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镉胁迫对107杨幼苗光合作用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蔺晓晖 段爱国 +1 位作者 何彩云 张建国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1-656,共6页
以1年生107杨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镉浓度处理对107杨苗叶片光合作用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07杨1年生苗在镉处理10 d内,50、100、150、200 mg·kg-1浓度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表现为先大幅下降后逐步回升... 以1年生107杨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镉浓度处理对107杨苗叶片光合作用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07杨1年生苗在镉处理10 d内,50、100、150、200 mg·kg-1浓度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表现为先大幅下降后逐步回升的变化规律,与对照相比,下降的最大幅度分别达17.1%、17.8%、23.9%、24.7%,镉胁迫浓度越大苗木所受胁迫程度越重,在镉胁迫1 d时,净光合速率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发生了由气孔因素为主导的光合限制;胁迫第10~40天内,50~200 mg·kg-1浓度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胁迫处理40 d后,仅200 mg·kg-1镉浓度处理对苗木净光合速率具显著抑制作用,150 mg·kg-1镉浓度对107杨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阀值。镉胁迫条件下,107杨苗茎部干物质分配比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根部则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下降,高浓度200 mg·kg-1处理能导致苗木根冠比大幅度下降,使苗木根系生长受到严重阻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7杨 (cd)胁迫 净光合速率 胞间CO2浓度 干物质分配 根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对黄菖蒲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仇硕 黄苏珍 王鸿燕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42-244,263,共4页
采用水培法对镉(Cd)胁迫下黄菖蒲幼苗叶片细胞膜损伤及丙二醛(MDA)、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10 mg/L相对低浓度Cd处理下,幼苗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叶绿素a/b比值则持续升高;叶细胞相... 采用水培法对镉(Cd)胁迫下黄菖蒲幼苗叶片细胞膜损伤及丙二醛(MDA)、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10 mg/L相对低浓度Cd处理下,幼苗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叶绿素a/b比值则持续升高;叶细胞相对电导率、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持平或略高于对照。在120 mg/L相对高浓度Cd处理下,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a/b比值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叶细胞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及脯氨酸含量与对照比,于处理后7 d出现大幅度升高,而可溶性糖含量于7 d达到最高值后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菖蒲 (cd)胁迫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体内镉分布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黄秋婵 韦友欢 吴颖珍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3-306,共4页
采用溶液培养,研究不同浓度(0、30、80、130、180mg/L)的SiO2在4.0mg/LCdCl2浓度胁迫下对水稻幼苗体内镉(Cd)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Cd胁迫下Si降低了水稻幼苗根、茎、叶、鞘、共质体和质外体Cd含量,其分布规律为:根>茎叶>茎鞘&... 采用溶液培养,研究不同浓度(0、30、80、130、180mg/L)的SiO2在4.0mg/LCdCl2浓度胁迫下对水稻幼苗体内镉(Cd)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Cd胁迫下Si降低了水稻幼苗根、茎、叶、鞘、共质体和质外体Cd含量,其分布规律为:根>茎叶>茎鞘>叶片,呈现出末端分布规律。说明Si促使大量的Cd累积在根中,根是Cd累积的主要部位,而茎、叶中Cd累积量较少。可见,Si可抑制水稻体内Cd由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运输,且能抑制地上部分Cd向叶片运输,并能减少Cd进入共质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Si) (cd)胁迫 水稻幼苗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培养液指标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黄秋婵 韦友欢 +1 位作者 韦良兴 农克良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39-642,共4页
通过溶液培养,研究不同浓度Si(0、30、80、130、180mg·L-1SiO2)在4.0mg·L-1Cd2+浓度胁迫下对水稻幼苗培养液中的Si、Cd含量、pH值及其下降值、根系细胞K+外流量和根、茎叶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量的Si可通过在水稻体外(培... 通过溶液培养,研究不同浓度Si(0、30、80、130、180mg·L-1SiO2)在4.0mg·L-1Cd2+浓度胁迫下对水稻幼苗培养液中的Si、Cd含量、pH值及其下降值、根系细胞K+外流量和根、茎叶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量的Si可通过在水稻体外(培养液中)与Cd相结合,形成了Si-Cd络合物,从而束缚了Cd的活性,使培养液中有效Cd含量明显下降,降低了Cd对水稻幼苗的毒性,最终抑制水稻对培养液中镉的吸收。此外,随着培养液中SiO2浓度的加入,根系细胞K+外流量极显著(P<0.01)降低,培养液中的pH值下降,说明Si可以减轻Cd对水稻根系细胞质膜的伤害,使细胞质膜透性下降,从而保护了水稻细胞膜不受Cd的破坏,进而增加了水稻幼苗根、茎、叶的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幼苗 硅(Si) (cd)胁迫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茎叶元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黄秋婵 许元明 +1 位作者 曾振芳 韦友欢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489-2491,2495,共4页
