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7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光谱技术的建窑宋代黑釉瓷物化组成及制备工艺研究
1
作者 王甜 杨少雄 +7 位作者 夏森伟 王芬 王莹 孙建兴 孙莉 李强 罗宏杰 朱建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8-455,共8页
建窑,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是宋时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之一。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历经宋、元、明、清代,烧瓷历史近千年。建窑黑釉瓷品种丰富,釉色多变,主要为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色居多。建窑黑釉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建窑,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是宋时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之一。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历经宋、元、明、清代,烧瓷历史近千年。建窑黑釉瓷品种丰富,釉色多变,主要为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色居多。建窑黑釉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亚洲陶瓷历史,尤其是日本陶瓷。对于建窑黑釉瓷的科学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致力于分析建盏胎釉的化学组成、微观结构,揭示建窑釉瓷的成瓷机理及制备工艺。然而,作为建窑黑釉瓷的代表品种,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三者的原料组成、制备工艺及呈色机理的异同仍然不明晰。因此,采用超景深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μ-RS)、X射线衍射仪(XRD)和分光光度计等多种光谱技术,通过对建窑大路后门和芦花坪窑址出土的宋代黑釉、兔毫釉以及柿红釉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物相组成以及釉外观呈色进行比较研究,解析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在原料组成、烧成工艺及呈色机理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黑釉、兔毫与柿红釉瓷胎中大部分主量元素含量无明显差异。三者着色元素均为Fe_(2)O_(3),黑釉与兔毫釉的Fe_(2)O_(3)含量接近(6.0~7.0 wt%),而柿红釉铁含量最高(~10.5 wt%)。较高的Fe_(2)O_(3)含量使得柿红釉面呈现红棕色。在所有样品的断面釉中、兔毫釉表面的毫纹中以及柿红釉面均发现有微米级枝状亚稳相ε-Fe_(2)O_(3)晶体。且ε-Fe_(2)O_(3)晶体的分布与兔毫釉面毫纹分布及柿红整体釉色一致。同时,在兔毫毫纹中及柿红釉面均发现赤铁矿晶体(α-Fe_(2)O_(3))。由此可知,棕色兔毫与柿红釉呈色均来自于ε-Fe_(2)O_(3)与赤铁矿的共同着色。此外,在釉中发现石英、锆英石、铁板钛矿及金红石晶体。而三者胎的化学元素组成相似,物相主要为石英、方石英与莫来石,部分样品中发现少量赤铁矿。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μ-RS)、X射线衍射仪(XRD)、分光光度计等多种光谱技术结合超景深光学显微镜(OM),能够高效精准解析建窑黑釉瓷的微观结构与物相组成,为揭示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的原料及制备工艺异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类似古瓷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窑 釉瓷 XRF XRD 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岭土与瓷石比例对仿宋米黄釉瓷坯体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董文婕 包启富 +1 位作者 董伟霞 李伟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1,共7页
宋代米黄釉瓷色泽如米,雅致耐看,但珍藏品较少,仿制宋代米黄釉瓷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采用古代典型二元配方高岭土/瓷石仿制了米黄釉瓷,采用色度仪(CIE L^(*)a^(*)b^(*))、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光分... 宋代米黄釉瓷色泽如米,雅致耐看,但珍藏品较少,仿制宋代米黄釉瓷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采用古代典型二元配方高岭土/瓷石仿制了米黄釉瓷,采用色度仪(CIE L^(*)a^(*)b^(*))、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等测试手段考察了不同高岭土与瓷石比例对仿宋米黄釉瓷样品的色饱和度值、微观结构和吸光度等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岭土/瓷石含量增加,样品的吸水率逐渐减小和抗折强度逐渐增加;当高岭土与瓷石质量比为70∶30时,所制备仿米黄釉瓷坯体样品的吸水率为8.39%,抗折强度为50.54 MPa,色饱和度L^(*)、a^(*)、b^(*)值分别为97.66、-51.56和37.3。