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9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杉木采伐迹地营造枫香林对土壤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毕光银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2,95,共6页
为了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采伐迹地更新杉木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对土壤生态功能的影响,以旌德县国有蔡家桥林场枫香林和二代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选择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的杉木采伐迹地更新的杉木二代林和枫香林,两种... 为了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采伐迹地更新杉木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对土壤生态功能的影响,以旌德县国有蔡家桥林场枫香林和二代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选择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的杉木采伐迹地更新的杉木二代林和枫香林,两种林分的林龄为18 a,分别设置3个重复样地,采集地表凋落物层和0~50 cm土壤层样品,对比分析两种林分凋落物层蓄积量和持水性能、土壤性质指标和持水能力。结果表明:枫香林凋落物层蓄积量低于杉木林,而平均最大持水率显著高于杉木林,两林分凋落物层有效拦蓄量无显著差异;与杉木林相比,枫香更新造林18 a后,土壤pH显著升高,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有效磷质量分数和交换性钾质量摩尔浓度显著提高;土壤密度有所降低,非毛管孔隙度显著提高。0~50 cm土层,枫香林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为2705、489 t/hm^(2),显著高于杉木林。杉木采伐迹地选择枫香更新造林显著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枫香 采伐迹地 土壤特性 水源涵养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伐迹地更新与疏林地补植对2年生木荷生长效应分析
2
作者 林狄显 林伟才 +3 位作者 颜志彬 林良荣 陈玲玲 毕立强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2期33-35,共3页
探讨采伐迹地更新和疏林地补植对木荷生长的影响,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恢复提供参考。对2年生木荷林分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造林密度和树种配置模式,以及不同补植密度和树种配置模式对木荷的生长具有显著影... 探讨采伐迹地更新和疏林地补植对木荷生长的影响,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恢复提供参考。对2年生木荷林分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造林密度和树种配置模式,以及不同补植密度和树种配置模式对木荷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高密度造林早期有利于树种形成种内竞争,促进高生长;低密度造林早期则有利于减少树种种内竞争,形成健壮植株;混交林、中密度造林能够促进木荷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迹地更新 疏林地补植 木荷 生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罕坝地区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造林技术
3
作者 王衔皎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1期57-58,共2页
落叶松是松科落叶松属乔木,是常用加工木材,其树皮可用于制革及印染。落叶松具备喜光喜水特性,环境适应性强,是塞罕坝地区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落叶松适合生长于土壤肥沃且湿润的区域,为保障塞罕坝地区落叶松造林效果... 落叶松是松科落叶松属乔木,是常用加工木材,其树皮可用于制革及印染。落叶松具备喜光喜水特性,环境适应性强,是塞罕坝地区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落叶松适合生长于土壤肥沃且湿润的区域,为保障塞罕坝地区落叶松造林效果,提高落叶松成活率,本文从育苗技术、苗期管理技术、造林技术3个方面展开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造林技术的应用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罕坝地区 落叶松 人工林采伐迹地 更新造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乌桕、木荷、枫香在松林预防性采伐迹地上的造林试验及成效分析
4
作者 林华英 《河南农业》 2024年第24期57-59,共3页
通过对山乌桕、木荷、枫香等3种阔叶树种在松林预防性采伐迹地上造林3年后的成效调查分析表明,3种树种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基本相同,均在96%以上,山乌桕的平均树高高于木荷、枫香,木荷和枫香的平均树高相同;山乌桕的平均地径高于木荷、枫... 通过对山乌桕、木荷、枫香等3种阔叶树种在松林预防性采伐迹地上造林3年后的成效调查分析表明,3种树种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基本相同,均在96%以上,山乌桕的平均树高高于木荷、枫香,木荷和枫香的平均树高相同;山乌桕的平均地径高于木荷、枫香,木荷和枫香的平均地径相同;山乌桕平均冠幅大于木荷、枫香,枫香的平均冠幅大于木荷。3种树种在该地块造林3年后综合表现是:山乌桕最好,枫香、木荷表现次之。因此,因地制宜地选择乡土树种造林,通过树种的合理配置,科学施肥,加快造林成效,改善林分结构,从而提高森林的抗逆性,为今后上杭县松林改造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迹地 平均地径 平均树高 平均冠幅 造林成活率 造林试验 成效分析 成效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新造林措施对桉树采伐迹地土壤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罗维聪 唐孟玲 陈玉兰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10期187-189,共3页
