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so-四(2,5-二氟苯基)卟啉的合成及其与铅(Ⅱ)的显色反应 被引量:16
1
作者 俞善辉 蔡正艳 +2 位作者 彭志华 高美荣 吴斌才 《化学试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3-224,228,共3页
合成并提纯了新显色剂 meso-四 (2 ,5 -二氟苯基 )卟啉 ,对其与 Pb( )显色反应的条件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并成功应用于皮蛋、汽油、头发中痕量 Pb( )
关键词 meso-四(2 5-二氟苯基)卟啉 合成 () 显色反应 显色剂 光度法分析 皮蛋 汽油 头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银杏叶中铅Ⅱ、镉Ⅱ、铜Ⅱ的测定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方 侯旭 张新申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0-380,共1页
关键词 茶叶 银杏叶 () () 铜() 测定 痕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硬脂酸铅(Ⅱ)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洪伟良 赵凤起 +3 位作者 刘剑洪 徐雪琼 李翠华 罗仲宽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7-201,共5页
采用液相分散沉淀法制备了纳米硬脂酸铅(II)配合物粉体。用热重分析(TG)、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IR)、激光散射粒径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对样品的物相、形貌、粒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物浓度和分散剂用量... 采用液相分散沉淀法制备了纳米硬脂酸铅(II)配合物粉体。用热重分析(TG)、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IR)、激光散射粒径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对样品的物相、形貌、粒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物浓度和分散剂用量对产物粒径的影响,以及溶剂对产物粒子形貌的影响。用DSC考察了纳米硬脂酸铅(II)对吸收药(NC-NG)热分解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产物的平均粒径约为25nm,纳米硬脂酸铅(II)配合物对NC-NG热分解有明显的催化效果,它使NC-NG的分解峰温降低了6℃,分解热增加了1130J·g-1(约50.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脂酸 纳米 粒子形貌 平均粒径 产物 性能研究 合成 () 配合物 热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光光度法测定铅(Ⅱ)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何家洪 徐强 宋仲容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44,共11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光度法测定痕量铅(Ⅱ)的研究进展。对直接显(褪)色光度法、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阻抑动力学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共振光散射法、化学发光分析法以及相关联用技术从反应体系、介质条件、线性范围、检出限、实际应用对象...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光度法测定痕量铅(Ⅱ)的研究进展。对直接显(褪)色光度法、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阻抑动力学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共振光散射法、化学发光分析法以及相关联用技术从反应体系、介质条件、线性范围、检出限、实际应用对象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对光度法测定铅(Ⅱ)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深入探讨反应机理,建立合理、便捷的铅(Ⅱ)光度分析新体系以提高分析检测的选择性和重现性;开发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稳定性好的无毒或低毒新型显色剂以改善检测方法;加强与高效分离、富集检测技术联用,简化分析检测过程以减少测定干扰,实现对痕量铅(Ⅱ)的准确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分光光度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壳粉对铅(Ⅱ)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闽子 高凯莎 +2 位作者 张家真 高丽华 李秋荣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1-342,369,共3页
制备了不同粒径的贝壳粉,并将此材料作为铅(Ⅱ)的吸附剂,研究贝壳粉的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介质pH为7.0时,铅(Ⅱ)的吸附容量随贝壳粉的粒径减小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关键词 贝壳粉 吸附性能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体修饰金纳米粒子光度法检测铅(Ⅱ)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庆业 范燕燕 +4 位作者 凌绍明 温桂清 梁爱惠 康彩艳 蒋治良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61,共4页
