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邵氏五针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鸿章 李彦杰 +4 位作者 秦合伟 孙英豪 赵妙银 边红恩 覃霄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1-496,共6页
目的探讨邵氏五针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住院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探讨邵氏五针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住院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2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内科治疗及语言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邵氏五针法治疗。2个疗程后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进行失语测验评分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ELISA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水平,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与对照组的72.00%相比显著升高(P<0.05);2组理解、复述、命名及自发谈话评分均显著上升(P<0.01),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0.01);观察组治疗1、2个疗程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2组血清CGRP浓度显著升高(P<0.01),血清ET-1含量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2组大脑前、中、后动脉Vm均显著加快(P<0.01),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1)。所有对象均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邵氏五针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能安全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及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CGRP水平、下调血清ET-1水平及改善脑部血流灌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氏五针法 语言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内皮素-1 脑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邵氏五针法治疗寒饮伏肺型哮病30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邵素菊 任重 +2 位作者 王培育 张君 华金双 《中医研究》 2016年第4期51-54,共4页
目的:观察邵氏五针法治疗寒饮伏肺型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饮伏肺型哮病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给予邵氏五针法[大椎、风门(双侧)、肺俞(双侧)等]治疗,1 d 1次,两组均治疗12 d... 目的:观察邵氏五针法治疗寒饮伏肺型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饮伏肺型哮病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给予邵氏五针法[大椎、风门(双侧)、肺俞(双侧)等]治疗,1 d 1次,两组均治疗12 d后判定疗效。结果:在症状、体征总分,肺功能FEV1、PEF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邵氏五针法治疗寒饮伏肺型哮病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饮伏肺型 哮病/灸疗 邵氏五针法/治疗应用 灸经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邵氏五针法”配合双侧“足三里”对慢性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中SP、VIP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胡晓京 邵素菊 +5 位作者 华金双 王培育 张君 任重 徐宁 田丽 《中医药信息》 2021年第12期26-30,共5页
目的:观察针灸“肺俞”“大椎”“风门”“足三里”对慢性哮喘模型大鼠行为体征、肺组织病理形态以及肺组织中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慢性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 目的:观察针灸“肺俞”“大椎”“风门”“足三里”对慢性哮喘模型大鼠行为体征、肺组织病理形态以及肺组织中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慢性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艾灸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雾化吸入卵蛋白致敏及激发方法制备哮喘模型,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针刺组、艾灸组大鼠均取“肺俞”(双)、“大椎”“风门”(双)、“足三里”(双)分别进行针刺和艾灸治疗,治疗后进行激发试验;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力度抓握刺激,不做其他治疗。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周。观察各组大鼠行为体征,末次治疗后摘取大鼠肺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中SP、VIP蛋白的表达。结果:空白组大鼠精神状态良好;模型组大鼠出现呛咳、喷嚏、呼吸急促,抓耳挠腮,烦躁不安等情况;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艾灸组大鼠呼吸较平稳,反应灵敏。空白组大鼠肺组织结构完整、清晰,肺间质内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局部肺泡结构紊乱,支气管管腔内及其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管腔狭窄;针刺组、艾灸组大鼠肺泡壁基本完整,支气管平滑肌轻度增厚,支气管管腔内及其周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SP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VIP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针刺组、艾灸组大鼠肺组织中SP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VIP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针灸“肺俞”“大椎”“风门”“足三里”可以通过下调肺组织中SP蛋白表达、上调肺组织中VIP蛋白表达改善肺组织炎症,这可能是“邵氏五针法”治疗哮喘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邵氏五针法 神经源性炎症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邵氏五针法”为主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TSLP、IL-33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何竹青 邵素菊 +4 位作者 黄郁晴 张聪聪 邵伯雍 秦小永 冯罡 《中医药信息》 2020年第5期82-85,共4页
