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碳素密度、贮量和分布 被引量:161
1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19,共6页
利用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的碳素密度、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不同器官中碳素密度变化范围在 0 4 5 5 8gC·g- 1 ~ 0 5 0 0 3gC·g- 1 之间 ,各器官碳素密度的排列顺序为 :树... 利用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的碳素密度、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不同器官中碳素密度变化范围在 0 4 5 5 8gC·g- 1 ~ 0 5 0 0 3gC·g- 1 之间 ,各器官碳素密度的排列顺序为 :树皮 >树叶 >树干 >树根 >球果 >树枝 ,多年生枝、叶的碳素密度比其他年龄的枝、叶要高 ;灌木层、草本层的碳素密度分别为 0 4 344gC·g- 1 、0 4 0 0 9gC·g- 1 ,死地被物层碳素密度为 0 4 341gC·g- 1 ,土壤中各层次碳素密度分布不均 ,表土层的碳素密度略低于亚表土层 ;碳贮量在杉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基本与各器官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 ,树干生物量占林分生物量的 4 7 7% ,其碳贮量占林分碳素贮量的 4 7 5 % ,枝、叶、皮、根等当中的碳贮量占 5 2 5 % ;在速生阶段杉木林生态系统中 ,碳库的总贮量为 12 7 88tC·hm- 2 ,其中植被层中碳总贮量为 35 883tC·hm- 2 ,土壤层 (包括死地被物层 )的碳总贮量为 91 997tC·hm- 2 ;速生阶段杉木林年净生产力为 7 35 1t·hm- 2 a- 1 ,有机碳年净固定量为 3 4 89tC·hm- 2 a-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贮量 速生阶段 杉木人工林 碳素密度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产量结构及生产力的代际效应 被引量:32
2
作者 田大伦 项文化 +1 位作者 闫文德 康文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18,共5页
通过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速生阶段第 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 ,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第 1代杉木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第 1、2代杉木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别为 37 5 4、34 74kg和 85 6、71 4 5t·hm- 2 ,第 2代比... 通过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速生阶段第 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 ,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第 1代杉木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第 1、2代杉木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别为 37 5 4、34 74kg和 85 6、71 4 5t·hm- 2 ,第 2代比第 1代下降了 8.5 2 %和 16 5 3%。第 1代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为 87 93t·hm- 2 ,第2代为 76 0 2t·hm- 2 ,比第 1代低 13 5 4 % ,乔木层所占比例也比第 1代小 ,而灌木、草本和死地被层的生物量约是第 1代的 2倍。第 1代杉木树干有较大的生物量积累优势 ,对地下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 ,而第 2代对地上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各生长级林木生物量分布呈反J形 ,表明杉木林处于速生阶段时林木竞争才开始 ,分化不明显。第 1代杉木林的生产力是第 2代的 1 2倍 ,杉木连栽导致生产力下降。但第 2代杉木叶的光合生产率比较高 ,说明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结构 杉木人工林 生产力 代际效应 速生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2代杉木林速生阶段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生物循环 被引量:23
3
作者 项文化 田大伦 +2 位作者 闫文德 康文星 方海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共7页
利用 2a定位观测数据 ,本文对速生阶段的第 2代杉木人工林内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空间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各组分养分含量排列顺序为草本层 >灌木层 >树叶 >树枝 >树皮 >树根 >... 利用 2a定位观测数据 ,本文对速生阶段的第 2代杉木人工林内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空间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各组分养分含量排列顺序为草本层 >灌木层 >树叶 >树枝 >树皮 >树根 >树干。树枝中Ca的含量丰富 ,树皮中K的含量丰富。凋落物层养分元素含量低于树枝和树叶 ,反映了凋落时养分元素向林木体内迁移回收的现象。杉木富集N、P、Ca 3种元素。 5种元素积累总量为 85 4 6 5kg·hm- 2 ,是第 1代的 1 5倍。第 2代杉木生产 1t干物质所需养分量为 11 6 2kg ,高于第 1代 ,第 2代杉木林将消耗更多的林地养分。林冠枝叶与树皮养分积累量占林木总积累量的 75 % ,采伐利用应仅取走树干而在林地中留下其它部分 ,让其分解使养分元素归还给土壤。草本层、灌木层与凋落物层三者的养分积累量为 88 13kg·hm- 2 ,是重要的养分库。第 2代杉木中养分元素的年积累量为 93 13kg·hm- 2 a- 1 ,略高于第 1代杉木林的养分年积累量。总归还量为 89 4 9kg·hm- 2 a- 1 ,其中凋落物归还 17 4 6kg·hm- 2 a- 1 ,略低于第 1代 ,淋溶的养分量 72 0 4kg·hm- 2 a- 1 ,是凋落物的 4倍多。吸收量为 182 6 2kg·hm- 2 a- 1 。与第 1代相比 ,第 2代杉木林中土壤K、P的含量高 ,而N、Ca、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代杉木林 速生阶段 营养元素 空间分布 生物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生阶段秃杉与杉木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量:17
4