实验所仿制的坯体样品中含有较多气孔,胎质较疏松,使坯体呈现较大吸水率,但析出大量莫来石晶相赋予了坯体样品良好的机械性能。所仿制的米黄釉瓷片与宋代典型米黄釉瓷片均在445~470 nm之间有较弱吸收,均呈现黄色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米黄釉瓷 坯体 高岭土/瓷石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产时代的“看见”与“反思”——《景德镇颜色釉瓷发展史》读后感
3
作者 朱明清 《陶瓷研究》 2024年第4期5-9,共5页
在景德镇积极推进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景德镇颜色釉瓷发展史》乃立足于“史”之站位,从颜色釉瓷的角度对景德镇瓷业成就展开了一次较为系统性的建构。考察该书认识突破,从瓷器专题通史类著述的定位,到融摄古今的... 在景德镇积极推进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景德镇颜色釉瓷发展史》乃立足于“史”之站位,从颜色釉瓷的角度对景德镇瓷业成就展开了一次较为系统性的建构。考察该书认识突破,从瓷器专题通史类著述的定位,到融摄古今的历史开拓格局,以及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来发掘史事和激活田野的探索,毋疑为这部颜色釉瓷的新“史”书写注入了遗产时代的深刻观察,既有助于宏观认识和深化理解景德镇的瓷业文明,也是从景德镇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振兴的重要思想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颜色釉瓷发展史》 景德镇 颜色釉瓷 遗产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珠为链,集腋成裘——评《景德镇颜色釉瓷发展史》
4
作者 王莹莹 《陶瓷研究》 2024年第5期104-106,共3页
景德镇陶瓷大学陈宁、钟粲宇、龙洲撰写的《景德镇颜色釉瓷发展史》以景德镇官窑的发展为主线,历数历代享有盛誉的颜色釉瓷,并配以六百多幅精美的插图,视觉印象强烈。该书在叙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时有创见。书中还不惜篇幅,详细介... 景德镇陶瓷大学陈宁、钟粲宇、龙洲撰写的《景德镇颜色釉瓷发展史》以景德镇官窑的发展为主线,历数历代享有盛誉的颜色釉瓷,并配以六百多幅精美的插图,视觉印象强烈。该书在叙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时有创见。书中还不惜篇幅,详细介绍了一批有突出成就的艺人和督陶官,并适时引述古人赞美景德镇颜色釉瓷的诗文,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颜色釉瓷发展史》 颜色釉 官窑 工匠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釉色幻化历程中,解析技术、艺术、文化的融合发展——评《景德镇颜色釉瓷发展史》
5
作者 曾宝宝 刘雨婷 《陶瓷研究》 2024年第5期100-103,106,共5页
《景德镇颜色釉瓷发展史》由三位青年学者合著,出版于2023年11月,是近年来研究景德镇颜色釉瓷的又一力作。本文就该书的成书背景、正文的内容体例进行介绍,认为该书细述了景德镇颜色釉瓷的发展历程,在颜色釉瓷技术、艺术、文化等研究领... 《景德镇颜色釉瓷发展史》由三位青年学者合著,出版于2023年11月,是近年来研究景德镇颜色釉瓷的又一力作。本文就该书的成书背景、正文的内容体例进行介绍,认为该书细述了景德镇颜色釉瓷的发展历程,在颜色釉瓷技术、艺术、文化等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希望通过对该书的推介,提升学界对景德镇颜色釉瓷研究的关注度,从而推动景德镇颜色釉瓷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颜色釉瓷发展史》 颜色釉瓷 技术演变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CT技术在钧釉瓷微观结构中的应用
6
作者 王远旭 康葆强 +3 位作者 李合 吴军明 刘轶群 陈伟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1-289,共9页
X射线显微镜(显微CT)是一种非破坏性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采用显微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金元时期的钧釉瓷内部气泡和孔隙进行三维可视化和定量分析,得到了三维可视化分布图像与定量数据。研究发现,金元时期钧釉瓷釉层气泡尺寸相差大... X射线显微镜(显微CT)是一种非破坏性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采用显微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金元时期的钧釉瓷内部气泡和孔隙进行三维可视化和定量分析,得到了三维可视化分布图像与定量数据。研究发现,金元时期钧釉瓷釉层气泡尺寸相差大,且分布离散。其中,大于100μm的气泡主要分布在釉层中层;小于100μm的气泡分布在釉层表层,通过结合岩相分析与化学组成分析发现,该特征的形成与釉的高温黏度、烧成温度等因素有关。研究采用了显微CT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其是一种无损分析古陶瓷气泡与孔隙特征及工艺的新方法,该研究验证了显微CT在古陶瓷微观结构研究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古陶瓷制作工艺的科学分析、鉴定、保护和修复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CT 三维重建 无损检测 釉瓷 气泡 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青釉瓷片的释光测年方法研究
