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躯体-交感神经反射:一种可用于研究针刺原理的实验模型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为民 吴根诚 +1 位作者 花冈一雄 佐藤昭夫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34-235,共2页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fibers of the tibial nerve in anaesthetiz ed rats evokes somato sympathetic reflexes which are recorded from efferent sym p athetic fibers such as branches of the inferior cardiac n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fibers of the tibial nerve in anaesthetiz ed rats evokes somato sympathetic reflexes which are recorded from efferent sym p athetic fibers such as branches of the inferior cardiac nerve or the renal nerve . The reflex sympathetic response consists of two components: A reflex, whi c h has a short latency (41±2 ms) and is elicited by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myel inated fibers, and C reflex, which has a long latency (210±13 ms) and is a t tributed to unmyelinated afferent fiber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A and C ref lexes represent different somatic sensory inputs.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in anesthetized rats, the somato sympathetic A and C reflexes could be, respectively, modulated not only by several chemical agen ts involving neurotic transmission such as glutamate and nitric oxide, but al s o by sensory inputs from chemoreceptor or baroreceptor. Glutamate augmented, whi le nitric oxide inhibited the somato sympathetic A and C reflexes. Activatio n o f chemoreceptor augmented, while activation of baroreceptor inhibited the somato sympathetic A and C reflexes. In another study, an acupuncture needle (diam ete r 0.34 mm) was inserted into the hind limbs of the rat, dorsolaterally around th e area of acupoint: Huantiao (GB 30), at a depth of 4~5 mm and was twisted righ t and left ward twice every second during recording the somato sympathetic r efle xes. The study found that acupuncture inhibited both somato sympathetic A and C reflex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omato sympathetic reflexes may be an experimental model for study on acupuncture mechanism, because acupuncture, as a kind o f sensory input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ay has similar reflex pathways w hen it plays a therapeutic role in some target tissues and org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体-交感神经反射 针刺原理 实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针刺原理研究的引路人——纪念著名生理学家徐丰彦先生诞辰110周年
2
作者 吴根诚 王彦青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5-638,共4页
徐丰彦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生理学家,上海第一医学院生理学一级教授,生于1903年12月5日,于1993年1月22日逝世。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他本人曾写过“我的回顾”一文,刊登于《生理科学进展》1992年第3期。
关键词 生理学家 中西医结合 针刺原理 生平事迹 生理科学 医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络实质和针刺原理浅谈
3
作者 陆家新 李社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2期187-188,共2页
经络实质和针刺原理浅谈陆家新,李社平(湖北省荆州监狱医院,434100)笔者自1986年以来,通过参考有关资料,和对下列两个现象的研究和观察,对经络实质和针刺原理得出了一个近乎假设的新认识。1对经络感传现象的观察2对... 经络实质和针刺原理浅谈陆家新,李社平(湖北省荆州监狱医院,434100)笔者自1986年以来,通过参考有关资料,和对下列两个现象的研究和观察,对经络实质和针刺原理得出了一个近乎假设的新认识。1对经络感传现象的观察2对针刺作用及其原理的思考基于以上的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实质 针刺原理 器官和组织 经络感传现象 新认识 脑皮层 生物特性 信息介质 湖北省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疼痛和针刺镇痛原理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共2页
刚刚过去的2021年,对疼痛医学工作者来说可以认为是一个嘉年华之年。诺贝尔奖授予疼痛有关受体(离子通道)的发现者,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的复兴,针刺治疗疼痛疾病大型临床试验疗效的确认,这几项都是国内外学术成果的佼佼者。
关键词 镇痛原理 离子通道 嘉年华 诺贝尔奖 疼痛 医学工作者 治疗 学术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穴位效应启动的初始动力学调控机制 被引量:17
5
作者 赵雪 郭义 +29 位作者 郭永明 陈波 刘阳阳 周丹 席强 李忠正 张阔 王秀云 徐汤苹 潘萍 陈静子 高轶 裴莹 张秀玉 康婧青 王雪争 陈静霞 刘亚丽 肖淑华 李晓梅 崔瑞 刘敬 潘丽佳 张玄 安琪 马思宇 闫雅雯 杨涛 邢丽莹 徐舒亭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7期997-1002,共6页
