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6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镍钴矿产资源禀赋条件与找矿潜力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照伟 吴华英 +3 位作者 谭文娟 王亚磊 邵继 李文渊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6-430,共15页
镍、钴属于新能源金属,在高端制造业、合金材料、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需求量逐年陡增。但国内镍钴矿产资源原料极度短缺,对外依存度已高达93%和99%,潜在资源安全威胁凸显,加强国内镍钴矿产资源勘查已迫在眉睫。本文系统分... 镍、钴属于新能源金属,在高端制造业、合金材料、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需求量逐年陡增。但国内镍钴矿产资源原料极度短缺,对外依存度已高达93%和99%,潜在资源安全威胁凸显,加强国内镍钴矿产资源勘查已迫在眉睫。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镍钴矿产资源成矿特征,无论是成矿类型,还是构造背景特征,与全球均存在显著不同。全球60%的镍资源主要赋存于红土型镍钴矿床中,40%的镍资源则储存在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内,而我国镍资源的93%赋存在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中。世界上60%的钴资源来自沉积型铜钴矿床、23%的岩浆型镍钴矿床、15%的红土型镍钴矿床及2%的热液型含钴矿床,而我国钴资源45%赋存于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内、40%的钴资源赋存在与热液相关矿床中,受赋存状态及开发利用条件限制,这部分赋存在热液矿床中的钴资源尚不能有效利用。可见,我国镍钴资源关键来源是岩浆型镍钴矿床。对比我国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成矿特征及地质分布特点,本文提出我国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独特的资源禀赋条件,重要结合带旁侧滞后发育的铁质系列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是镍钴资源赋存的关键空间,明确勘查工作的重点方向。另外,分析认为,加强钴矿赋存状态研究,创新破解开发利用条件限制,是实现钴资源增储上产的关键路径。这为指导镍钴资源勘查、助力找矿新突破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超镁铁质岩 镍钴矿床 资源禀赋 找矿潜力 勘查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镍钴铁浸出液除杂及磷酸铁制备研究
2
作者 胡美世 陈靖 +5 位作者 罗骏 李光辉 彭志伟 张鑫 陈彦虎 饶明军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2,共6页
以镍钴铁粉经硫酸氧化浸出所得浸出液为研究对象,调整电位后采用中和沉淀法优先去除溶液中的Al^(3+)和Cr^(3+),实现Fe^(2+)与Al^(3+)高效分离,净化液再经氧化后采用磷酸沉铁制备水合磷酸铁产品,富镍钴的净化液再用于制备氢氧化镍钴。结... 以镍钴铁粉经硫酸氧化浸出所得浸出液为研究对象,调整电位后采用中和沉淀法优先去除溶液中的Al^(3+)和Cr^(3+),实现Fe^(2+)与Al^(3+)高效分离,净化液再经氧化后采用磷酸沉铁制备水合磷酸铁产品,富镍钴的净化液再用于制备氢氧化镍钴。结果表明,在溶液pH=4.5、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10min条件下,Al和Cr去除率分别为100%和97.15%,Fe损失率为2.42%;净化液在溶液pH值2.1、沉淀时间10min、沉淀温度25℃条件下沉铁,Fe沉淀率为97.30%,Ni和Co损失率分别为0.36%和0.64%;沉淀产物为无定形且带结晶水的磷酸铁,经700℃煅烧2h后转变为无水FePO_(4),其杂质含量和铁磷比符合HG/T4701—2021中Ⅰ型无水磷酸铁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沉淀法 磷酸铁 氧化浸出 沉铁 除杂 镍钴 氢氧化镍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胆碱-尿素低共熔溶剂中电化学制备镍钴合金
3
作者 王江飞 胡常斌 +2 位作者 张启航 余杰 何世伟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431,共7页
在80℃条件下,摩尔比为1:2的氯化胆碱-尿素低共熔溶剂中,研究不同浓度Ni^(2+)的电化学行为及动力学参数。选取电位-0.93 V (vs.Ag/AgCl)进行阻抗测试,发现R_(ct)随着溶液中镍离子浓度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用RDE测量不同转速下的LSV曲线... 在80℃条件下,摩尔比为1:2的氯化胆碱-尿素低共熔溶剂中,研究不同浓度Ni^(2+)的电化学行为及动力学参数。选取电位-0.93 V (vs.Ag/AgCl)进行阻抗测试,发现R_(ct)随着溶液中镍离子浓度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用RDE测量不同转速下的LSV曲线。采用Koutecky-Levich方程计算动力学参数得到扩散系数(D)。扩散系数随着Ni^(2+)浓度增加逐渐增大。浓度为0.08 mol/L时,扩散系数最小,为4.344×10^(-8) cm^(2)/s。以铜片为基底,沉积电位为-1.2V(vs.Ag/AgCl),时间为1h,制备不同比例Ni-Co合金镀层。镀层表面均出现了球形菜花状颗粒,线性拟合后得到镍的使用效率约为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电化学行为 镍钴合金 电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性能增强策略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郑德兵 杜先锋 宋方亨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72,共14页
