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吸收钉板与金属钉板治疗Cotton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
1
作者 洪加源 黄丽萍 +1 位作者 刘强 武宁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6期729-731,共3页
目的比较可吸收钉板与金属钉板治疗Cott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62例Cotton骨折患者,应用可吸收钉板固定28例(A组),金属钉板固定34例(B组)。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 目的比较可吸收钉板与金属钉板治疗Cott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62例Cotton骨折患者,应用可吸收钉板固定28例(A组),金属钉板固定34例(B组)。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Baird-Jackson评定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62例均获随访,时间13-25个月。住院时间:A组为(12.27±2.38)d,B组为(13.45±1.25)d;住院费用:A组为(4.05±0.11)万元,B组为(4.35±0.16)万元;手术时间:A组为(2.41±0.41)h,B组为(2.52±0.37)h;负重时间:A组为(2.98±0.52)个月,B组为(3.06±0.4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A组为(5.71±1.01)个月,B组为(5.81±1.08)个月;两组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内固定失效及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按Baird-Jackson评定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A组优16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9.29%;B组优19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钉板内固定能有效治疗Cotton骨折,优良率与金属钉板固定相似,且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可有效减少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骨折 可吸收 金属钉板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钉板与金属钉板内固定治疗Ⅱ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19
2
作者 徐军奎 蔡杰 +7 位作者 屈福锋 赵炼 刘韶 梁晓军 刘诚 赵恺 李毅 姬维娜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6期641-642,共2页
目的比较可吸收钉板与金属钉板内固定治疗Ⅱ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3-01—2016-12诊治的48例外伤导致的闭合性踝关节骨折,且根据Lauge-Hansen分型均为Ⅱ度旋后外旋型骨折。25例采用可吸收钉板内固定治疗(可吸收... 目的比较可吸收钉板与金属钉板内固定治疗Ⅱ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3-01—2016-12诊治的48例外伤导致的闭合性踝关节骨折,且根据Lauge-Hansen分型均为Ⅱ度旋后外旋型骨折。25例采用可吸收钉板内固定治疗(可吸收钉板组),23例采用金属钉板内固定治疗(金属钉板组)。结果术后均未出现切口不愈合、内固定物排异反应等并发症。4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5(12~23)个月。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稳定,踝穴平整,踝关节力线良好,末次随访时可见骨折均已完全愈合。可吸收钉板组与金属钉板组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SMFA功能障碍指数、SMFA困扰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钉板内固定治疗Ⅱ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可取得与金属钉板内固定相同的临床效果,同时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的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 可吸收 金属钉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与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修复股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50
3
作者 吕志强 李兴华 王爱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555-2561,共7页
背景:临床对股骨干骨折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内固定方式,包括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固定股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收集18个股骨标本,随机... 背景:临床对股骨干骨折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内固定方式,包括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固定股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收集18个股骨标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其中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其余两组制备股骨干骨折模型,桥接组合组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接骨板钉系统组行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内固定。对3组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通过股骨压缩实验记录3组最大载荷500 N作用下的最大位移;通过股骨前屈实验记录3组最大载荷100 N作用下的最大位移;通过股骨后屈实验记录3组最大载荷100 N作用下的最大位移。结果与结论:1不同载荷下压缩实验:桥接组合组和接骨板钉系统组的最大位移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在最大载荷500 N下,桥接组合组和接骨板钉系统组的最大位移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桥接组合组显著小于接骨板钉系统组(P<0.05);2不同载荷下前屈实验:桥接组合组和接骨板钉系统组的最大位移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在最大载荷100 N下,桥接组合组和接骨板钉系统组的最大位移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桥接组合组显著小于接骨板钉系统组(P<0.05);3不同载荷下后屈实验:桥接组合组和接骨板钉系统组的最大位移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在最大载荷100 N下,桥接组合组和接骨板钉系统组的最大位移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桥接组合组显著小于接骨板钉系统组(P<0.05);4结果表明,体外模拟股骨干骨折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均能获得一定的固定效果,设计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其中桥接组合式内固定在压应力以及前屈、后屈应力作用下,均可以保持较小的位移,提示具有较好的变形抵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骨植入物 股骨干骨折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 金属锁定接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下前牙舌面带固位钉金属背板对松动牙进行固定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新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8期248-249,共2页