作者 何斌 罗柳娟 +4 位作者 梁机 邓荣艳 刁海林 陈玉萍 荣薏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7-81,共5页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相似立地条件下速生阶段(11年生)的秃杉与杉木(第2代)人工林5种营养元素(N、P、K、Ca和Mg)的含量、积累量、年净积累量和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与杉木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排序均为树叶>干皮>树枝>...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相似立地条件下速生阶段(11年生)的秃杉与杉木(第2代)人工林5种营养元素(N、P、K、Ca和Mg)的含量、积累量、年净积累量和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与杉木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排序均为树叶>干皮>树枝>树根>干材,林木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均以N最高,其次是Ca和K,Mg和P最低。秃杉人工林分营养元素贮存量为573.40kg.hm-2,明显高于杉木人工林(330.33kg.hm-2),其中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分别为517.97、11.05和47.05kg.hm-2,分别占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的89.91%、1.92%和8.17%。5种营养元素贮存量在秃杉与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的分配均为树叶>树枝>干材>干皮或树根。秃杉人工林营养元素平均年净积累量为47.09kg.hm-.2a-1,是杉木人工林(26.55kg.hm-.2a-1)的1.77倍。秃杉的营养元素利用效率低于杉木,但明显高于马尾松、刺槐和马占相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秃杉 杉木 人工林 速生阶段 营养元素 积累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杉木林速生阶段微量元素含量与分布 被引量:7
5
作者 蔡宝玉 高跃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2-17,共6页
 分析了第2代杉木林速生阶段生态系统内各组分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及杉木各组分微量元素含量与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高低依次为Fe>Mn>Zn>Cu,死地被物层中(除Mn外)Fe、Cu、Zn含量均低于...  分析了第2代杉木林速生阶段生态系统内各组分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及杉木各组分微量元素含量与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高低依次为Fe>Mn>Zn>Cu,死地被物层中(除Mn外)Fe、Cu、Zn含量均低于土壤中的含量,且含量大小顺序为:Mn>Fe>Zn>Cu;草本层中Fe、Mn、Cu、Zn含量普遍高于灌木层;杉木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与杉木的生长级无关,而与叶龄有关.在杉木各器官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排列顺序为叶>枝>皮>根>干.杉木对不同微量元素的吸收系数有明显的差异,对Mn的生物吸收系数最高,平均为1.744,杉木是富集Mn的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代杉木林 速生阶段 微量元素 含量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秃杉人工林速生阶段的碳库与碳吸存 被引量:13
6
作者 何斌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7-432,共6页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速生阶段(11 a生)秃杉人工林的碳库与碳吸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不同器官碳素含量为429.9~511.5 g/kg,各器官碳素含量排列顺序为树皮>树枝>树干>树根>树叶。草本层、灌木层和凋落物层平均碳素含...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速生阶段(11 a生)秃杉人工林的碳库与碳吸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不同器官碳素含量为429.9~511.5 g/kg,各器官碳素含量排列顺序为树皮>树枝>树干>树根>树叶。草本层、灌木层和凋落物层平均碳素含量分别为452.9、407.7 g/kg和430.7 g/kg。土壤(0~80 cm)碳素含量为16.71 g/kg,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层次土壤碳素含量逐渐减少。秃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为172.49 t/hm2,其中乔木层为39.06 t/hm2,占生态系统碳库的20.92%;灌草层为0.20 t/hm2,占0.12%;凋落物层为0.98 t/hm2,占0.57%;土壤层为135.22 t/hm2,占78.39%。秃杉各器官的碳库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树干的生物量最大,其碳库也最大,占乔木层碳库的52.06%。速生阶段秃杉林年净生产力为8.62 t/(hm2.a),碳素年净固定量为4.06 t/(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秃杉人工林 速生阶段 碳库 碳吸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栎人工林速生阶段的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 被引量:1
7
作者 付军 李学团 +2 位作者 项栽芳 叶家义 何斌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3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探究大叶栎人工林的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规律,为其丰产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西宁明县速生阶段(13年生)大叶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5种营养元素(N、P、K、Ca和Mg)含量、积累量和年净积累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大叶栎各器官... [目的]探究大叶栎人工林的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规律,为其丰产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西宁明县速生阶段(13年生)大叶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5种营养元素(N、P、K、Ca和Mg)含量、积累量和年净积累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大叶栎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存在差异,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以树叶最高,其次是树枝或干皮、树根,干材最低;树叶和树根中5种元素含量依次为:N>K>Ca>Mg或P;树枝和干材为:K>N>Ca>P或Mg,干皮为:K>Ca>N>P>Mg。