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音集韵》东韵重文研究
1
作者 银茂娟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8-103,共6页
《五音集韵》(以下简称《五音》)是金人韩道昭所著的一部大型韵书,其中收录了大量重文。从文字角度来看,此书收字总量多,来源广泛。通过对《五音》东韵重文体例、来源以及类型的分析,可知《五音》既与《广韵》《集韵》等前代韵书关系密... 《五音集韵》(以下简称《五音》)是金人韩道昭所著的一部大型韵书,其中收录了大量重文。从文字角度来看,此书收字总量多,来源广泛。通过对《五音》东韵重文体例、来源以及类型的分析,可知《五音》既与《广韵》《集韵》等前代韵书关系密切,同时又吸收了不少篇韵并行的字书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音集韵》 东韵 重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汉字使用中的重文现象 被引量:1
2
作者 费爽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86-88,共3页
重文符号是人们书写时为节省时间而使用的一种符号,表示重复前面的文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用字现象。对汉字使用中的重文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即内部重文和外部重文,以便更清楚地认识这种用字现象。
关键词 重文现象 内部重文 外部重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文解字》重文声符替换类型及其对应规律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5期62-64,共3页
The situation of the ShuowenJiezi chongwen xingshengzi voicesymbols replace show: there is no meaning relationship amang replace voicesymbols. The replacetion indicates only voicesymbols replacetion.
关键词 《说解字》 重文 声符 替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文》正篆―重文中的秦汉分化字 被引量:2
4
作者 郝茂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5年第1期254-266,共13页
文字分化与汉字发展的整个过程相伴随。本文对正篆―重文中应用至今的秦汉分化字逐字调查,通过字形演进脉络的梳理和文献用例的分析,说明《说文》正篆―重文之间不仅存在着异体字、假借字和同义换读关系,而且存在一定数量的秦汉分化字... 文字分化与汉字发展的整个过程相伴随。本文对正篆―重文中应用至今的秦汉分化字逐字调查,通过字形演进脉络的梳理和文献用例的分析,说明《说文》正篆―重文之间不仅存在着异体字、假借字和同义换读关系,而且存在一定数量的秦汉分化字。文章讨论了正篆―重文的字形分化方式和二者之间的字词对应关系,进而揭示正篆―重文秦汉分化字的基本特性,以期加深对文字分化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篆 重文 分化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差异与思想分歧——《韩非子》与《孔子家语》“重文”现象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玲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8-148,共11页
今本《孔子家语》和《韩非子》中有五组“重文”,其中有三组“重文”文本差异显著,相似度很低,这种显著不同恰好与二书的思想分歧一致:具有明显儒家色彩的文辞,《韩非子》中均无;具有明显法家色彩的文辞,《孔子家语》中均无。另有两组... 今本《孔子家语》和《韩非子》中有五组“重文”,其中有三组“重文”文本差异显著,相似度很低,这种显著不同恰好与二书的思想分歧一致:具有明显儒家色彩的文辞,《韩非子》中均无;具有明显法家色彩的文辞,《孔子家语》中均无。另有两组“重文”文本差异极小,相似度很高,其所表现的思想恰为儒法两家所共持。造成《韩非子》与《孔子家语》“重文”的原因是它们使用了相同的源文献。这批文献由韩非的老师荀子收集、整理,后辗转流传至汉,成为《韩非子》《孔子家语》《说苑》等典籍共同的素材。《韩非子》寓言有一部分是通过改编历史故事而成,其改编的一般方法就是把所用历史文献中与法家思想不合的内容删除,增加符合法家思想的细节,同时有意增强其故事性,通过一些细节说明它们与历史文献本貌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孔子家语》 重文 寓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筠“分别文”、“累增字”及“重文递加字”浅议 被引量:1
6
作者 孙风华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5-59,共5页
《说文释例》论述了“分别文”、“累增字”的本质区别。既强调递增形符能使表义更精细、准确、直观,又批评了“随文生义”;既重视探求初文,又尊重使用递增字的语言实际。王筠此说较全面、深刻地认识了递增字。
关键词 重文 王筠 表义 《说释例》 语言实际 形符 准确 浅议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文解字》非重文中古文说解的一些疑问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思贤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3期202-204,共3页
