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胃肠道超声造影剂在老年消化性溃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梅 邓云久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第5期766-766,共1页
关键词 中药胃肠道超声造影剂/治疗应用 消化性溃疡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泡造影剂促进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基因转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体内实验 被引量:9
2
作者 谢文跃 刘苏 +2 位作者 王志刚 苏红 傅轶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1-254,共4页
目的 观察超声微泡造影剂提高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体内转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效率.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各10只大鼠.A组玻璃体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 目的 观察超声微泡造影剂提高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体内转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效率.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各10只大鼠.A组玻璃体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5μl;B组玻璃体腔注射rAAV2-EGFP 5 μl;C组玻璃体腔注射rAAV2-EGFP 5 μl后立即用超声波辐照眼球;D组玻璃体腔注射rAAV2-EGFP和微泡造影剂的混悬液5 μl后立即用超声辐照眼球.玻璃体腔注射21 d后,3%荧光金逆行标记RGC.逆行标记7 d后取出眼球,制作视网膜铺片及视网膜冰冻切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EGFP基因在RGC的转染率及在RGC表达的平均吸光度[A,旧称光密度(OD)]值;用RGC计数判断损伤情况.结果 荧光金标记RGC后,B、C、D 3组均可观察到RGC中有EGFP表达.其中,D组平均A值为95.02±7.25,RGC转染率为(20.10±0.74)%、均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平均A值=25.970,F转染率=25.799;P〈0.01);A、B、C、D组RG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77,P〉0.05).结论 在低频和一定能量的超声和微泡造影剂作用下,rAAV2介导EGFP基因转染体内RGC的效率能够安全、有效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治疗应用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基因转移技术 绿色荧光蛋白质类/激动剂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转染视网膜和视皮质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傅轶 刘苏 +2 位作者 王志刚 谢文跃 王新宇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 观察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转染大鼠视网膜和视皮质区细胞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8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假手术组(B组)、空白对... 目的 观察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转染大鼠视网膜和视皮质区细胞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8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假手术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单纯眼转染组(D组)、单纯脑转染组(E组)、联合转染组(F组);A组8只大鼠,B~F组每组16只大鼠.建立钳夹视神经损伤模型,将B~F组大鼠随机分为视神经损伤1、2周亚组,各亚组8只大鼠.B、C组玻璃体腔和视皮质区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D、E组玻璃体腔和视皮质区分别注射BDNF质粒(pBDNF)微泡造影剂悬液,F组玻璃体腔和视皮质区同时注射pBDNF微泡造影剂悬液.D~F组注射pBDNF微泡微泡造影剂悬液后,立即用超声辐照相应转染部位.视神经损伤后1、2周,各组行逆行荧光金标记RGC计数;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阳性表达情况;图形视网膜电流图(PERG)检测,记录N95振幅.结果 荧光金标记RGC结果 显示,各组均可见金黄色荧光散布于视网膜定向铺片上.A~F组间RGC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30,P<0.01);B~F组视神经损伤1、2周亚组间RGC计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65.18,P<0.01).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A、B组大鼠视网膜均未见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C~F组均可见主要位于神经节细胞层的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PERG检测发现,A~F组间N95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56,P<0.01);B~F组视神经损伤1、2周亚组间N95振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82.38,P<0.01).结论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BDNF联合转染视网膜和视皮质区细胞能抑制视神经损伤后RGC凋亡,提高RGC存活数,保护其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应用 造影剂/治疗应用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基因疗法
原文传递
超声微泡造影剂联合美金胺增强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杨静菲 刘苏 +3 位作者 王志刚 傅轶 刘敏 王新宇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7-572,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造影剂联合美金胺对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praguPDawley(SD)雄性成年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玻璃体腔单独注射美金胺组(D组...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造影剂联合美金胺对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praguPDawley(SD)雄性成年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玻璃体腔单独注射美金胺组(D组),玻璃体腔注射美金胺加超声微泡组(E组)5个组,每组8只大鼠,再将各组随机分为视神经损伤后1、2周2个亚组,各亚组4只大鼠。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只暴露视神经,不进行钳夹,玻璃体腔注射生理盐水,立即用超声波辐照大鼠眼球;C~E组建立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后,处理方式分别为C组玻璃体腔注射生理盐水,D组玻璃体腔注射美金胺,E组玻璃体腔注射超声微泡造影剂及美金胺,立即用超声波辐照大鼠眼球。视神经损伤1、2周时,各组行逆行荧光金标记RGC并计数;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记录P100波潜伏期及振幅;荧光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逆行荧光金标记RGC结果显示,各处理组视网膜定向铺片上均可见金黄色着染的RGC。A、B组RGc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18,0.011;P=0.986,0.873);C~E组RGC数均较A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944,P=0.012);D组RGC数多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1.721,1.924;P=0.043,0.037);E组RGC数明显高于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1.128,1.482,P=0.027,0.008;q=1.453,1.855,P=0.031,0.010)。F—VEP检测发现,A、B组P100波潜伏期及振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08,0.019,P=0.981,0.946;q:0.072,0.052,P=0.737,0.851);C~E组P100波潜伏期较A组延长,振幅较A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4.312,106.312;P=0.017,0.009)。荧光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A、B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结构完整,排列整齐,RGC排列紧密整齐,细胞核均匀深染,胞核大小一致。C~E组大鼠的视网膜不同程度水肿变厚,RGC有不同程度的排列紊乱,空泡化及细胞数目减少。结论超声微泡造影剂联合美金胺能抑制视神经损伤后大鼠RGC的丢失,促进其视功能的恢复,对视神经损伤大鼠的RGC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损伤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受体 N-甲基-D-天氨冬酸/药物作用 造影剂/治疗应用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超声爆破微泡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治疗激光诱导的兔眼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4
5
作者 龚潇 周希瑗 王志刚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爆破微泡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对兔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效果。方法30只有色家兔60只眼通过氩绿激光视网膜激光光凝的方法建立CNV模型。激光光凝后21d行荧光素眼... 目的观察超声爆破微泡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对兔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效果。方法30只有色家兔60只眼通过氩绿激光视网膜激光光凝的方法建立CNV模型。激光光凝后21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并于造影6~8h后任意选择3只兔处死,摘取眼球,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组织学检查,判断CNV建模是否成功。于激光光凝后21d,将27只CNV模型兔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bevacizumb组及超声微泡+bevacizumb组,每组各9只兔。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evacizumab组玻璃体腔注射bevaeizumab,超声微泡+bevacizumab组玻璃体腔注射超声微泡+bevaeizumab。分别于处理后7、14、28d对各组兔行FFA检查,观察CNV抑制情况并每组各处死3只兔取双眼行免疫荧光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脉络膜VEGF蛋白的表达。以注射bevacizumab后28d为疗效判断时间点,以FFA及组织蛋白学检测对比结果为疗效判断标准。结果激光光凝后21d组织病理学和FFA检查结果显示,CNV向视网膜内层增生,激光光凝区荧光渗漏明显。分组处理后28d,FFA检查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有明显荧光渗漏,bevacizumab组荧光渗漏平均强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952,P〈0.05);超声微泡+bevacizumab组与bevacizum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55,P%O.05)。各组荧光渗漏强度随时问变化均呈下降趋势。组织免疫荧光及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bevacizumab组VEGF蛋白表达与空白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27,9.2596;P〈0.05);超声微泡+bevacizumab组VEGF蛋白表达与bevacizum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24,17.1937;P〈0.05)。结论超声微泡造影剂联合bevacizumab注射能够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来增强CNV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药物疗法 抗体 单克隆/治疗应用 造影剂/治疗应用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