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焦锑酸分子探针测定细胞内钙离子的研究
1
作者 李芳 高淑英 李跃 《黑龙江医药》 CAS 1992年第9期7-7,共1页
钙离子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通过生化方法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在超微结构水平运用焦锑分子探针技术显示细胞内钙,国内报道较少。本文介绍运用焦锑酸酸分子探针技术对细胞内的钙离子分布进行原位定位的方法,研究各... 钙离子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通过生化方法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在超微结构水平运用焦锑分子探针技术显示细胞内钙,国内报道较少。本文介绍运用焦锑酸酸分子探针技术对细胞内的钙离子分布进行原位定位的方法,研究各种情况下钙在细胞内不同区域内的含量。材料和方法一、动物:雄性大耳白免6只,体重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内钙离子 探针测定 细胞内钙 酸分子 大耳白 超微结构 探针技术 分子探针 生化方法 人体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乌头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分子识别功能 被引量:6
2
作者 姜勇 童爱军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463-1466,共4页
以乙腈为分散剂 ,采用沉淀聚合法合成了反乌头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研究了合成反应条件对聚合物形貌的影响 ,发现聚合前主客体氢键络合物和功能单体氢键低聚体是控制微球形成及其粒径大小的关键因素。通过振荡吸附法对聚合物的结合特... 以乙腈为分散剂 ,采用沉淀聚合法合成了反乌头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研究了合成反应条件对聚合物形貌的影响 ,发现聚合前主客体氢键络合物和功能单体氢键低聚体是控制微球形成及其粒径大小的关键因素。通过振荡吸附法对聚合物的结合特性进行了评价 ,发现印迹聚合物微球对模板分子的识别选择性优于块状印迹聚合物和非印迹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腈 分散剂 沉淀聚合法 合成 反乌头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振荡吸附法 分子识别 二乙基己烯雌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多酸分子标志物法对NaClO氧化前后生物炭的性质描述 被引量:1
3
作者 常兆峰 田路萍 +4 位作者 梁妮 张朋超 周丹丹 张军 吴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89-2094,共6页
以九种多环芳烃和四种纯化合物为例探究生物炭经HNO 3氧化生成苯多酸(BPCAs)的过程,证明BPCAs方法可以对环境中炭黑或高缩合度有机质进行相对定量和定性的描述。并以纤维素(CE)和木质素(LG)为原料,在不同温度下( 0~500 ℃)制备生物炭,... 以九种多环芳烃和四种纯化合物为例探究生物炭经HNO 3氧化生成苯多酸(BPCAs)的过程,证明BPCAs方法可以对环境中炭黑或高缩合度有机质进行相对定量和定性的描述。并以纤维素(CE)和木质素(LG)为原料,在不同温度下( 0~500 ℃)制备生物炭,结合常规理化性质表征比较分析生物炭经NaClO氧化前后BPCAs信息的相关变化。结果表明,BPCAs总含量与苯六甲酸(B6CA)相对含量均随生物炭制备温度升高而增加,说明生物炭的缩合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且相同温度下木质素生物炭的缩合度高于纤维素生物炭。NaClO氧化导致生物炭1.8%~79.3%的BPCAs损失但各单体BPCA的百分含量并没有明显变化,证明NaClO氧化不会改变生物炭BPCAs的分布特征。苯五甲酸/苯六甲酸(B5CA/B6CA)和苯六甲酸/苯四甲酸(B6CA/B4CAs)作为辨析环境炭黑来源的特征值,氧化前后均指示相同的生物炭来源,表明BPCAs方法识别环境中生物炭来源具有高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多酸分子标志物 多环芳烃 化学计量学 生物炭 次氯钠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量子点及新型半胱氨酸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育珍 张博 +2 位作者 余双 白春花 秦蓓 《化学工程师》 CAS 2022年第10期80-85,100,共7页
以柠檬酸和无水乙二胺为前驱体,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碳量子点(CDs)。通过反相微乳法以CDs为荧光传感单元、L-Cys为模板分子、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功能单体、硅酸四乙酯(TEOS)为交联剂、NH_(3)·H_(2)O为引发剂,制备新型半... 以柠檬酸和无水乙二胺为前驱体,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碳量子点(CDs)。通过反相微乳法以CDs为荧光传感单元、L-Cys为模板分子、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功能单体、硅酸四乙酯(TEOS)为交联剂、NH_(3)·H_(2)O为引发剂,制备新型半胱氨酸分子印迹传感器(L-Cys@CDs@MIPs)。随后,对CDs及L-Cys@CDs@MIPs进行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CDs为高分散球形结构,其表面富含羰基、羟基和氨基等官能团,L-Cys@CDs@MIPs为表面粗糙的聚合物。通过对制备新型L-Cys@CDs@MIPs的关键因素及目标化合物对传感器猝灭效果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当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与交联剂比例为1∶3∶6时,目标化合物对新型L-Cys@CDs@MIPs的猝灭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 碳量子点 新型半胱氨酸分子印迹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S量子点表面巯基酸分子排列方式的宽带和频光谱研究
