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夏文《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六》考释 被引量:2
1
作者 魏淑霞 《西夏研究》 2018年第2期28-43,共16页
《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六》为西夏文《大宝积经》第三会之第六品,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文献前半部分残缺,本文将对其进行全文译释,译释过程中对部分西夏文字、词、句及西夏文本与汉文本内容不一致的地方进行了校注说明。
关键词 文献 西夏 佛经 《密迹金刚力士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乐舞形象源流初探——以金刚力士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颖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第1期39-40,共2页
文章通过对护法神伎乐中的金刚力士乐舞形象的源流进行分析探究,为敦煌乐舞创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使敦煌乐舞创作得到"阴阳调和"。
关键词 敦煌乐舞 阳刚 金刚力士 源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龟兹金刚力士图像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霍旭初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115,共8页
龟兹石窟壁画中存有丰富的金刚力士的图像。近年研究发现,龟兹金刚力士主要有两大类型———密迹力士和金刚力士。本文探讨了两类金刚力士的起源、演化、发展脉络和在龟兹的造型特征及其对高昌等地的影响。
关键词 龟兹 金刚力士 图像源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石窟北魏时期金刚力士的“汉化”过程 被引量:7
4
作者 林玲爱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2,共8页
本文考察了制作于北魏时期的敦煌石窟金刚力士的特征,并以此了解金刚力士的模样是如何从犍陀罗向东部变迁和移动的过程。这一系列过程可以看出,敦煌石窟巧妙地融合了西域美术特别是龟兹的传统和以云岗、龙门石窟为中心的流传于中原的汉... 本文考察了制作于北魏时期的敦煌石窟金刚力士的特征,并以此了解金刚力士的模样是如何从犍陀罗向东部变迁和移动的过程。这一系列过程可以看出,敦煌石窟巧妙地融合了西域美术特别是龟兹的传统和以云岗、龙门石窟为中心的流传于中原的汉族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北魏 金刚力士 汉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石雕造型研究--以奉先寺金刚力士为例
5
作者 裴磊 肖暮 《艺术科技》 2022年第1期79-82,共4页
随着丝绸之路沿线各地的日益繁荣,各民族间的互动交流也频繁起来,唐代石雕造像的规模与数量大幅增加,再加上当时能工巧匠的建造技术不断提高,唐代石雕造像艺术有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唐代造像风格。在唐代最著名的雕像当属龙门石... 随着丝绸之路沿线各地的日益繁荣,各民族间的互动交流也频繁起来,唐代石雕造像的规模与数量大幅增加,再加上当时能工巧匠的建造技术不断提高,唐代石雕造像艺术有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唐代造像风格。在唐代最著名的雕像当属龙门石窟中的群雕造像。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在隋唐时期发展壮大,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建造技艺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文章以唐代奉先寺的金刚力士石刻造像为例,结合敦煌学、考古学、美学等学科知识,探究唐代的金刚力士石刻造型,从而初步揭示唐代这个空前繁荣的朝代的审美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力士 雕塑 唐代文化 奉先寺 审美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文《大宝积经》卷十“密迹金刚力士会”考释——兼论西夏时期的金刚力士形象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映晖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9期17-31,37,共16页
《大宝积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其中的《密迹金刚力士会》是《大宝积经》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夏文《大宝积经》卷十为《密迹金刚力士会》的第三品,其内容主要阐述如来身密、口密和意密。其西夏本残缺,留存部分只剩下讲述如来身密的... 《大宝积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其中的《密迹金刚力士会》是《大宝积经》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夏文《大宝积经》卷十为《密迹金刚力士会》的第三品,其内容主要阐述如来身密、口密和意密。其西夏本残缺,留存部分只剩下讲述如来身密的部分。以《大正藏》汉文本为底本,采用“四行对译法”对西夏本的《大宝积经》卷十部分进行翻译和校对,对原文中出现的讹、脱、衍、倒等情况逐一进行说明及论证。密迹金刚力士为佛教的护法形象,西夏时期的壁画多有体现,在佛释迦涅槃经变的绘制中,西夏中后期因受到辽金佛教以及藏密的影响,西夏的密迹金刚形象显示出“显密圆融”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文 佛经 大宝积经 密迹金刚力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谈金刚力士 被引量:2