目的:观察“邵氏五针法”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中TSLP、IL-33表达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探讨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邵氏五针法”为主)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0例,均每... 目的:观察“邵氏五针法”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中TSLP、IL-33表达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探讨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邵氏五针法”为主)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0例,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共2治疗个疗程。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白介素33(IL-33)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TSLP、IL-33的含量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邵氏五针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显著,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中TSLP、IL-33的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鼻炎 邵氏五针法 TSLP IL-3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邵氏五针法”对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ICAM-1、VCAM-1、ITGβ4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田丽 邵素菊 +1 位作者 胡晓京 徐宁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5-1527,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邵氏五针法"对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整合素β_(4)(ITGβ_(4))含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邵氏五针法"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SPF大鼠... 目的通过观察"邵氏五针法"对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整合素β_(4)(ITGβ_(4))含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邵氏五针法"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SPF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卵蛋白制备哮喘大鼠模型。针刺组针刺"肺俞""大椎""风门",艾灸组艾灸上述穴位。HE染色法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ICAM-1、VCAM-1、ITGβ_(4)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内ICAM-1、VCAM-1表达明显增高,ITGβ_(4)表达明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与艾灸组大鼠肺组织内ICAM-1、VCAM-1表达明显降低,ITGβ_(4)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邵氏五针法"可能是通过减少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中ICAM-1、VCAM-1蛋白,增加ITGβ_(4)蛋白表达,从而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减轻气道炎症,修复气道上皮,控制哮喘炎症反应,这可能是针刺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氏五针法 哮喘 ICAM-1 VCAM-1 ITGβ_(4)
原文传递
邵氏五针法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疗效及对语言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吴安文 朱火林 刘赛峰 《四川中医》 2022年第12期209-211,共3页
目的:观察邵氏五针法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疗效及对语言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82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进行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 目的:观察邵氏五针法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疗效及对语言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82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进行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加味芍药甘草汤诊治,观察组运用邵氏五针法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比较1个月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语言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全血黏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语言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邵氏五针法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可有效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调节血液粘稠度,改善患者语言及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 邵氏五针法 加味芍药甘草汤 语言功能
原文传递
“邵氏五针法”治疗急性发作期哮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邵素菊 权春分 +9 位作者 邵素霞 周淼 荆新建 赵欲晓 任志欣 王培育 高希言 杨洁 任重 孔丽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74-778,共5页
目的:评价"邵氏五针法"治疗哮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21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观察组采用"邵氏五针法"(肺俞、大椎、风门)加联合治疗,包括吸氧、雾化吸入、口服强地松;对... 目的:评价"邵氏五针法"治疗哮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21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观察组采用"邵氏五针法"(肺俞、大椎、风门)加联合治疗,包括吸氧、雾化吸入、口服强地松;对照组采用口服茶碱缓释片加联合治疗,均连续治疗7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喘息、咳嗽、咯痰、胸膈满闷、哮鸣音、气短临床症状体征和肺功能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测定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痊愈69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0例;对照组临床痊愈49例,显效31例,有效15例,无效0例,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肺功能FEV1、PEF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邵氏五针法"治疗哮病急性发作期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哮喘患者症状体征,改善肺功能,效果优于茶碱缓释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急性发作期 刺疗 邵氏五针法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1
8
作者 邵素菊 秦小永 +5 位作者 高希言 王树凡 王俊伏 邵素霞 李会超 任重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93-796,共4页