土壤及土壤养分、有机碳氮活性组分是反映树种结构的主要指标。目前,关于林地土壤养分及有机碳氮活性组分的研究逐渐增加。对土壤养分和有机碳氮活性组分进行研究,分析造林措施对土壤的影响,有助于确定最佳造林时间。该文探讨了更新造... 土壤及土壤养分、有机碳氮活性组分是反映树种结构的主要指标。目前,关于林地土壤养分及有机碳氮活性组分的研究逐渐增加。对土壤养分和有机碳氮活性组分进行研究,分析造林措施对土壤的影响,有助于确定最佳造林时间。该文探讨了更新造林措施对桉树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及土壤中有机碳氮活性组分的影响,旨在为桉树更新造林措施提供参考经验。研究发现,桉树林分改造会对造林地适应性产生影响,使乔木、楠木的生长速度加快,同时还会对土壤机理产生影响,使土壤可溶性碳氮含量提高,硝态氮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造林 桉树 采伐迹地 有机碳氮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采伐迹地连栽和撂荒对林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6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1 位作者 秦国宣 项文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5-71,共7页
研究湖南会同连栽第2代杉木人工纯林和撂荒对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和30~60cm土层中,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普遍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且腐殖质碳、有效磷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研究湖南会同连栽第2代杉木人工纯林和撂荒对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和30~60cm土层中,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普遍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且腐殖质碳、有效磷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磷含量在0~30cm土层中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0~30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1),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5),30~60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也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地(P<0.05),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也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但差异不显著(P>0.05)。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之间均呈较好的正相关,而且与水解氮、速效磷、腐殖质碳的相关性高于其与有机质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在林地土壤质量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可作为林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撂荒具有更好地恢复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能力,对维持杉木人工林地持续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会同 杉木人工林 采伐迹地 连栽 撂荒 土壤养分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采伐迹地早期人工重建序列梯度上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37
7
作者 包维楷 张镱锂 +2 位作者 王乾 摆万奇 郑度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0-338,共9页
采伐是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森林过去经营管理中最常见的实践。采伐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林地生物多样性的衰退和损失。目前虽然对采伐环境退化与迹地人工林恢复重建开展过许多研究 ,但对采伐迹地以及人工重建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很... 采伐是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森林过去经营管理中最常见的实践。采伐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林地生物多样性的衰退和损失。目前虽然对采伐环境退化与迹地人工林恢复重建开展过许多研究 ,但对采伐迹地以及人工重建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很少。人工重建时间序列上的植物组成变化还不清楚 ,也没有人去检测人工林早期发展阶段间多样性的差异。作者选择大渡河上游亚高山针叶林序列采伐迹地 ,调查了采伐后 8个人工造林时间序列梯度 (1年、2年、5年、7年、10年、15年、19年和 30年 )和相邻的原始林内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 ,比较分析了序列梯度上的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8个人工造林时间序列样地上共采集到种子植物 16 7种 ,其中大多数是喜光的草本植物和灌木。