7
作者 杨宏宇 赵晖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1,共9页
文物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科学定年是文物研究的关键,释光测年技术是陶瓷类文物定年的重要手段。目前,陶瓷类文物释光定年较成熟的方法包括常规热释光法和热释光前剂量法,而使用光释光技术对陶瓷类文物定年鲜有报道。本文使用了常规热释光... 文物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科学定年是文物研究的关键,释光测年技术是陶瓷类文物定年的重要手段。目前,陶瓷类文物释光定年较成熟的方法包括常规热释光法和热释光前剂量法,而使用光释光技术对陶瓷类文物定年鲜有报道。本文使用了常规热释光法、热释光前剂量法和光释光单片再生法(Single-aliquot Regenerativedose,SAR)对上海青龙镇遗址出土的一件青釉瓷片进行了测年。结果表明:使用常规热释光法测年时,其热释光信号在300~450℃几乎为零,无法准确计算等效剂量。采用热释光前剂量法的测年结果为(1.16±0.05) ka,说明该瓷器烧造于唐-五代;采用光释光SAR法的测年结果为(1.35±0.05) ka,烧造于唐代。本研究表明,光释光技术可用于瓷器文物定年,且对于本文中的青釉瓷片样品而言,热释光前剂量法和光释光SAR法的测年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釉瓷 测年 常规热释光法 热释光前剂量法 光释光法
原文传递
元代社会文化与卵白釉瓷装饰艺术设计间的关联性分析
8
作者 谢冬昔 《陶瓷》 CAS 2024年第4期25-27,共3页
在我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中,每个历史时期的瓷器发展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及时代特色,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同时,也有创新突破。在璀灿的陶瓷艺术中,卵白釉瓷制作精美,釉色高雅,是元代一种特殊的瓷器品种,有着独特的创新。笔者以史实材料... 在我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中,每个历史时期的瓷器发展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及时代特色,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同时,也有创新突破。在璀灿的陶瓷艺术中,卵白釉瓷制作精美,釉色高雅,是元代一种特殊的瓷器品种,有着独特的创新。笔者以史实材料为依据,通过对元代社会习俗、文化元素及多元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究,对比思考其与卵白釉瓷间的装饰艺术设计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白釉瓷 装饰设计 关联 社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建窑黑釉瓷的创新设计与市场需求
9
作者 刘金宝 《江苏陶瓷》 CAS 2024年第1期54-55,共2页
黑釉瓷器在中国古代陶艺形式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但黑釉瓷的发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因为在古代早期一直都是青白瓷器占据着市场的认可,烧制的技术也是十分成熟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随... 黑釉瓷器在中国古代陶艺形式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但黑釉瓷的发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因为在古代早期一直都是青白瓷器占据着市场的认可,烧制的技术也是十分成熟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随之发生不断的变化,黑釉瓷器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瓷器艺人通过改变其中的铁元素含量创作出黑瓷器,黑釉瓷器也开始逐渐被更多的人认可和关注,在宋朝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建窑又是宋朝烧制黑釉瓷器较成熟的窑炉,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黑釉瓷器中对于瓷器的发展起到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市场的认可和肯定激发了艺人创作的热情,建窑烧制的黑釉瓷也是显得更加成熟,为后世的黑釉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盏艺术 釉瓷 创新设计 市场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颜色釉瓷画的审美特征研析