目的:对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进行多中心临床评价。方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105例)。观察组采用邵氏"五针法",穴取肺俞、大椎、风门等;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穴取定喘、膏肓、肺... 目的:对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进行多中心临床评价。方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105例)。观察组采用邵氏"五针法",穴取肺俞、大椎、风门等;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穴取定喘、膏肓、肺俞、太渊、脾俞等。2组均每日1次,连针6次,休息1天,共针4周。结果:观察组临床痊愈14例,显效42例,有效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6%;对照组临床痊愈8例,显效30例,有效4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5.9%。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体征、肺功能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证/灸疗 肺脾两虚/灸疗 多中心研究 @邵氏五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邵氏五针法”配合“鼻三针”治疗慢性鼻炎35例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君 邵素菊 +1 位作者 王培育 华金双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95-996,共2页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约80%的哮喘患者先患慢性鼻炎,而后才发哮喘。在门诊用“邵氏五针法”治疗哮喘时发现约95%的患者在哮喘症状缓解的同时鼻炎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于是在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运用“邵氏五针法”配合“鼻三针”治疗慢...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约80%的哮喘患者先患慢性鼻炎,而后才发哮喘。在门诊用“邵氏五针法”治疗哮喘时发现约95%的患者在哮喘症状缓解的同时鼻炎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于是在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运用“邵氏五针法”配合“鼻三针”治疗慢性鼻炎发作期患者35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鼻炎 邵氏五针法 鼻三
原文传递
“邵氏五针法”从肺论治慢性结肠炎23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权春分 邵素菊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40-840,共1页
笔者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运用"邵氏五针法"治疗慢性结肠炎23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3例均来自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住院病例,均有腹痛、腹泻、大便夹杂黏液或脓血、肛门下坠感典型临床表现,并反复发作3个... 笔者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运用"邵氏五针法"治疗慢性结肠炎23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3例均来自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住院病例,均有腹痛、腹泻、大便夹杂黏液或脓血、肛门下坠感典型临床表现,并反复发作3个月以上,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结肠炎。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结肠炎 邵氏五针法 从肺论治
原文传递
“邵氏五针法”为主治疗过敏性鼻炎 被引量:6
11
作者 邵素菊 郑洁 +2 位作者 黄华 邵伯雍 张聪聪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206-209,共4页
目的:观察"邵氏五针法"为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A,SP-A)、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D,SP-D)含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 目的:观察"邵氏五针法"为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A,SP-A)、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D,SP-D)含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实际完成28例,选用"邵氏五针法"为主治疗;对照组30例,实际完成28例,选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 d,共治疗20次。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SP-A、SP-D的含量。结果:观察组显效14例(50.0%),有效14例(50.0%);对照组显效5例(17.9%),有效23例(82.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SP-A、SP-D的含量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邵氏五针法"为主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显著,并可影响体内SP-A、SP-D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氏五针法 过敏性鼻炎 表面活性蛋白A 表面活性蛋白D 刺疗 邵经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邵氏五针法”配合加味过敏煎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田开宇 陈强 Lisa YUAN 《中医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753-754,共2页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加味过敏煎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针灸配合加味过敏煎对91例变应性鼻炎瑞士患者治疗6周,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变应性鼻炎总体症状进行VAS评分,并对治疗前后VAS评分均数比较。结...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加味过敏煎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针灸配合加味过敏煎对91例变应性鼻炎瑞士患者治疗6周,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变应性鼻炎总体症状进行VAS评分,并对治疗前后VAS评分均数比较。结果: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疗效指标n>66%。结论:针灸配合加味过敏煎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邵氏五针法 加味过敏煎 视觉模拟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邵氏五针法”为主治疗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郑洁 邵素菊 +8 位作者 王培育 秦小永 王庆波 张晓刚 任重 张君 华金双 邵伯雍 张聪聪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3-487,共5页
