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不同基材紧耦合SCR性能研究
1
作者 刘伟达 王洪光 +3 位作者 陈宁 韩东岳 李俊普 郑碧莹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1,共8页
在稳态循环(WHSC)与瞬态循环(WHTC)工况条件下,基于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机理设计了前、后级不同氨氮比(ANR)和排气温度,研究了不同基材紧耦合SCR(cc-SCR)在不同ANR和温度下的性能表现.结果表明:增压器后端增加cc-SCR可大幅提升后处... 在稳态循环(WHSC)与瞬态循环(WHTC)工况条件下,基于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机理设计了前、后级不同氨氮比(ANR)和排气温度,研究了不同基材紧耦合SCR(cc-SCR)在不同ANR和温度下的性能表现.结果表明:增压器后端增加cc-SCR可大幅提升后处理系统的NO_(x)转化效率;在进行紧耦合催化剂选型时,前级喷射的ANR不宜超过0.8;相较于铜基cc-SCR,钒基cc-SCR具有N_(2)O生成量较低的优势;在低温条件下,铜基cc-SCR的NO_(x)转化效率优于钒基cc-SCR,300~450℃条件下,两种基材催化剂的NO_(x)转化效率相当;在稳态点排气温度为180℃时,钒基+铜基催化剂方案的NO_(x)总体转化效率随着ANR的增大而减小,铜基+铜基催化剂方案的NO_(x)总体转化效率随着ANR的增加而增大,高温时,两种方案对NO_(x)的转化相当;在热态WHTC循环条件下,铜基+铜基催化剂方案的NO_(x)总体转化效率随着ANR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耦合选择性催化还原 转化效率 铜基 钒基 氨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法性视角下社会组织“进社区”的耦合策略分析——以上海市L机构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武静 周俊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4-290,共7页
社会组织虽然能够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进入社区,但仍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策略获得社区认可和接受,并实现组织发展。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研究表明,L机构综合使用"顺从环境""控制环境""选择环境"... 社会组织虽然能够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进入社区,但仍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策略获得社区认可和接受,并实现组织发展。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研究表明,L机构综合使用"顺从环境""控制环境""选择环境"与"创造环境"等策略获得社区在场主体的认可和支持。同时,社会组织在"进社区"过程中需要对合法性要求与效率要求进行"选择性耦合"。为避免社会组织过度"耦合"或"脱耦",政府需要提高公共政策与社会期望和社会组织专业规范的契合性,社会组织也应该更加关注能力建设,以提高环境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社区 合法性 选择性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边界约束的弹性板封闭梯形声腔的结构-声耦合特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园 张建润 +3 位作者 李磊 张新洲 吴勃 任乃飞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21-1030,共10页
基于解析法分别建立了梯形声腔内声场与两种边界约束形式(简支和固支)弹性壁板间的耦合模型,推导出反映声腔内声场与两种边界约束形式弹性壁板间耦合程度的通用表达式,研究了它们间的耦合特性,并对耦合系统受外界激励后的响应进行了分... 基于解析法分别建立了梯形声腔内声场与两种边界约束形式(简支和固支)弹性壁板间的耦合模型,推导出反映声腔内声场与两种边界约束形式弹性壁板间耦合程度的通用表达式,研究了它们间的耦合特性,并对耦合系统受外界激励后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简支和固支约束弹性壁板分别与梯形声腔构成的两个耦合系统,声腔声场模态与弹性壁板模态间在平行于倾斜壁面的轴向耦合依然具有选择性,而在随壁面倾斜角改变而尺寸变化的轴向其模态间耦合则不再具有选择性;弹性壁板的不同约束形式对腔控耦合系统模态的共振频率影响较小;腔控耦合系统模态的共振频率是否受壁面倾斜角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倾斜壁面位置和声腔模态序数两个因素;相较于声腔壁面倾斜角对声腔内声场响应有较大的影响,其对板振动的响应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声耦合特性 梯形声腔 声场 耦合选择性 共振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足超低NOx排放标准的紧凑耦合SCR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刘世宇 王国仰 +3 位作者 谭致 张兆欢 帅石金 王志明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30-1637,1694,共9页
紧凑耦合选择性催化还原(ccSCR)技术是满足加州超低NOx排放标准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后处理技术,本文通过数值仿真计算的方法对ccSCR系统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利用SCR单状态模型对催化器NH3存储、NOx排放和NH3泄漏进行预测,分析了未安装ccSCR... 紧凑耦合选择性催化还原(ccSCR)技术是满足加州超低NOx排放标准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后处理技术,本文通过数值仿真计算的方法对ccSCR系统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利用SCR单状态模型对催化器NH3存储、NOx排放和NH3泄漏进行预测,分析了未安装ccSCR催化器时美国联邦测试循环(FTP)NOx排放特性,基于此提出了双喷嘴独立控制策略和双喷嘴联合控制策略。研究结果表明,ccSCR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尾气热量,大大缩短尿素起喷时间,FTP循环冷起动尿素起喷时间从568降低到51 s。双喷嘴联合控制策略将ccSCR催化器和下游SCR催化器中的NH3存储进行联合控制,采用该策略的ccSCR系统NOx转化效率达到99.56%,NOx比排放满足未来加州超低NOx排放法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机 超低NOx排放 紧凑耦合选择性催化还原 双喷嘴系统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集成滤波器和天线的低剖面双功能射频器