作为新型绿色能源,锂离子电池已在众多领域表现出可取代传统石化能源的巨大潜力,为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减少碳排放做出了显著贡献,电池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决定了锂离子电池未来的发展空间,现阶段锂离子电池负极... 作为新型绿色能源,锂离子电池已在众多领域表现出可取代传统石化能源的巨大潜力,为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减少碳排放做出了显著贡献,电池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决定了锂离子电池未来的发展空间,现阶段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已相对成熟和稳定,而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种类多样,可调控因素较多,发展空间巨大,是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最为关键的单元。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具有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容量可逆等优点,被认为是现在和未来最有潜力的正极材料之一。近年来,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已展示出强大的商业潜力,与此同时,人们对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制于正极材料循环稳定性差的本质问题,导致其实际性能与理论性能之间差值较大,鉴于其丰富的可调控性,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性能提升空间巨大。主要探讨了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存在的各项问题,包括Ni/Li混排、表面残碱、活性氧释放、过渡金属离子溶解以及晶界间裂纹,并阐述了元素掺杂、表面包覆以及元素掺杂和表面包覆协同效应等性能增强策略对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以激发更多的创新见解,促进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 循环稳定性差 元素掺杂 表面包覆 性能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回收工艺及其储锌性能研究
5
作者 梁丽娜 韦钰 +2 位作者 陈滢蓓 蔡敏 龚睿 《化学工程师》 2025年第2期93-96,共4页
通过溶液浸泡、超声处理和煅烧包覆等一系列工艺处理对废弃镍钴锰酸锂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进行回收利用得到H-NCM,并对其表面进行In_(2)O_(3)包覆得到In_(2)O_(3)@H-NCM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充放电测试和循环伏安... 通过溶液浸泡、超声处理和煅烧包覆等一系列工艺处理对废弃镍钴锰酸锂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进行回收利用得到H-NCM,并对其表面进行In_(2)O_(3)包覆得到In_(2)O_(3)@H-NCM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充放电测试和循环伏安测试等手段研究回收材料和包覆前后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回收的材料具有较好的晶体结构,且包覆层未改变材料的主体结构。在0.5C的测试条件下,H-NCM和In_(2)O_(3)@H-NCM样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8.6mAh·g^(-1)和121.7mAh·g^(-1),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0.1%和94.6%。说明回收材料能够用于储锌材料,且包覆层能有效阻止材料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提高材料界面的稳定性。经In_(2)O_(3)包覆后表现出相对较好的电化学性能。该方法为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利用提供了一种可参考借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钴 三元正极材料 回收 氧化铟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专利的发展现状及专利运营情况研究
6
作者 雍琪 马克军 +3 位作者 孙惠娜 张丽娜 范佳慧 马进宝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25年第2期64-74,共11页