10
作者 黄宁智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2期80-81,共2页
高温颜色釉瓷画,一种独特且富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陶瓷装饰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创新,如今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其集色彩美、肌理美、工艺美、寓意美和创新美于一身,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精髓,还展... 高温颜色釉瓷画,一种独特且富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陶瓷装饰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创新,如今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其集色彩美、肌理美、工艺美、寓意美和创新美于一身,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精髓,还展现出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和技术。通过釉料和绘画的结合,艺术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语言,突出高温颜色釉瓷画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颜色釉瓷 创新与发展 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福建德化窑及其白釉瓷塑——以厦门市博物馆馆藏为主
11
作者 刘子扬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16期12-15,共4页
文章以厦门市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为例探讨福建德化窑及其独特的白釉瓷塑艺术。德化窑,作为中国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其白釉瓷塑作品,以洁白如玉的瓷质、精致的工艺和深邃的艺术内涵而著称。文章通过分析德化窑的历... 文章以厦门市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为例探讨福建德化窑及其独特的白釉瓷塑艺术。德化窑,作为中国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其白釉瓷塑作品,以洁白如玉的瓷质、精致的工艺和深邃的艺术内涵而著称。文章通过分析德化窑的历史沿革、工艺特点和白釉瓷塑的艺术特色,凸显了其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化窑 釉瓷 厦门市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州窑的乳光釉瓷和青瓷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瑞福 陈显求 +2 位作者 陈士萍 刘菱芬 石正雄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7-35,共9页
本文有关作者踏勘了浙江省瓯江流域各个古代窑址,在缙云、丽水两地发现了能散射蓝色的乳光釉残片。经光学显微术、分析电子显微术和化学分析,证实这种釉具有液相不混溶结构,它的连续相富CaO。孤立相富SiO_2,孤立相小滴的粒度服从正态分... 本文有关作者踏勘了浙江省瓯江流域各个古代窑址,在缙云、丽水两地发现了能散射蓝色的乳光釉残片。经光学显微术、分析电子显微术和化学分析,证实这种釉具有液相不混溶结构,它的连续相富CaO。孤立相富SiO_2,孤立相小滴的粒度服从正态分布,其平均直径在0.1—0.2μm的范围。缙云乳光釉中孤立小滴表面具有许多尺寸在100—200(?)的更微小的小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瓷 乳光釉瓷 浙江 X射线荧光分析法 釉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产业与物质文化:陶瓷史研究叙事关键词——评《景德镇颜色釉瓷发展史》
13
作者 安丛 《陶瓷研究》 2024年第6期9-11,共3页
陶瓷通史专著《景德镇颜色釉瓷发展史》以景德镇颜色釉一千年以来的生产、发展为脉络,不仅基于科学史料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景德镇颜色釉瓷的历史演变,还深入探讨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与其他关联文化和艺术形式的互动关... 陶瓷通史专著《景德镇颜色釉瓷发展史》以景德镇颜色釉一千年以来的生产、发展为脉络,不仅基于科学史料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景德镇颜色釉瓷的历史演变,还深入探讨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与其他关联文化和艺术形式的互动关系。从全书研究视角的多维化和写作模式的系统性,作者紧紧围绕陶瓷叙事中的根本—“本体性”研究:从技术、产业与物质文化的角度,探讨的是景德镇颜色釉的生产发展,诠释的是陶瓷史研究多维框架的叙事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颜色釉瓷发展史》 陶瓷技术 产业空间 物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重朴实 沉稳内敛——淮南市博物馆黑釉瓷赏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继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第5期13-17,共5页
