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方剂配伍理论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亚萍 年莉 +1 位作者 李慧平 李海鹏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193-196,共4页
明代方剂配伍理论发展日渐成熟,如七情合和、君臣佐使、药性、五脏苦欲补泻等。各种配伍理论在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文中重在探讨明代方剂配伍理论发展成就及特点。
关键词 明代 方剂 配伍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配伍理论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位亚丽 王志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5期509-511,共3页
中药配伍指中药的配合使用,中药配伍理论体系包括:七情和合、配伍宜忌、君臣佐使以及中药配伍的现代药理学、药效学、毒理学等的现代科学研究。
关键词 中药配伍理论 七情和合 宜忌 君臣佐使 现代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味配伍理论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程昭寰 王永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5-5,13,共2页
关键词 气味配伍理论 方法学 方剂 临床研究 中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方剂配伍理论初探 被引量:7
4
作者 朱建平 袁冰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261-263,共3页
明代方剂配伍理论主要包括君臣佐使、五脏苦欲补泻、标本配伍等原则 ,这些原则是在继承前代方剂配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同时又具有特色。
关键词 明代 方剂 配伍理论 医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吴鞠通气味配伍理论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程昭寰 王永炎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5-246,共2页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有志采撷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体,名曰温病条辨".<温病条辨>问世之后,后世医家谓其为总结叶、薛诸家温病学说的集大成者.该书既倡寒温水火辨,又立清热养阴大法...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有志采撷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体,名曰温病条辨".<温病条辨>问世之后,后世医家谓其为总结叶、薛诸家温病学说的集大成者.该书既倡寒温水火辨,又立清热养阴大法,尤其强化三焦辨证,并于方剂下注明五味组方之规律,如白虎加桂枝汤下注明:"辛凉苦甘复辛温法",四气与五味组方之规亦彰然于书,释方时亦常从气味配伍理论加以详细说明.本文就吴鞠通气味配伍理论及实践意义,试论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鞠通 气味配伍理论 《温病条辨》 温病学说 三焦辨证 中药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方相反相成的配伍理论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尚华 朱向东 《西部中医药》 2015年第8期3-5,共3页
从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升降相因、散收相合、刚柔相济、阴阳同补等方面就药物相反相成的配伍特色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依据。
关键词 《伤寒论》 相反相成 配伍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药对的概念及其配伍理论 被引量:11
7
作者 赵聚峰 赵怀舟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6-17,共2页
关键词 药对 概念 配伍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方剂配伍理论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攀红 王倩 任杰 《四川中医》 2018年第7期57-58,共2页
方剂配伍是中医方剂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理论以君臣佐使作为首要的组方之原则并且延续至今,对后世医家影响颇大,但也存在争议。有医家把七情和合与气味配伍等也归于方剂配伍理论。然而方剂多维气味配伍理论,是值得我们去认识的,其涉及... 方剂配伍是中医方剂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理论以君臣佐使作为首要的组方之原则并且延续至今,对后世医家影响颇大,但也存在争议。有医家把七情和合与气味配伍等也归于方剂配伍理论。然而方剂多维气味配伍理论,是值得我们去认识的,其涉及君臣佐使,寒凉温热,升降浮沉,七情和合,五味配伍强调平淡,此理论符合中医学的整体思维,理论认识全面,便于指导临床,使用价值很大,值得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剂 配伍理论 多维气味
原文传递
方剂学剂型更换配伍理论再议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大鹏 齐放 +1 位作者 王蕾 李明 《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7期119-121,共3页
