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年青海门源MS6.4地震震前应变积累及同震变形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苏小宁 孟国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共9页
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了M_S6.4地震,发震断裂为冷龙岭北侧断裂,震中位置与1986年门源6.4级地震相同。本文收集了本次地震震中及其周边区域1999—2015年GPS观测资料,解算了GPS速度场、跨断裂连续观测站基线时间序列和应变率场... 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了M_S6.4地震,发震断裂为冷龙岭北侧断裂,震中位置与1986年门源6.4级地震相同。本文收集了本次地震震中及其周边区域1999—2015年GPS观测资料,解算了GPS速度场、跨断裂连续观测站基线时间序列和应变率场。结果显示,祁连山断裂带为一条宽度约60km的连续变形带。在断裂带南侧地壳运动以顺时针旋转为主,运动量值没有显著差异;跨过断裂带到达其北部之后,地壳运动量值明显减小,显示出该断裂带的强烈活动特征。冷龙岭断裂左旋走滑速率为6.17±0.41mm/a,挤压速率为1.83±0.38mm/a,断层闭锁深度为22.1±3.1km。利用GPS连续观测站数据解算的地震同震位移显示,震中西南侧26.8km处的青海门源(QHME)测站记录到了明显同震位移,其水平运动方向为北东向,与逆冲为主的震源机制解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GPS观测 应变率场 同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法的门源MS6.4地震前震中附近地震热点图像异常变化研究
2
作者 余娜 张晓清 +1 位作者 袁伏全 杨晓霞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4-729,742,共7页
基于1980年以来青海省和甘肃省区域地震台网的定位地震目录,分析了研究区最小完备震级,选取空间网格尺度为0.2°×0.2°、地震活动异常学习时间段和预测时间段均为3 a,应用图像信息(PI)法,分析了门源MS6.4地震发生前震中附... 基于1980年以来青海省和甘肃省区域地震台网的定位地震目录,分析了研究区最小完备震级,选取空间网格尺度为0.2°×0.2°、地震活动异常学习时间段和预测时间段均为3 a,应用图像信息(PI)法,分析了门源MS6.4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震热点图像的异常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的预测时间窗内,冷龙岭断裂和祁连山北缘断裂附近存在明显的地震热点,且地震热点图像颜色偏深,发震概率较高,向前滑动至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和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3个预测时间窗,此两断裂附近仍存在地震热点,地震热点图像颜色逐渐由深变浅,而门源MS6.4地震就落在PI法得到的地震热点内。门源MS6.4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地震热点,且地震热点相对集中,地震热点图像颜色由深变浅,震后消失;在祁连山北缘断裂附近,地震热点持续存在,分布较集中,地震热点图像颜色也呈由深变浅的过程。未来需关注祁连山北缘断裂,附近有发生强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PI)法 最小完备震级 地震热点 门源m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门源M_S6.4强震的发震构造及其对“天祝地震空区”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彦宝 甘卫军 +4 位作者 王阅兵 陈为涛 张克亮 梁诗明 张永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92-796,829,共6页
在综合分析区域活动断裂活动特征、震源机制解、余震精定位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GPS观测数据,推断冷龙岭断裂倾向NE,而非部分早期研究推测的倾向SW。考虑到2016年和1986两次门源MS6.4强震相似的震源机制与冷龙岭断裂的位置关系以及冷龙... 在综合分析区域活动断裂活动特征、震源机制解、余震精定位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GPS观测数据,推断冷龙岭断裂倾向NE,而非部分早期研究推测的倾向SW。考虑到2016年和1986两次门源MS6.4强震相似的震源机制与冷龙岭断裂的位置关系以及冷龙岭断裂倾向NE等事实,可推测判定这两次强震的发震构造应为冷龙岭断裂;冷龙岭断裂处于祁连-海原活动断裂系内著名的破裂空段"天祝地震空区"的西段,该地震空区内部的金强河断裂可能为一个次级的地震空区,未来存在6级左右强震危险;冷龙岭断裂目前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说明该段的应力、应变积累水平较高,未来存在大震可能,且不排除冷龙岭断裂与金强河断裂同时破裂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发震构造 冷龙岭断裂 天祝地震空区 祁连-海原断裂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及相关参数 被引量:21
4
作者 郭安宁 李鑫 +2 位作者 白雪见 任栋 郭志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0-158,共9页
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这是甘青交界地区自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地震后发生的最大地震。本文介绍了此次地震的相关参数和基本情况。
关键词 青海门源ms6.4地震 情况介绍 基本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晓霞 王小玲 +2 位作者 李玉丽 孙春玲 孙丽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89-94,134,共7页