根据这些植物的重要值在该时间序列梯度上的变化 ,可基本分成具有不同适应性的 3个种组。重要值在林分郁闭前逐渐增加而后减少的植物种组成了侵入种组 ,包括 75种喜光植物 ;敏感种组包括 12种原来就存在于原始林下的耐荫植物种 ,它们的重要值在郁闭前逐渐减少而后增大 ,它们对采伐迹地环境退化敏感性强 ;忍耐种组有 2 2种 ,它们的重要值在时间序列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表明它们对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另外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采伐迹地 早期人工重建 植物多样性 亚高山针叶林 自然恢复 时间序列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42
8
作者 周莉 代力民 +1 位作者 谷会岩 于大炮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771-1775,共5页
采用对比实验 ,对不同采伐年限的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采伐年限的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很大 .林地土壤 pH值随着伐后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表层土壤在伐... 采用对比实验 ,对不同采伐年限的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采伐年限的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很大 .林地土壤 pH值随着伐后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表层土壤在伐后 5年的酸性最强 ,10~ 2 0cm层土壤在伐后 10年酸性最强 ;土壤有机质含量、全量养分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均在采伐初期 2~ 5年增加 ,随后又迅速减少 ,尤其是表层土壤变化更为明显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CEC)及交换性Ca、Mg也都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 .因此 ,森林采伐后应及时人工造林、更新进行植被恢复 ,可将养分固定而减少和防止土壤养分的流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迹地 土壤养分 阔叶红松林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灵山落叶阔叶林采伐迹地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种群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郭泉水 王德艺 +2 位作者 冯天杰 李东义 蔡万坡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645-649,共5页
在对永久样地连续5 年定位观测的基础上,应用Shannon 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研究了雾灵山落叶阔叶林采伐前后更新苗木、草本植物和灌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群落均匀度和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林分采伐后的4 年内,迹... 在对永久样地连续5 年定位观测的基础上,应用Shannon 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研究了雾灵山落叶阔叶林采伐前后更新苗木、草本植物和灌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群落均匀度和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林分采伐后的4 年内,迹地上苗木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指数均高于伐前林分.从无到有并迅速繁衍的树种为山杨,伐前林分中有林木存在,但迹地上缺乏幼苗的树种为油松.灌木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呈增加趋势.始终处于优势的树种为锦带花和胡枝子,后期迅速繁衍的树种为山楂叶悬钩子.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指数均是在林分采伐后第3 年达到最大值,第4 年开始下降.主要草本植物种群的动态变化可归纳为8 种类型.阳性植物充分发育,阴性或耐荫植物逐渐衰退,是草本植物种群最明显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阔叶林 采伐迹地 物种多样性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沙林采伐迹地撂荒后自然恢复的植物多样性、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吴祥云 卢慧 王晓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78-982,共5页
