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0Ma来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演化及主要控制因素 被引量:16
1
作者 黄成刚 黄思静 +1 位作者 吴素娟 陈启林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9-24,共6页
讨论了100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趋势及控制因素。100~40Ma期间。海水锶同位素比值有多次升降,总体上变化幅度较小;40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比值显著增加,并呈现出单凋上升的总体特征。100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的变化主要可能... 讨论了100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趋势及控制因素。100~40Ma期间。海水锶同位素比值有多次升降,总体上变化幅度较小;40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比值显著增加,并呈现出单凋上升的总体特征。100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的变化主要可能与星外物体对地球的撞击作用;全球海平面变化及洋中脊扩张速度的改变;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隆升;玄武岩喷发和冰川作用因素有关。在各种因素中,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隆升对40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演化具有最重要的控制作用。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隆升可能始于40Ma左右,隆升速度最快的时期在20~1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锶同位素组成 100 Ma来 地质事件 青藏高原隆升 全球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ptune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精确测定锶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岳衡 张宏福 +2 位作者 吴福元 谢烈文 张艳斌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15-221,共7页
报道了近两年来在Neptune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上对NIST SRM987的测试结果。针对实际地质样品,Neptune MC-ICP-MS和热电离质谱(TIMS)进行了平行测定。Neptune MC-ICP-MS可以精确测定锶同位素组成,与传统的TIMS相比,MC-ICP-M... 报道了近两年来在Neptune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上对NIST SRM987的测试结果。针对实际地质样品,Neptune MC-ICP-MS和热电离质谱(TIMS)进行了平行测定。Neptune MC-ICP-MS可以精确测定锶同位素组成,与传统的TIMS相比,MC-ICP-MS可以获得与TIMS相媲美的数据精度,而且分析时间短,效率高。对于等离子体载气———氩气中少量氪的干扰,可以直接扣除;对于样品中少量铷(Rb/Sr<0.01)的干扰,同样可以直接扣除,从而获得准确的锶同位素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PTUNE 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 锶同位素组成 氪、铷的干扰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春雷 陈骏 季峻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6期582-588,共7页
近年来,随着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假说的提出,青藏高原的隆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将之与大陆化学风化速率及海洋锶同位素的演化紧密联系。围绕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环境与气候效应,对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较为... 近年来,随着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假说的提出,青藏高原的隆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将之与大陆化学风化速率及海洋锶同位素的演化紧密联系。围绕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环境与气候效应,对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较为全面而详细的论述表明:将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全球气候变化、大陆化学风化速率及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相联系,也许是解决目前关于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及其物源问题的重要手段,根据海洋锶同位素的演化历史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及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历史将是本研究领域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起 大陆化学风化速率 海洋锶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白云岩风化剖面的钕、锶同位素组成及演化 被引量:5
4
作者 季宏兵 王世杰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128-1135,共8页