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4地震,震前青海地区地下流体测项出现了前兆异常。通过分析,总结出异常类型大致有2种:(1)波动异常,主要表现为速率变化;(2)年变畸变异常,主要表现为打破年变规律。此次地震前中短期异常的出现时间与... 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4地震,震前青海地区地下流体测项出现了前兆异常。通过分析,总结出异常类型大致有2种:(1)波动异常,主要表现为速率变化;(2)年变畸变异常,主要表现为打破年变规律。此次地震前中短期异常的出现时间与震中距不成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地下流体 前兆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重定位 被引量:10
6
作者 黄浩 付虹 +1 位作者 沙成宁 王培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6-187,共12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中部分台站和青海、甘肃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选取最佳速度模型,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分析.结果表明:门源地震的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2016年1月2...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中部分台站和青海、甘肃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选取最佳速度模型,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分析.结果表明:门源地震的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2016年1月21日1时13分11s,起始破裂点位于(37.67°N,101.61°E),震源深度为9.41km;震源中心的位置变迁可以分为1—6s和7—10s两个阶段,且均基本位于倾角约75°、倾向NE的斜面附近.根据震源中心的迁移特征,推测走向为335°,倾角为56°,滑动角为97°的节面为门源地震的破裂面.结合该地震滑动角较大及高倾角逆冲构造的活动特征,认为门源MS6.4地震应为冷龙岭北侧高倾角次级逆断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逆时成像 起始破裂点 震源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门源M_S6.4地震孕育—发生的地形变异常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希 秦姗兰 +1 位作者 贾鹏 李瑞莎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38,共12页
利用1999-2007年、 2009-2015年和2015-2017年即2016年1月21日门源MS6.4地震前后的GPS水平运动资料,以及震区周边200 km半径范围内跨断层流动短水准观测数据,借助GPS视应变场计算、冷龙岭断裂剖面的负位错反演,以及跨断层形变强度新指... 利用1999-2007年、 2009-2015年和2015-2017年即2016年1月21日门源MS6.4地震前后的GPS水平运动资料,以及震区周边200 km半径范围内跨断层流动短水准观测数据,借助GPS视应变场计算、冷龙岭断裂剖面的负位错反演,以及跨断层形变强度新指标的提炼,综合分析此次强震前相关断裂的中-长期闭锁背景以及断裂活动的中-短期动态演变过程。结果显示:①2009-2015年相对1999-2007年,祁连山构造区中东部GPS站点间差异运动和挤压变化增强;跨断层短水准观测也显示震前2年左右时间内相似的断裂活动或形变应变加速特征。②分层非均匀负位错反演揭示与地震相关的冷龙岭等断裂1999-2007年即震前十数年长期闭锁, 2009-2015年即震前6年半上-中层即地表以下0~15.6 km深度闭锁程度明显增大。③震区周边半径200 km内跨断层形变强度新指标显示出震前半年内逆断稍占优势的变幅加剧异常,反映中短期前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位错反演 GPS 跨断层水准 2016年门源m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门源M_S6.4地震前乐都气氡异常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磊 李霞 +2 位作者 冯丽丽 祁昌炜 王佳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6-299,共4页
青海省乐都气氡观测的对象为断裂带土壤逸出气氡浓度.该测项自2007年开始施测,但直至2013年完成观测装置的完善与更新后,才开始产出连续稳定的数据产品.2014年至2016年初的气氡观测曲线呈现清晰完整的年变形态.2016年1月21日门源发生MS... 青海省乐都气氡观测的对象为断裂带土壤逸出气氡浓度.该测项自2007年开始施测,但直至2013年完成观测装置的完善与更新后,才开始产出连续稳定的数据产品.2014年至2016年初的气氡观测曲线呈现清晰完整的年变形态.2016年1月21日门源发生MS6.4地震,其震中距乐都观测点140km,震前乐都气氡观测曲线出现年变形态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气氡浓度 水化学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震源机制与震源深度计算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启雷 李玉丽 +1 位作者 马丽 罗自浩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55-61,共7页
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6年1月21日门源MS6.4地震震源机制,分析了震源机制解随震源深度的变化关系。计算结果显示,门源M_S6.4地震的发震断层是逆冲型断层,最佳矩心深度为11 km。为比较还反演了2013年9月20日门源5.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两... 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6年1月21日门源MS6.4地震震源机制,分析了震源机制解随震源深度的变化关系。计算结果显示,门源M_S6.4地震的发震断层是逆冲型断层,最佳矩心深度为11 km。为比较还反演了2013年9月20日门源5.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两次地震的断层走向和倾角基本一致。为进一步验证震源深度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利用滑动窗互相关技术提取s Pn震相,通过计算sPn与Pn的到时差计算震源深度,得出的震源深度为15.2 km。校正深度震相法因震相识别精度和速度模型影响会产生10%~15%的误差后,结果与CAP方法比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 震源深度 s Pn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余震序列参数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娜 张晓清 袁伏全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62-68,133,共8页