[目的/意义]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很难满足储能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了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趋势、研发动态以及国际竞争态势,对我国相关产业的研究发展方向、高价值专利布局提供参考。[方法/... [目的/意义]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很难满足储能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了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趋势、研发动态以及国际竞争态势,对我国相关产业的研究发展方向、高价值专利布局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基于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的相关专利申请数据,从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专利申请、技术流向、细分技术分支、重要申请人、国内专利运营等方面对该领域专利信息进行挖掘解读。[结果/结论]结果表明,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仍具有强劲的发展趋势,但中国申请人在相关专利布局和运营方面略显不足,专利技术地域集聚性明显,应将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作为重点技术布局方向,针对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加大海外布局力度,推动国内东西部均衡协同发展,加强产学研相融合,促进专利转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 技术构成 专利分析 专利运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钴资源及冶炼技术现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海北 刘三平 +1 位作者 郑朝振 苏立峰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8-264,共7页
分析了全球镍钴资源分布状况,归纳总结了镍钴冶炼技术现状。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硫化镍钴矿较少,红土镍矿冶炼技术进步比硫化镍矿要快,特别是回转窑—电炉(RKEF)生产镍铁技术和高温高压浸出技术(HPAL)得到推广应用以来,红土镍矿获得大... 分析了全球镍钴资源分布状况,归纳总结了镍钴冶炼技术现状。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硫化镍钴矿较少,红土镍矿冶炼技术进步比硫化镍矿要快,特别是回转窑—电炉(RKEF)生产镍铁技术和高温高压浸出技术(HPAL)得到推广应用以来,红土镍矿获得大规模开发利用。钴产量主要来源于铜钴矿和红土镍矿湿法冶炼副产的钴,铜钴分离和镍钴富集技术也已得到广泛应用。最后对我国镍钴冶炼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钴资源 高温高压浸出 镍钴精炼 镍钴分离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态与晶型对镍钴氢氧化物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高云芳 钟小红 +1 位作者 宋利 李雷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371,共8页
镍钴氢氧化物(羟基氧化物)的金属价态和晶型结构均具有多变性,研究金属价态和晶型结构对其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控强氧化剂过硫酸铵((NH_(4))_(2)S_(2)O_(8)),制备一系列不同价态(Ni^(2+),Ni^(3+),Co^(2+),Co^(3+))... 镍钴氢氧化物(羟基氧化物)的金属价态和晶型结构均具有多变性,研究金属价态和晶型结构对其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控强氧化剂过硫酸铵((NH_(4))_(2)S_(2)O_(8)),制备一系列不同价态(Ni^(2+),Ni^(3+),Co^(2+),Co^(3+))比例和晶型结构的镍钴氢氧化物活性材料。采用XRD,TEM,Raman,XPS等方法对材料价态、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进行表征,明确其结构和价态性质。在1 A/g电流密度下,NiOOH-Co(OH)_(2)活性材料比容量高达260 C/g,远优于其他价态比例和晶型结构的3种电极材料性能。在2 A/g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测试2000次后,比容量保持率为70.7%。经分析发现,NiOOH-Co(OH)2性能较优可归结于γ-NiOOH优良的导电性和α-Co(OH)_(2)较高的电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镍钴氢氧化物 镍钴羟基氧化物 价态比例 晶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形成构造背景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照伟 钱兵 +1 位作者 王亚磊 李文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84,共14页
【研究目的】青海省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是世界范围内造山带背景发现的最大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此外在东昆仑造山带夏日哈木外围还发现了石头坑德等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初步显示东昆仑造山带良好的镍钴硫化物矿床形成条... 【研究目的】青海省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是世界范围内造山带背景发现的最大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此外在东昆仑造山带夏日哈木外围还发现了石头坑德等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初步显示东昆仑造山带良好的镍钴硫化物矿床形成条件和巨大的找矿潜力。