5
作者 郭庆毅 吕润聪 +2 位作者 聂士峰 郭日耀 何文龙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5,共6页
文中介绍了一种低剖面的双端口射频器件,它集成了一个二阶滤波器和双极化天线。文中采用选择性耦合技术来抑制谐振器的谐波,从而为滤波器提供宽阻带。同时,谐振器本身作为馈线,为一个贴片天线提供了双极化辐射,而不会占用额外的器件面... 文中介绍了一种低剖面的双端口射频器件,它集成了一个二阶滤波器和双极化天线。文中采用选择性耦合技术来抑制谐振器的谐波,从而为滤波器提供宽阻带。同时,谐振器本身作为馈线,为一个贴片天线提供了双极化辐射,而不会占用额外的器件面积。天线的工作频率位于滤波器的第二谐波频率点。由于采用选择性耦合技术,谐波模式不会影响天线的性能,这意味着天线和滤波器的工作频率比可以扩展。为了验证该设计方案,文中制作并测试了所提出的双端口射频器件。实验结果表明,该器件在1.81 GHz处作为双极化天线工作,同时在0.9 GHz处作为滤波器工作。在天线功能方面,水平和垂直极化状态下的测量峰值增益分别为5.5 dBi和5.8 dBi。两种极化状态之间的辐射性能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滤波器功能方面,它的工作频率位于0.8 GHz,具有高选择性和宽阻带(0.9 GHz~2.0 GHz)的特性。该器件的总剖面为2.5 mm。基于以上性能,所提出的射频器件可以为未来低剖面、高集成度的通信系统设计提供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端口射频器件 双极化天线 二阶滤波器 低剖面 选择性耦合 宽带阻带 工作频率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上红外偏振探测研究进展
6
作者 甄玉冉 邓杰 +7 位作者 布勇浩 代旭 余宇 石梦碟 王若文 叶韬 陈刚 周靖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2,共11页
偏振是光的固有自由度,偏振探测提供了光强和波长之外的更多丰富信息。红外偏振探测器在成像、通信、遥感和宇宙学等众多应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偏振检测系统体积庞大、系统复杂,阻碍了偏振探测的小型化和集成化。近来... 偏振是光的固有自由度,偏振探测提供了光强和波长之外的更多丰富信息。红外偏振探测器在成像、通信、遥感和宇宙学等众多应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偏振检测系统体积庞大、系统复杂,阻碍了偏振探测的小型化和集成化。近来,片上红外偏振探测器的发展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本文将重点介绍片上红外偏振探测器的两个前沿研究领域:偏振敏感材料和偏振选择性光耦合结构集成的红外偏振探测器,主要讨论片上红外偏振探测器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偏振探测器 各向异性材料 拓扑材料 手性钙钛矿 偏振选择性光学耦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位叠加法分析体全息光栅的衍射特性
7
作者 孙桂芳 郝锐 +1 位作者 陈欢欢 朱世敏 《中国新通信》 2014年第1期10-11,21,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相位叠加方法,并用该方法分析了反射式体全息光栅的衍射特性和角度选择性,对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此方法与经典的耦合波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 体全息光栅相位叠加耦合波理论角度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R/DOC+DPF+SCR后处理系统对重型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程晓章 陈康 查小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26,51,共5页
文章基于氧化型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耦合颗粒物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和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后处理技术,对比了原机、搭载SCR、搭载DOC+DPF+SCR 3种状态下重型柴油... 文章基于氧化型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耦合颗粒物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和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后处理技术,对比了原机、搭载SCR、搭载DOC+DPF+SCR 3种状态下重型柴油发动机的性能、排气污染物排放状况以及SCR入口处NO在氮氧化物(NOx)中的体积比。试验结果表明,搭载DOC+DPF+SCR系统比搭载SCR系统的发动机扭矩降低了10N·m,油耗基本保持不变;对比搭载DOC+SCR、搭载SCR以及搭载DOC+DPF+SCR 3种状态下SCR入口处NO在NOx中的比例发现,SCR状态下基本全为NO,其余2种状态下NOx中NO的体积比随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排温在450℃时该比例下降到0.86;搭载DOC+DPF+SCR的ESC试验中CO转化效率为93%,HC转化效率为70%,NOx转化效率为90%,PM转化效率为51%,相比于搭载SCR的ESC试验,NOx的转化效率降低了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型催化器耦合颗粒物捕集器和选择性催化还原器(DOC+DPF+SCR) 重型柴油机 性能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企跨国并购的合法性劣势及破解路径——基于制度组态的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吴波 杨步韵 杨燕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6-63,共18页