为了限定云贵高原岩溶台地白云岩上覆的平坝红色风化壳剖面的物质来源,探讨可溶性岩化学风化过程中同位素的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对该剖面进行了Nd-Sr同位素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剖面全岩样品的87Sr/86Sr比率从0.708到0.747涵盖了非常大的... 为了限定云贵高原岩溶台地白云岩上覆的平坝红色风化壳剖面的物质来源,探讨可溶性岩化学风化过程中同位素的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对该剖面进行了Nd-Sr同位素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剖面全岩样品的87Sr/86Sr比率从0.708到0.747涵盖了非常大的范围.143Nd/144Nd比率在残积物中较为均一,为0.5121—0.5124(εNd为-9.6—-11.5),而147Sm/144Nd比率变化较大,为0.0840—0.2257.在风化前缘中,发现随着风化程度增强,Sm/Nd比率降低和Sr浓度增加的特征.这种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主要是风化早期阶段水岩相互作用,伴随着差异性风化Rb/Sr和Sm/Nd比值的不同矿物造成.剖面下部样品中赋存含磷矿物的风化是剖面Nd-Sr同位素演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发现剖面由下至上,出现亏损地幔钕同位素模式年龄逐渐减小的趋势,可能是因为样品风化程度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同位素组成 物质来源 同位素演化 白云岩风化剖面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与演化--基于重庆中梁山海相碳酸盐的研究结果 被引量:35
5
作者 黄思静 Hairuo Qing +4 位作者 黄培培 胡作维 王庆东 邹明亮 刘昊年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3-283,共11页
测试了重庆中梁山剖面晚二叠世-早三叠世60个海相碳酸盐样品的锶同位素比值,建立了相应的演化曲线,同时分析了这些样品的SiO2,CaO,MgO,Mn和Sr含量,以评估样品锶同位素组成对海水的代表性以及样品溶解过程的合理性.除7个样品的Mn/Sr比值... 测试了重庆中梁山剖面晚二叠世-早三叠世60个海相碳酸盐样品的锶同位素比值,建立了相应的演化曲线,同时分析了这些样品的SiO2,CaO,MgO,Mn和Sr含量,以评估样品锶同位素组成对海水的代表性以及样品溶解过程的合理性.除7个样品的Mn/Sr比值大于2,其锶同位素组成对海水的代表性相对较差以外,绝大多数样品的锶同位素组成对海水都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已报道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水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中,中梁山剖面是数据密度最大,曲线最为完整的.曲线总体演化趋势具有很好的全球一致性,^87Sr/^86Sr比值整体上呈现随时间变化单调上升的特征,最小值(0.707011)位于晚二叠世,最大值(0.708281)出现在早、中三叠世界线附近.全球古陆植被缺乏和风化作用加剧是早三叠^87Sr/^86Sr比值随时间单调上升的主要原因.重庆中梁山剖面二叠纪三叠纪界线是一个全球认可的界线,界线处6个样品的^87Sr/^86Sr比值仅在小数后第5位变化,其平均值为0.70714,与Korte等在2006年公布的0.70715(样品来自有铰腕足壳)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87Sr/^86Sr比值一致(变化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因而提供的二叠系三叠系之交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具有全球意义.可基本确认,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海水的^87Sr/^86Sr比值在0.70714-0.7071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中梁山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 古海水 锶同位素组成
原文传递
滇西地区腾冲地块东侧混合岩锆石年龄和Sr—Nd-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72
6
作者 陈福坤 李秋立 +1 位作者 王秀丽 李向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39-448,共10页
滇西地区特提斯构造带,是东特提斯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多个微陆块和陆块相间的造山带组成。陆块内部基底出露局限并经历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因而其基底属性和演化历史难于恢复。本文报道腾冲地块东侧混合岩的锆石年龄、地球化... 滇西地区特提斯构造带,是东特提斯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多个微陆块和陆块相间的造山带组成。陆块内部基底出露局限并经历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因而其基底属性和演化历史难于恢复。本文报道腾冲地块东侧混合岩的锆石年龄、地球化学组成和锶-钕-铪同位素特征,探讨原岩的形成时代和背景。混合岩原岩可能源自中元古代花岗闪长岩-花岗岩质地壳岩石,晚中生代重熔再造,可能经历后期混合岩化。亏损地幔钕模式年龄为1.9~1.5Ga,锆石铪模式年龄集中于1.8~1.5Ga,与出露于保山地块的早古生代和晚中生代花岗岩存在明显差别。原岩主要表现轻稀土富集、轻度的中/重稀土分馏、显著的负铕、铌、钛、钡和锶异常。初始ε_(Md)值(1.0Ga,-1.7~3.5)和锆石ε_(Hf)值(1.0Ga,平均值10.5~13.1)及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暗示腾冲地块基底东侧在中元古代发育与岛弧有关的岩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区 基底 混合岩 锆石年龄 -钕-锶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新生代海水锶同位素演化和古海洋事件 被引量:41
7
作者 黄思静 吴素娟 +2 位作者 孙治雷 裴昌蓉 胡作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3-141,共9页
中新生代是地质历史中海水锶同位素组成变化最大的时期。晚白垩世以来海水N(87 Sr)/N(86Sr)值的持续上升与全球海平面的持续下降有关。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成了40 Ma以来N(87 Sr)/N(86 Sr)值上升速度的显著加快;侏罗纪—早白垩世海水锶... 中新生代是地质历史中海水锶同位素组成变化最大的时期。晚白垩世以来海水N(87 Sr)/N(86Sr)值的持续上升与全球海平面的持续下降有关。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成了40 Ma以来N(87 Sr)/N(86 Sr)值上升速度的显著加快;侏罗纪—早白垩世海水锶同位素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泛大陆的解体控制,该地质事件使侏罗纪—早白垩世海水锶同位素总体上呈降低趋势;二叠/三叠纪界线的生物绝灭事件及界线后三叠纪初期的生态萧条控制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早三叠世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反而出现了锶同位素比值的急剧上升,单位时间的上升幅度居显生宙之首。与二叠/三叠纪界线生物绝灭有关的全球大陆植被的缺乏和风化速率加快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发生于中生代的海相红层事件记录了海水锶同位素比值的上升,显示风化作用的加剧可能诱发海相红层;但晚白垩世的大洋红层对应着全球海平面下降,其成因还与在全球变冷的背景下,温度较低且富氧的大洋表层水以及从两极向赤道方向运动的低温富氧海水与大洋深层水交换并造成大洋底层水富氧和沉积物的氧化有关。中生代的三次大洋缺氧事件均发生在锶同位素下降的时间间隔中,这与洋中脊洋壳生产和有关热液活动的增加有关,洋壳生产的增加导致了CO2 排气作用的增强和全球变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锶同位素组成 古海洋事件 中生代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平落雷口坡组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多 倪师军 +2 位作者 张成江 徐争启 尹观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2011年第4期64-70,共7页