【研究方法】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开展岩石学、矿相学、主微量元素分析、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结果】精确锆石U-Pb测年发现,东昆仑造山带夏日哈木等含矿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基本形成于425~330 Ma,沿柴达木盆地南缘昆北断裂和昆中断裂自西向东依次展布。含矿岩体的岩性主要为辉石橄榄岩、辉石岩、二辉橄榄岩、纯橄岩等,其SiO_(2)含量31.52%~53.31%,MgO含量7.5%~39.03%,Al_(2)O_(3)含量0.1%~16.01%,CaO含量0.23%~13.85%,MgO与SiO_(2)、Al_(2)O_(3)、Na_(2)O、K2O均呈负相关关系。稀土总量介于6.36×10^(-6)~81.5×10^(-6),平均为29.92×10^(-6),LREE/HREE平均值为5.34,(La/Sm)N、(La/Yb)N、(Sm/Nd)N、(Gd/Yb)N平均值分别为2.58、5.99、0.76、1.78,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高。含矿超镁铁质岩普遍具有较为一致的微量元素分布曲线,且与镁铁质岩石表现特征类似,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Ti、P等,而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等。Sr、Nd同位素研究指示夏日哈木、石头坑德等岩体岩浆源区来源于软流圈地幔,同时δ^(34)S均表现出较高的正值,揭示地壳物质同化混染是形成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的关键因素。【结论】结合区域最新构造演化认识,认为东昆仑夏日哈木等超大型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是伴随古特提斯裂解岩浆活动的成矿表现。该认识对丰富造山带内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成矿理论研究、拓展岩浆镍钴矿床找矿空间与潜力、支撑引领区域找矿实践实现新突破,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超镁铁质岩 构造背景 岩浆成矿作用 镍钴矿床 东昆仑造山带 矿产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固相直接修复再生技术
10
作者 朱俊峰 田俊行 +4 位作者 吴科奇 王峰 姜煜煜 孙学义 庄卫东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8-583,共16页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出货量不断增加,三元锂离子电池因其优异的高能量密度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随着锂离子电池即将迎来“退役”高峰,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出货量不断增加,三元锂离子电池因其优异的高能量密度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随着锂离子电池即将迎来“退役”高峰,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中最为关键的电极材料之一,其高效绿色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资源、环境、经济及战略意义。目前传统的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回收技术以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为主,这些方法可以从废弃的正极材料中提取高附加值金属,但普遍存在污染大、能耗高、循环周期长等问题。固相直接修复再生技术能够直接对废旧正极材料进行修复,实现正极材料的结构、组分及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恢复,因其具有工艺简单、绿色高效等优势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围绕固相直接修复再生技术,系统阐述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失效机制和修复机理,详细分析焙烧温度、焙烧气氛以及补锂工艺对固相修复再生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指出了目前固相直接修复再生技术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该技术的未来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镍钴锰酸锂 正极材料 直接修复再生 固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FeS_(2)强化褐铁矿型红土镍矿固态还原富集镍钴的研究
11
作者 肖仁栋 陈靖 +4 位作者 胡美世 许斌 罗骏 张鑫 饶明军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4,共5页
以NaFeS_(2)为添加剂,研究了NaFeS_(2)用量对红土镍矿固态还原-磁选富集镍、钴及红土镍矿还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FeS_(2)添加量增加,还原过程红土镍矿的软熔特性温度相应降低,还原所得Ni-Co-Fe合金颗粒随之增大;添加10%NaFeS_... 以NaFeS_(2)为添加剂,研究了NaFeS_(2)用量对红土镍矿固态还原-磁选富集镍、钴及红土镍矿还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FeS_(2)添加量增加,还原过程红土镍矿的软熔特性温度相应降低,还原所得Ni-Co-Fe合金颗粒随之增大;添加10%NaFeS_(2)时,镍、钴的富集和回收效果好,红土镍矿经压团于1100℃还原60 min,再经磨矿-磁选可获得Ni、Co、Fe品位分别为7.89%、0.66%、74.01%,Ni、Co、Fe回收率分别为97.13%、86.78%、35.81%的优质镍钴铁粉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 添加剂 还原焙烧 NaFeS_(2) 镍钴铁粉 固态还原 磁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过充下三元镍钴铝锂离子电池的老化机理