通过溶液培养,研究不同浓度的Si(0、30、80、130、180 mg/L SiO2)对Cd(4 mg/L Cd2+)胁迫下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茎叶体内部分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下水稻幼苗茎叶Mg、Cu、Zn、Fe含量明显下降,加入Si后水稻幼苗茎叶Mg、C... 通过溶液培养,研究不同浓度的Si(0、30、80、130、180 mg/L SiO2)对Cd(4 mg/L Cd2+)胁迫下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茎叶体内部分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下水稻幼苗茎叶Mg、Cu、Zn、Fe含量明显下降,加入Si后水稻幼苗茎叶Mg、Cu、Zn、Fe含量明显上升。可见,Si可通过促进水稻幼苗对Mg、Cu、Zn、Fe的吸收来提高光合作用产物,达到缓解Cd对水稻幼苗茎叶的毒害。尤其是SiO2浓度为130 mg/L时,可更好地提高Mg、Cu、Zn、Fe含量,说明该SiO2浓度可能是缓解水稻幼苗生长的理想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硅(Si) (cd)胁迫 元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苎麻对镉胁迫的响应及其对其它重金属吸收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曹晓玲 黄道友 +2 位作者 朱奇宏 刘守龙 朱光旭 《中国麻业科学》 2012年第4期190-195,共6页
通过田间微区模拟试验,以中苎1号、湘苎2号和湘苎3号为材料,研究苎麻对镉(Cd)胁迫的响应及其吸收铅(Pb)、铜(Cu)、锌(Zn)和镍(Ni)的能力。结果表明:供试3个品种均有较强的Cd耐受能力(耐受Cd的阈值为11.7mg·kg-1),其中湘苎3号耐受C... 通过田间微区模拟试验,以中苎1号、湘苎2号和湘苎3号为材料,研究苎麻对镉(Cd)胁迫的响应及其吸收铅(Pb)、铜(Cu)、锌(Zn)和镍(Ni)的能力。结果表明:供试3个品种均有较强的Cd耐受能力(耐受Cd的阈值为11.7mg·kg-1),其中湘苎3号耐受Cd的能力最强,在Cd添加量为0~100 mg·kg–1时,其有效株为15.7~29.0株/m2、生物量为0.67~1.01 kg·m–2、原麻产量为55.4~76.8 g·m–2,显著高于其它2个品种;随着土壤Cd添加量的增大,3个品种地上部的Cd含量及其累积量均显著增加,最高可达61.5 mg·kg-1与49.6 mg·m-2,表明苎麻对Cd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但并未达到Cd的超富集植物的水平;Cd胁迫条件下,3个品种对Pb、Cu、Zn、Ni等重金属的吸收因元素种类的不同而异,中苎1号对Pb、Ni吸收呈现出随土壤Cd添加量增大而增加的趋势,湘苎3号对Zn、Ni吸收则呈现出随土壤Cd添加量增大而减少的趋势,但土壤Cd添加量对3个品种吸收Cu的影响并不明显。同时,苎麻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且不进入食物链,是一种理想的修复与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备选植物,但镉胁迫对苎麻吸收Pb、Cu、Zn、Ni等重金属的影响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胁迫 苎麻 铅(Pb) 锌(Zn) 铜(Cu) 镍(N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对尾巨桉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国粹 杜阿朋 +4 位作者 李慧 王志超 张利丽 竹万宽 陈少雄 《桉树科技》 2015年第1期9-15,共7页
以尾巨桉(DH32-29)幼苗为试验材料,以植株的生长指标(苗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根冠比、氮平衡指数(NBI)、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丙二醛(MDA)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为指标,通过盆栽试验设置8个10~140mg·kg^-1... 以尾巨桉(DH32-29)幼苗为试验材料,以植株的生长指标(苗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根冠比、氮平衡指数(NBI)、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丙二醛(MDA)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为指标,通过盆栽试验设置8个10~140mg·kg^-1浓度镉(cd)盐溶液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cd胁迫处理下尾巨桉幼苗的形态和生理特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低浓度(10mg·kg^-1)Cd处理对尾巨桉幼苗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无明显影响。当cd浓度大于20mg·kg^-1,随着Cd浓度的逐渐增大,其对尾巨桉幼苗的伤害程度也逐渐增加,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生物量减小、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II、NP、NBI)均下降,qP无明显变化,MDA含量升高。Cd浓度大于60mg·kg^-1以上时,尾巨桉幼苗生长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损伤症状和生长停滞现象。结果表明低浓度(≤20mg·kg^-1)Cd处理下尾巨桉幼苗能正常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大,Cd处理对尾巨桉的形态和生理特性造成显著影响。同时结合部分桉树适生区土壤Cd含量调查及相关研究结果认为,尾巨桉具有一定修复Cd污染区土壤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 (cd)胁迫 生长指标 生理指标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紫花苜蓿抗镉胁迫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天楚 段士鑫 +2 位作者 吴怀欣 刘长风 贾春云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878-2887,共10页