用适体(aptamer)修饰6 nm金纳米粒子制备了检测铅离子的核酸适体-金纳米粒子探针。在pH7.0的Na2HPO4-NaH2PO4缓冲溶液及NaCl介质中,该探针亦不聚集。Pb2+与探针中的aptamer可形成非常稳定的G-四分体结构,并释放出金纳米粒子。在NaCl... 用适体(aptamer)修饰6 nm金纳米粒子制备了检测铅离子的核酸适体-金纳米粒子探针。在pH7.0的Na2HPO4-NaH2PO4缓冲溶液及NaCl介质中,该探针亦不聚集。Pb2+与探针中的aptamer可形成非常稳定的G-四分体结构,并释放出金纳米粒子。在NaCl作用下,释出的金纳米粒子聚集形成较大的金纳米粒子聚集体,导致516 nm处的吸光度降低。Pb2+浓度在0.3~10 nmol/L范围与516 nm处吸光度降低值呈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ΔA=0.0260ρ+0.01,相关系数为0.994 3,方法检出限为0.1 nmol/L Pb2+。该法用于废水样分析,结果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适体 金纳米粒子 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一体系中铜(Ⅱ)、铅(Ⅱ)、镉(Ⅱ)、镍(Ⅱ)和钴(Ⅱ)的络合物吸附波及其分析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明浩 梁逸曾 曹道锦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67-971,共5页
研究了丁二酮肟 氨 氯化铵 柠檬酸钠 明胶 抗坏血酸体系中Cu(Ⅱ )、Pb(Ⅱ )、Cd(Ⅱ )、Ni(Ⅱ )和Co(Ⅱ )的络合物吸附波 ,建立了同时测定水溶液中痕量相应元素的新方法。上述金属络合物分别在 -0 .44、-0 60、-0 .76、-1.0 7和 -1.... 研究了丁二酮肟 氨 氯化铵 柠檬酸钠 明胶 抗坏血酸体系中Cu(Ⅱ )、Pb(Ⅱ )、Cd(Ⅱ )、Ni(Ⅱ )和Co(Ⅱ )的络合物吸附波 ,建立了同时测定水溶液中痕量相应元素的新方法。上述金属络合物分别在 -0 .44、-0 60、-0 .76、-1.0 7和 -1.2 4V左右产生灵敏的极谱波。信噪比为 3时 ,检出限分别为 1.0× 10 - 8、2 .3×10 - 8、1.3× 10 - 8、2 .9× 10 - 1 0 和 3 .6× 10 - 1 1 mol/L。铜、铅、镉、镍和钴的浓度分别为 2 .0× 10 - 8~ 2 .0× 10 - 5,4.8× 10 - 8~ 4.8× 10 - 5,3 .0× 10 - 8~ 3 .0× 10 - 5,5 .4× 10 - 1 0 ~ 5 .4× 10 - 7和 6.8× 10 - 1 1 ~ 6.8× 10 - 8mol/L时 ,与相应峰电流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用于同时快速测定实际样品中这些金属离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物吸附波 极谱分析 金属离子 铜() () 镉() 镍() 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hiff碱吡啶-2-甲醛缩氨基脲铅(Ⅱ)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冬青 周健 +3 位作者 刘星 袁余洲 罗志辉 张勇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7-210,共4页
The coordination compound of [Pb(PNS)(NO3)Cl]·H2O was synthesized by using ligand PNS and lead nitrate.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Pb(PNS)(NO3)Cl]·H2O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a single crystal diffrac... The coordination compound of [Pb(PNS)(NO3)Cl]·H2O was synthesized by using ligand PNS and lead nitrate.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Pb(PNS)(NO3)Cl]·H2O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a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analysis.The crystal belongs to triclinic with space group P1-.The unit cell parameters are as follows:a=0.7634(3)nm,b=0.7794(3)nm,c=1.0679(5)nm,d=102.087(13)°,β=91.605(13)°,(γ=91.605(10)°,V=0.6262(5)nm3,Z=2,Mr=2.582g/cm3),μ=13.709mm-1,F(000)=452,R1=0.0355,wR2=0.0785 for the title complex.In [Pb(PNS)(NO3)Cl]·H2O,the Pb(Ⅱ) ion has a distorted square pyramided coordination geometry coordinated by two N and one O atoms from PNS,one Cl-ion and one 0 atom from nitrate 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吡啶-2-甲醛 氨基脲 希夫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与铜(Ⅱ)和铅(Ⅱ)离子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和电导率及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丽丽 朱淮武 +4 位作者 余德顺 张伟 杨军 田戈夫 莫彬彬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2-156,共5页