12
作者 王岩松 陈顺 +1 位作者 范国栋 张希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59,共6页
电芯的不一致性及电量不均衡,会导致部分锂离子电池单体出现微过充现象,但此情况对于电池容量的影响未被完全揭示。在不同最高截止电压(4.2 V、4.3 V和4.4 V)下对三元镍钴铝(Li_(x)Ni_(0.80)Co_(0.15)Al_(0.05)O_(2))电池进行恒流充电... 电芯的不一致性及电量不均衡,会导致部分锂离子电池单体出现微过充现象,但此情况对于电池容量的影响未被完全揭示。在不同最高截止电压(4.2 V、4.3 V和4.4 V)下对三元镍钴铝(Li_(x)Ni_(0.80)Co_(0.15)Al_(0.05)O_(2))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循环老化实验,采用差分电压分析、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测试方法,探究高截止电压循环对电池老化的影响。随着最高截止电压的升高,电池老化速度加快,以2.5 A电流循环280次后,4.2 V、4.3 V、4.4 V下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0.30%、88.19%和86.19%。差分电压分析表明,容量衰减加速的原因是正极活性物质损失和活性Li+损失。EIS测试表明,微过充导致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阻抗略微升高,电荷转移阻抗升高,且程度随截止电压的升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镍钴铝(Li_(x)Ni_(0.80)Co_(0.15)Al_(0.05)O_(2)) 微过充 高截止电压 老化模式 活性物质损失 电荷转移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镍钴基高温合金热变形行为研究
13
作者 朱强 张自昂 +1 位作者 张林福 张鹏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7-63,共7页
利用热模拟试验机对均匀化热处理后的镍钴基高温合金进行了高温压缩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对不同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下合金的流变行为展开了研究,建立了镍钴基高温合金的热压缩本构方程及热加工图,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 利用热模拟试验机对均匀化热处理后的镍钴基高温合金进行了高温压缩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对不同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下合金的流变行为展开了研究,建立了镍钴基高温合金的热压缩本构方程及热加工图,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EBSD)技术对热压缩变形后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镍钴基高温合金流变应力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和应变速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所研究的变形温度区间及应变速率条件下,合金均未发生失稳现象(失稳因子均大于0)。合金的再结晶分数随着功率耗散率的增加而增加,且显著受温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钴基高温合金 热压缩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动态再结晶
原文传递
三维网络结构镍钴氢氧化物/石墨烯水凝胶复合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亭亭 田国兴 +4 位作者 赵欣 余新勇 毛超 于雪寒 陈玲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110,共7页
本工作采用化学还原法对氧化石墨烯进行预还原,再将其与Ni(NO_(3))_(2)·6H_(2)O、Co(NO_(3))_(2)·6H_(2)O混合进行水热反应,得到三维网络结构镍钴氢氧化物/石墨烯水凝胶复合材料,通过调节氧化石墨烯的量获得电化学性能最佳的... 本工作采用化学还原法对氧化石墨烯进行预还原,再将其与Ni(NO_(3))_(2)·6H_(2)O、Co(NO_(3))_(2)·6H_(2)O混合进行水热反应,得到三维网络结构镍钴氢氧化物/石墨烯水凝胶复合材料,通过调节氧化石墨烯的量获得电化学性能最佳的镍钴氢氧化物/石墨烯水凝胶(NiCo-OH/GH_(100)),镍钴氢氧化物纳米片均匀分布在石墨烯表面。0.5 A/g电流密度下NiCo-OH/GH_(100)的比容量为590 F/g,电流密度增加到10 A/g时比容量保持率为76.1%,展现出较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倍率性能。组装的NiCo-OH/GH_(100)//碳纳米管复合氮掺杂石墨烯水凝胶(NCGH)非对称超级电容器(ASC)在20 A/g下充放电循环10 000次,比容量保持率达92.9%,功率密度为375 W/kg时的能量密度达23.9 Wh/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物 石墨烯水凝胶 超级电容器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沉积电位对镍钴合金超疏水镀层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宏亮 刘胜达 +1 位作者 崔孟超 曹丽丽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58-11163,共6页