7
作者 翁佶 《佛教文化》 1997年第5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金刚力士 形象塑造 大住圣窟 《封神演义》 佛教密宗 庄严净土 文化观念 雕塑造型 皈依佛法 对称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拉奥孔”——隆兴寺金刚力士形象研究
8
作者 贾晓楠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1年第12期91-98,共8页
位于河北省正定县的隆兴寺是我国著名佛教寺院之一。其中的力士形象并非中国汉地力士形象中的典型作品,饱含着一种世俗痛苦的坚忍和隐藏着生命挣扎的宁静,以及一种自我克服的,自我激励的意志,某种程度上呈现着普通人的苦难与生活经验。
关键词 隆兴寺 金刚力士 拉奥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舞蹈男子舞姿中金刚力士形象的运用探析
9
作者 王乐 《艺术评鉴》 2020年第7期97-98,共2页
在漫长的丝绸之路舞蹈文化发展过程中,敦煌舞中千姿百态的女子舞蹈形象正渐渐的被大家熟知,女子舞姿体系也已相对发展完全,但关于男子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针对敦煌舞蹈男子舞姿中常见金刚力士形象的运用进行分析,已... 在漫长的丝绸之路舞蹈文化发展过程中,敦煌舞中千姿百态的女子舞蹈形象正渐渐的被大家熟知,女子舞姿体系也已相对发展完全,但关于男子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针对敦煌舞蹈男子舞姿中常见金刚力士形象的运用进行分析,已分析金刚力士的形象为基础,探究其造型在敦煌舞蹈中的运用拓展,并且提出具体的应用对策,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舞蹈 男子舞姿 金刚力士 形象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伎乐”《金刚力士昆仑曲》与南朝荆楚傩戏
10
作者 岳俊丽 《中华戏曲》 2024年第1期244-262,共19页
日本今遗存的“伎乐”《金刚力士昆仑曲》由金刚、力士、昆仑三个人物共同参与表演。金刚、力士原为佛教护法神,表演所用假面形象可在南北朝石窟寺造像艺术中寻得其文化渊源。昆仑的名称来自昆仑奴,犬齿兽耳的假面形象是融合佛教中的外... 日本今遗存的“伎乐”《金刚力士昆仑曲》由金刚、力士、昆仑三个人物共同参与表演。金刚、力士原为佛教护法神,表演所用假面形象可在南北朝石窟寺造像艺术中寻得其文化渊源。昆仑的名称来自昆仑奴,犬齿兽耳的假面形象是融合佛教中的外道以及中国传统傩仪傩戏中的恶鬼而成。金刚、力士、昆仑三个脚色共属一曲—《金刚力士昆仑曲》,表演的是金刚、力士联手降伏外道昆仑的故事情境。此曲直接源出南朝荆楚傩戏—《金刚力士逐疫》。金刚、力士具有驱邪避秽的职能,是二者得以进入驱傩仪式的基本前提,体现出佛教文化对荆楚民风民俗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力士昆仑曲》 假面形象 荆楚傩戏 佛教文化
原文传递
云冈石窟金刚力士形象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贾玲婵 《云冈研究》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金刚力士随佛教艺术传入中国,护法神的性质始终未变,形象却在东传的路上几经变化,到云冈时,又在汉文化和鲜卑文化双重影响下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模样。云冈石窟金刚力士通常被认为源于印度早期佛教寺院和石窟门道两侧的门神形夜叉,云冈... 金刚力士随佛教艺术传入中国,护法神的性质始终未变,形象却在东传的路上几经变化,到云冈时,又在汉文化和鲜卑文化双重影响下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模样。云冈石窟金刚力士通常被认为源于印度早期佛教寺院和石窟门道两侧的门神形夜叉,云冈石窟金刚力士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形象体现了较多的西亚、中亚及西域艺术风格,并夹杂鲜卑文化元素;发展到后期,受中国古代门神文化影响,开始向单一汉风转变,从演变途径来看云冈石窟金刚力士形象和印度的护法夜叉并无直接的影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夜叉 金刚力士 门神
原文传递
从密宗的护法神谈起──看张大千笔下的金刚
12
作者 杨诗云 《四川文物》 1998年第5期47-49,共3页
关键词 张大千 护法神 佛教密宗 金刚 金刚力士 工笔重彩 民国时期 敦煌壁画 《楞严经》 抗战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祥道场金刚舞
13
作者 宇清 《五台山研究》 1996年第1期42-42,共1页
吉祥道场金刚舞宇清农历六月十四日,传为文殊菩萨诞辰。每年此日,藏传佛教寺庙菩萨顶都要举办一次规模宏大、颇具魅力的舞蹈活动——跳布札,当地俗称“跳鬼”。它的主要内容是礼佛、诵经、施食和避邪,一般称为金刚舞,旨在驱除邪气... 吉祥道场金刚舞宇清农历六月十四日,传为文殊菩萨诞辰。每年此日,藏传佛教寺庙菩萨顶都要举办一次规模宏大、颇具魅力的舞蹈活动——跳布札,当地俗称“跳鬼”。它的主要内容是礼佛、诵经、施食和避邪,一般称为金刚舞,旨在驱除邪气,祈求吉祥。六月十五日,五台山各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金刚力士 文殊殿 朗达玛灭佛 西藏 舞蹈 驱邪祈福 佛教戒律 崇信佛教 弦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炳灵寺第169窟西秦图像反映的犍陀罗文化因素东传情况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静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33,共18页