目的 "剂型更换"理论属方剂学配伍理论,其定义应有多方合用时采用不同剂型"配伍"并进行不断"变化"的内容,因其体现了方剂学配伍增效理论,则可形成再次增效过程。方法以方剂学"配伍"理论为依据... 目的 "剂型更换"理论属方剂学配伍理论,其定义应有多方合用时采用不同剂型"配伍"并进行不断"变化"的内容,因其体现了方剂学配伍增效理论,则可形成再次增效过程。方法以方剂学"配伍"理论为依据,说明"剂型更换"理论正确内涵。并以慢性腹泻治疗为例,证实这一理论的重要性。结果 "剂型更换"配伍理论应强调群方疗疾时多剂型配伍及变化,因其符合方剂学配伍理论,故临床研究表明多剂型组合及变化的治疗组对慢性腹泻的疗效优于单一剂型变化的对照组。结论方剂学"配伍"理论是形成增效的关键,在组方过程的方方面面灵活运用配伍理论,才能在临床治疗中不断形成多次增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剂学 配伍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程昭寰 王永炎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50-51,共2页
自从<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治有缓急,方有大小,近者奇之,远者偶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之说后,后世便约之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之制,其中君臣佐使之义显然.但后世医家对七方的价值迨无定论,而... 自从<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治有缓急,方有大小,近者奇之,远者偶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之说后,后世便约之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之制,其中君臣佐使之义显然.但后世医家对七方的价值迨无定论,而任应秋氏认为:远不如徐之才"十剂"切合实用.我们认为,七方的界定对方剂配伍的指导意义确实不大,而最切合实际又有实用价值的,莫过气味配伍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剂 气味配伍理论 中医药学 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垣试效方》方剂配伍理论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友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5-67,共3页
关键词 《东垣试效方》 方剂 配伍理论 临床用药 “药象”理论 处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方考》配伍理论应用研究
12
作者 王亚萍 年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55-57,共3页
《医方考》中有484首方剂运用君臣佐使、性味、归经、升降浮沉配伍理论加以阐释,其中64首方剂运用多种配伍理论进行论方。该文旨在统计并分析《医方考》在释方中所运用的各种方剂配伍理论,为方剂学配伍规律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 医方考 方剂 配伍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方剂配伍理论及模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立东 《中医药学刊》 2006年第12期2329-2330,共2页
关键词 中药方剂 配伍理论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孙耀贵 程佳 +1 位作者 黄美生 温伟业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4年第5期47-49,共3页
关键词 方剂 配伍理论 作用机理 药物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医药配伍理论吴茱萸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配比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媛媛 彭智祥 +5 位作者 陈超 胡燕珍 杨海燕 黄斌 虞金宝 陈乐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第13期122-128,共7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吴茱萸中去氢吴茱萸碱、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测定不同产地吴茱萸药材中有效成分含量及配比关系。方法:采用色谱柱为Dikmatech Diamonsil Plus C18(250 mm×4.6 mm,5μm);流...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吴茱萸中去氢吴茱萸碱、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测定不同产地吴茱萸药材中有效成分含量及配比关系。方法:采用色谱柱为Dikmatech Diamonsil Plus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02%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紫外检测波长为215 nm;流速1 ml/min;进样量为10μl。结果:去氢吴茱萸碱、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检测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7.66~245.20μg/ml、8.09~258.88μg/ml、2.04~65.12μg/ml、3.72~119.00μg/ml(r≥0.999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耐用性试验中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3.00%(n=6),平均回收率在92.30%~106.90%,RSD均小于3.00%(n=6),不同产地吴茱萸药材中去氢吴茱萸碱、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配比关系存在差异。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分离效果好,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可用于吴茱萸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和配比关系研究,含量配比关系的研究为其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中医药配伍理论 有效成分 含量测定 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分子图像技术研究中药复方配伍理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晓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年第3期343-346,共4页
