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原住民的都市想象与文化认同——以广州“城中村”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储冬爱 《文化遗产》 CSSCI 2012年第3期141-145,共5页
乡村原住民在失地转制后被动进入都市生活,他们对都市有着异质、消费、陌生的想象。在城乡文化观念的冲突下,在疏离与尴尬之中,乡村原住民陷入文化认同的困境。对个体身份认同、本己文化认同、异己文化认同的分析可以窥见乡村原住民文... 乡村原住民在失地转制后被动进入都市生活,他们对都市有着异质、消费、陌生的想象。在城乡文化观念的冲突下,在疏离与尴尬之中,乡村原住民陷入文化认同的困境。对个体身份认同、本己文化认同、异己文化认同的分析可以窥见乡村原住民文化认同的特点,同时培养文化自觉、实现文化互动将有助于促进现代都市人形成理性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原住民 都市想象 文化认同 “城中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的都市想象——基于对重庆“棒棒”入城动机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6
2
作者 秦洁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16-21,共6页
"都市想象"是农民对作为"他者"的都市的"先入之见",着重于由城乡差异带来的对"他者"的想象。这一带有人类学意蕴的概念表明,农民工入城动机研究中社会和文化的因素与经济理性同样不可忽视。通... "都市想象"是农民对作为"他者"的都市的"先入之见",着重于由城乡差异带来的对"他者"的想象。这一带有人类学意蕴的概念表明,农民工入城动机研究中社会和文化的因素与经济理性同样不可忽视。通过考察重庆零散人力搬运从业者入城前获取都市信息的来源,分析其乡土经验和城乡差异对其都市想象图景形成的影响,回答了基于乡土生活经验的和文化观念的都市想象如何构成入城动机的问题,探讨了乡土性在农民工流动决策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理解重庆"棒棒"此类农民工群体都市融入过程中的特殊性表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想象 “棒棒” 乡土性 入城动机 农民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梦幻与感觉的密码——《褐色鸟群》的“叙述迷宫”与都市想象 被引量:5
3
作者 蔡志诚 《理论与创作》 2006年第6期91-95,共5页
关键词 叙述语调 都市想象 迷宫 密码 感觉 梦幻 小说叙事 标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文学》的都市想象:以1990年代为中心
4
作者 凤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0-77,共8页
90年代,"都市"和"都市化"不仅是以"当代性、文学性、探索性"为旨归的《上海文学》昂然前行的主线和关键词,也成为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背景。在这一过程中,刊物一方面坚持以多种形式对都市问题的讨论、... 90年代,"都市"和"都市化"不仅是以"当代性、文学性、探索性"为旨归的《上海文学》昂然前行的主线和关键词,也成为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背景。在这一过程中,刊物一方面坚持以多种形式对都市问题的讨论、描述和呈现,显示出其都市想象的图景和脉络,使得其在同类刊物中始终处在一种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则试图通过对自身的结构调整,打造出一种多元化、开放式的刊物风格,使得其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种新的局面和角色定位,进一步营建和巩固自己的"文学场",进而参与到愈加复杂的社会文化结构中。从这两点而言,九十年代的《上海文学》凭借它的都市表述以及它自身的都市生存境遇,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参与中国社会文化的整体建构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文学》 都市想象 199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国家叙事中的都市想象——近代中国的“文明”上海与“文化”北平
5
作者 胡悦晗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2-18,共7页
清末民初,"文明"意味着面向未来的运动、变化和进步;"文化"则意味着面向过去的落后、保守与封闭。1920年代以后,"文化"被赋予道德与价值层面的涵义;"文明"则蜕变为贪婪与物质享受与欲望的象征... 清末民初,"文明"意味着面向未来的运动、变化和进步;"文化"则意味着面向过去的落后、保守与封闭。1920年代以后,"文化"被赋予道德与价值层面的涵义;"文明"则蜕变为贪婪与物质享受与欲望的象征。近代上海在渐进引入西方物质文明的过程中,被自然地赋予了"文明"的城市想象;同时期的北京则因努力摆脱被视作传统与守旧形象的烙印,迈向"文明"的时代坐标而不得不隐匿在上海的阴影之下。1928年后,国民政府赋予北平以"文化"的都市想象,并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同,上海"文明"因此让位于北平"文化"。北京与上海通过将对方视作"他者"的互构,形成各自的都市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都市想象 文明 文化 上海 北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想象与文化特征
6
作者 黄昌勇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50-51,共2页