永靖炳灵寺第169窟西秦遗迹,系中国早期佛教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讨论了其中学界没有确定的图像尊格和若干造型因素的由来,认为北壁12号壁画说法图为梵天劝请内容,北壁3号龛泥塑二胁侍应分别为菩萨、执金刚力士像,进而指明其犍陀罗... 永靖炳灵寺第169窟西秦遗迹,系中国早期佛教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讨论了其中学界没有确定的图像尊格和若干造型因素的由来,认为北壁12号壁画说法图为梵天劝请内容,北壁3号龛泥塑二胁侍应分别为菩萨、执金刚力士像,进而指明其犍陀罗和西域文化渊源,以及在汉文化地区的后续影响情况;继而分析了本窟西秦壁画鲜花、花鬘供养图像及花树庄严图像与犍陀罗和西域文化因素的关联。炳灵寺第169窟西秦遗迹,具体、真实地反映了犍陀罗文化因素东传和新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炳灵寺第169窟 西秦佛教图像 犍陀罗文化 梵天 金刚力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腊日”的衍化及楚地腊月节日群风俗 被引量:4
15
作者 巫瑞书 《贵州文史丛刊》 1999年第6期61-66,共6页
关键词 腊日 武陵山区 金刚力士 《荆楚岁时记》 传统节日 月朔 腊八粥 楚文化 逐疫 十二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高窟中的古代“健美运动员”──浅谈健美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生保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60-68,187-188,共11页
本文从中国石窟、寺院里金刚力士形象的来历,探讨健美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古代的健美运动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军事体育。中国自古亦有健美运动的锻炼方法和理论,由于受中国封建礼仪道德、人体审美观念的限制,没有发展起来。现... 本文从中国石窟、寺院里金刚力士形象的来历,探讨健美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古代的健美运动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军事体育。中国自古亦有健美运动的锻炼方法和理论,由于受中国封建礼仪道德、人体审美观念的限制,没有发展起来。现代西欧的健美运动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中国的现代健美运动是从欧美传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力士 犍陀罗艺术 文艺复兴 现代健美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壁画乐伎 被引量:17
17
作者 郑汝中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4-24,33,共12页
前言在敦煌壁画中,大量留存着我国古代音乐、舞蹈的图像。这些图像具体的表现,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乐伎,在各种场合、情节之中,表现了各种音乐舞蹈的内容。各种乐伎,出现于壁画的各个角落,别开生面地展现了一幅幅古代乐舞活动的场景。
关键词 敦煌壁画 莫高窟 供养人 故事画 印度 伎乐 金刚力士 象征性 北周 神话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高窟第420窟窟顶部分壁画内容新探 被引量:6
18
作者 贺世哲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9,共2页
莫高窟第420窟窟顶部分壁画内容新探贺世哲据考古排年,莫高窟第420窟大约开凿于开皇九年至大业九年(公元589———613年)略后的一段时期内。①主室平面为方形,覆斗形窟顶,西、北、南三壁各开一龛,龛内各塑一佛,均结... 莫高窟第420窟窟顶部分壁画内容新探贺世哲据考古排年,莫高窟第420窟大约开凿于开皇九年至大业九年(公元589———613年)略后的一段时期内。①主室平面为方形,覆斗形窟顶,西、北、南三壁各开一龛,龛内各塑一佛,均结跏趺坐,属于三世佛造像。关于窟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涅般木 《大正藏》 壁画内容 法华经变 中国壁画 妙法莲华经 敦煌莫高窟 故事情节 释迦牟尼 金刚力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犍陀罗涅般木图的解读 被引量:5
19
作者 宫治昭 金申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33-148,共16页
犍陀罗涅般木图的解读〔日〕宫治昭著金申译一起始犍陀罗表现涅般木故事的浮雕,除“涅般木”的场面以外,还有关于涅般木后的“遗体的缠布”、“遗体的搬运”、“纳棺”、“荼毗”的诸场面,进而还有荼毗后关于舍利的“舍利入城”、“... 犍陀罗涅般木图的解读〔日〕宫治昭著金申译一起始犍陀罗表现涅般木故事的浮雕,除“涅般木”的场面以外,还有关于涅般木后的“遗体的缠布”、“遗体的搬运”、“纳棺”、“荼毗”的诸场面,进而还有荼毗后关于舍利的“舍利入城”、“守护舍利”、“争舍利之战”、“分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涅般木 犍陀罗 大迦叶 《大正藏》 娑罗双树 金刚力士 入灭 浮雕图像 比丘 娑罗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心与敦煌莫高窟第119窟 被引量:3
20
作者 袁德领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9-35,共7页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张议潮 归义军 吴和尚 供养人 碑铭赞 敦煌石窟 张淮深 金刚力士 伯希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