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0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高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策略探究——以“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为例
1
作者 王潮 徐可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2025年第1期86-93,共8页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是极具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二十年来,伴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位于云南省大理市鹤庆县新华村的手工艺人群体与当地的产业结构与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鹤庆银器锻...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是极具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二十年来,伴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位于云南省大理市鹤庆县新华村的手工艺人群体与当地的产业结构与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对金属材料的加工以及器物造型的设计和制作方法,都很好的契合了工艺美术、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等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需求。因此,我国部分高等院校近些年来也一直尝试着用不同的形式把新华村的“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引入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成为了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近十几年来,高等院校对鹤庆县新华村银器锻制工坊进行了不同规模的参观学习,已经与其形成了稳定且密切的联系。本文基于当下高校构建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大背景,梳理分析高等教育群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之间的跨界交流,尝试讨论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策略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 非遗资源 产教融合 融合策略 双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金银器宝相花纹样的数字化设计
2
作者 程金轲 员勃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5年第1期74-77,共4页
文章探索数字化技术在宝相花纹样设计上的应用路径,发掘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以更好地将其传承与发展。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唐代金银器中宝相花纹样的来源、发展及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研究,提取典型宝相花纹样的骨架结构特征、单元... 文章探索数字化技术在宝相花纹样设计上的应用路径,发掘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以更好地将其传承与发展。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唐代金银器中宝相花纹样的来源、发展及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研究,提取典型宝相花纹样的骨架结构特征、单元瓣形元素和构图类型,探析其在视觉形态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采用三维建模、动态技术进行数字化设计,强化视觉感官效果,调动观众多重感官以接收传统纹样信息。通过现代数字技术手段与传统唐代金银器宝相花纹样的有机结合,为唐代宝相花纹样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拓展了唐代宝相花纹样的传播途径和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金银器 宝相花纹样 数字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礼为贺——银器里的诗与礼
3
作者 陈建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5年第1期18-21,共4页
孔府作为“天下第一家”,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收到过很多贺礼,体现了礼仪制度生活下人们对美满生活和健康长寿的追求与祝愿。银制贺礼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见证了礼仪的传承发展与变化。
关键词 银器 诗经 礼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器的造型与审美表达的探究
4
作者 孙立颖 《河北画报》 2025年第1期60-62,共3页
发展了两千多年的银器,有着自己的生产技艺体系,产业形式也相对丰富,当今社会条件下,它的生产技艺还可以通过与现代工业相融合的创新方式来调整和完善自己,这也是为什么银器的传统生产技术能够在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的原因。本文对银器... 发展了两千多年的银器,有着自己的生产技艺体系,产业形式也相对丰富,当今社会条件下,它的生产技艺还可以通过与现代工业相融合的创新方式来调整和完善自己,这也是为什么银器的传统生产技术能够在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的原因。本文对银器的生活环境及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重点探究银器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器 造型 审美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阿什比银器设计作品中的“简”与“实”