采用荧光光谱、电导法及红外吸收法研究了腐植酸与Cu(Ⅱ)、Pb(Ⅱ)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电导率及红外吸收光谱.结果表明,Cu(Ⅱ)、Pb(Ⅱ)都能引起腐植酸包括荧光淬灭在内的荧光强度变化及所在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其发生变化的金属离子浓度... 采用荧光光谱、电导法及红外吸收法研究了腐植酸与Cu(Ⅱ)、Pb(Ⅱ)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电导率及红外吸收光谱.结果表明,Cu(Ⅱ)、Pb(Ⅱ)都能引起腐植酸包括荧光淬灭在内的荧光强度变化及所在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其发生变化的金属离子浓度范围基本一致,显示二者均可用于腐植酸与重金属如铜、铅相互作用的研究.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表明,Cu(Ⅱ)、Pb(Ⅱ)与腐植酸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腐植酸的羧酸基团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铜() () 荧光光谱 电导率 红外吸收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抑-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铅(Ⅱ)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佳铭 梁卫东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1年第5期613-617,共5页
提出了一种测定痕量铅 ( )新的阻抑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该法基于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CTMAB)对于结晶紫在碱性介质中褪色反应的催化作用和 Pb( )对此催化褪色反应的阻抑效应。在所选定条件下 ,5 90 nm处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2 .9×... 提出了一种测定痕量铅 ( )新的阻抑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该法基于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CTMAB)对于结晶紫在碱性介质中褪色反应的催化作用和 Pb( )对此催化褪色反应的阻抑效应。在所选定条件下 ,5 90 nm处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2 .9× 10 7L· mol-1· cm-1,线性测定范围为 0 .0 0 4— 3.2μg/LPb( ) ,检出限为 1.0× 10 -13g/m L。对 1.6μg/L Pb( )测定的 RSD为 3.0 % (n=11)。本阻抑 -催化反应为一级 ,表观活化能为 15 .6k J/mol,速率常数为 8.2 9× 10 -4 s-1。该方法用于水和食品试样中 Pb( )的分析 ,标准加入回收率为 97.9%和 10 3.4 % ,RSD<3.6%。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抑-催化褪色光度法 结晶紫 () 测定 食品 CTMAB 痕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化钾-甲基紫-水体系液-固分离铅(Ⅱ)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涂常青 温欣荣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53,共3页
研究了碘化钾-甲基紫-水体系液-固分离铅(Ⅱ)的行为及其与常见离子的分离条件。结果表明,当0.1mol/L碘化钾溶液和1.0×10-3mol/L甲基紫(MV)溶液的用量分别为0.6mL,0.2mL时,Pb(Ⅱ)能与I-,MV+形成(MV)2(PbI4)沉淀,而Cu(Ⅱ),Zn(Ⅱ),Mn(... 研究了碘化钾-甲基紫-水体系液-固分离铅(Ⅱ)的行为及其与常见离子的分离条件。结果表明,当0.1mol/L碘化钾溶液和1.0×10-3mol/L甲基紫(MV)溶液的用量分别为0.6mL,0.2mL时,Pb(Ⅱ)能与I-,MV+形成(MV)2(PbI4)沉淀,而Cu(Ⅱ),Zn(Ⅱ),Mn(Ⅱ),Ni(Ⅱ),Cd(Ⅱ),Co(Ⅱ),Fe(Ⅱ),Al(Ⅲ)等离子在此条件下不形成沉淀,实现了Pb(Ⅱ)与这些常见离子之间的定量分离。应用本法对合成水样中微量铅(Ⅱ)进行定量分离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液-固分离 碘化钾 甲基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P-AES法对茶叶捕集水溶液中镉(Ⅱ)、铅(Ⅱ)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桂芝 刘永明 李改枝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444-1446,共3页
用ICPAES法研究了绿茶和红茶对水溶液中镉(Ⅱ)、铅(Ⅱ)的捕集行为,考察了时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对水中镉(Ⅱ)、铅(Ⅱ)的捕集30min基本达到平衡,而红茶的捕集平衡时间约为60min。当pH<4时捕集率随pH值减小而显著... 用ICPAES法研究了绿茶和红茶对水溶液中镉(Ⅱ)、铅(Ⅱ)的捕集行为,考察了时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对水中镉(Ⅱ)、铅(Ⅱ)的捕集30min基本达到平衡,而红茶的捕集平衡时间约为60min。当pH<4时捕集率随pH值减小而显著降低,当pH>4时捕集率变化趋缓;当pH<6时茶样对铅(Ⅱ)的捕集率大于镉(Ⅱ),而当pH>6之后则正相反,这与不同酸度的溶液中茶叶的带电状态及镉(Ⅱ)、铅(Ⅱ)的形态分布有关。升高温度有利于绿茶对镉(Ⅱ)、铅(Ⅱ)的捕集,而红茶变化不大;捕集后的镉(Ⅱ)、铅(Ⅱ)在25℃下用水洗脱困难,其中绿茶与铅(Ⅱ)的相互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 () 水溶液 相互作用 ICP-AES法 状态 酸度 捕集 绿茶 红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苯三酚杯[4]芳烃修饰玻碳电极测定铅(Ⅱ)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文斌 王晓玲 吴芳辉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13,共4页