【目的】探究紫花苜蓿种子在镉(Cd)胁迫下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筛选出典型指标因子,为植物修复土壤中的Cd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紫花苜蓿种子经不同Cd浓度(0、1、5、10、15、30和50 mg/L)胁迫处理后培养生长,对其幼苗生理指标... 【目的】探究紫花苜蓿种子在镉(Cd)胁迫下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筛选出典型指标因子,为植物修复土壤中的Cd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紫花苜蓿种子经不同Cd浓度(0、1、5、10、15、30和50 mg/L)胁迫处理后培养生长,对其幼苗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进行分析,评价Cd胁迫对紫花苜蓿生理状况的影响。【结果】随Cd浓度的增加,紫花苜蓿根细胞活力及子叶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减少,子叶的丙二醛(MDA)、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含量逐渐增加,幼苗中Cd含量及子叶的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当Cd浓度为1 mg/L时,SOD活性达最大值320 U/(g·min);当Cd浓度为5 mg/L时,可溶性糖含量达最大值11.276µg/g;当Cd浓度为10 mg/L时,脯氨酸含量和CAT活性达最大值,分别为80.147µg/g和77 U/(g·min);H2O2含量、POD活性和Cd含量在Cd浓度为30 mg/L时达峰值,分别为15.75μmol/g、1412 U/(g·min)和2.135 mg/g。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浓度与紫花苜蓿子叶中的·OH、O_(2)^(-)·和MDA含量及整株幼苗中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及CAT活性和根细胞活力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累积贡献率为87.50%,根细胞活力在PC1中载荷最高,可溶性糖含量在PC2中载荷最高。【结论】紫花苜蓿对外环境中的Cd有一定富集作用,可考虑将其用作修复Cd污染地区土壤的植物之一,且根细胞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可作为评价Cd胁迫对紫花苜蓿影响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胁迫 紫花苜蓿 生理指标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茵衣藻活细胞制剂缓解小麦幼苗镉胁迫的效应与机制
9
作者 雷春燕 李亚男 +7 位作者 梁梦静 杨泽 孙岩 季春丽 张春辉 李润植 孙希平 崔红利 《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95-1805,共11页
重金属镉(Cd)污染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而且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和积累,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减少作物对Cd吸收和富集,以及提高Cd胁迫抗性是绿色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为建立应用微藻防控Cd污染和提高作物抗逆性的新农艺技术,选用莱... 重金属镉(Cd)污染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而且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和积累,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减少作物对Cd吸收和富集,以及提高Cd胁迫抗性是绿色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为建立应用微藻防控Cd污染和提高作物抗逆性的新农艺技术,选用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开展系统研究,以期阐明微藻阻滞Cd迁移和增强作物Cd胁迫抗性的效果及作用机制.供试作物为冬小麦品种晋麦182(JM182)和春小麦品种津春6号(JC6).水培试验设置2个剂量的Cd胁迫即50 mg·L^(-1)(Cd50)和100 mg·L^(-1)(Cd100).制备2种剂量的莱茵衣藻活细胞制剂即藻液D_(680)为1.0(A1.0)和D_(680)为2.0(A2.0).测定小麦幼苗生长、生理响应、Cd吸收、转运和积累,以及重金属转运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等参数.结果表明,Cd胁迫严重抑制小麦幼苗生长.施用莱茵衣藻活细胞制剂可显著增加小麦幼苗光合色素含量和激活抗氧化酶系统活性,显著减轻Cd胁迫对小麦幼苗的伤害.此外,莱茵衣藻活细胞制剂A1.0和A2.0处理均能下调小麦幼苗重金属吸收和转运相关基因(TaHMA2、TaHMA3、TaNramp1和TaLCT1)的转录表达.小麦幼苗Cd含量测定显示,Cd50和Cd100胁迫分别导致JC6春小麦幼苗Cd富集量达185.01mg·kg^(-1)和342.11 mg·kg^(-1),Cd在JM182冬小麦幼苗积累量达176.76 mg·kg^(-1)和317.65 mg·kg^(-1).显然,与JM182品种相比,JC6小麦品种易于吸收和富集Cd.重要的是,微藻活细胞制剂处理则显著减少2个品种小麦幼苗Cd积累量.与Cd50处理的JC6品种小麦幼苗相比,A2.0处理的JC6品种小麦幼苗根部和茎叶部的Cd积累量分别下降了76.80%和66.91%,且Cd从根部向茎叶部转移率减低了27.58%.结果显示,莱茵衣藻活细胞制剂通过调控重金属吸收和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减少小麦幼苗对Cd的吸收和从根部向茎叶器官的转运与积累.莱茵衣藻活细胞制剂亦可通过激活抗氧化系统及增强光合作用等,有效缓解Cd对小麦幼苗的伤害,进而促进小麦生长发育.研究发现可为微藻活细胞制剂用作生物肥或生物刺激剂以阻滞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和增强植物对重金属的抗逆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胁迫 小麦幼苗 微藻活细胞制剂 抗氧化系统 光合作用 重金属吸收和积累
原文传递
镉胁迫下外源壳聚糖对小麦幼苗生理特性、抗氧化能力及镉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静静 焦秋娟 +7 位作者 徐正阳 范丽娜 姜瑛 宋佳 化党领 李鸽子 林迪 柳海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9-3660,共12页
为探究壳聚糖(CTS)缓解小麦幼苗镉(Cd)毒害的机制,通过水培试验,以百农207小麦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壳聚糖对Cd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生理特性、抗氧化能力和Cd积累的影响,并利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幼苗各理化指标与镉积累量间... 为探究壳聚糖(CTS)缓解小麦幼苗镉(Cd)毒害的机制,通过水培试验,以百农207小麦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壳聚糖对Cd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生理特性、抗氧化能力和Cd积累的影响,并利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幼苗各理化指标与镉积累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相较于CK,10μmol·L^(-1)和25μmol·L^(-1)Cd胁迫显著抑制了小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光合作用和生物量的积累,使得幼苗根系变短变粗且侧根减少,同时改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了H_(2)O_(2)和丙二醛(MDA)的积累.镉胁迫下,外源壳聚糖使小麦幼苗茎叶和根系镉含量分别降低13.22%~21.63%和7.92%~28.32%,镉积累量分别降低5.37%~6.71%和1.91%~4.09%.不同镉水平下,外源壳聚糖使小麦根系和茎叶中H_(2)O_(2)含量显著降低了38.21%~47.46%和45.81%~55.73%,MDA含量显著降低了37.65%~48.12%和29.87%~32.51%;根系中SOD和POD含量分别提高2.78%~5.61%和13.81%~18.33%.外源壳聚糖可通过提高Cd胁迫下小麦幼苗的光合特征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方式,降低小麦地上部和根部的Cd含量与积累量,减轻细胞膜脂质的过氧化程度,进而缓解Cd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CTS) (cd)胁迫 冬小麦 生理特性 抗氧化系统