采用电化学沉积方法在碳钢表面制备了镍钴合金镀层。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接触角检测仪等研究了电化学沉积电位对镍钴合金镀层形貌、化学成分和疏水性的影响。利用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塔菲尔曲线外推法、交流阻抗法对不同电... 采用电化学沉积方法在碳钢表面制备了镍钴合金镀层。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接触角检测仪等研究了电化学沉积电位对镍钴合金镀层形貌、化学成分和疏水性的影响。利用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塔菲尔曲线外推法、交流阻抗法对不同电位下镀层经PFTEOS改性处理后样品进行耐蚀性检测。结果表明,随着沉积电位的提升,镀层表面颗粒逐渐增大,证明沉积速率随着电位的上升而增大,且镀层表面颗粒均匀性在不同电位下展现出不同的状态。在经过5%PFTEOS的乙醇溶液修饰后,在沉积电位为-1.4、-1.6 V下,样品表面达到了超疏水状态。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表明,在电沉积电位为-1.4 V时所获得的镍钴合金镀层在PFTEOS改性处理后的耐腐蚀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镍钴合金 润湿性 耐蚀性 形貌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镍钴永磁材料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悦卿 赵江涛 +4 位作者 王凤青 刘雷 丁勇 孙颖莉 闫阿儒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12-121,共10页
铝镍钴永磁材料因具有较高剩磁和优异的温度稳定性,在航空航天用精密仪表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稀土资源危机的出现,铝镍钴作为无稀土永磁材料的代表再次成为国际永磁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铝镍钴永磁材料的实际纳米结构和反磁化行... 铝镍钴永磁材料因具有较高剩磁和优异的温度稳定性,在航空航天用精密仪表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稀土资源危机的出现,铝镍钴作为无稀土永磁材料的代表再次成为国际永磁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铝镍钴永磁材料的实际纳米结构和反磁化行为与磁矩一致转动模型存在一定偏差,其矫顽力远低于理论极限,这阻碍了铝镍钴永磁材料的性能提升和应用发展。近年来,人们通过先进表征手段探究铝镍钴永磁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并结合微磁学模拟研究磁性能的影响机制,为铝镍钴永磁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性能提升提供指导,进而推动其工艺创新和应用突破。本工作综述了铝镍钴永磁材料在微观结构表征和磁性机理认识、矫顽力和温度稳定性优化提升以及新型制备技术探索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铝镍钴永磁材料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钴永磁材料 调幅分解 矫顽力 温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钴氢氧化物正极材料制备及镍锌电池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晓羽 刘宇 +5 位作者 白一帆 应佳俊 吕营 万利佳 胡军平 陈小玲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77-2385,共9页
镍钴氢氧化物由于理论比容量高、经济效益良好、来源广泛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镍锌电池中作为电极材料。本工作采用共沉淀法,调控具有不同镍钴比例的硝酸盐溶液,在室温环境下一步合成镍钴双金属氢氧化物,并将其制备成镍锌电池正极材料。... 镍钴氢氧化物由于理论比容量高、经济效益良好、来源广泛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镍锌电池中作为电极材料。本工作采用共沉淀法,调控具有不同镍钴比例的硝酸盐溶液,在室温环境下一步合成镍钴双金属氢氧化物,并将其制备成镍锌电池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所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观察其微观形貌结构,采用电化学工作站等研究其作为镍锌电池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采用高浓度Na OH溶液作为电解液,比其他通过共沉淀法所制备的镍钴氢氧化物在镍锌电池中所表现出的容量更高。结果表明,当镍钴投料比为4∶1时,样品具有最为出色的容量表现,其中,Ni_(4)Co_(1)-LDH样品在电流密度为0.5 A/g时容量可以达到327.9 m Ah/g。将其作为正极材料、锌箔作为负极,与高浓度的Na OH溶液一起组装成镍锌电池进行电化学测试,在0.5 A/g电流密度下具有230.7 m Ah/g的容量,该研究兼具材料合成快速和性能表现良好等优点,研究结果有望为镍锌电池性能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法 镍钴氢氧化 正极材料 锌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钴双金属化合物作为高效的硫氧化催化剂并辅助超低能耗电化学制氢
18