本文介绍一种新发明的光学分子图像技术,其体外分子成像分辨率可以达到原子水平,对细胞内分辨率可以达到分子水平,并且可以用于观测活体细胞的生长、繁殖、凋亡等变化过程,可以成为在细胞水平研究药物生物活性的强有力工具。并提出用该... 本文介绍一种新发明的光学分子图像技术,其体外分子成像分辨率可以达到原子水平,对细胞内分辨率可以达到分子水平,并且可以用于观测活体细胞的生长、繁殖、凋亡等变化过程,可以成为在细胞水平研究药物生物活性的强有力工具。并提出用该相关技术结合系统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的分子作用机制,从现代生物哲学视角诠释了中药复方君臣佐使配伍的用药理论原理,为中药复方的研究指明了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图像 中药配伍理论 一个生命的定义 系统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的组方配伍理论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顺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中医药疗法 配伍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气味配伍理论对祛湿类经方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赖逸贵 胡业建 +4 位作者 孟丽琴 陈方敏 范慧婕 杨芳华 王强 《河南中医》 2020年第8期1148-1152,共5页
《黄帝内经》对"风、寒、暑、湿、燥、火"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包括淫胜(包括司天,在泉)、反胜(包括司天,在泉)、相胜、相复、主胜和客胜等8个方面,说明了在各种病理情况下,如何根据药物的气味进行方剂的配伍。每一种邪气致病... 《黄帝内经》对"风、寒、暑、湿、燥、火"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包括淫胜(包括司天,在泉)、反胜(包括司天,在泉)、相胜、相复、主胜和客胜等8个方面,说明了在各种病理情况下,如何根据药物的气味进行方剂的配伍。每一种邪气致病,都可以根据相应的气味配伍规律组方。因此,每一种邪气在8种不同的情况下,对应有8种配伍方式。《黄帝内经》治疗湿邪为患的疾病,以热性、苦味、甘味、淡味药物为主,辅以寒性、辛酸味药物。说明湿邪有寒热之分,体现了"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伤寒杂病论》中,祛湿方剂共33篇,此处之"湿"指外感湿邪和脾胃内生湿邪。分析其中代表方剂可知,《黄帝内经》中的气味配伍方法在祛湿类经方中运用广泛;《黄帝内经》中的8种气味配伍方法在祛湿类经方中并非完全独立使用,而是根据辨证论治结合使用或单独使用;祛湿类经方药物在四气选择上有寒有热,在五味选择上,多用苦味、辛味、甘味药物,其中必用苦味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味配伍理论 祛湿类经方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腧穴配伍理论新解
19
作者 马婷婷 裴培 违逸辰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第3期39-39,共1页
本文对腧穴的功效主治、腧穴配伍及辨证论治间关系进行综述,旨在揭示腧穴配伍是以腧穴特异性为前提的基本配伍规律。1、基于腧穴特异性的腧穴配伍。针灸学者们在腧穴配伍理论上虽未达成共识,但其共同点都直接或间接提到:腧穴配伍须... 本文对腧穴的功效主治、腧穴配伍及辨证论治间关系进行综述,旨在揭示腧穴配伍是以腧穴特异性为前提的基本配伍规律。1、基于腧穴特异性的腧穴配伍。针灸学者们在腧穴配伍理论上虽未达成共识,但其共同点都直接或间接提到:腧穴配伍须以腧穴的功效主治为前提。说明没有腧穴本身的功效主治就没有配伍,腧穴的功效主治是腧穴配伍的必要前提。2、基于数据挖掘的配穴机制研究。腧穴的配伍应用遵循一些共同规律。就偏头痛而言,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用穴特点,发现治疗偏头痛取穴频率最高的穴位为:风池、丝竹空、率谷、合谷、列缺。究其腧穴的功效主治,不难发现,以上穴位的主治功效均对“头痛”有特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配伍理论 数据挖掘技术 功效主治 腧穴特异性 针灸治疗 偏头痛 辨证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药性组合的配伍理论模型初探 被引量:10
20
作者 孙婧 张燕玲 +1 位作者 顾浩 王耘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3327-3330,共4页
药性是中药的特定属性,药性理论是中药配伍的重要原则,该文以性味归经共同组成的药性组合表征中药药性,多个药性组合再构成药性组合模式,把中药及药性组合模式按功效划分,将各功效作为概念进行归纳逻辑编程,得出针对不同功效的药性组合... 药性是中药的特定属性,药性理论是中药配伍的重要原则,该文以性味归经共同组成的药性组合表征中药药性,多个药性组合再构成药性组合模式,把中药及药性组合模式按功效划分,将各功效作为概念进行归纳逻辑编程,得出针对不同功效的药性组合配伍规律,通过实体语法系统构建药性组合配伍理论模型,实现由药性组合配伍向功效的自动推理过程,并对推理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其合理性及局限性,为揭示中药配伍规律及药性与功效间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药性组合 配伍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