针刺效应是如何启动的,是针刺作用原理研究中的共性关键问题。多年来在肯定针刺效应的前提下,从穴位局部化学离子入手,由点及线,由线成网,从神经、免疫、内分泌、能量代谢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探讨了局部神经-细胞-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系... 针刺效应是如何启动的,是针刺作用原理研究中的共性关键问题。多年来在肯定针刺效应的前提下,从穴位局部化学离子入手,由点及线,由线成网,从神经、免疫、内分泌、能量代谢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探讨了局部神经-细胞-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系统研究了针刺后“穴网络”变化其与针刺效应的关系,证实:1)针刺可引起支配穴位的神经兴奋,启动神经调节;2)针刺可引发穴位局部炎性反应,启动免疫调节;3)针刺可调节穴区部分激素水平;4)针刺可调节穴区血流和氧分压,影响局部能量代谢;5)针刺后穴区神经-肥大细胞-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影响针刺效应;6)有向加权模型和复杂网络模型能够刻画针效初始调控网络的时序响应特征,并发现其中关键节点。对针效启动机制的研究,应将局部反应与整体效应相结合,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网络概念,进行系统的归纳和规律的提炼,从而揭示针效启动的关键基础因素,探寻针刺效应的有效调控模式,提高针刺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应 穴位 启动机制 针刺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处胶原纤维在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39
6
作者 余晓佳 丁光宏 +2 位作者 姚伟 詹睿 黄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7-213,共7页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穴位注射Ⅰ型胶原酶法破坏穴区胶原组织结构。在急性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上,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比较破坏与不破坏穴位区胶原组织结构2种情况下,针刺"足三里&...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穴位注射Ⅰ型胶原酶法破坏穴区胶原组织结构。在急性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上,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比较破坏与不破坏穴位区胶原组织结构2种情况下,针刺"足三里"捻转或提插手法对针刺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的影响。结果:破坏胶原结构后2种手法的镇痛效果明显削弱,且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也受到明显抑制。结论:穴区胶原纤维与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胶原纤维参与了针刺信号由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过程,而肥大细胞脱颗粒则始终与针刺镇痛效应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镇痛原理 纤维素体/灸效应 肥大细胞/灸效应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筋理论探讨针刺麻醉 被引量:30
7
作者 吴焕淦 张仁 +2 位作者 口锁堂 刘立公 施征 《上海针灸杂志》 2006年第12期40-43,共4页
从经筋的循行分布特点出发,分析经筋与神经、神经与麻醉、针刺与麻醉的关系,并从以往针刺麻醉文献资料统计结果来佐证其临床实践应用价值,论证经筋理论在针刺麻醉中的关键作用和如何从经筋理论阐释针刺麻醉。
关键词 经筋理论 麻醉 镇痛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镇痛与c-fos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李莉 余剑波 刘志学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30-1032,共3页
c-fos基因是OPN早期基因(IEGs)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参与细胞最早功能活动的基因,是联系细胞生化改变与细胞最终对刺激发生特异性反应的中介物,被认为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最有代表性的即刻早期基因。本文主要就c-fos基因在针刺镇痛... c-fos基因是OPN早期基因(IEGs)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参与细胞最早功能活动的基因,是联系细胞生化改变与细胞最终对刺激发生特异性反应的中介物,被认为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最有代表性的即刻早期基因。本文主要就c-fos基因在针刺镇痛原理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OS基因 镇痛原理 即刻早期基因 中枢神经系统 特异性反应 功能活动 生化改变 OP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疗法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及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丛晨 张焕 车戬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年第6期8-10,共3页
通过查阅整理近20年来针刺疗法在围手术期的应用文献,从针刺辅助镇痛、针刺防治恶心呕吐、针刺防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针刺防治气管插管相关反应等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从“中枢-外周-局部”多角度探讨针刺疗法发挥作用的机制。
关键词 疗法 围手术期 针刺原理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乙酰胆硷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艾民康 关新民 +1 位作者 王才源 茹立强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89年第1期172-176,共5页
十余年来针刺镇痛原理研究室以多学科密切配合,亦即应用临床与基础,形态与机能以及静态测定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乙酰胆碱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进行探讨,研究证明:
关键词 乙酰胆硷 中枢 镇痛原理 应用临床 动态分析 乙酰胆碱 不同角度 多学科 研究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痛觉异常的双向调整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丽霞 徐明 +2 位作者 李文武 赵飞跃 吉长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2期13-16,共4页
针刺对痛觉异常的双向调整作用朱丽霞,徐明,李文武,赵飞跃,吉长福(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在针刺临床上经常观察到针刺有双向调整作用,如针刺可治高血压也可治低血压,又如针刺可治腹泻也可治便秘,而在针... 针刺对痛觉异常的双向调整作用朱丽霞,徐明,李文武,赵飞跃,吉长福(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在针刺临床上经常观察到针刺有双向调整作用,如针刺可治高血压也可治低血压,又如针刺可治腹泻也可治便秘,而在针刺镇痛原理研究中主要研究针刺产生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痛觉异常 双向调整 坐骨神经痛 痛觉迟钝 耐痛阈 痛觉过敏 佐剂性关节炎 调整作用 镇痛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针刺与暗示对痛阈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时蓉华 杨治良 《心理学报》 1980年第3期341-347,共7页