5
作者 刘晨西 吴雪娇 +4 位作者 何玉韩 郭伟 杨亨婷 刘晓琳 王朝晖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8-433,共6页
巯基酸是一种常用的量子点表面配体,对量子点的光电属性和催化活性具有重要影响.用宽带和频光谱(BBSFG)研究巯基酸分子(HS-(CH2)n-COOH,n=2,5,10)在Au膜和CdS量子点表面的排列方式.结果表明:在Au膜表面,3种自组装巯基酸单分子膜都是较... 巯基酸是一种常用的量子点表面配体,对量子点的光电属性和催化活性具有重要影响.用宽带和频光谱(BBSFG)研究巯基酸分子(HS-(CH2)n-COOH,n=2,5,10)在Au膜和CdS量子点表面的排列方式.结果表明:在Au膜表面,3种自组装巯基酸单分子膜都是较有序的排列,可以检测到与巯基和羧基相连的2个亚甲基的C-H振动和频谱峰.而在CdS量子点表面,短链的巯基丙酸和巯基己酸处于较无序的混乱包覆状态,检测不到C-H振动和频谱峰;但长链的巯基十一烷基酸在CdS量子点表面呈较有序的类似反胶束状的排列,可以检测到与羧基相连的亚甲基的C-H振动和频谱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带和频光谱 CDS量子点 排列方式 巯基酸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电场下L-茶氨酸分子的结构特征与光谱性质 被引量:2
6
作者 袁荔 施斌 +3 位作者 于建成 唐天宇 袁园 唐延林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2,共6页
L-茶氨酸(N-乙基-L-谷氨酰胺)是一类具有降压、抗氧化的非蛋白氨基酸,研究外场下它的结构和光谱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L-茶氨酸分子的性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利用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对L-茶氨酸分子进行几何构型优化,... L-茶氨酸(N-乙基-L-谷氨酰胺)是一类具有降压、抗氧化的非蛋白氨基酸,研究外场下它的结构和光谱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L-茶氨酸分子的性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利用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对L-茶氨酸分子进行几何构型优化,在此基础上计算L-茶氨酸分子在不同外电场下(0~0.0125 a.u.)的分子各键长与振动频率,得到对应的红外光谱.同时,在相同的基组下采用含时密度泛函方法(TD-DFT)计算外电场对分子的激发态、前线轨道和能隙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子结构及其紫外、红外光谱都随外电场强度发生变化.随外电场的增加,伸缩振动频率红移,弯曲振动频率蓝移;最高占据轨道的能量(E HOMO)与最低空轨道的能量(E LUMO)发生改变,前线轨道能隙先小幅增加后随电场减小,分子活性先减小后增强;紫外吸收光谱先蓝移后红移.本研究对L-茶氨酸分子的检测、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茶氨酸分子 外电场 密度泛函理论 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域BN纳米管中苯丙氨酸分子的手性转变机理 被引量:1
7
作者 祝颖 陈洪斌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1-157,共7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方法,在6-31+G(d,p)基组水平上理论研究限域BN纳米管中苯丙氨酸(Phe)分子手性对映体的转变过程.通过寻找反应过程中各过渡态和中间体的极值点基本结构,绘制BN纳米管限域条件下Phe分子手性转变路径上各反应势能...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方法,在6-31+G(d,p)基组水平上理论研究限域BN纳米管中苯丙氨酸(Phe)分子手性对映体的转变过程.通过寻找反应过程中各过渡态和中间体的极值点基本结构,绘制BN纳米管限域条件下Phe分子手性转变路径上各反应势能面.结果表明:在BN纳米管限域条件下,S-Phe@BNNT分子手性1C原子上的12H原子以羧基上的9O原子为桥梁,转移至手性1C原子的另一侧,实现了从S-Phe@BNNT到R-Phe@BNNT分子手性对映体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转变 苯丙氨酸分子 过渡态 BN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氧酸氧化能力与酸分子的内在联系
8
作者 史立 《活力》 2006年第3期114-114,共1页
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相应对而言的。一方的存在都作为另一方应对的前提。原则上所有的含氧酸都具有氧化性,然而在通常情况下,有些含氧酸并不表现出氧化性(如:H2CO3、H2SiO2、H3PO4等)。