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最大似然法,对2016年1月21日门源M_S6.4地震序列参数进行估计。选用截止震级MC=ML1.0对门源地震余震序列整体的参数进行连续滑动拟合。结果表明:在主震发生后的早期阶段,α值有明显... 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最大似然法,对2016年1月21日门源M_S6.4地震序列参数进行估计。选用截止震级MC=ML1.0对门源地震余震序列整体的参数进行连续滑动拟合。结果表明:在主震发生后的早期阶段,α值有明显的不稳定变化,震后3天稳定在1.0~1.4;p值在震后第1~6天由0.98逐渐上升到1.77,其后逐渐下降到1.42,最后相对稳定在1.1~1.3;b值则在震后早期有缓慢升高的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由0.77增至0.82,其后稳定在0.81~0.82。门源M_S6.4地震后的早期阶段震源区的应力积累水平逐渐减弱,在序列衰减逐渐减缓的过程中,伴随着激发次级余震能力减弱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AS模型 余震序列 稳定性分析 门源m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浩 王培玲 沙成宁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43-48,共6页
采用逆时成像技术,重新定位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余震序列中878次余震进行重定位,获得了701次余震的重定位结果。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NS和UD方向依次为0.4、0.5和0.9 km,平均定位误差为0.2 ... 采用逆时成像技术,重新定位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余震序列中878次余震进行重定位,获得了701次余震的重定位结果。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NS和UD方向依次为0.4、0.5和0.9 km,平均定位误差为0.2 s。余震在NW-SE向展布约16 km,在NE-SW向展布约10km。震源深度分布在2~25 km,可以分为3层,优势分布在6~10 km。据震源深度剖面推测,发震断层为NE向倾斜的逆断层,深度较深。主震位于发震断层顶部,其下方存在V形凹凸体,结合震源机制结果认为,门源地震可能是发震断层在逆冲过程中受阻于V形凹凸体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双差定位 逆时成像 余震序列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M_S6.4地震序列概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治平 程建武 +1 位作者 张博 杨萍 《国际地震动态》 2016年第10期4-10,48,共8页
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发生M_S6.4地震。这是继1986年8月26日青海门源M_S6.5地震30年后,在该地区发生的又一次震级相当的强地震。此次地震极灾区烈度为Ⅷ度,地震造成人员零死亡及较轻灾害损失。文章对该地震的基本参数、地震序列、... 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发生M_S6.4地震。这是继1986年8月26日青海门源M_S6.5地震30年后,在该地区发生的又一次震级相当的强地震。此次地震极灾区烈度为Ⅷ度,地震造成人员零死亡及较轻灾害损失。文章对该地震的基本参数、地震序列、地震背景、地震构造等作了概述,并对时隔30年发生在同一地区的两次强震做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地震基本参数 地震序列 地震背景 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源M_S 6.4地震形变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苏维刚 马震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年第3期117-121,共5页
整理2016年1月21日1时13分青海门源M_S 6.4地震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分析此次地震同震响应记录,重点研究地倾斜同震响应随空间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地倾斜同震响应与地震台站位置有关,对于不同台站,同震响应具有不同的变化形态。统计认... 整理2016年1月21日1时13分青海门源M_S 6.4地震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分析此次地震同震响应记录,重点研究地倾斜同震响应随空间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地倾斜同震响应与地震台站位置有关,对于不同台站,同震响应具有不同的变化形态。统计认为,同震响应曲线形态具有的优势指向对发震断层走向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同震响应 变化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大地电磁技术揭示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隐伏地震构造和孕震环境 被引量:25
14
作者 赵凌强 詹艳 +4 位作者 孙翔宇 郝明 祝意青 陈小斌 杨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88-2100,共13页