城市发展是我们这个传统农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大、最深刻的"中国经验"。同时,在以全球都市为中心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精神生产与生态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大都市的存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都市文化研究如何在内部实现更高层... 城市发展是我们这个传统农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大、最深刻的"中国经验"。同时,在以全球都市为中心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精神生产与生态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大都市的存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都市文化研究如何在内部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以及在外部实现与相关学科更广泛的交叉,为应对各种新生的和突发问题贡献创新型理论思考和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已成为推动自身实现学术转型、催生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增长点的关键所在。本组笔谈由黄昌勇、唐亚林、曾军、许建平、严明、仲富兰、刘士林等就中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生活的非正规性及其治理、世博创意与全球城市文化若干新动向、上海世博的中国元素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非遗传播与创意产业、文化城市与中国都市化进程等前沿与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想象 文化特征 城市发展方式 中国国家形象 中国经验 学术转型 创意产业 现代化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想象中的凄美叙事——论张爱玲小说的都市化写作
7
作者 王俊虎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9-73,共5页
张爱玲始终以普通市民的心态揣摩都市;用"都市摩登艺术"——电影,独特地表现都市;用虚无冷漠的灵魂影像都市市民。在特殊历史转型时期,张爱玲用自己的方式为滋养她创作的现代都市文化时代画上一个凄美冷清的句号。
关键词 张爱玲 都市想象 摩登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想象与都市社群——论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8
作者 周风琴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30-35,共6页
20世纪80年代,台湾本土意识高涨,资本主义及全球化加剧,朱天心的作品不再是之前浪漫的、无忧无虑的书写,呈现的是对过去自由、亲密的生活方式的怀旧,对后现代台北都市人际关系的批判及对未来都市生活的期盼。藉由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等概... 20世纪80年代,台湾本土意识高涨,资本主义及全球化加剧,朱天心的作品不再是之前浪漫的、无忧无虑的书写,呈现的是对过去自由、亲密的生活方式的怀旧,对后现代台北都市人际关系的批判及对未来都市生活的期盼。藉由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等概念,分析了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各个作品。一方面,朱天心通过不同的叙述者,跨越不同的族群、性别,呈现台北都市各弱势族群的惯习、都市想象以及失落感、孤离感;另一方面,作者运用第二人称、互文等写作技巧召唤读者理解都市各族群,帮助都市群体建构一个对话交流空间,表达作者对建构一个更为广泛的都市社群之家的渴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想象 惯习 都市社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早期电影中的异托邦都市想象——以《卡里加利医生的小屋》和《大都市》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周韵 《文化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238-249,共12页
本文主要以《卡里加利医生的小屋》和《大都市》为例,考察了早期电影中的异托邦都市想象,并把这一想象置于现代性语境中加以描述和解析,揭示这一想象是影片对现代都市危机批评的回应。文章首先揭示,影片利用地理空间的对照,把现代都市... 本文主要以《卡里加利医生的小屋》和《大都市》为例,考察了早期电影中的异托邦都市想象,并把这一想象置于现代性语境中加以描述和解析,揭示这一想象是影片对现代都市危机批评的回应。文章首先揭示,影片利用地理空间的对照,把现代都市呈现为一个有序和混乱、现代和原始、光明和黑暗的矛盾所在;其次指出,影片利用多重叙事和人物并置等方法,展现现代都市人深陷不可克服的认同危机;最后说明,影片对视觉感知的探索,强调电影技术在革新视觉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视觉危机。通过以上探讨,本文试图说明异托邦都市想象虽然处于文化的边缘,但是这种想象形式包含内在的激进政治锋芒,同时指出克拉考尔的电影批评包含积极的现代性洞见,对于当下的文化批评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托邦都市想象 空间矛盾 碎片认同 视觉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敦意象的女性主义书写——《伊芙琳娜:少女涉世录》中的都市想象体系探究
10
作者 杨岸青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3-167,共5页
弗朗西斯·伯尼的《伊芙琳娜:少女涉世录》常作为讲述女性成长话题的社会风俗小说受到关注,却很少被视为女性都市文本加以研究。本文拟将《伊芙琳娜》置于城市文学和女性主义交叉视阈之下,探讨女小说家如何作为话语主体通过女主人... 弗朗西斯·伯尼的《伊芙琳娜:少女涉世录》常作为讲述女性成长话题的社会风俗小说受到关注,却很少被视为女性都市文本加以研究。本文拟将《伊芙琳娜》置于城市文学和女性主义交叉视阈之下,探讨女小说家如何作为话语主体通过女主人公的伦敦奇缘批判和解构都市中的男权话语,进而建构女性主义的都市意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朗西斯·伯尼 都市想象 女性主义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游者寓言与都市想象——电影中的街道景观政治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琼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61-64,共4页
街道作为城市空间必不可少的元素,在电影中获得了多方面、立体化的呈现,本文从街道景观的政治编码角度考查电影中的街道景观及其象征性内涵,分析游荡于都市街道中漫游者的角色政治和想象性身份的建构。作为电影中的意指符号和表现手段,... 街道作为城市空间必不可少的元素,在电影中获得了多方面、立体化的呈现,本文从街道景观的政治编码角度考查电影中的街道景观及其象征性内涵,分析游荡于都市街道中漫游者的角色政治和想象性身份的建构。作为电影中的意指符号和表现手段,城市空间不仅具有地理和文化意义,更隐藏着“看却看不见的”政治性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 漫游者 都市想象 空间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西苓与小人物的老上海都市想象