针对中国国企跨国并购中的合法性劣势及其破解路径,本文基于制度逻辑理论分析了跨国并购场景下中国国企劣势的制度来源与破解策略,认为国企与东道国国家逻辑、市场逻辑之间的不兼容性带来了中国国企跨国并购所面临的目的合法性劣势和效... 针对中国国企跨国并购中的合法性劣势及其破解路径,本文基于制度逻辑理论分析了跨国并购场景下中国国企劣势的制度来源与破解策略,认为国企与东道国国家逻辑、市场逻辑之间的不兼容性带来了中国国企跨国并购所面临的目的合法性劣势和效率合法性劣势,而中国国企主要通过选择性耦合策略来化解合法性劣势,实现跨国并购完成。使用fsQCA方法和2004—2018年间中国国企136起跨国并购交易事件,本文探讨了国企合法性劣势和基于选择性耦合的组织响应策略对中国国企跨国并购完成的“联合效应”,识别出中国国企跨国并购中三种典型的合法性获取模式:共同体策略驱动的目的合法性劣势破解模式、透明化策略驱动的效率合法性劣势破解模式、低调叠加策略驱动的双合法性劣势破解模式。这一结果验证了合法性劣势下基于选择性耦合的中国国企跨国并购合法性获取机理框架,并表明跨国并购完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种因素之间的互动还会形成不同的路径。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基于制度逻辑理论的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推进国企国际化合法性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法性劣势 制度逻辑 跨国并购 选择性耦合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原文传递
Visible-light-driven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coupled with selective oxidation of benzyl alcohol over CdS@MoS2 heterostructures 被引量:9
10
作者 Peixian Li Hui Zhao +4 位作者 Xuyan Yan Xue Yang Jingjun Li Shuiying Gao Rong Cao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11期2239-2250,共12页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coupled with selective oxidation of organic substrates to produce highvalue-added fine chemicals has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Herein,we report a noble metal-free photocatalyst for ...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coupled with selective oxidation of organic substrates to produce highvalue-added fine chemicals has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Herein,we report a noble metal-free photocatalyst for the highly efficient and simultaneous generation of hydrogen and the selective oxidation of benzyl alcohol into benzaldehyde over Cd S@Mo S2 heterostructures under visible light.Without the need for a sacrificial agent,Cd S@Mo S2 displayed an excellent hydrogen production rate of 4233μmol g^-1h^-1with0.3 mmol benzyl alcohol,which is approximately 53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bare Cd S nanorods(80μmol g^-1h^-1).The reaction system was highly selective for the oxidation of benzyl alcohol into benzaldehyde.When the amount of benzyl alcohol increased to 1.0 mmol,the hydrogen production reached9033μmol g^-1h^-1.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images revealed that p-type Mo S2 sheets with a flower-like structure closely adhered to n-type semiconductor Cd S nanorods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a p-n heterojunction.As a potential Z-scheme photocatalyst,the Cd S@Mo S2 heterostructure effectively produces and separates electron-hole pairs under visible light.Thus,the electrons are used for reduction to generate hydrogen,and the holes oxidize benzyl alcohol into benzaldehyde.Moreover,a mechanism of photogenerated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was proposed and verified by photoluminescence,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photocurrent and Mott-Schottky measurements.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Cd S@Mo S2 heterojunctions have rapid and efficient charge separation and transfer,thereby greatly improving benzyl alcohol dehydrogenation.This work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rational design of high-performance Z-scheme photocatalysts and the use of holes and electrons to obtain two valuable chemicals simultane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CATALYSIS Cd S Mo S2 hydrogen production benzyl alcoho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