2016年1月21日01时13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S6.4地震,震中位置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祁连造山带内的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部分附近,震源深度约11.4km,震源机制解显示该次地震为一次纯逆冲型地震.我们于2015年7-8月期间完... 2016年1月21日01时13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S6.4地震,震中位置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祁连造山带内的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部分附近,震源深度约11.4km,震源机制解显示该次地震为一次纯逆冲型地震.我们于2015年7-8月期间完成了跨过祁连造山带紧邻穿过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震中区的大地电磁探测剖面(DKLB-M)和古浪地震大地电磁加密测量剖面(HYFP).本文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反演工作,获得了二维电性结构图.结合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最新获得的相对于欧亚板块2009-2015年GPS速度场分布特征,1月21日门源MS6.4地震主震与余震分布特征以及其他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等,探讨了门源MS6.4地震的发震断裂,断裂带空间展布、延伸位置,分析了门源MS6.4地震孕震环境与地震动力学背景等以及祁连山地区深部构造特征等相关问题.所获结论如下:2016年门源MS6.4地震震源区下存在较宽的SW向低阻体,推测冷龙岭断裂下方可能形成了明显的力学强度软弱区,这种力学强度软弱区的存在反映了介质的力学性质并促进了地震蠕动、滑移和发生;冷龙岭北侧断裂可能对门源MS6.4地震主震和余震的发生起控制作用,而该断裂为冷龙岭断裂在青藏高原北东向拓展过程中产生的伴生断裂,表现出逆冲特征;现今水准场、重力场、GPS速度场分布特征以及大地电磁探测结果均表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部分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最为明显的一条边界断裂,受控于青藏高原北东向拓展和阿拉善地块的阻挡作用,冷龙岭断裂附近目前正处于青藏高原北东向拓展作用最强烈、构造转化最剧烈的地区,这种动力学环境可能是门源MS6.4地震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与1927年古浪MS8.0地震和1954年民勤MS7.0地震相似,2016年门源MS6.4地震的发生同样是青藏高原北东向拓展过程中的一次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6年门源ms6.4地震 大地电磁 冷龙岭断裂 冷龙岭北侧断裂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门源M_S6.4地震微震检测与目录完备性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尹欣欣 杨立明 +2 位作者 赵林林 陈继锋 左可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60-764,770,共6页
利用模板匹配方法对2016-01-21青海省门源县M_S6.4地震进行遗漏地震检测以及补充单台震相到时研究。鉴于主震后短时间内目录遗漏较多,故对主震后3h的连续波形进行检测。主震后3h内青海测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事件共332个,其中单台57个。... 利用模板匹配方法对2016-01-21青海省门源县M_S6.4地震进行遗漏地震检测以及补充单台震相到时研究。鉴于主震后短时间内目录遗漏较多,故对主震后3h的连续波形进行检测。主震后3h内青海测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事件共332个,其中单台57个。选取主震后ML2.0以上余震112个作为模板事件,通过匹配滤波的方式扫描出遗漏地震123个,约为台网目录的40%。利用波形互相关提取震相到时的方法对单台事件补充其他台站震相到时,对单台事件重定位,最后得出41个单台事件的震中位置。基于包络差峰值振幅与震级的线性关系估测了检测事件的震级参数,最后将检测后的余震目录与台网余震目录在主震后3h内的最小完备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检测后最小完备震级从ML1.1降到了ML0.6,得到青海测震台网在门源地区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L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录完备性 匹配滤波 遗漏地震 门源m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尔木地震台记录2016年门源M_S6.4地震震相相关分析
16
作者 李延京 刘城 杨广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28-131,134,共5页
采用格尔木地震台所记录的地震波形数据对门源M_S6.4地震震相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震相符合一般近震特征,在对地震波形数据处理过程中,震相有Pn、Pg、Sn、Sg,运用单台定位处理方法估测出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 km,与Hypoast定位... 采用格尔木地震台所记录的地震波形数据对门源M_S6.4地震震相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震相符合一般近震特征,在对地震波形数据处理过程中,震相有Pn、Pg、Sn、Sg,运用单台定位处理方法估测出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 km,与Hypoast定位方法测定结果近似一致,利用初至波估算出格尔木地震台震中距约为756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格尔木地震 震相 单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Ms6.4级地震多个震源机制中心解的确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熹微 张骞 +4 位作者 蒋延林 王福才 赵卫红 郭宇鑫 李玉 《高原地震》 2019年第4期35-39,共5页