5
作者 张迪 张宏伟(指导) 《天工》 2025年第5期54-56,共3页
C.R.阿什比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设计作品以及由他发起成立的手工艺行会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地区享有广泛的声誉,他的银器设计作品以突出银材质本身的质感为主,装饰上也没有华丽的技艺,用简约质朴的表现手法突出器... C.R.阿什比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设计作品以及由他发起成立的手工艺行会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地区享有广泛的声誉,他的银器设计作品以突出银材质本身的质感为主,装饰上也没有华丽的技艺,用简约质朴的表现手法突出器物的美。他设计的银质器皿造型优雅轻盈,细节部分可以看出简约与实用的结合,体现出“简”与“实”的美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什比 银器 简约美学 实用功能 工艺美术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宫博物院馆藏金银器精品赏析
6
作者 王铁 《收藏与投资》 2025年第1期25-27,共3页
清代金银器工艺空前发展,皇家使用金银器更是遍及典章、祭祀、冠服、生活、鞍具、陈设和佛事等各个方面。精品多藏于故宫博物院,文章选取若干件金银器,就其造型、工艺和艺术特色等进行赏析。
关键词 银器 故宫博物院 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蛇献福 古代金银器中的蛇
7
作者 聂瑞安(文/图) 《大众考古》 2025年第1期24-27,共4页
蛇在中华民族早期信仰文化中有一定地位,上古时代的蛇崇拜,为蛇位列十二生肖奠定了基础。蛇纹在古代也是吉祥纹样,被大量应用于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等器物上。商周战国时期的蛇纹金银器蛇以其较强的生存能力、蜕皮而获新生的能力,以... 蛇在中华民族早期信仰文化中有一定地位,上古时代的蛇崇拜,为蛇位列十二生肖奠定了基础。蛇纹在古代也是吉祥纹样,被大量应用于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等器物上。商周战国时期的蛇纹金银器蛇以其较强的生存能力、蜕皮而获新生的能力,以及繁殖能力,成为先民的崇拜对象。先秦时期,华夏、苗蛮、北狄、羌戎等人群的图腾体系中都包含有蛇,并在铸造的金银器物中体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时代 战国时期 蛇崇拜 十二生肖 银器 商周 陶瓷器 吉祥纹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族银器流动的社会生命史研究
8
作者 李怡飞 孙九霞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2,155,共11页
在旅游影响下,考察大理新华村白族银器生产、销售与消费各个环节的社会生命历程变迁。大理新华村银器从西南民族地区走向了大众消费的主流市场,在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呈现出多重功能和多元化意义。在生产场域,银器是白族人的民族饰品和... 在旅游影响下,考察大理新华村白族银器生产、销售与消费各个环节的社会生命历程变迁。大理新华村银器从西南民族地区走向了大众消费的主流市场,在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呈现出多重功能和多元化意义。在生产场域,银器是白族人的民族饰品和手艺人身份象征;在销售场域,银器被贴上不同族群的商品化符号,发生了族群符码的商品化转换;在消费场域,对不同身份的消费者而言呈现出多元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新华村 白族银器 社会生命史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时期错金银器图案在针织成型服装中的应用
9
作者 王依彤 顾远渊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9期65-72,共8页
错金银是战国时期最高超的金银器技艺之一,错金银器上的图案极具特色,是战国时期审美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梳理错金银器的历史演变和工艺手法,分析战国时期错金银器图案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对战国时期错金银器图案的题材元素... 错金银是战国时期最高超的金银器技艺之一,错金银器上的图案极具特色,是战国时期审美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梳理错金银器的历史演变和工艺手法,分析战国时期错金银器图案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对战国时期错金银器图案的题材元素、结构元素和色彩元素进行提取,结合当代审美时尚和针织工艺,从图案风格转化、图案构成创新、图案色彩运用、图案质感表达、图案布局应用等几个维度展开,进行针织成型服装的设计创新探索。研究将战国时期错金银器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征与针织成型服装有机融合,是对非遗文化遗产时尚转译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错金银器 图案 针织成型服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金银器对玉器设计的影响
10
作者 赵瑞娟 刘丽 +1 位作者 刘飞 候志坤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372-377,共6页
唐代的社会安定,国民经济繁荣,金银器制造业发达,金银器设计构思新颖、雕琢技艺精湛.受金银器的影响,唐代玉器摆脱了以礼玉、丧葬玉为中心的传统,步入了以实用、以装饰用玉为主流的发展阶段.金银器制造业虽晚于制玉业,但唐朝崇尚奢华,... 唐代的社会安定,国民经济繁荣,金银器制造业发达,金银器设计构思新颖、雕琢技艺精湛.受金银器的影响,唐代玉器摆脱了以礼玉、丧葬玉为中心的传统,步入了以实用、以装饰用玉为主流的发展阶段.金银器制造业虽晚于制玉业,但唐朝崇尚奢华,金银制作业的技艺令今人震惊,金银制造受异域艺术的影响发生很多变化,进一步影响和推动着玉器的创新.玉器工艺技术更加精湛、细致,造型奢华精美,纹样丰富、华贵细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银器 玉器 造型 纹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从象征性向装饰性演变的图像阐释——以蒙古族金银器装饰纹样为例