采用样方法对辽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撂荒后1~5年内自然恢复植被组成及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采伐迹地自然恢复形成的自然植被群落共有49种植物,分属于26个科,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最为丰富。1年、2年、3年和... 采用样方法对辽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撂荒后1~5年内自然恢复植被组成及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采伐迹地自然恢复形成的自然植被群落共有49种植物,分属于26个科,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最为丰富。1年、2年、3年和5年采伐迹地植物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81、0·792、0·845和0·870,Shannon-Wiener信息统计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基本相似。5年后植被总生物量由1·351t·hm-2增加到9·745t·hm-2,撂荒2年时植被系统开始产生枯落物。随着植被恢复时间增加,死地被物生物量从恢复2年时的0·824t·hm-2增加到5年时的1·403t·hm-2。与采伐前相比,撂荒使采伐迹地土壤表层(0~15cm)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各层的养分含量明显增加。撂荒具有较早归还凋落物和增加土壤养分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固沙林 采伐迹地 自然恢复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针叶林和采伐迹地中藓类生长速率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乾 吴宁 +3 位作者 罗鹏 易绍良 包维楷 石福孙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4-469,共6页
利用红油漆标记法,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壤塘林业局二林场亚高山采伐迹地和云杉(Picea)原始林中的6种藓类近一个生长季的生长速率进行了研究。结合原地同时进行的微气候观测,分析了气候因子和藓类生长速率之间的相关度。这6种藓类中,有5... 利用红油漆标记法,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壤塘林业局二林场亚高山采伐迹地和云杉(Picea)原始林中的6种藓类近一个生长季的生长速率进行了研究。结合原地同时进行的微气候观测,分析了气候因子和藓类生长速率之间的相关度。这6种藓类中,有5种在原始林和采伐迹地都出现,只有绢藓(Entodon conncinus)仅在采伐迹地出现。不同物种和不同生境条件下藓类的生长速率都不相同。塔藓(Hylocomium splendens)的茎生长速率最大,而阿萨姆曲尾藓(Dicranum assamicum)生长速率最小。生境对塔藓、阿萨姆曲尾藓和细叶羽藓(Thuidium lepidoziaceum)的生长速率影响很大,它们在林内比在采伐迹地生长快。锦丝藓(Actinothuidium hookeri)和垂枝藓(Rhytidiadelphus triquetrus)的生长速率中等并且对生境不敏感。据此可以将藓类分成生境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微气候5~7月分析显示林内比采伐迹地的辐射通量低,并且更为干燥。但是早上林内的蒸汽压亏缺(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一直比采伐迹地低。林内较低的蒸汽压亏缺和较低的辐射通量使其成为更有利于藓类的生长场所。对于那些生境类型不敏感的藓类,微地形的效应也许抵消了这种大生境的效应。藓类的生理生态特征如变水(Poikilohydry)特征等对其在严酷气候条件下的生存和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同积温一样,藓类的生长速率同样可以指示生境的适宜度,因为其生长和蒸汽压亏缺紧密相关,是温度和湿度的函数,而这两个因素对于川西亚高山地区森林人工更新时幼苗的建植极为关键。因此藓类的生长状况可以作为指示适宜植树生境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生长速率 蒸汽压亏缺 辐射 采伐迹地 云杉原始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采伐迹地早期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宿以明 王金锡 +2 位作者 史立新 侯广维 刘兴良 《四川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4-21,共8页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1]的方法,对川西米亚罗林区采伐迹地早期天然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进行了测定与研究。结果表明:川西米亚罗林区采伐迹地天然植被恢复较快,伐后第1 年植被总生物量为650.7 kg/hm 2,并以草本...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1]的方法,对川西米亚罗林区采伐迹地早期天然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进行了测定与研究。结果表明:川西米亚罗林区采伐迹地天然植被恢复较快,伐后第1 年植被总生物量为650.7 kg/hm 2,并以草本植物为主,到29 年时植被总生物量达50 210.44 kg/hm 2,此时植被以乔木树种(红桦)占优势,并在演替中起主导作用。迹地早期被总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随迹地年龄增大而增加,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基本成二次抛物线变化。文中还讨论了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力,迹地乔、灌、草生物量比的变化划分植被演替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 演替 生物量 采伐迹地 早期植被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撂荒后植被自然恢复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祥云 雷泽勇 +3 位作者 卢慧 王晓娇 孙海红 张日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3-106,共4页
