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以写交响曲为生存方式的人——写在09’“郭祖荣交响作品音乐会”之后 |
宋瑾
|
《福建艺术》
|
2010 |
5
|
|
2
|
郭祖荣《第十七交响曲》的创作特征 |
涂致洁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3
|
交响乐发展中的“郭祖荣现象” |
梁茂春
蔡良玉
|
《福建艺术》
|
2017 |
1
|
|
4
|
郭祖荣交响曲创作评述 |
赖登明
|
《三明学院学报》
|
2010 |
3
|
|
5
|
秋天的童话——郭祖荣小提琴曲《金色的秋天》的音乐学分析 |
杨亮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6
|
撑起闽地一片天——写在郭祖荣交响音乐创作63周年 |
李吉提
|
《福建艺术》
|
2010 |
2
|
|
7
|
郭祖荣:信仰的布道者 |
檀革胜
|
《福建艺术》
|
2012 |
2
|
|
8
|
如歌一样美的金色收获——谈郭祖荣《金色的秋天》小提琴独奏曲的创作 |
吴彪
|
《绥化学院学报》
|
2006 |
1
|
|
9
|
交响的诠释与诠释的交响——读冯斗南《郭祖荣交响乐作品选诠释》 |
宋瑾
|
《福建艺术》
|
2005 |
1
|
|
10
|
郭祖荣《红梅一叶春》解析 |
赖登明
|
《三明学院学报》
|
2008 |
1
|
|
11
|
无声的惊雷——评郭祖荣的《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 |
梁茂春
|
《福建艺术》
|
2013 |
1
|
|
12
|
壮士拂剑 浩然弥哀——听郭祖荣《降D调钢琴与乐队》 |
赖登明
|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4 |
1
|
|
13
|
郭祖荣《第九交响曲》浅析 |
赖登明
|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4 |
1
|
|
14
|
管窥郭祖荣钢琴作品中福建民间音乐因素的运用 |
郑夏冰
|
《艺海》
|
2014 |
1
|
|
15
|
中国交响思维的一种建构:从感性摸索到技法自觉——试论郭祖荣作曲思维的发展 |
林忠东
吴思富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6
|
论郭祖荣单乐章交响曲的“大容量” |
涂致洁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7
|
解构 建构——郭祖荣《第八交响曲》结构思维研究 |
檀革胜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
2013 |
0 |
|
18
|
郭祖荣交响曲和声素材拓展的七个路径 |
檀革胜
|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9
|
郭祖荣的交响思维研究——以《第九交响曲》为例 |
檀革胜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1 |
0 |
|
20
|
民族情怀的诗化表达——郭祖荣艺术歌曲创作特色考述 |
陈晓卉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1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