通过对平落4井雷口坡组段的岩心进行锶同位素组成的实验分析,研究了含卤碳酸盐地层物源贡献与沉积环境的演化,以及后期深部热液活动可能对富钾卤水形成所施加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内海相碳酸盐w(87Sr)/w(86Sr)值的变化,主要受二叠纪末峨... 通过对平落4井雷口坡组段的岩心进行锶同位素组成的实验分析,研究了含卤碳酸盐地层物源贡献与沉积环境的演化,以及后期深部热液活动可能对富钾卤水形成所施加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内海相碳酸盐w(87Sr)/w(86Sr)值的变化,主要受二叠纪末峨眉山玄武岩浆喷发和印支期隆升导致四川盆地由"洋盆"向"孤盆"演化的地质构造背景所制约;后期沿断裂带上涌的深部物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碳酸盐Sr源的相对比例,致使部分层位的w(87Sr)/w(86Sr)值进一步变低;深部热液上升带来的能量,导致部分地层热储温度和卤水温度的升高,有助于原先沉积的杂卤石层和其他含钾矿物的分解,造成卤水中钾离子更加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凹陷 雷口坡组 海相碳酸盐 锶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C、H、O、S、Sr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被引量:7
9
作者 丁坤 王瑞廷 +5 位作者 秦西社 梁婷 杨秀清 栾燕 郑崔勇 樊新祥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5-366,共12页
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近年来在陕西勉(县)-略(阳)-宁(强)铜金镍矿化集中区新发现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了查明陈家坝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笔者开展了系统的C、H、O、S和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陈家坝矿区的围岩的δ^(13)CPD... 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近年来在陕西勉(县)-略(阳)-宁(强)铜金镍矿化集中区新发现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了查明陈家坝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笔者开展了系统的C、H、O、S和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陈家坝矿区的围岩的δ^(13)CPDB值范围-0.93‰~1.44‰,平均值为0.35‰,δ^(18)OV-SMOW值范围14.14‰~27.49‰,平均22.1‰,为沉积成因海相碳酸盐岩。脉石矿物白云石的δ^(13)CPDB范围在-0.53‰~-0.89‰,δ^(18)OV-SMOW值范围12.12‰~13.23‰,指示成矿流体中的CO_2主要来自岩浆水,少量CO_2来源于围岩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成矿流体中δD值范围-91‰~-72‰,δ^(18)OH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成矿流体与围2岩的水-岩反应是导致该区铜铅锌2矿床中白云石和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矿物沉淀结晶的主要机制。矿石金属硫化物δ34S值范围4.88‰~8.90‰,平均值为7.37‰,介于岩浆硫与海水硫之间,且与矿集区内典型的徐家沟铜矿床矿石矿物δ34S变化区间重叠,表明硫主要来自于岩浆硫,部分硫来自海水硫酸盐。矿石中黄铁矿的初始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比值为0.72,高于赋矿围岩锶同位素比值,接近大陆地壳的87Sr/86Sr比值(0.719),指示了成矿流体流经了雪花太坪组地层,并与其中具有高87Sr/86Sr比值的白云岩进行水岩反应及同位素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碳、氢、氧、硫、锶同位素组成 成矿物质来源 陈家坝Cu-Pb-Zn多金属矿床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甲山正长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富全 吴海 +4 位作者 刘晓文 夏浩东 马伯永 邓会娟 左文喆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2-530,共9页
甲山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可划分为3个单元。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碱性长石主要为Na-正长石和歪长石,少量为正长石;角闪石主要为钙角闪石中的铁浅闪石,少数为铁角闪石和铁阳起石;单斜辉石属钙铁辉石和普通辉石。化学成分上,该岩体富... 甲山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可划分为3个单元。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碱性长石主要为Na-正长石和歪长石,少量为正长石;角闪石主要为钙角闪石中的铁浅闪石,少数为铁角闪石和铁阳起石;单斜辉石属钙铁辉石和普通辉石。化学成分上,该岩体富S i、全碱、全Fe、REE、Th、Ga、Nb、Zr、H f,贫Mg、Ba、Sr、Ti,Cr、Co、N i、V等过渡元素亏损,富轻稀土,中等铕负异常,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点。甲山正长岩的N(87Sr)/N(86Sr)初始比值ISr=0.701 41~0.707 41,εNd(t)值为-2.27^-5.58,表明岩浆为富集的大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岩石圈的拆沉和减薄作用是引发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原因之一,岩石圈地幔的富集作用可能发生在中元古代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长岩 -钕同位素组成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甲山 冀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