏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并送入导丝的时间在10s内,导丝送入后不间断胸外按压;从开始穿刺到起搏操作成功的平均时间为12.6 min,起搏操作成功率为93%,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熟练而又密切的术中医护配合是不间断胸外按压下行床边紧急心内心脏起搏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胸外按压 心脏起搏术 医护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胸外按压和间断胸外按压院前急救模式 对院外心搏骤停抢救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欣 胡建斌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2年第26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连续胸外按压(CCP)和间断胸外按压(ICP)院前急救模式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抢救及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院前行心肺复苏(CPR)的121例非外伤性心搏骤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 目的探讨连续胸外按压(CCP)和间断胸外按压(ICP)院前急救模式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抢救及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院前行心肺复苏(CPR)的121例非外伤性心搏骤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予以ICP抢救,观察组61例予以CCP抢救,观察两组患者急救过程、抢救结果、神经功能预后情况以及存活率。结果观察组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气管插管时间、胸外按压分数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分钟按压停顿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人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初期ROSC率(57.38%)、初步复苏成功率(50.82%)均高于对照组(36.67%、31.67%)(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24 h后、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24 h后(52.46%)、出院时(39.34%)、出院1个月(26.23%)、出院3个月(19.67%)、出院6个月(18.03%)的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33.33%)、(21.67%)、(11.67%)、(6.67%)、(5.00%)(P<0.05)。结论CCP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可有效减少每分钟按压停顿次数,有助于提高抢救效果,改善神经功能,增加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连续按压 间断胸外按压 院前急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P与ICP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生存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4
作者 李虹静 王红娟 尤银刚 《陇东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17-122,共6页
检索Cochra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CBM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6月12日公开发表的对比CCP与ICP对OHCA患者生存预后的观察性研究,以出院30天生存率为主要结局指标,自主... 检索Cochra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CBM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6月12日公开发表的对比CCP与ICP对OHCA患者生存预后的观察性研究,以出院30天生存率为主要结局指标,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ROSC平均时间、神经系统良好率为次要结局指标。采用RevMan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9项队列研究进行Meta分析,其中CCP组105248例,ICP组79185例,纳入文献的NOS评分6~8分。结果显示,CCP对于OHCA患者的生存预后并不优于ICP,OHCA患者结局改善更应得益于急救体系的完善、胸外按压细节上的数据记载及临床医师对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相关因素的重视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按压 间断胸外按压 心搏骤停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P与ICP院前急救模式在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军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2年第4期403-405,共3页
目的 探究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行CCP与ICP院前急救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80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将其分为连续胸外按压(CCP)组(n=90)与间断胸外按压(ICP)组(n=90)。CCP... 目的 探究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行CCP与ICP院前急救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80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将其分为连续胸外按压(CCP)组(n=90)与间断胸外按压(ICP)组(n=90)。CCP组患者行院前CCP急救模式,ICP组患者行院前ICP急救模式。对比两组临床指标、抢救效果及存活率、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情况对比。结果 两组胸外按压数、气管插管时间、心肺复苏持续时间、电除颤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每分钟按压停顿次数优于C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后6个月存活率均高于C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显著优于C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行ICP院前急救模式能提高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对患者远期预后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按压 间断胸外按压 心搏骤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P与ICP院前急救模式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抢救及预后效果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万萍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研究连续胸外按压(CCP)和间断胸外按压(ICP)院前急救模式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抢救及预后效果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院前行心肺复苏(CPR)的心搏骤停患者128例,根据抢救方法不同将其分为CCP组和ICP组,每组各64例。CCP组患者院... 目的:研究连续胸外按压(CCP)和间断胸外按压(ICP)院前急救模式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抢救及预后效果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院前行心肺复苏(CPR)的心搏骤停患者128例,根据抢救方法不同将其分为CCP组和ICP组,每组各64例。CCP组患者院前接受CCP模式抢救,ICP组患者院前接受ICP模式抢救,比较两组患者的胸外按压分数、每分钟按压停顿次数、转移到医院人数、自主循环恢复(ROSC)人数、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人数以及远期预后质量。结果:ICP组患者的每分钟按压停顿次数明显低于CCP组(P<0.01),ICP组患者的转运到医院人数、住院人数、ROSC人数及复苏成功率均明显高于CCP组(P<0.05),ICP组患者的出院存活人数和1个月存活人数均明显高于CCP组(P<0.05)。结论:院外及时行CPR抢救对降低心搏骤停患者死亡率以及提高预后质量尤为重要,其中ICP抢救模式对患者院前抢救效果和远期预后均优于CCP模式,提示增加胸外按压频率并不能提高心搏骤停患者抢救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按压 间断胸外按压 心搏骤停 抢救 预后效果
原文传递
CCP与ICP用于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对生存预后的影响对比 被引量:5
7
作者 吴晓 华薇 +1 位作者 芮琳 李雪云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866-870,共5页
目的:对比连续胸外按压(CCP)与间断胸外按压(ICP)在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的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院前急救胸外按压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连续组... 目的:对比连续胸外按压(CCP)与间断胸外按压(ICP)在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的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院前急救胸外按压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连续组(58例)实施CCP,间断组(66例)实施ICP。对两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情况、临床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连续组的初期ROSC率、初期复苏成功率均显著高于间断组(P<0.05)。连续组与间断组的CPR持续时间、CPR启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组的ROSC平均时间显著短于间断组(P<0.05)。连续组的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后1个月存活率、出院后6个月存活率均显著高于间断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PR启动时间、ROSC时间、胸外心脏按压方式均是心搏骤停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心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实施CCP进行CPR的效果优于ICP,其能有效提高CPR成功率,心搏骤停到CPR实施时间间隔、CPR到ROSC时间间隔、胸外按压方式是心搏骤停患者生存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连续按压 间断胸外按压 院前急救 生存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