合成了一种电极修饰剂—连苯三酚杯[4]芳烃并采用物理涂附法将该试剂固定到玻碳电极表面,得到杯芳烃修饰电极。研究了铅离子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与未修饰的电极相比,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 合成了一种电极修饰剂—连苯三酚杯[4]芳烃并采用物理涂附法将该试剂固定到玻碳电极表面,得到杯芳烃修饰电极。研究了铅离子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与未修饰的电极相比,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铅离子的浓度在3.0×10^-7-2.0×10^-4mol/L范围内与其氧化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 7,检出限为1.1×10^-7mol/L。建立的方法用于湖水和电镀废水水样中铅的分析,相对标准偏差(n=6)分别为3.7%和3.1%,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7.5%和10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烃 修饰电极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离子铜(Ⅱ)、铅(Ⅱ)和镍(Ⅱ)存在时苋菜红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建晴 吕秀清 刘毓芳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95-1498,共4页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铜(Ⅱ)、铅(Ⅱ)及镍(Ⅱ)存在时对苋菜红(A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试验在pH 7.43的B-R缓冲溶液中进行,荧光测定的激发波长(λex)为280nm和发射波长(λem)为350nm。试验发现:1由于与AT...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铜(Ⅱ)、铅(Ⅱ)及镍(Ⅱ)存在时对苋菜红(A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试验在pH 7.43的B-R缓冲溶液中进行,荧光测定的激发波长(λex)为280nm和发射波长(λem)为350nm。试验发现:1由于与AT的结合,使BSA的内源性荧光发生猝灭现象,荧光的猝灭程序随AT的浓度增加而加强;2上述3种离子的加入,使AT-BSA体系的荧光猝灭有不同程度的增强;3 3种离子均能与AT竞争参与和BSA的结合,产生以生成不发光基态配合物为主的静态荧光猝灭,加强了AT对BSA的猝灭作用,但并不改变其反应的类型,在猝灭反应中同时有非辐射能量转移;4在3种离子中铅(Ⅱ)与BSA的结合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法 苋菜红 牛血清白蛋白 铜() () 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钾-碘化钾-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微晶吸附体系浮选分离铅(Ⅱ) 被引量:3
15
作者 涂常青 温欣荣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74,共5页
建立了一种微晶吸附体系浮选分离铅(Ⅱ)的新方法。探讨了不同影响因素,如碘化钾溶液用量、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OTMAB)溶液用量、各种盐和酸度等对Pb2+浮选率的影响,探讨了Pb2+的浮选分离机理。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十八烷基三甲基... 建立了一种微晶吸附体系浮选分离铅(Ⅱ)的新方法。探讨了不同影响因素,如碘化钾溶液用量、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OTMAB)溶液用量、各种盐和酸度等对Pb2+浮选率的影响,探讨了Pb2+的浮选分离机理。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OT-MAB+)与I-反应产生OTMAB+.I-微晶物质。由Pb2+和I-生成的PbI24+,再与OTMAB+形成的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OTMAB)2(PbI4)被定量吸附在OTMAB+.I-微晶物质表面且被浮选至盐水相中,而Fe3+,Co2+,Ni 2+,Zn2+,Mn2+,Al 3+等离子不被浮选,实现了Pb2+与这些离子的定量分离,据此建立了微晶吸附体系浮选分离Pb2+的新方法。该方法用于合成水样中Pb2+的定量浮选分离测定,浮选率为95.0%~10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微晶吸附 浮选分离 碘化钾 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氧、氮为配位原子的某些铅(Ⅱ)混合配体化合物的稳定性研究(Ⅱ)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锋 刘祁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7年第4期306-308,共3页
前文报告了Pb(Ⅱ)-en-OX 1:1:1型混合配合物的稳定性。虽然稳定常数(logβ)高于统计效应的期望值,但其ΔlogK却是较大的负值。一些共轭氮杂环碱如2,2′-联吡啶、邻二氮菲等氮氮型配体,能与氧氧型配体协同作用,同过渡金属形成相当稳定的... 前文报告了Pb(Ⅱ)-en-OX 1:1:1型混合配合物的稳定性。虽然稳定常数(logβ)高于统计效应的期望值,但其ΔlogK却是较大的负值。一些共轭氮杂环碱如2,2′-联吡啶、邻二氮菲等氮氮型配体,能与氧氧型配体协同作用,同过渡金属形成相当稳定的三元混合配合物,其ΔlogK可为正值,即共轭氮杂环碱在金属上的配位可促进氧氧型配体的配位。但对于非过渡金属,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则尚无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 配位原子 稳定常数 氮杂环 邻二氮菲 过渡金属 配合物的稳定性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有结晶紫的微晶酚酞分离铅(Ⅱ)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占灵 韩立国 +2 位作者 李全民 欧阳瑞镯 刘国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3-106,共4页