11
作者 杨宝音图 刘咪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10期54-56,共3页
本文以蒙古族金银器为例,探讨在民族形成过程中,金银器装饰纹样的发展演变轨迹,进而从图像学视角阐释其纹样的演变过程。通过从斯基泰到契丹再到蒙古族金银器的纹样图像解读,得出蒙古族传统金银器的形成是基于10—12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 本文以蒙古族金银器为例,探讨在民族形成过程中,金银器装饰纹样的发展演变轨迹,进而从图像学视角阐释其纹样的演变过程。通过从斯基泰到契丹再到蒙古族金银器的纹样图像解读,得出蒙古族传统金银器的形成是基于10—12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金银器发展而来,装饰纹样的意义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变,其功能从“象征性”转变到了“装饰性”。本文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当代蒙古族金银器工匠的“可行能力”培养提供了文本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器装饰纹样 游牧民族 斯基泰 契丹 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12
作者 乌云 《内蒙古艺术》 2024年第5期110-116,共7页
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作为乌拉特民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传承,还凝结着乌拉特民众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智慧,彰显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追求。文章以乌拉特铜银器为研究对象,介绍其... 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作为乌拉特民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传承,还凝结着乌拉特民众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智慧,彰显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追求。文章以乌拉特铜银器为研究对象,介绍其制作技艺、花纹类别、发展现状,并探究如何在当下做好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 保护与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金银器中的屏风图样考析
13
作者 鲍子仪 《天工》 2024年第28期88-90,共3页
从设计学和艺术史的角度对唐代金银器中的屏风图样进行分析,溯源了屏风界框的产生与金银器器型的转折、时代审美风尚与绘画潮流之间的关系,指出唐代金银器中屏风界框的两种形式,同时又从空间性、叙事性、装饰功能等角度对界框功能进行... 从设计学和艺术史的角度对唐代金银器中的屏风图样进行分析,溯源了屏风界框的产生与金银器器型的转折、时代审美风尚与绘画潮流之间的关系,指出唐代金银器中屏风界框的两种形式,同时又从空间性、叙事性、装饰功能等角度对界框功能进行对比与总结,并将金银器中出现的屏风图样内容与绘画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唐代绘画精神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器 屏风 界框 绘画 唐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鹤庆白族银器工艺文化认同研究
14
作者 丁远亮 唐瑶璐 徐越 《天工》 2024年第10期15-17,共3页
鹤庆白族银器工艺是集体记忆与智慧的千年积淀,是白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传统工艺的实用性、审美性、技术性和文化性使其具有构建文化认同的先天优势,通过研究白族银器工艺的区域性民族文化符号、历史记忆与社会认同以及手工艺人的身份转... 鹤庆白族银器工艺是集体记忆与智慧的千年积淀,是白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传统工艺的实用性、审美性、技术性和文化性使其具有构建文化认同的先天优势,通过研究白族银器工艺的区域性民族文化符号、历史记忆与社会认同以及手工艺人的身份转变等,提出白族银器工艺不仅是白族人民共享的文化符号,而且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鹤庆银器 新华村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鹤庆非遗银器新生代传承人发展构想——以“寸银匠”第五代传承人为例
15
作者 寸煜坚 《天工》 2024年第24期28-30,共3页
我国已经加强非遗的传承,但非遗传承仍然面临科技快速发展、传承人青黄不接与老辈传承人观念相对落后等诸多问题。在此情况下,以大理鹤庆非遗银器为例,对非遗中新生代传承人的发展进行构想。相对来说,新生代传承人有着较好的家族传承基... 我国已经加强非遗的传承,但非遗传承仍然面临科技快速发展、传承人青黄不接与老辈传承人观念相对落后等诸多问题。在此情况下,以大理鹤庆非遗银器为例,对非遗中新生代传承人的发展进行构想。相对来说,新生代传承人有着较好的家族传承基础,同时拥有高等教育经历,跨界融合的实践灵感也较为丰富。新生代传承人地位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有利于高校学术力量赋能大理鹤庆非遗银器,同时高学历的新生代人群提高了传承人的整体学历水平,有利于改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增强新媒体的营销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传承人 传承模式 鹤庆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户撒银器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探讨
16
作者 李换芝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12期188-190,共3页