目的:比较"邵氏五针法"为主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5例,脱落4例)和对照组(105例,脱落4例)。观察组采用"邵氏五针法"为主治疗... 目的:比较"邵氏五针法"为主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5例,脱落4例)和对照组(105例,脱落4例)。观察组采用"邵氏五针法"为主治疗,穴取肺俞、大椎、风门、印堂、上迎香、合谷等;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穴取肺俞、中府、太渊、定喘、膻中、印堂、风门、足三里等。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第1、2、3个月随访时症状体征评分;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99/101),优于对照组的94.1%(95/101,P<0.01)。治疗1、2、3、4周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及随访各时间点,观察组症状体征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4周后比较,观察组各随访时点症状体征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第3个月随访时症状体征总分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FEV1、PEF较治疗前升高(P<0.0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邵氏五针法"为主治疗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肺功能,降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疗效优于常规取穴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 刺疗 邵氏五针法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邵氏“五针法”联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李鸿章 李彦杰 +1 位作者 孙英豪 郭义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第18期45-48,共4页
目的:观察邵氏"五针法"联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言语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观察组采用邵氏"五... 目的:观察邵氏"五针法"联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言语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观察组采用邵氏"五针法",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言语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谈话、复述、理解、命名评分及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34/40),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法联合言语训练能显著改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言语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邵氏"五针法"临床疗效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失语 中风 邵氏五针法 言语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邵氏五针法”为主对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单项症状体征疗效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洁 邵素菊 +9 位作者 王培育 秦小永 王庆波 张晓刚 任重 张树岭 张君 华金双 邵伯雍 张聪聪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287-5290,共4页
目的:观察"邵氏五针法"为主对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单项症状体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来自3个中心的21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试验组采用"邵氏五针法"为主治疗,对照组取常规穴位治... 目的:观察"邵氏五针法"为主对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单项症状体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来自3个中心的21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试验组采用"邵氏五针法"为主治疗,对照组取常规穴位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单项症状体征变化和鼻腔检查积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02%vs 94.06%,P<0.01)。治疗后第1、2、3、4周,除治疗后第1周对照组哮鸣音积分外,两组10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治疗后第1周,试验组鼻塞、喘息、哮鸣音3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2周,试验组鼻塞、喘息、哮鸣音、喷嚏、鼻痒、咳痰6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3周,除胸膈满闷、气短2项积分外,其他8项积分比较,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4周,除胸膈满闷积分外,其他9项积分比较,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鼻腔检查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且试验组改善差值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邵氏五针法"为主治疗对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单项症状体征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 邵氏五针法 临床疗效 单项症状体征评分
原文传递
“邵氏五针法”辅助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16
作者 袁文丽 邵素菊 李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比较"邵氏五针法"配合常规西医治疗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抗感染等常规西药治疗配合康复吞咽训练。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 目的:比较"邵氏五针法"配合常规西医治疗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抗感染等常规西药治疗配合康复吞咽训练。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邵氏五针法"治疗,穴取肺俞、大椎、风门等,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1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炎性指标[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WBC、CRP、N%、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ADL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观察组体温复常、咳嗽持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7.5%(39/40),高于对照组的85.0%(34/40,P<0.05)。结论:"邵氏五针法"配合常规西医治疗能有效改善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性指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卒中相关性肺炎 邵氏五针法 灸疗 肺脑同治
原文传递
“邵氏五针法”对慢性支气管哮喘大鼠肺与大肠组织中SP、VIP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胡晓京 邵素菊 +1 位作者 徐宁 田丽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6-360,共5页