关键词 分子 氧化性 还原性 还原剂 氧化剂 含氧氧化能力 酸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半胱氨酸分子与带电离子的低激发态特性
9
作者 鲍捷 欧仁侠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0-134,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对气相单体半胱氨酸(Cys)分子及离子的基态稳定几何构型进行优化,并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得到气相单体Cys分子和Cys2-离子的低激发态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分子...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对气相单体半胱氨酸(Cys)分子及离子的基态稳定几何构型进行优化,并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得到气相单体Cys分子和Cys2-离子的低激发态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分子捕获电子数目的增加,体系的能量逐渐增加,S1激发态与基态能量的差值ΔE明显减小,分子的荧光波长由239.35nm增至1 895.82nm,S7激发态的电子跃迁轨道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Cys)分子 离子 低激发态 轨道跃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标准治疗方案失败后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效果
10
作者 梁丹 易颖 +1 位作者 黄为福 农先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7,共6页
目的研究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MTKIs)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治疗对标准治疗方案失败的晚期实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2个标准治疗方案失败后的晚期实体瘤患者,采用了MT... 目的研究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MTKIs)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治疗对标准治疗方案失败的晚期实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2个标准治疗方案失败后的晚期实体瘤患者,采用了MTKIs联合ICIs的治疗方案,回顾性研究该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共纳入21例患者,截至2023年3月1日,整体人群ORR为38%,DCR为6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10个月,中位生存期(mOS)为15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肺炎、口腔溃疡等。结论对于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瘤患者,MTKIs和ICIs联合治疗方法可能是一种治疗选择,但需要更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证实其疗效及安全性,以及探索出最有可能从这种治疗方法中获益的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靶点小分子酪氨激酶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实体肿瘤 标准治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膜综合处理及假体置换联合大分子透明质酸注射治疗隆乳术后包膜挛缩
11
作者 朱小平 方柏荣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包膜综合处理及假体置换联合大分子透明质酸注射治疗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21年4月笔者医院收治的29例假体隆乳后包膜挛缩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1~53岁,初次假体隆乳后1~6年,平均2.3年,其中Baker... 目的:探讨包膜综合处理及假体置换联合大分子透明质酸注射治疗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21年4月笔者医院收治的29例假体隆乳后包膜挛缩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1~53岁,初次假体隆乳后1~6年,平均2.3年,其中Baker分级Ⅲ级21例,Ⅳ级8例,单侧3例,双侧26例。采用乳晕切口,完全去除乳房增厚包膜11例,包膜松解18例,均置换假体。在隆乳术后即刻或术后48 h内,每侧注入大分子透明质酸10~20 ml,用于预防包膜再次挛缩。结果:29例患者术后即刻均获得满意外形,随访1~5年,乳房外形保持良好,柔软度好,无乳房疼痛、硬块和乳头感觉缺失,Baker分级Ⅰ级22例,Ⅱ级7例,无假体破裂、乳房下垂及上移等并发症。结论:包膜综合处理及假体置换联合大分子透明质酸注射治疗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疗效好,且能有效降低乳房包膜再次挛缩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透明质 隆乳 包膜挛缩 假体置换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下单个甘氨酸分子在Cu(111)表面的操纵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学应 赵汝光 +1 位作者 盖峥 杨威生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1304-1310,共7页