大叶栎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量为1 370.80 kg·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分别占87.94%、1.14%、0.99%和9.93%。大叶栎人工林乔木层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为92.71 kg·hm^(-2)·a^(-1),不同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依次为:K>N>Ca>P>Mg;每积累1 t干物质需要5种养分元素10.92 kg。[结论]大叶栎人工林具有较强的营养元素积累能力,但其养分利用效率低于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栎人工林 速生阶段 营养元素 积累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杉木林间伐后套种闽楠对杉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郭滨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2期60-61,76,共3页
在杉木林的速生阶段(10年生,SZ处理)和干材阶段(19年生,GZ处理)林分内分别套种闽楠,研究不同林龄杉木林间伐后套种闽楠对杉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SZ处理的树高增长量比CK1提高7.1%;GZ处理的树高增长量比CK2提高3.7%;SZ处理的平均胸径... 在杉木林的速生阶段(10年生,SZ处理)和干材阶段(19年生,GZ处理)林分内分别套种闽楠,研究不同林龄杉木林间伐后套种闽楠对杉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SZ处理的树高增长量比CK1提高7.1%;GZ处理的树高增长量比CK2提高3.7%;SZ处理的平均胸径增长量比CK1提高8.0%;GZ处理的平均胸径增长量比CK2提高10.9%,SZ处理与CK1的立木材积增长量间未达到显著差异,但SZ处理的单株材积比CK1增加9.5%,GZ处理的单株材积比CK2增加14.7%。,GZ处理与CK2的立木材积增长量间达到显著差异。速生阶段和干材阶段套种闽楠比较,SZ处理的树高增长量高于GZ处理,GZ处理的平均胸径增长量高于SZ处理,GZ处理的单株立木材积增长量高于SZ处理。因此,无论是速生阶段还是干材阶段的杉木林,经间伐后套种闽楠都有利于保留杉木生长,不仅可以形成杉木闽楠复层林分,而且对保留的杉木林木有促进作用。在杉木现有林中改建杉木闽楠复层林分具有生产应用价值和长远的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闽楠 速生阶段 干材阶段 增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目标胸径法抚育间伐杉木林
9
作者 李文毅 《湖南林业》 2004年第2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抚育间伐 杉木林 胸径 林木生长 速生阶段 群体生活 高密度 郁闭 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棚架佛手瓜 架下种芹菜
10
作者 赵建林 王风明 宋秀芝 《河北农业》 1997年第6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佛手瓜 芹菜 塑料袋 棚架 营养土 平山县 栽培技术 保持架 需肥量 速生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allometric growth in hatcheryreared Chinese loach Paramisgurnus dabryanus(Dabry de Thiersant, 1872)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云龙 吴巧婉 +7 位作者 胡伟华 汪帆 邵韦涵 张诚明 赵忠波 何辉 樊启学 顾泽茂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757-762,共6页
The 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 and allometric growth patterns of hatchery-reared Chinese loach, Paramisgurnus dabryanus(Dabry de Thiersant, 1872), were determined from hatching to 60 days after hatching. A best power ... The 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 and allometric growth patterns of hatchery-reared Chinese loach, Paramisgurnus dabryanus(Dabry de Thiersant, 1872), were determined from hatching to 60 days after hatching. A best power model was estimated for the 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 during the early life stages. Positive allometric growth for the head segment, trunk length, tail length and eye diameter was also found in the early life stages, while body depth, tail depth, tail fi n length, pectoral fi n length and barbel length displayed a negative coeffi cient. During the subsequent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 the growth coeffi cients showed a clear and common tendency towards isometry for all measured body ratios. The allometric growth changes in Chinese loach during the early stage are possibly the result of selective organogenesis directed towards survival prior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early life stages 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 allometric grow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