《说文解字》关于古文论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重文列于其后并进行解说,一种是非重文中的有关古文说解。后者从侧面反映出一些古文信息,是字头和重文之间的关系纽带。联系重文对其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 解字 重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中医古文献中的重文符号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怀之 《国医论坛》 2005年第3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中医古 重文符号 约定俗成 “-” “=” “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文》重文亦声字考察——兼论亦声字的构成方式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作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66-69,共4页
"亦声字"是汉字体系中具有重要认识价值的结构类型之一。亦声字概念肇端于《说文》,但《说文》未能对小篆体系的亦声字进行穷尽性的标注说明。以《说文》所录"重文"为考察对象,认定"重文"中的亦声字54个... "亦声字"是汉字体系中具有重要认识价值的结构类型之一。亦声字概念肇端于《说文》,但《说文》未能对小篆体系的亦声字进行穷尽性的标注说明。以《说文》所录"重文"为考察对象,认定"重文"中的亦声字54个,归纳《说文》亦声字的构成方式:静态分析可得两种,即加注偏旁和改换偏旁;动态分析可概括为一种,即加注形旁;具体包括:独体字加注形符、会意字加注形符、形声字加注形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字 重文 亦声字 构成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本《玉篇》残卷重文与宋本之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申睿 《黄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43-46,共4页
《玉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楷书为主体的古代字典。通过对原本《玉篇》残卷重文与宋本《玉篇》的字形比较,可以分析总结两种版本之间重文的异同及类别,探究两种版本在重文数量、形式、注释方面的区别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 重文 字形 异同 类别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魏晋南北朝石刻数据库》的《说文》重文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平 《中国文字研究》 2009年第1期121-126,共6页
魏晋南北朝石刻用字贮存了习惯上所说的中古之际历史汉字形音义系统发展演变的丰富信息。将《说文》重文与魏晋南北朝石刻用字进行系统对照,是国内外该研究领域还没有开展的工作。由于受研究方法和材料的限制,研究者往往无法做到数据收... 魏晋南北朝石刻用字贮存了习惯上所说的中古之际历史汉字形音义系统发展演变的丰富信息。将《说文》重文与魏晋南北朝石刻用字进行系统对照,是国内外该研究领域还没有开展的工作。由于受研究方法和材料的限制,研究者往往无法做到数据收集的穷尽性和研究层面的系统性。利用语料库整合社会用字资源,并借助语料库检索统计等功能,开展古文字到今文字、传世字书贮存文字与社会实物用字系统比较,也就是打破时间空间本位,建立文字学科本位,进行"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调查对比研究,既是中古社会用字字体类型这一研究对象的基本规定,同时也是今天开展中古汉字发展研究的基本趋势。以下通过对《说文》重文在魏晋南北朝石刻中贮存情况的调查,旨在了解《说文》重文在中古时期的发展变化轨迹以及在实物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石刻 《说重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本《玉篇》残卷重文初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申睿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87-89,122,共4页
《玉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楷书为主体的古代字典,并几经修订,流传至今。原本《玉篇》大部分已经亡佚,所剩的只有残卷。在原本《玉篇》残卷中,重文数量不少。从字形上看,可以将原本《玉篇》残卷重文之间的关系划分成三类:异体关系、... 《玉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楷书为主体的古代字典,并几经修订,流传至今。原本《玉篇》大部分已经亡佚,所剩的只有残卷。在原本《玉篇》残卷中,重文数量不少。从字形上看,可以将原本《玉篇》残卷重文之间的关系划分成三类:异体关系、假借关系、同义换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篇》 原本《玉篇》 重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文解字》巾部字重文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康盛楠 《襄樊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62-65,共4页
许慎把各种不同写法的古文、籀文、或体等字体附在正篆下称之为重文,重文大多数但不完全是异体字,主要来源是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和奇字等,重文研究对汉字构型学和字用学具有重要意义。巾部的重文由两个古文和六个或体构成,且都是异... 许慎把各种不同写法的古文、籀文、或体等字体附在正篆下称之为重文,重文大多数但不完全是异体字,主要来源是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和奇字等,重文研究对汉字构型学和字用学具有重要意义。巾部的重文由两个古文和六个或体构成,且都是异体字。文章通过对《说文解字》中巾部字重文的产生规律、形体来源及其研究意义的探析发现,巾部字重文产生规律主要是更换声符或形符,主要产生于古文和或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解字》 重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本玉篇残卷·言部》重文引《说文解字》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申睿 《黄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70-74,共5页