采用样方法对辽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撂荒后1-5 a内自然恢复植被组成及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采伐迹地自然恢复形成的自然植被群落共有49种植物,分属于26个科,以菊科和乔本科植物最为丰富。1a采伐迹地、2a采... 采用样方法对辽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撂荒后1-5 a内自然恢复植被组成及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采伐迹地自然恢复形成的自然植被群落共有49种植物,分属于26个科,以菊科和乔本科植物最为丰富。1a采伐迹地、2a采伐迹地、3a采伐迹地和5a采伐迹地植物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81,0.792,0.845和0.870,Shannon-Weiner信息统计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和S im pson优势度指数基本相似。植被总生物量由1.351 t/hm^2增加到9.745 t/hm^2,撂荒2a时植被系统开始产生枯落物。随着植被恢复时间增加,死地被物生物量从0.824 t/hm^2增加到1.403 t/hm^2。与采伐前相比,撂荒使采伐迹地土壤表层(0-15 cm)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各层的养分含量明显增加。撂荒具有较早归还凋落物和增加土壤养分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固沙林 采伐迹地 自然恢复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茅松林采伐迹地清理及其采伐剩余物的利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孟梦 胡光辉 +4 位作者 韩明跃 闫争亮 刘云彩 槐可跃 冯志伟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9年第3期106-109,共4页
通过对思茅松林区采伐剩余物的分类、相应的清理方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充分利用其采伐剩余物资源的前提下,对遗留于迹地上的其他采伐剩余物应倡导自然腐烂法清理,减少烧除法清理。针对思茅松林采伐剩余物的利用途径,分析... 通过对思茅松林区采伐剩余物的分类、相应的清理方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充分利用其采伐剩余物资源的前提下,对遗留于迹地上的其他采伐剩余物应倡导自然腐烂法清理,减少烧除法清理。针对思茅松林采伐剩余物的利用途径,分析了思茅松林采伐剩余物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转变观念、加大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入手、以求提高其采伐剩余物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强采伐剩余物的管理等4方面提出了思茅松林采伐剩余物利用的改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茅松 采伐迹地 采伐剩余物 清理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模型BKPF模拟伊春地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反应 被引量:18
15
作者 陈雄文 王凤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13-517,共5页
用森林演替模型BKPF研究黑龙江省伊春地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上森林演替在未来 5 0年气候变化和CO2 浓度增加的反应得出 :伊春地区采伐迹地演替 5 0年后红松和硬阔叶树的数量增加 ,落叶松、山杨与白桦减少 ;林分密度略有降低 ;林... 用森林演替模型BKPF研究黑龙江省伊春地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上森林演替在未来 5 0年气候变化和CO2 浓度增加的反应得出 :伊春地区采伐迹地演替 5 0年后红松和硬阔叶树的数量增加 ,落叶松、山杨与白桦减少 ;林分密度略有降低 ;林分生产力增加约 7%~ 2 8% ;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增加 15 %~ 2 4% ;叶面积指数增加约 5 %~ 8% .气候变化有利于采伐迹地阔叶红松林恢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KPF模型 红松针阔叶混交林 采伐迹地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茅松林采伐迹地采伐剩余物的自然及接种白腐菌腐解效果对比试验 被引量:5
16
作者 冯志伟 胡光辉 +2 位作者 韩明跃 张林 槐可跃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9年第2期67-70,共4页
在普洱市思茅松林采伐迹地对其采伐剩余物进行了归堆、坑埋和铺地3种自然腐解处理及接种10种木材白腐菌腐解处理的腐解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不人为接种任何菌种),处理3个月后,其采伐剩余物腐解率最高的方法为砍枝铺地,... 在普洱市思茅松林采伐迹地对其采伐剩余物进行了归堆、坑埋和铺地3种自然腐解处理及接种10种木材白腐菌腐解处理的腐解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不人为接种任何菌种),处理3个月后,其采伐剩余物腐解率最高的方法为砍枝铺地,其采伐剩余物干物质的失重率为3.1%;而接种沙松1#、硅贝云芝、朱红密孔菌3种白腐菌腐解采伐剩余物的效果较好,接种3个月后检测其剩余物的干物质失重率达21.1%、20.3%、17.6%。两试验结果相比较,接种白腐菌可以促进思茅松林采伐迹地采伐剩余物的腐烂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茅松林采伐迹地 采伐剩余物 自然腐解 接种白腐菌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采伐迹地再造林后土壤调蓄水分功能恢复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贤均 邓云叶 段林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1-267,共7页