将被试分成针刺、暗示、针刺结合暗示、空白对照等四组,进行等组实验对比。比较针刺与暗示对痛阈的影响,着重探讨针刺的作用问题,其作用与暗示、分心等心理因素有何关系。对比实验共重复三次。 实验结果表明:(1)针刺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将被试分成针刺、暗示、针刺结合暗示、空白对照等四组,进行等组实验对比。比较针刺与暗示对痛阈的影响,着重探讨针刺的作用问题,其作用与暗示、分心等心理因素有何关系。对比实验共重复三次。 实验结果表明:(1)针刺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三次实验结果相近;暗示受主客观条件所制约,三次实验结果不一,个别差异甚大。针刺与暗示相比,两者差别不大,难以肯定孰优孰劣。(2)针刺有镇痛作用,但在本实验条件下作用较弱。可以认为,由针刺本身所引起的暗示、分心等心理因素也对痛阈发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在针刺镇痛效应中占有什么地位,这对于深入研究针刺镇痛原理,是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阈 镇痛作用 心理因素 镇痛原理 实验结果 对比实验 个别差异 实验条件 实验对比 作用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机理出发探析针刺镇痛与安慰效应之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苗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第24期47-48,60,共3页
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表明针刺疗法是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有效疗法,然而,近年来国际上认为针刺镇痛作用等同于安慰剂效应的报道却数见不鲜。基于此种背景,文章试从针刺镇痛原理和安慰剂效应的机制而对二者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的针灸... 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表明针刺疗法是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有效疗法,然而,近年来国际上认为针刺镇痛作用等同于安慰剂效应的报道却数见不鲜。基于此种背景,文章试从针刺镇痛原理和安慰剂效应的机制而对二者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的针灸临床研究提供依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原理 安慰剂 安慰 安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疼痛,我们的针刺有特色——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韩济生教授
14
作者 李衍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08年第4期10-11,共2页
目前,在全球广泛使用的镇痛方法是服用止痛药物,但不论何种止痛药,都有各自的不良反应。而我国独有的针刺镇痛法,可镇急慢性疼痛,也能抑制体表痛,最重要的是,针刺对人体没有不良反应!近日,我国首位研究针刺镇痛原理,并就此开... 目前,在全球广泛使用的镇痛方法是服用止痛药物,但不论何种止痛药,都有各自的不良反应。而我国独有的针刺镇痛法,可镇急慢性疼痛,也能抑制体表痛,最重要的是,针刺对人体没有不良反应!近日,我国首位研究针刺镇痛原理,并就此开发出专利产品的著名生理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接受了本刊的专访,详谈针刺在治疗疼痛方面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原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 急慢性疼痛 神经科学研究所 韩济生 北京大学 治疗 所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晕针疗效的临床分析及机理初探 被引量:23
15
作者 贺君 唐庆芬 《针灸临床杂志》 2004年第7期45-46,共2页
通过对临床上晕针后疗效提高的 32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 ,在年龄、疾病种类、病情、病程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归纳、总结 ,发现晕针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治愈的疾病 ,多为痛症患者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疾病 ,同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机... 通过对临床上晕针后疗效提高的 32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 ,在年龄、疾病种类、病情、病程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归纳、总结 ,发现晕针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治愈的疾病 ,多为痛症患者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疾病 ,同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机理探讨 ,认为晕针现象是机体对针刺产生的一种过度的应激反应所致 ,其临床疗效提高可能与应激源 (针刺 )与体内适应反应之间的对抗上升到另一个新的稳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分析 疗效 针刺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脊髓背角内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宋乐 朱正华 +4 位作者 段小莉 刘晓军 范娟 鞠躬 王百忍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2-366,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机理。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单纯电针组、福尔马林组、福尔马林加同侧电针组和福尔马林加对侧电针组。造模方式为大鼠右足后垫皮下注射4%福尔马林溶液100μL。电针刺激“足三里”穴,疏密波,频率2~15Hz...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机理。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单纯电针组、福尔马林组、福尔马林加同侧电针组和福尔马林加对侧电针组。造模方式为大鼠右足后垫皮下注射4%福尔马林溶液100μL。电针刺激“足三里”穴,疏密波,频率2~15Hz,强度2~3mA,持续30min。1.5h后麻醉处死动物,制片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脊髓后角浅层仅见个别腰段脊髓磷酸化ERK1/2(pERK1/2)阳性细胞(6.45±1.05)个;单纯电针组在电针同侧的脊髓背角有少量阳性细胞出现(14.07±3.19)个;福尔马林模型组的同侧脊髓背侧角浅层有大量阳性细胞被激活(26.57±4.93)个,主要分布于Ⅰ和Ⅱ0层;模型加同侧电针治疗组阳性细胞数(20.79±5.21)个与福尔马林模型组比较有减少的趋势,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意义;模型加对侧电针治疗组的炎症侧脊髓背角的阳性细胞数(14.75±3.03)个较福尔马林模型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电针抑制脊髓后角ERK1/2信号分子的磷酸化,可能与其镇痛效应的发生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原理 足三里 脊髓/灸效应 磷酸化酶磷酸酶/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43对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大鼠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芳 郑翠红 +1 位作者 黄光英 王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51-756,共6页