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s6.4级地震。不同机构、学者依据不同方法和资料计算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由于采用的方法和选择的资料不同,所求解的震源机制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为了在多个震源机制解中确定一个震源机制解进行后... 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s6.4级地震。不同机构、学者依据不同方法和资料计算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由于采用的方法和选择的资料不同,所求解的震源机制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为了在多个震源机制解中确定一个震源机制解进行后续分析,采用最小空间旋转角表达了2个震源机制的差别,将待定震源机制与所有震源机制的最小空间旋转角的平方和作为目标函数,并且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求解,使其与所有收集的震源机制解的差别的平方最小,这些震源机制结果就是多个震源机制解的中心解,同时给出标准差,选取标准差最小的中心解作为最终结果。根据这种方法,已知多个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中确定中心解,从而对其他诸如应力触发、地球动力学分析等提供后续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最小空间旋转角 门源m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门源Ms6.4级余震序列完备性研究
18
作者 巴志平 高永国 尹欣欣 《甘肃科技》 2017年第21期37-39,共3页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发生Ms6.4特大地震,此次地震为甘肃周边地区继2013年岷县Ms6.6地震以来最大地震,根据国家测震台网地震目录正式报告,主震发生后一个月时间内国家测震台网总共记录了1882次余震目录,本文利用青海测震台网地震目录,...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发生Ms6.4特大地震,此次地震为甘肃周边地区继2013年岷县Ms6.6地震以来最大地震,根据国家测震台网地震目录正式报告,主震发生后一个月时间内国家测震台网总共记录了1882次余震目录,本文利用青海测震台网地震目录,分别以最大曲率法与最大似然法分析计算了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Ms6.4级地震余震序列最小完整性震级M_C与地震活动性b值,得到青海测震台网在门源地区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_L0.5,地震活动性b值为0.87左右,继而分析青海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与门源地区未来地震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录完备性 余震序列 门源m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中强震前固体潮调制比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34
19
作者 韩颜颜 孟令媛 +3 位作者 刘桂萍 周龙泉 臧阳 李智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38-750,共13页
基于1900—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浅源地震阴历目录,依据地震活跃特征确定固体潮调制阴历日期和调制比阈值,并利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回顾性地研究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3次中强地震,即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_S6.6、2015年内蒙古阿拉善M... 基于1900—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浅源地震阴历目录,依据地震活跃特征确定固体潮调制阴历日期和调制比阈值,并利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回顾性地研究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3次中强地震,即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_S6.6、2015年内蒙古阿拉善M_S5.8和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前,区域小震的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岷县漳县M_S6.6和阿拉善M_S5.8地震前震中区域出现固体潮调制比异常,门源M_S6.4地震前震中附近的固体潮调制比异常演化时间较长;西北地区3次中强震均发生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的高值异常集中地区及周围区域,扫描时间窗长度和固体潮调制比异常区域的大小可能与中强震的强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潮调制比 阿拉善MS5.8地震 岷县漳县MS6.6地震 门源m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强震峰值速度比及其余震分布特征
20
作者 许康生 曾文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1-445,共5页
基于甘肃地震台网和青海地震台网对岷县-漳县M S6.6地震和门源M S6.4地震的波形记录,采用FFT方法分别计算这两次地震三分向的峰值速度,讨论分量之间峰值速度比的分布特征,进而研究其震源性质。结果表明,岷县-漳县地震具有逆冲兼左旋位... 基于甘肃地震台网和青海地震台网对岷县-漳县M S6.6地震和门源M S6.4地震的波形记录,采用FFT方法分别计算这两次地震三分向的峰值速度,讨论分量之间峰值速度比的分布特征,进而研究其震源性质。结果表明,岷县-漳县地震具有逆冲兼左旋位错性质,南北向能量明显大于东西向;门源地震以逆冲为主,略具左旋走滑特征,两个水平分量的能量相当。结合这两次地震的余震序列分布特征及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推测,岷县-漳县地震的发震断层应该是位于临潭-宕昌断裂西北侧且与其平行的一条次级断裂;门源地震的发震断层应该是冷龙岭断裂西北侧的次级断裂,但受到冷龙岭断裂活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速度比 岷县-漳县MS6.6地震 门源ms6.4地震 余震序列 震源机制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