12
作者 邱婕 《戏剧之家》 2015年第23期125-125,共1页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吸引着怀揣都市想象的农村劳动力,然而现实却撕毁了他们的梦。沈西苓坚持将镜头瞄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取向与浪漫主义的影像风格,揭露城市纸醉金迷的本质,展现小人物...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吸引着怀揣都市想象的农村劳动力,然而现实却撕毁了他们的梦。沈西苓坚持将镜头瞄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取向与浪漫主义的影像风格,揭露城市纸醉金迷的本质,展现小人物固守幻想的悲哀,唤起大众的觉醒与反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西苓 小人物 上海都市想象 十字街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中国的都市情结与都市想象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娟 《粤海风》 2007年第2期53-54,共2页
在中国传统社会,无论是外出经商富甲天下的商人,还是飞黄腾达的官僚,内心都潜沉着浓浓的“乡村情结”。荣归故里、光耀祖宗成为一种人生理想和归宿的选择。商人们通常带着积累的财富返回乡村,建筑体面的居所、扩建宗祠、重修家谱等。此... 在中国传统社会,无论是外出经商富甲天下的商人,还是飞黄腾达的官僚,内心都潜沉着浓浓的“乡村情结”。荣归故里、光耀祖宗成为一种人生理想和归宿的选择。商人们通常带着积累的财富返回乡村,建筑体面的居所、扩建宗祠、重修家谱等。此类的例子非常多,举乡村民居建筑来说吧,古代晋商的乔家大院、徽商云集的西递、闽西客家的振成楼,这些民居建筑规模庞大,装饰精致,传统意蕴浓厚,没有强大的财力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其建筑水平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在乡土的建筑活动中,建筑起来的不仅仅只是器物层面的建筑,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活理想和文化观念,商人们借助自身充足的财富、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传统的审美情趣把传统文化观念深深种植在中国的乡村。乡村走出的政治官僚在高居官位、春风得意之时常常不忘“衣锦还乡”、祭拜祖先,仕途挫折、厌倦官场常以“告老还乡”为名义,返回乡村安顿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乡村中国成为最具有慰藉的心灵居所。乡村隐逸一直也是文人、知识分子仕途不进的生存选择。可以说,乡村中国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完整的文化载体,是商人、官僚、士人的心灵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都市情结 中国传统社会 乡土中国 都市想象 乡村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平凹《暂坐》中的都市想象及现实主义探讨
14
作者 唐令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第1期99-101,105,共4页
《暂坐》这部小说从空间转换、人物叙事以及细节描写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了贾平凹的都市想象,隐含着作者独特的意识以及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小说在对时间、空间的描绘中体现出了贾平凹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独特位置,并从中可以窥探出中国现实... 《暂坐》这部小说从空间转换、人物叙事以及细节描写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了贾平凹的都市想象,隐含着作者独特的意识以及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小说在对时间、空间的描绘中体现出了贾平凹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独特位置,并从中可以窥探出中国现实主义的多样形态,这是研究贾平凹作品现实主义的有效通道。文章从《暂坐》这部小说入手,深入探讨贾平凹作品中的都市想象和现实主义,并对其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暂坐》 都市想象 空间叙事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汴梁秋菊有佳色 金粟初开晓更清——“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15
作者 孟庆澍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1年第4期110-112,共3页
作为七朝古都的开封.在北宋年间迎来了光辉的顶点:经济的发达与理学的兴起.市井的繁华与士大夫的尊荣,在在昭示中国社会“近世化”的进程。随着衣冠人物的南迁,开封从帝都贬入凡尘,王气黯收、韶华不再。然而,从中心退居边缘的历... 作为七朝古都的开封.在北宋年间迎来了光辉的顶点:经济的发达与理学的兴起.市井的繁华与士大夫的尊荣,在在昭示中国社会“近世化”的进程。随着衣冠人物的南迁,开封从帝都贬入凡尘,王气黯收、韶华不再。然而,从中心退居边缘的历史命运,却也使开封有机会从地方视角重新探索中原文明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开封 文化记忆 都市想象 现代化进程 汴梁 纪要 历史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黑一雄《我辈孤雏》中的上海都市想象与身份认同
16
作者 董健鑫 《北方论丛》 2025年第1期45-53,共9页