目的:观察沉默穴位局部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的表达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方法:以催产素造成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沉默穴位局部Cx43的表达。将50只SD雌性大鼠分为正常组(N)、... 目的:观察沉默穴位局部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的表达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方法:以催产素造成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沉默穴位局部Cx43的表达。将50只SD雌性大鼠分为正常组(N)、模型组(M)、针刺组(A)、针刺+干扰组(A+I)、针刺+干扰对照组(A+IC)。应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子宫的催产素受体(oxytocin receptor,OTR)、加压素受体(vasopressin receptor,VPR)的mRNA表达情况;放免法和ELISA检测血浆中前列腺素E2(PGE2)和PGF2α的含量。结果:①A组和A+IC组的大鼠扭体次数(9.43±3.87,10.28±4.23)明显低于M组和A+I组(15.43±5.13,17.00±3.87),潜伏期(12.43±3.46,11.00±3.65)min高于M组(7.57±1.99)min和A+I组(8.43±2.57)min(P<0.05)。②A+I组穴位处的Cx43 mRNA和蛋白表达低于N组(P<0.05)。③A组和A+IC组的OTR、VPR的mRNA表达较M组和A+I组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组和A+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A组和A+IC组的PGE2升高,PGF2α降低,较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沉默穴位局部Cx43能有效抑制针刺效应,通过降低痛经大鼠子宫内膜OTR、VPR及调节前列腺素合成系统,可能是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大鼠 Sprague-Dawley 连接蛋白43 RNA 信使 镇痛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TCI在全麻中镇痛效应及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4
18
作者 贺必梅 杨博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靶控输注(TCI)在全麻中镇痛效应及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TCI组(简称复合组)和单纯TCI组(简称TCI组),每组30例。复合组患者先行经皮穴位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靶控输注(TCI)在全麻中镇痛效应及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TCI组(简称复合组)和单纯TCI组(简称TCI组),每组30例。复合组患者先行经皮穴位电刺激麻醉诱导30 min,然后行TCI静脉全身麻醉,经皮穴位电刺激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TCI组单纯行TCI静脉全身麻醉。通过对全麻药血浆靶控浓度的影响,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的镇痛效应。同时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术中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结果:复合组及TCI组患者术中平均所需的丙泊酚量分别为226.67 mg及272.22 mg,平均所需的芬太尼量分别为0.11 mg及0.14 mg,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复合组切皮前后心率、血压的波动均较TCI组小,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复合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缩短。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术中具有一定的麻醉镇痛作用,可相对减少17%丙泊酚用量及14%芬太尼用量;同时,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减轻手术切皮对患者所致的心血管系统的应激反应,并可加快患者的苏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原理 经皮神经电 药复合麻醉 心血管系统/灸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否通过外周电刺激引起中枢神经肽的释放 被引量:34
19
作者 韩济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8-413,共6页
Brain functions are regulated by neurotransmitters and/or neuromodulators,including neuropeptides.It has been shown tha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identified frequencies placed on certain sites of the body would induc... Brain functions are regulated by neurotransmitters and/or neuromodulators,including neuropeptides.It has been shown tha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identified frequencies placed on certain sites of the body would induce the release of specific neuropeptide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This may explain,at least partly,the mechanisms by which acupuncture exerts its therapeutic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原理 神经肽 内腓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80例 被引量:13
20
作者 吴卫平 《浙江中医杂志》 2006年第2期72-72,共1页
关键词 穴位埋线治疗 单纯性肥胖症 饮食结构调整 肥胖患者 灸治疗 毒副作用 治疗 针刺原理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