作者 安琪 高涛涛 +4 位作者 刘崇菠 虞淑敏 唐相民 杨茗 张颖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50-2155,共6页
本工作通过简便快捷的电沉积法在泡沫镍基底上超快速制备镍钴双金属化合物(Ni-Co@NF)作为高效的硫离子氧化反应(Sulfion oxidation reaction,SOR)催化剂。并将基于Ni-Co@NF催化的SOR反应代替电化学析氧半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本工作通过简便快捷的电沉积法在泡沫镍基底上超快速制备镍钴双金属化合物(Ni-Co@NF)作为高效的硫离子氧化反应(Sulfion oxidation reaction,SOR)催化剂。并将基于Ni-Co@NF催化的SOR反应代替电化学析氧半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与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耦合,成功构建新型低能耗耦合制氢反应体系。通过分析催化材料的X射线衍射谱图、扫描电镜图片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可知:镍钴双金属呈纳米片状结构成功负载在泡沫镍基底上。随后Ni-Co@NF的SOR性能测试显示其具有较高的SOR本征活性,仅需要0.347V vs.RHE的超低电势即获得100mA·cm^(-2)的电流密度。除此之外,Ni-Co@NF催化材料不仅具有最低的Tafel斜率(77m V·dec^(-1))和最小的电化学阻抗,还拥有良好的催化稳定性。以上结果均证实Ni-Co@NF具有优异的SOR电催化性能。同时,我们在实际电化学制氢的双电极系统中对比了阳极SOR和OER的电势,进一步证明了使用SOR代替OER可以有效降低整体电化学制氢的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电解水 硫氧化反应 镍钴基纳米材料 氢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钴金属醇盐自模板衍生三元金属氢氧化物纳米片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19
作者 贾帅 李旭 李迎春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8-135,140,共9页
层状结构的过渡金属氢氧化物(TMHs)以其丰富的法拉第氧化还原反应、多重离子价态、可调组分和高理论容量等优势,使其在超级电容器领域中受到广泛青睐。利用乙酸锌[Zn(CH_(3)COO)_(2)·2H_(2)O]水溶液诱导镍钴金属醇盐微球(NiCo-GSs... 层状结构的过渡金属氢氧化物(TMHs)以其丰富的法拉第氧化还原反应、多重离子价态、可调组分和高理论容量等优势,使其在超级电容器领域中受到广泛青睐。利用乙酸锌[Zn(CH_(3)COO)_(2)·2H_(2)O]水溶液诱导镍钴金属醇盐微球(NiCo-GSs)一步水解得到三元过渡金属离氢氧化物(NiCoZn-OH)纳米片电极材料,探究了乙酸锌用量对目标电极材料形貌、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iCo-GSs水解过程中,Zn^(2+)离子进入氢氧化物主层结构,而CH_(3)COO-离子则嵌入层间,扩大了层间距。Zn(CH_(3)COO)_(2)·2H_(2)O用量为10mg时,所制NiCoZn-OH-10显示出典型的二维片层结构特点,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高达175.9m^(2)/g和0.67cm^(3)/g。在三电极体系中,NiCoZn-OH纳米片在1A/g的电流密度下表现出760C/g的比容量,且在30A/g的电流密度下,依旧显示出优异的84.8%容量保持率;在10A/g电流密度的条件下循环充放电3000次后,NiCoZn-OH-10的比容量还可以达到初始值的89.95%,表明其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钴醇盐微球 过渡金属氢氧化物 纳米片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阳离子缺陷镍钴硫化物电极材料制备及性能评价
20
作者 王世雯 陈道坤 +1 位作者 马家辉 雷广平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12期2773-2780,共8页
基于氢氧化镁易溶于铵盐溶液的原理,使用水热法成功在泡沫镍上生长v-NiCo_(2)S_(4),运用X射线衍射、电子扫描电镜、电子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子顺磁共振方法对样品形貌结构进行表征与分析,使用三电极体系对样品进行循环伏安测... 基于氢氧化镁易溶于铵盐溶液的原理,使用水热法成功在泡沫镍上生长v-NiCo_(2)S_(4),运用X射线衍射、电子扫描电镜、电子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子顺磁共振方法对样品形貌结构进行表征与分析,使用三电极体系对样品进行循环伏安测试、恒流充放电测试以及电化学阻抗测试来研究电化学性能。由恒流充放电曲线计算可得,在1 A·g^(-1)电流密度下的NiCo_(2)S_(4)@Mg(OH)_(2)和v-NiCo_(2)S_(4)-8比电容分别为1637 F·g^(-1)和2437 F·g^(-1),证明阳离子缺陷的引入提升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组装v-NiCo_(2)S_(4)-8/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该器件在功率密度为1518.7 W·kg^(-1)条件下表现出50.6 Wh·kg^(-1)的能量密度,循环5000次后仍然可以保持93.6%的比电容,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通过引入阳离子缺陷提高了材料的电导性、离子扩散能力,使得材料的储电性能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钴硫化物 阳离子缺陷 水热法 超级电容器 电化学 制备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