[目的]探讨杉木人工林采伐前、后及其采伐迹地造林后林地土壤调蓄水分功能的变化,揭示采伐地造林后,幼林对土壤蓄水功能的调节恢复作用。[方法]采用定位连续观测方法,在24年生杉木人工林伐前、伐后以及造林后1年、3年、5年、8年的样地... [目的]探讨杉木人工林采伐前、后及其采伐迹地造林后林地土壤调蓄水分功能的变化,揭示采伐地造林后,幼林对土壤蓄水功能的调节恢复作用。[方法]采用定位连续观测方法,在24年生杉木人工林伐前、伐后以及造林后1年、3年、5年、8年的样地内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室內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与伐前相比,杉木人工林采伐后1m深土壤层毛管孔隙度提高了1.70%,非毛管孔隙度下降了4.95%;伐后1 m深土壤层最大持水力、最小持水力和毛管持水力比伐前分别提高了4.02%、2.67%和5.31%,但土壤贮水力下降14.30%;0 20,20 40 cm土层的初渗速率分别下降19.81%和16.95%,稳渗速率分别下降12.97%和14.49%;造林后林分对土壤调蓄水分功能的调节作用,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8年生幼林0 20,20 40 cm土层对土壤水分的初渗调控能力恢复到采伐前的62.50%和58.83%,稳渗的调控恢复到采伐前的62.22%和48.79%;若以伐后与伐前土壤的最大持水力、最小持水力和毛管持水力的差值为100%,8年生幼林其与伐前的差异只有16.90%,17.84%和23.20%。土壤贮水力恢复到采伐前33.34%的水平。[结论]杉木人工林的采伐导致土壤调蓄水分功能减弱,采伐迹地再造林能逐步改善林地土壤调蓄水分功能,而且随着幼林林龄增加调节功能逐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土壤 蓄水功能 采伐迹地 再造林 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针叶林采伐迹地几种人工混交群落乔木层结构及动态 被引量:12
18
作者 潘开文 刘照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27-334,共8页
对四川西部暗针叶林采伐迹地几种人工混交群落乔木层结构及动态的研究结果如下:云杉的胸径DBH(是白桦的0.39倍)是青的1.5~2.0倍、川西云杉的1.1倍、四川红杉的1.4倍,其树高(h/m)(是白桦的0.77倍)... 对四川西部暗针叶林采伐迹地几种人工混交群落乔木层结构及动态的研究结果如下:云杉的胸径DBH(是白桦的0.39倍)是青的1.5~2.0倍、川西云杉的1.1倍、四川红杉的1.4倍,其树高(h/m)(是白桦的0.77倍)是青的1.4~1.6倍、川西云杉的1.1倍、四川红杉的1.2倍,其平均株净生产力(Pind/m3·a-1)(是白桦的0.08倍)是青的3.18~5.47倍、川西云杉的1.39倍、四川红杉的2.18倍.人工更新的白桦+云杉+青混交林、云杉+四川红杉混交林、云杉+青+川西云杉混交林、云杉+青+油松+华山松混交林在自然状态下,朝着以云杉为主的森林群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针叶林 采伐迹地 人工混交群落 知木层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经营方式对杉木林采伐迹地土壤C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19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多年定位观测的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湖南会同22年生杉木林采伐前,林地土壤(0~60cm)层中的C储量为160.38t·hm-2,100%皆伐后一年林地土壤(0~60cm)层中的C储量损失率为35.00%,二年后损失率为44.65%,三年后损失率为43.93%;与对...  多年定位观测的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湖南会同22年生杉木林采伐前,林地土壤(0~60cm)层中的C储量为160.38t·hm-2,100%皆伐后一年林地土壤(0~60cm)层中的C储量损失率为35.00%,二年后损失率为44.65%,三年后损失率为43.93%;与对照林林地土壤相比,50%间伐和100%皆伐后三年,林地土壤(0~60cm)层中的C储量损失率分别为16.14%和45.15%;4种不同经营方式的采伐迹地土壤(0~60cm)层中的C储量有明显的差异,大小次序为:已郁闭杉木林林地(108.20t·hm-2)>农用后撂荒地(92.68t·hm-2)>经济林栽培地(85.80t·hm-2)>自然更新采伐迹地(80.29t·hm-2).未烧地土壤(0~45cm)层中C储量为73.36t·hm-2,比火烧地高出了15.20t·hm-2,火烧后40天内林地土壤(0~45cm)层中C储量的损失率为20.7%;杉木林地土壤表层(0~15cm)的C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层次,其C储量占土壤(0~60cm)层C储量的30.04%,土壤(0~30cm)层中的C储量占53.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学 森林生态学 杉木林 经营方式 采伐迹地 土壤C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伐迹地青■和云杉两种人工群落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潘开文 刘照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7,共7页
研究了采伐迹地32a生的青(Piceawilsoni)和29a生的云杉(Piceaasperata)两种人工群落平均木地径(Db/cm)、胸径(DBH/cm)、树高(h/m)、生物量(Vind/m3)以及群落的生物... 研究了采伐迹地32a生的青(Piceawilsoni)和29a生的云杉(Piceaasperata)两种人工群落平均木地径(Db/cm)、胸径(DBH/cm)、树高(h/m)、生物量(Vind/m3)以及群落的生物量(V/m3hm-2)生长过程,探讨了两群落的生物量和两种群个体数分布规律.主要结果为:①云杉的平均带皮地径(Dbb/cm)、带皮胸径(DBHb/cm)、平均h和Vind分别为16.3、12.9、9.14、0.05908,而青的则分别为8.1、5.2、5.65、0.00571.②云杉和青群落的V/m3·hm-2分别是155.09和23.55.③云杉Db、DBH、h、和Vind生长高峰期分别在树龄10~16a、14~18a、20~24a和20a;而青的上述值生长高峰期则分别在树龄24a、18~22a、20~24a和32a.④按胸径级分布,云杉和青群落中胸径<13cm的个体的V分别占各群落总生物量(Vt)的25.51%和100%;其个体数分别占各群落总个体数的58.74%和100%.⑤按生长级分布,云杉和青群落的I、I级木的V分别占各群落Vt的90%和57.64%;其个体数分别占各群落总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迹地 青Qian 云杉 人工群落 生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