“寿州瓷黄”是陆羽在《茶经》中对寿州窑瓷器最显著特点的记载,这使得许多人对寿州窑釉色的认知至今仍停留在仅烧造黄釉瓷的狭窄层面上。事实上,作为注重釉色的寿州窑在唐代“南青北白”的格局下创造性地成功烧制黄釉瓷同时,其黑釉瓷... “寿州瓷黄”是陆羽在《茶经》中对寿州窑瓷器最显著特点的记载,这使得许多人对寿州窑釉色的认知至今仍停留在仅烧造黄釉瓷的狭窄层面上。事实上,作为注重釉色的寿州窑在唐代“南青北白”的格局下创造性地成功烧制黄釉瓷同时,其黑釉瓷、褐釉瓷、酱红釉瓷的烧制一样非常成功,且特点显著。寿州窑的黑釉瓷与黄釉瓷一样同属青瓷系列,其主要着色剂氧化铁在氧化气氛中生成黑色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釉瓷 寿州窑 淮南市博物馆 釉瓷 釉瓷 底径 剥釉 垂腹 工匠们 穿带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兔毫黑釉瓷的组成及结构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伟东 张玮 +2 位作者 鲁晓珂 郑乃章 罗宏杰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9-334,共6页
针对宋代建窑、吉州窑、耀州窑的兔毫黑釉瓷样品,采用EDXRF,SEM/EDS,XRD,热膨胀分析等手段研究了胎釉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物相及兔毫形成机理,采用多元统计方法深入探讨了建窑、吉州窑、耀州窑兔毫黑釉瓷的胎、釉化学组成特征,并比较了... 针对宋代建窑、吉州窑、耀州窑的兔毫黑釉瓷样品,采用EDXRF,SEM/EDS,XRD,热膨胀分析等手段研究了胎釉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物相及兔毫形成机理,采用多元统计方法深入探讨了建窑、吉州窑、耀州窑兔毫黑釉瓷的胎、釉化学组成特征,并比较了这3个窑口兔毫黑釉瓷的异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毫黑釉瓷 建窑 吉州窑 耀州窑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田窑出土黑釉瓷的产地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吴瑞 吴隽 +2 位作者 邓泽群 李家治 郭景坤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7-81,48,共6页
景德镇湖田窑窑址的南宋、元地层出土了类吉州窑、类建窑以及自具特色的黑釉瓷片。本文通过研究它们胎釉的化学组成,并与吉州窑和建窑黑釉瓷的胎釉化学组成进行对应分析,认为湖田窑宋、元时期也生产自己的黑釉瓷。其南宋、元堆积层出土... 景德镇湖田窑窑址的南宋、元地层出土了类吉州窑、类建窑以及自具特色的黑釉瓷片。本文通过研究它们胎釉的化学组成,并与吉州窑和建窑黑釉瓷的胎釉化学组成进行对应分析,认为湖田窑宋、元时期也生产自己的黑釉瓷。其南宋、元堆积层出土的黑釉瓷中有吉州窑和建窑的产品,为当时各窑烧制工艺相互交流的佐证。湖田窑生产的部分黑釉瓷模仿了吉州窑的选料标准,应该是学习吸收吉州窑烧造黑釉瓷工艺的结果,这类黑釉瓷可能是南宋时期生产的。而另一部分黑釉瓷使用了质量较差的瓷土作为制胎原料,可能是元代时生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田窑 吉州窑 建窑 釉瓷 产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设计和饰/釉瓷烧结对氧化锆种植全瓷冠内部和边缘适合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翠玲 高旭 +1 位作者 齐玉萍 杨丽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研究氧化锆不同设计和饰/釉瓷烧结对种植全瓷冠内部和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方法采用Cercon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作(CAD/CAM)系统制作3组黏结固位氧化锆种植全瓷冠,每组8颗(n=8)。A组(常规氧化锆烤瓷全冠组):常规边缘氧化锆基底冠+饰瓷,B... 目的研究氧化锆不同设计和饰/釉瓷烧结对种植全瓷冠内部和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方法采用Cercon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作(CAD/CAM)系统制作3组黏结固位氧化锆种植全瓷冠,每组8颗(n=8)。A组(常规氧化锆烤瓷全冠组):常规边缘氧化锆基底冠+饰瓷,B组(360°氧化锆颈环烤瓷全冠组):360°氧化锆颈环冠边缘基底冠+饰瓷,C组(全解剖式氧化锆全冠组):解剖形态氧化锆全冠+釉瓷。饰/釉瓷烧结前和烧结后采用硅橡胶分别复制氧化锆基底冠、氧化锆全瓷冠在基台就位后的内部及边缘间隙,Micro-CT扫描硅橡胶获得内部及边缘间隙图像,测量基底冠、氧化锆全瓷冠边缘垂直间隙(MG)、冠边缘水平间隙(HMD)、肩台区间隙(CA)、轴面中点间隙(AW)、轴面和面交界处间隙(AOT)。采用SPSS 17.