《说文解字》与《原本玉篇残卷》中都出现了重文这一重要的语言现象。以《原本玉篇残卷·言部》为例,分析总结《原本玉篇残卷》重文在征引《说文解字》字形上的类别、特点及发展。
关键词 重文 解字 原本玉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三》重文中的非异体现象刍议
15
作者 夏能权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181-187,共7页
宋濂跋本王仁啕《刊谬补缺切韵》(以下简称《王三》)收录了1600余组重文,这些重文是以记词功能相同为标准而录入《王三》的,并非全是异体字。从构形和功能两个层面对《王三》重文材料进行定性分析,发现除异体字外,还包含假借字、... 宋濂跋本王仁啕《刊谬补缺切韵》(以下简称《王三》)收录了1600余组重文,这些重文是以记词功能相同为标准而录入《王三》的,并非全是异体字。从构形和功能两个层面对《王三》重文材料进行定性分析,发现除异体字外,还包含假借字、同源字、古今字、同义替换字等,这些重文与异体字有着本质区别。厘清《王三》中的这些非异体现象,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认识《王三》重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三》 重文 异体字 假借字 同源字 古今字 同义替换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说文》重文看汉字字际关系的研究
16
作者 张晓明 李薇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87-90,共4页
《说文》正字与所附重文的字际关系不是简单的异体字关系,还有同源字、同义字、同音字等情况。这种复杂的字际关系一直存在于后代的字书中,使得汉字收录的原则不够明晰。汉字字际关系的研究与确定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对于汉字构... 《说文》正字与所附重文的字际关系不是简单的异体字关系,还有同源字、同义字、同音字等情况。这种复杂的字际关系一直存在于后代的字书中,使得汉字收录的原则不够明晰。汉字字际关系的研究与确定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对于汉字构形理据与记词功能的考察,二是对于书写风格与体式的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重文 字际关系 字书 字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斧本《唐韵》残卷重文研究
17
作者 李帅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11期36-38,共3页
对蒋斧本《唐韵》残卷的体例和内涵进行研究,发现其在注文中出现的重文是以记词功能相同作为收录标准的,而记词功能相同的字,并不一定都是今天所说的异体字,其中还包括同音借用字、同源通用字、古今字等。
关键词 唐韵 重文 同音借用字 同源通用字 古今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文》《玉篇》目部重文比较研究
18
作者 尹戴忠 尹伊达 郭英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1期15-19,共5页
《说文》目部重文9个,《玉篇》目部重文44个。《说文》目部大部分重文在《玉篇》中继续沿用,这体现了汉字的继承性。同时,重文又是发展变化的,《说文》目部中有些重文,发展至《玉篇》则不再是重文。少数重文取代正体,一直沿用至今。与... 《说文》目部重文9个,《玉篇》目部重文44个。《说文》目部大部分重文在《玉篇》中继续沿用,这体现了汉字的继承性。同时,重文又是发展变化的,《说文》目部中有些重文,发展至《玉篇》则不再是重文。少数重文取代正体,一直沿用至今。与《说文》比较,《玉篇》重文数量更多,重文术语更丰富,重文类型更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 《玉篇》 目部重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筠的异部重文同部重文研究
19
作者 鲁一帆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75-78,共4页
王筠是清代著名的《说文》学家,其《说文释例》对《说文》异部、同部重文的研究,历来学者均推崇备至。其实王筠所论异部重文和同部重文,瑕瑜互见,究其原因,是囿于当时缺乏科学的语言文字学理论,所以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些问题。正... 王筠是清代著名的《说文》学家,其《说文释例》对《说文》异部、同部重文的研究,历来学者均推崇备至。其实王筠所论异部重文和同部重文,瑕瑜互见,究其原因,是囿于当时缺乏科学的语言文字学理论,所以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些问题。正确评价王筠的重文研究,在汉字学与《说文》学史的研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筠 重文 异体字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文词与《悲回风》作者关系论略
20
作者 马立军 《中国韵文学刊》 2007年第3期23-27,共5页
重文词的运用,在屈赋其它二十四篇里并不明显;但在《悲回风》一文中却特别突出,疑非屈原所作。宋玉《九辩》及《高唐赋》中有类似《悲回风》之情形,而在刘向《九叹》之前的拟楚辞类作品里没有此种形态。《悲回风》存在明显的错简,"... 重文词的运用,在屈赋其它二十四篇里并不明显;但在《悲回风》一文中却特别突出,疑非屈原所作。宋玉《九辩》及《高唐赋》中有类似《悲回风》之情形,而在刘向《九叹》之前的拟楚辞类作品里没有此种形态。《悲回风》存在明显的错简,"惟佳人之永都兮"之后的文字历来颇遭学者质疑。综合各种迹象,《悲回风》应系宋玉作品与屈原残缺的《悲回风》所拼接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回风》 重文 《九辩》 联绵词 宋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