石黑一雄在小说《我辈孤雏》中通过主人公班克斯的记忆构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上海都市想象--“帝国的延伸”和“半殖民地上海”。在前者中,上海遵循西方主导的秩序,呈现出安全、繁荣、文化多元的特征;而在后者中,上海不仅因为战争变得危... 石黑一雄在小说《我辈孤雏》中通过主人公班克斯的记忆构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上海都市想象--“帝国的延伸”和“半殖民地上海”。在前者中,上海遵循西方主导的秩序,呈现出安全、繁荣、文化多元的特征;而在后者中,上海不仅因为战争变得危险,同时班克斯也发现了西方帝国对上海殖民统治的脆弱性。在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帝国的保护后,班克斯完成了从一名“帝国公民”到“帝国孤儿”的身份认同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辈孤雏》 都市想象 身份认同 帝国孤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化的中国——都市想象与都市异居者 被引量:22
17
作者 周志强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8-98,共11页
本文通过分析影像中的都市形象,探讨都市想象所激活的景观政治文化的内涵。都市总是依赖视觉美学而完成自身叙述;想象与建筑奇异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打造一个景观化的中国;与之相应,景观化的中国消除了本地体验,将人们变成"都市异居... 本文通过分析影像中的都市形象,探讨都市想象所激活的景观政治文化的内涵。都市总是依赖视觉美学而完成自身叙述;想象与建筑奇异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打造一个景观化的中国;与之相应,景观化的中国消除了本地体验,将人们变成"都市异居者",并使之日益融入消除了身份差异和生命经验的想象性图景中。景观化中国的背后是当前社会分离条件下的双重叙事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想象 景观化 中国 都市形象 政治文化 视觉美学 生命经验 叙事危机
原文传递
市民文化笼罩下的都市想象——上海小报中的“上海”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楠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4-82,共9页
上海小报的文化视境规约了它所阐释的都市迥异于其他媒体和文学作品。小报拒绝对都市作深度的文化探究和思想润色,仅仅依托市民的直观洞察、生存需要和感同身受来营造都市文化景观。小报指称名人为都市的意象符号,用流官编织都市的叙事... 上海小报的文化视境规约了它所阐释的都市迥异于其他媒体和文学作品。小报拒绝对都市作深度的文化探究和思想润色,仅仅依托市民的直观洞察、生存需要和感同身受来营造都市文化景观。小报指称名人为都市的意象符号,用流官编织都市的叙事和历史。认同市民物化的价值观,在仿效上层摩登时尚的过程中,尝试大众化现代生活方式的建构。立足市民底层的生存体验,释放不断涌动的都市欲望,以至于放纵。小报中的上海是生活在都市市井里的市民的文化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文化 都市想象 上海小报 意象符号 时尚 生活方式 都市欲望
原文传递
女性身体、现代生活方式与都市空间——论“电懋”电影的都市想象与现代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苏涛 何超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105,共5页
在20世纪50—60年代的香港电影界,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懋")及由其改组而来的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堪称一家重要而独特的制片机构。"电懋"/"国泰"以东南亚资本为后盾,由经营院线起家,后逐... 在20世纪50—60年代的香港电影界,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懋")及由其改组而来的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堪称一家重要而独特的制片机构。"电懋"/"国泰"以东南亚资本为后盾,由经营院线起家,后逐渐涉足电影制作,并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展成为一家集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为一体的垄断性跨国机构。(1)从1956年"电懋"成立到1965年改组为"国泰",在九年的时间里,"电懋"制作了众多作品,尤以充满中产阶级趣味的时装片为观众所熟知。通过对女性身体的呈现、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描绘,以及对都市空间的勾勒,“电懋”电影折射出丰富、有趣的都市想象,并以一种想象性的方式回应了现代性这一重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生活方式 女性身体 都市想象 都市空间 电影界 现代性 电影制作 中产阶级趣味
原文传递
都市想象与表意的焦虑--浅议都市题材电视剧的审美表意实践 被引量:7
20
作者 彭文祥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8-22,共5页
尽管“都市题材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生产、播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电视剧研究中,其内涵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艾略特说:“在一种新型批评中迫切需要实验,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所使用的术语进行逻辑和辩证的研究。”①在中国特色... 尽管“都市题材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生产、播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电视剧研究中,其内涵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艾略特说:“在一种新型批评中迫切需要实验,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所使用的术语进行逻辑和辩证的研究。”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现实中,通过文本的“语境化”,我们可以看到都市题材电视剧的某些新面相,并进一步看到其叙事张力的想象架构、现代性体验的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生产 都市题材 都市想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表意 实践 审美 焦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