先用低能电子衍射(LEED)证明了甘氨酸(NH2CH2COOH)能在室温下在Cu单晶表面产生比较稳定的吸附,然后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进一步研究了其吸附情况,看到单个甘氨酸分子在Cu(111)面上吸附稳定并至... 先用低能电子衍射(LEED)证明了甘氨酸(NH2CH2COOH)能在室温下在Cu单晶表面产生比较稳定的吸附,然后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进一步研究了其吸附情况,看到单个甘氨酸分子在Cu(111)面上吸附稳定并至少有三种吸附状态.分子操纵研究结果表明,甘氨酸分子是被针尖“推着”移动的,它在Cu(111)面有固定的吸附位,并且移动时其吸附状态可以不变.研究结果表明,甘氨酸适合做室温下小分子的可控操纵研究,并且也说明室温下小分子的可控操纵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铜衬底 甘氨酸分子 分子可控操纵
原文传递
醛酸高分子鞣剂的合成及其鞣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金勇 魏德卿 宋威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44-47,共4页
以丁烯醛为共聚单体 ,与丙烯酸通过水溶液共聚法合成了分子链上同时含醛、酸功能基团的高分子鞣剂—醛酸高分子鞣剂 (PAC) ,采用DSC、13 C—NMR及IR等方法确证了它的结构 ,并对其鞣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醛酸高分子鞣剂 (PAC)具... 以丁烯醛为共聚单体 ,与丙烯酸通过水溶液共聚法合成了分子链上同时含醛、酸功能基团的高分子鞣剂—醛酸高分子鞣剂 (PAC) ,采用DSC、13 C—NMR及IR等方法确证了它的结构 ,并对其鞣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醛酸高分子鞣剂 (PAC)具有较好的鞣性 ,5 %的PAC可使浸酸皮的收缩温度上升 1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鞣剂 合威 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量及寡聚玻璃酸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学平 凌沛学 张天民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48-150,共3页
低分子量及寡聚玻璃酸具有与玻璃酸不同甚至相反的生物活性 ,可采用化学降解法。
关键词 分子量玻璃 寡聚糖 降解 制备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抑菌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盖红辉 车文实 +5 位作者 蔺彬彬 朱明霞 杨北平 刘宇飞 郭双林 马荣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3期11691-11692,11720,共3页
[目的]合成杂多酸甘氨酸超分子化合物,在进行表征的基础上探讨其抑菌活性。[方法]以Keggin结构杂多酸作为母体,将甘氨酸作为外界阳离子引入杂多化合物当中,合成了杂多酸氨基酸超分子化合物,同时研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 [目的]合成杂多酸甘氨酸超分子化合物,在进行表征的基础上探讨其抑菌活性。[方法]以Keggin结构杂多酸作为母体,将甘氨酸作为外界阳离子引入杂多化合物当中,合成了杂多酸氨基酸超分子化合物,同时研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采用液相和固相的方法成功合成杂多酸超分子化合物(HGly)4FeW11Cr。该超分子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明显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该研究为拓宽多酸化学的应用和开发新型抑菌剂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化合物 甘氨 抑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双钒帽Kiggin结构的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冯秀玲 梁春华 胡扬剑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9-784,共6页
通过水热合成方法合成了一个双钒帽Keggin型多酸超分子化合物(C7H8NO2)2(C3H4N2)4[H7PV12O40(VO)2].8H2O,采用IR、单晶X-射线衍射法、TG/DTG和循环伏安法对标题化合物进行结构和性质研究。结构解析表明,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 通过水热合成方法合成了一个双钒帽Keggin型多酸超分子化合物(C7H8NO2)2(C3H4N2)4[H7PV12O40(VO)2].8H2O,采用IR、单晶X-射线衍射法、TG/DTG和循环伏安法对标题化合物进行结构和性质研究。结构解析表明,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15597(3)nm,b=1.22209(3)nm,c=1.32804(2)nm.α=67.225(5)°,β=66.618(5)°,γ=75.374(6)°,V=1.576.91(6)nm3,Dc=2.204 g/cm3,Z=1,F(000)=1027,u=2.213 mm-1,S=1.073,Rint=0.0278,最终偏差因子R=0.0510和wR=0.1306。该化合物通过氢键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咪唑分子填充于氢键形成的空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化合物 晶体结构 氢键 热重分析 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肝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常青青 彭英 +1 位作者 王广基 孙建国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8期948-956,共9页