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论饰/釉瓷烧结前还是烧结后,A组HMD均大于B组和C组(P<0.05),B、C组H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间MG、CA、AW、AO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饰/釉瓷烧结后,A组MG较烧结前明显减小(P<0.05),A组HMD、CA、AW、AOT及B、C两组各部位间隙与烧结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60°氧化锆颈环烤瓷全冠和全解剖式氧化锆全冠的边缘适合性优于常规氧化锆烤瓷全冠,饰瓷烧结对常规氧化锆烤瓷全冠垂直间隙的影响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种植全冠 适合性 饰/釉瓷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窑与吉州窑素天目釉瓷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江鹏飞 李其江 +4 位作者 吴军明 张茂林 叶正隆 熊露 吴琳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7-353,共7页
采用EDXRF,SEM,热膨胀分析等手段对建窑与吉州窑素天目釉瓷标本的胎、釉化学组成、显微结构以及物理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引入多元统计方法对样品胎、釉组成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探明了两地素天目黑釉瓷的组成及原料配方特征。同时,... 采用EDXRF,SEM,热膨胀分析等手段对建窑与吉州窑素天目釉瓷标本的胎、釉化学组成、显微结构以及物理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引入多元统计方法对样品胎、釉组成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探明了两地素天目黑釉瓷的组成及原料配方特征。同时,结合样品物理性能及显微结构测试结果,探析了两地素天目黑釉瓷的呈色机理及其异同点,并初步探明了影响其呈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天目釉瓷 化学组成 呈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临安天目窑黑釉瓷的科学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家治 陈士萍 +3 位作者 张志刚 邓泽群 周学林 姚桂芳 《陶瓷学报》 CAS 1997年第4期185-194,共10页
研究了近来在浙江临安天目山地区发现的窑址群中出土的质量很高的带有兔毫纹的黑釉盏瓷片胎、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和烧制工艺。讨论了这些黑釉瓷的命名问题,胎、釉的特点及其与建阳窑、吉州窑黑釉瓷的区别和某些瓷片中兔毫纹的形成... 研究了近来在浙江临安天目山地区发现的窑址群中出土的质量很高的带有兔毫纹的黑釉盏瓷片胎、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和烧制工艺。讨论了这些黑釉瓷的命名问题,胎、釉的特点及其与建阳窑、吉州窑黑釉瓷的区别和某些瓷片中兔毫纹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 技术 釉瓷 天目瓷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工艺技术论越窑青釉瓷兴衰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家治 邓泽群 吴瑞 《陶瓷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01-204,共4页
考古学家一般认为东汉至两晋为越窑的创始和发展时期 ,唐至北宋为鼎盛时期 ,南宋后即停烧。其产品风格虽因时而异 ,但还是一脉相承。可见越窑青釉瓷在长达近千年的烧制过程中历经创始、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全过程。越窑青釉瓷的兴衰固然... 考古学家一般认为东汉至两晋为越窑的创始和发展时期 ,唐至北宋为鼎盛时期 ,南宋后即停烧。其产品风格虽因时而异 ,但还是一脉相承。可见越窑青釉瓷在长达近千年的烧制过程中历经创始、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全过程。越窑青釉瓷的兴衰固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及其它因素有关 ,但它的工艺技术也应在它的兴衰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即是在对各地历代越窑出土的瓷片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 ,从它的工艺技术角度讨论它的兴衰。越窑青釉瓷所用的原料始终没有多大变化 ,其中Fe2 O3和TiO2 的含量都比较高 ,致使胎呈不同程度的灰白色 ,釉呈青中带黄或灰的色调。更由于釉中含有较高的CaO ,较低的K2 O和Na2 O ,遂使它只能是薄层的玻璃釉 ,无法取得莹润如玉的效果。越窑青釉瓷的烧成温度则变化较大 ,低者只有 10 5 0℃ ,而高者可达 13 10℃。在刚兴起的东汉由于所用龙窑较小 ,其长度只有10m左右 ,其烧成温度可达 13 0 0℃ ,而到了宋代 ,由于龙窑的长度已增加到 5 0m左右 ,致使他的烧成温度只保持在 110 0℃左右。这样的烧成温度对越窑青釉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技术 越窑青釉瓷 古陶瓷 科学技术 考古 陶瓷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