目的 :探讨分析应用下前牙舌面带固位钉金属背板对松动牙进行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近年来我院口腔科收治的因牙周病而导致牙体松动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下前牙舌面带固位钉金属背板对其松动牙进行固定粘接,观察对比治疗前... 目的 :探讨分析应用下前牙舌面带固位钉金属背板对松动牙进行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近年来我院口腔科收治的因牙周病而导致牙体松动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下前牙舌面带固位钉金属背板对其松动牙进行固定粘接,观察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牙龈指数、出血指数、牙周袋底与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及松动牙的功能,并将对比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治疗后,松动牙的牙龈指数、出血指数及附着丧失的长度与治疗前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这50例患者中,无一例患者发生固定背板脱落的情况,其松动牙的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下前牙舌面带固位钉金属背板对松动牙进行固定的临床效果显著,该方法不仅具有操作方便、成本较低、固定效果良好等优点,还能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动牙 下前牙舌面带固位金属 固定效果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钉板式金属复合装饰板
5
作者 王新捷 《建材工业信息》 2003年第4期24-24,共1页
关键词 金属复合装饰 外墙装饰 室内装修 家具 保温 防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锁定接骨板钉系统在股骨骨折应用中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9
6
作者 熊鹰 李群辉 +3 位作者 柳百炼 赵烽 王大兴 张仲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0期5516-5519,共4页
背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人体骨折固定上,与锁定钢板相比效果如何,有待实验证实。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固定股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对两种固定方式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加载,了解各模型中... 背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人体骨折固定上,与锁定钢板相比效果如何,有待实验证实。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固定股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对两种固定方式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加载,了解各模型中骨与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和应变特点,并对结果加以分析。结果与结论:爬楼梯时接骨板锁定螺钉上的应力比步态时增48.6%,达到480MPa,最大应力出现在中间锁定螺钉上。桥接系统中间联接棒上的最大应力比步态时大34.1%,最大值为373.9MPa,出现在联接棒中间略远端附近;骨折区域上的应力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小于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提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较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固定更牢靠、利于骨折生长,是骨折内固定的一种更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 金属锁定接骨系统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wer cervical spine injury treated with lateral mass plates and pedicle screws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 被引量:4
7
作者 赵学凌 赵宏斌 +3 位作者 王兵 朱晓松 李林芝 张春强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5年第3期160-164,共5页
Objective: To treat injury of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 C6 to C7 with cervical lateral mass plates and T1 pedicle screws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 Methods: The data of 8 patients with lower cervical spine C6 or C7 in... Objective: To treat injury of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 C6 to C7 with cervical lateral mass plates and T1 pedicle screws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 Methods: The data of 8 patients with lower cervical spine C6 or C7 injury (6 patients with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in C6 and C7 and 2 with fracture in C7)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this study. For the preoperative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 classification, Grade C was found in 3 cases and Grade D in 5 cases. Screws were placed on the lateral masses and the first thoracic pedicle with Margerl technique. Lamina or facet bone allografting was used to achieve a long-term stability. Results: All the 8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5-37 months (mean: 15 months). No operative death occurred. There were no examples of aggrav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or vertebral artery injury,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 nerve roots injury, screw malposition or back-out, loose of alignment or implant failure. Clinical symptoms and ASIA classification were improved in all the patients. Postoperative MRI scanning confirmed the satisfactory screw placement in all the cases. Conclusions: Lateral mass plates and pedicle screws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 are safe and beneficial for patients with lower cervical spine C6 or C7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vertebrae Internal fixators Posterior approach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