目的:观察“邵氏五针法”对慢性支气管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和大肠组织中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邵氏五针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及对肠组织的调节作用。方法: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 目的:观察“邵氏五针法”对慢性支气管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和大肠组织中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邵氏五针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及对肠组织的调节作用。方法: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10只。采用卵蛋白法制备支气管哮喘模型,针刺组、艾灸组均取“肺俞”“大椎”“风门”“足三里”穴,治疗后激发。空白组和模型组行抓握刺激,不做任何其他治疗。末次治疗后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与大肠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肠组织中SP、VIP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SP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肠组织中SP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大鼠肺组织中VIP蛋白表达显著减少,肠组织中VIP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慢性支气管哮喘状态下,肺病可影响到肠,使肺组织、肠组织的病理形态及相关调控物质SP、VIP均发生了改变,针灸对于慢性支气管哮喘模型肺组织和肠组织中SP、VIP蛋白有良性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肺病及肠 邵氏五针法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原文传递
“邵氏五针法”对哮喘大鼠肺组织FIZZ1、NOTCH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何竹青 邵素菊 郑洁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03-2307,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肺俞、大椎、风门穴对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炎症区域分子1(FIZZ1)、NOTCH1含量表达的影响,探讨"邵氏五针法"对哮喘气道重塑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艾灸组4组,... 目的:观察针刺肺俞、大椎、风门穴对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炎症区域分子1(FIZZ1)、NOTCH1含量表达的影响,探讨"邵氏五针法"对哮喘气道重塑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艾灸组4组,每组10只。实验第1、8天采用腹腔注射10%复合卵蛋白(OVA)抗原液1mL致敏,从实验的第15天开始,雾化吸入1%OVA溶液激发20min(每日1次,共7次),建立哮喘大鼠模型。针刺组、艾灸组大鼠皆选取肺俞(双)、大椎、风门(双)穴,分别进行针刺和艾灸治疗,治疗后激发。空白组大鼠用0.9%氯化钠溶液代替OVA进行腹腔注射及雾化吸入。末次治疗后摘取包括肺门的右肺中叶肺组织,固定1周后石蜡包埋,制备病理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形态学改变以及FIZZ1、NOTCH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各组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FIZZ1、NOTCH1与α-SM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FIZZ1、NOTCH1、α-SMA表达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大鼠肺组织中上述指标表达显著降低(P<0.05),针刺调节炎性蛋白FIZZ1、NOTCH1更为显著(P<0.05)。将研究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FIZZ1、NOTCH1与α-SMA呈正相关性(r=0.899,P<0.01;r=0.889,P<0.01)。结论:"邵氏五针法"可通过下调FIZZ1、NOTCH1与α-SMA的阳性表达,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减少平滑肌增生,改善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这一病理环节,这可能是针刺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氏五针法 哮喘 FIZZ1 NOTCH1 肺俞 大椎 风门
原文传递
“邵氏五针法”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袁文丽 邵素菊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笔者在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邵氏五针法"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来自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5~87岁,平均(62±8)... 笔者在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邵氏五针法"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来自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5~87岁,平均(62±8)岁;病程0.5~18.0年,平均(5.6±4.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邵氏五针法 灸疗
原文传递
基于ROS/TXNIP/NLRP3通路探讨“邵氏五针法”预处理对哮喘大鼠气道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龚佳佳 陈放 +2 位作者 张优雅 冯嘉鑫 华金双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87-1292,共6页
目的:探讨“邵氏五针法”预处理缓解哮喘大鼠气道炎性反应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大鼠采用雾化吸入卵蛋白致敏及激发方法制备哮喘模型。针刺组取... 目的:探讨“邵氏五针法”预处理缓解哮喘大鼠气道炎性反应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大鼠采用雾化吸入卵蛋白致敏及激发方法制备哮喘模型。针刺组取“大椎”及双侧“肺俞”“风门”行针刺预处理干预,每次20 min,起针后进行激发,每日1次,连续7 d;西药组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溶液,用药后激发,每日1次,连续7 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大鼠肺组织活性氧簇(ROS)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肺组织硫氧还蛋白反应蛋白(TXNIP)、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以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蛋白酶(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空白组大鼠精神行为状态良好;模型组大鼠出现呼吸急促、抓耳挠腮、烦躁不安等情况;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呼吸较平稳,反应相对灵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8、IL-1β含量升高(P<0.01),ROS阳性表达强度增高,肺组织TXNIP、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血清IL-18、IL-1β含量降低(P<0.01),ROS阳性表达强度降低,肺组织TXNIP、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西药组比较,针刺组大鼠肺组织ASC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邵氏五针法”预处理可通过降低ROS,减少ROS/TXNIP/NLRP3通路相关蛋白的聚集与激活,进而减少下游IL-1β、IL-18炎性因子的分泌,改善哮喘大鼠气道炎性反应,这可能是“邵氏五针法”防治哮喘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邵氏五针法 炎性反应 活性氧 硫氧还蛋白反应蛋白 NOD样受体蛋白3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蛋白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