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位居第四位,死亡率高居第二位。手术治疗有自身局限性,常规化疗药物作用有限,毒副作用大,且没有明显的生存获益。分子靶向治疗能选择性地杀灭肿瘤细胞,对机体的损伤较小... 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位居第四位,死亡率高居第二位。手术治疗有自身局限性,常规化疗药物作用有限,毒副作用大,且没有明显的生存获益。分子靶向治疗能选择性地杀灭肿瘤细胞,对机体的损伤较小,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作为一类分子靶向药物,已成为当前抗肝癌研究的主流趋势之一。本文主要对已上市和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肝癌最新临床情况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分子酪氨激酶抑制剂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正交试验法选择合成氧肟酸型高分子的最佳工艺 被引量:5
18
作者 钟宏 卢红梅 张武装 《轻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1-23,共3页
用聚丙烯酰胺改性合成氧肟酸型高分子 ,其转化率主要与pH值、温度、聚丙烯酰胺的分子数量、原料物料比和反应体系中电解质浓度等因素有关 ,通过运用正交试验法确定此五个参数的最佳值 ,从而选择最佳工艺条件 。
关键词 正交试验法 合成 氧肟型高分子 转化率 赤泥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相对分子质量透明质酸的促血管生成作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彦厚 王凤山 郭学平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64-666,共3页
目的研究低相对分子质量透明质酸(LMWHA)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模型,观察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r)的LMWHA及不同给药剂量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Mr低于10×103的LMWHA对CAM血管生成的影响与溶剂对照... 目的研究低相对分子质量透明质酸(LMWHA)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模型,观察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r)的LMWHA及不同给药剂量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Mr低于10×103的LMWHA对CAM血管生成的影响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大,新生血管总数明显增多(Mr6 000,r=0.992 9;Mr6 240,r=0.994 4)。结论Mr低于10×103的LMWHA具有促进CAM血管生成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相对分子质量透明质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定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相对分子质量的3种方法比较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彦厚 王凤山 郭学平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82-184,共3页
目的比较3种测定低分子量透明质酸(LMWHA)相对分子质量(Mr)方法。方法分别采用特性黏度法、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法及多角度激光散射仪结合凝胶渗透色谱(GPC/MALLS)法测定LMWHA的Mr,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于Mr介... 目的比较3种测定低分子量透明质酸(LMWHA)相对分子质量(Mr)方法。方法分别采用特性黏度法、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法及多角度激光散射仪结合凝胶渗透色谱(GPC/MALLS)法测定LMWHA的Mr,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于Mr介于10 000~100 000范围内的LMWHA,特性黏度法测得的Mr值与GPC/MALLS法测得的Mr值基本相同,而HPGPC法由于所用标准Mr对照品结构上的差异,测得的Mr与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值差异较大。结论在一定Mr范围内,特性黏度法和GPC/MALLS法均可用于测定LMWHA的M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量透明质 相对分子质量 测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