原文传递
Mycorrhizal Inoculation Affects Pb and Cd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in Pakchoi(Brassica chinensis L.) 被引量:7
11
作者 WU Zhipeng WU Weidong +1 位作者 ZHOU Shenglu WU Shaohu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3-26,共14页
Heavy metal(HM) contamination in soils is an environmental issue worldwide that threaten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crops and human health.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growth, mycorrhiza... Heavy metal(HM) contamination in soils is an environmental issue worldwide that threaten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crops and human health.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growth,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 and Pb and Cd accumulation of pakchoi(Brassica chinensis L. cv. Suzhou) in response to inoculation with three arbuscular mycorrhizal(AM) fungi(AMF), Funneliformis mosseae, Glomus versiforme, and Rhizophagus intraradices, aimed at exploring how AMF inoculation affected safe crop production by altering plant-soil interaction.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was well established between pakchoi and three AMF inocula even under Pb or Cd stress, where the colonization rates in the roots ranged from 24.5% to 38.5%. Compared with the non-inoculated plants, the shoot biomass of the inoculated plants increased by 8.7%–22.1% and 9.2%–24.3% in Pb and Cd addition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Both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 and polyphosphate concentrations reduced as Pb or Cd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oculatio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otal absorbed Pb and Cd(except for a few samples) and increased the distribution ratio(root/shoot) in pakchoi at each Pb or Cd addition level. However, the three inocul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b concentration in pakchoi shoots by 20.6%–67.5% in Pb addition treatments,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Cd concentration in the shoots of pakchoi in the Cd addition treatments(14.3%–54.1%), compared to the non-inoculated plants.Concentrations of Pb and Cd in the shoots of inoculated pakchois were all below the allowable limits of Chinese Food Safety Standard.The translocation factor of Pb or C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Pb or Cd addition levels,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three AMF inocula at each metal addition level. Meanwhile, compared with the non-inoculated plants, AMF inocul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p 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Pb or Cd concentrations in soil organic matter in the soils at the highest Pb or Cd dose after harvest of pakchoi, whereas the proportion of bioavailable Pb or Cd fraction declined in the AMF inoculated soil. Our study provided the first evidence that AM fungi colonized the roots of pakchoi and indicated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AMF in the safe production of vegetables in Pb or Cd contaminated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bioavailable cd and Pb COLONIZATION heavy metal PHYTOAVAILABIL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