户撒银器,这一云南省德宏州户撒乡独有的手工技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详细探讨了户撒银器的制作工艺,包括化银、制作毛坯、打制雏形、錾花、镶花、修饰、精加工、抛光及清洗等步骤,展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与无尽... 户撒银器,这一云南省德宏州户撒乡独有的手工技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详细探讨了户撒银器的制作工艺,包括化银、制作毛坯、打制雏形、錾花、镶花、修饰、精加工、抛光及清洗等步骤,展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与无尽耐心。此外,户撒银器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在节庆、婚嫁等重要场合占据重要地位,被视为驱邪避灾的吉祥物,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文章强调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技艺的重要性,并探索了其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以期为边疆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撒银器 手工技艺 文化内涵 制作工艺 民族文化 经济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族金银器装饰纹样在文化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杨宝音图 《丝网印刷》 2024年第22期48-50,共3页
探讨蒙古族金银器纹样的独特性和文化性,并应用于旅游文化产品包装,以提升竞争力和产品文化内涵。借助提取与简化、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与现代设计风格融合、文化内涵的重新演绎等手法,细化包装设计领域中的各个环节,将蒙古族优秀传统文... 探讨蒙古族金银器纹样的独特性和文化性,并应用于旅游文化产品包装,以提升竞争力和产品文化内涵。借助提取与简化、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与现代设计风格融合、文化内涵的重新演绎等手法,细化包装设计领域中的各个环节,将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紧密相连,赋予了包装作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金银器装饰纹样 旅游文化产品 包装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银器中的仿生设计
18
作者 黄慧 李相武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67-70,共4页
通过分析现有传统银器的仿生作品,归纳出传统银器中仿生设计的3类主要手法,包括形态仿生、图案仿生、象征寓意性仿生,并总结出这些手法的特点和应用方式,以期从中感受传统银器艺术的文化魅力和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为研究传统银器中... 通过分析现有传统银器的仿生作品,归纳出传统银器中仿生设计的3类主要手法,包括形态仿生、图案仿生、象征寓意性仿生,并总结出这些手法的特点和应用方式,以期从中感受传统银器艺术的文化魅力和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为研究传统银器中的造型设计和仿生设计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器 传统银器 仿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止银器文物变色的唑系复合缓蚀剂——II.SERS法研究唑系缓蚀剂防银变色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9
19
作者 蔡兰坤 张东曙 +2 位作者 王桂华 祝鸿范 周浩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9-273,共5页
测定了 PMTA、MBO、MBI的普通拉曼光谱 ( NRS) ,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 SERS)研究了几种唑系缓蚀剂防止银器文物变色的表面成膜过程 ,复合缓蚀剂组分与银的相互作用 ,并讨论了其防变色作用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 ,PMTA、MBI和 MBO与... 测定了 PMTA、MBO、MBI的普通拉曼光谱 ( NRS) ,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 SERS)研究了几种唑系缓蚀剂防止银器文物变色的表面成膜过程 ,复合缓蚀剂组分与银的相互作用 ,并讨论了其防变色作用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 ,PMTA、MBI和 MBO与银表面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 ,由于杂环结构的差异 ,不同缓蚀剂在银表面上呈现不同的吸附取向 ,形成了更为致密的防变色保护膜。在成膜溶液中 ,p H值较小时有利于缓蚀剂吸附 ,处理时间应不少于 1 2 0 min。成膜溶液和含缓蚀剂的硫化钠溶液中 ,银电极阴极极化时 (外加阴极电位≤ 60 0 m V的测试范围内 ) ,复合缓蚀剂的 SERS响应均随电位负移而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器文物 变色 缓蚀剂 SERS法 唑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俑一号铜车马残件X射线衍射分析——青铜器和银器锈蚀机理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振琪 张小燕 程德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9-312,共4页
配合近几年对秦俑一号铜车马的修复工作,对铜车马构件材质、金银器及其锈蚀产物、彩绘、涂层作了系统的 X 射线衍射分析。通过揭示的青铜器从里到外自发锈蚀的实验规律和反应热力学研究,推出了青铜器主要锈蚀途径( Cu2 O 途径... 配合近几年对秦俑一号铜车马的修复工作,对铜车马构件材质、金银器及其锈蚀产物、彩绘、涂层作了系统的 X 射线衍射分析。通过揭示的青铜器从里到外自发锈蚀的实验规律和反应热力学研究,推出了青铜器主要锈蚀途径( Cu2 O 途径)的反应过程方程式,并通过和银器的锈蚀比较, 提出了青铜器文物保护的侧重点在于防潮。对马身白色涂层羟基磷灰石的来源提出了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锈蚀 X射线衍射分析 银器 铜车马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