研究了负载有结晶紫的微晶酚酞固相萃取分离富集Pb(Ⅱ)的新方法.在pH1.0~7.0的酸度范围内,Pb(Ⅱ)与I^-形成的络阴离子PbI4^2-能与结晶紫(CV^+)形成疏水性三元离子缔合物[PbI4]^2-(CV^+)。而被微晶酚酞吸附,在一定条件下... 研究了负载有结晶紫的微晶酚酞固相萃取分离富集Pb(Ⅱ)的新方法.在pH1.0~7.0的酸度范围内,Pb(Ⅱ)与I^-形成的络阴离子PbI4^2-能与结晶紫(CV^+)形成疏水性三元离子缔合物[PbI4]^2-(CV^+)。而被微晶酚酞吸附,在一定条件下,该体系能够使Pb(Ⅱ)与常见离子Zn(Ⅱ)、Fe(Ⅲ)、Co(Ⅱ)、Ni(Ⅱ)、Mn(Ⅱ)、Cr(Ⅱ)、Al(Ⅱ)等完全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酚酞 结晶紫 分离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铅(Ⅱ)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分离富集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红 张晶 +4 位作者 夏晓珊 顾静 王彬 韩鸿萍 王弋博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08-1012,共5页
以铅(Ⅱ)为印迹离子,以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用表面印迹技术在纳米TiO2/SiO2表面聚合形成铅(Ⅱ)印迹聚合物。试验结果表明:在静态吸附条件下,铅(Ⅱ)印迹聚合物对铅(Ⅱ)的吸附量为非印迹聚合物吸附量的3倍。控制富集的含铅... 以铅(Ⅱ)为印迹离子,以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用表面印迹技术在纳米TiO2/SiO2表面聚合形成铅(Ⅱ)印迹聚合物。试验结果表明:在静态吸附条件下,铅(Ⅱ)印迹聚合物对铅(Ⅱ)的吸附量为非印迹聚合物吸附量的3倍。控制富集的含铅(Ⅱ)样品溶液pH为4,体积最大为200mL,通过柱的流量为1.0mL·min-1。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洗脱液中的铅量。方法的检出限(3s)为0.09μg·L-1。以湖水样品为基体,用标准加入法做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95.6%~98.1%之间。应用所提出方法分析了2种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测得铅含量与认定值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印迹聚合物 () 分离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解-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果中铅(Ⅱ)含量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芳 赵鑫 岳忠岩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84-886,共3页
在pH 5.6的六次甲基四胺(简称六胺)缓冲介质中,铅(Ⅱ)与二甲酚橙(XO)及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形成三元配合物,其吸收峰在570~580nm之间。试验选择的显色反应条件:于25mL总体积中依次加入400g·L-1六胺溶液3.6mL,2.0g·L-1 X... 在pH 5.6的六次甲基四胺(简称六胺)缓冲介质中,铅(Ⅱ)与二甲酚橙(XO)及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形成三元配合物,其吸收峰在570~580nm之间。试验选择的显色反应条件:于25mL总体积中依次加入400g·L-1六胺溶液3.6mL,2.0g·L-1 XO溶液2mL和2.0g·L-1 CTMAB溶液2.5mL,加水定容放置10min,于波长570nm处测量吸光度。制作了铅(Ⅱ)的质量浓度在0.2~1.0mg·L-1范围内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将上述方法用于测定水果中含铅量,水果样品(3.0g)用硝酸(5mL)和过氧化氢(2mL)进行微波消解,所得溶液蒸缩至约1~2mL,用水定容至50mL。分取5.00mL试液,按上述方法测定其中铅量。取5种水果样品进行分析,并同时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所得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值之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微波样品消解 () 水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钠-碘化钾-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体系浮选分离铅(Ⅱ) 被引量:1
20
作者 钟育均 温欣荣 +1 位作者 涂常青 宋杏珍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3-76,共4页
研究了硝酸钠-碘化钾-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体系浮选分离铅(Ⅱ)的行为及其与常见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在0.5g硝酸钠存在下,当0.1 mol/L碘化钾溶液和0.03mol/L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OTMAC)溶液的用量均为2.00mL时,体系中的Pb2... 研究了硝酸钠-碘化钾-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体系浮选分离铅(Ⅱ)的行为及其与常见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在0.5g硝酸钠存在下,当0.1 mol/L碘化钾溶液和0.03mol/L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OTMAC)溶液的用量均为2.00mL时,体系中的Pb2+以(OTMAC)2(PbI4)沉淀形式被浮选至盐水相上形成浮选固相而被定量浮选,而Co^2+、Zn^2+、Mn^2+、Ni^2+、Al^3+和Fe2+仍然留在盐水相,实现了Pb2+与这些离子的定量分离。实验方法对合成水样中微量Pb2+的定量浮选率为99.6%~1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浮选分离 硝酸钠 碘化钾 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