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红石Zr温度计在苏鲁-大别榴辉岩研究中的应用:问题讨论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振宇 余金杰 +1 位作者 李晓峰 王平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69-1377,共9页
金红石Zr含量温度计在苏鲁-大别超高压榴辉岩中的应用普遍得出了比峰期变质温度明显偏低的温度值。通过对比国内外的研究,并结合岩相学的分析,认为除了超高压可能使金红石对Zr的容纳度降低外,较强的退变质和流体作用下的扩散丢失是造成... 金红石Zr含量温度计在苏鲁-大别超高压榴辉岩中的应用普遍得出了比峰期变质温度明显偏低的温度值。通过对比国内外的研究,并结合岩相学的分析,认为除了超高压可能使金红石对Zr的容纳度降低外,较强的退变质和流体作用下的扩散丢失是造成金红石Zr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同一样品不同金红石颗粒之间Zr含量和温度的显著差别说明金红石与共存锆石和石英之间的Zr配分平衡已受到退变质作用的破坏且未能达到再平衡,金红石Zr含量温度代表的是每个颗粒受不同程度退变质和扩散影响后的某个缓冲状态,其平均温度的地质意义很难界定。只有将金红石的赋存状态、岩相学分析等研究与数据本身的均匀性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才有可能对金红石Zr温度计给出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红石Zr温度计 苏鲁-大别榴辉岩 退变质流体 扩散丢失 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734~933m岩芯矿物的氧同位素和羟基含量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斌 郑永飞 吴元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16-1132,共17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东海县毛北村。本文主要研究深度分别为734.21m~737.16m(Ⅰ)和929.67m~932.86m(Ⅱ)两段榴辉岩与片麻岩互层的主孔岩芯,利用激光氟化法和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别进行矿...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东海县毛北村。本文主要研究深度分别为734.21m~737.16m(Ⅰ)和929.67m~932.86m(Ⅱ)两段榴辉岩与片麻岩互层的主孔岩芯,利用激光氟化法和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别进行矿物的氧同位素组成和结构羟基含量分析。氧同位素分析表明,两段岩芯的榴辉岩中石榴石的δ^(18)O分别为+1.0‰~+3.8‰和-4.1‰~-3.3‰,两段岩芯的片麻岩中石榴石的δ^(18)O均低达-4‰,表明片麻岩和榴辉岩的原岩均在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之前一同遭受过古大气降水的高温热液蚀变作用。在第Ⅰ段岩芯的榴辉岩和片麻岩接触界线附近发现氧同位素交换前锋,指示板块折返过程中靠近片麻岩的榴辉岩与主要来自片麻岩的退变质流体发生流体-岩石交换,且其退变质程度主要受流体的迁移距离控制。红外光谱分析研究表明,所有石榴石都含有以OH形式存在的结构水,其含量的变化范围很大,为50~776ppm;绿辉石中OH含量范围为321~636ppm;石英中含有以3596cm^(-1)为特征峰的结构水,但是含量很少。将剖面氧同位素和结构羟基含量的分析结果相结合,我们发现石榴石和绿辉石等矿物的氧同位素组成随着深度的变化与对应矿物的OH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证明板块折返过程中的高压退变质作用及其伴生的局部流体活动可能是造成超高压变质矿物之间氧同位素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并且氧同位素不平衡的程度主要受退变质作用发生时的局部水/岩比控制。因此,在深俯冲板块折返过程中,名义上无水矿物中结构水的出溶可以是退变质流体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 氧同位素 板块折返 退变质流体 结构水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红石-榍石转变过程中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角闪岩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赵令浩 曾令森 +1 位作者 胡明月 孙冬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494-2508,共15页
金红石边缘形成榍石冠状边结构在变质中-基性岩中普遍存在,是金红石与退变质流体携带的SiO_2与CaO作用的结果,反应形成的榍石微量元素特征受到金红石和流体的共同影响。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角闪岩LZ06-04在抬升过程经历近等温降压退变质... 金红石边缘形成榍石冠状边结构在变质中-基性岩中普遍存在,是金红石与退变质流体携带的SiO_2与CaO作用的结果,反应形成的榍石微量元素特征受到金红石和流体的共同影响。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角闪岩LZ06-04在抬升过程经历近等温降压退变质作用,石榴子石分解导致同一样品中含石榴子石部分与不含石榴子石部分的退变质流体成分的差异。两种流体分别与金红石反应,对应形成的榍石具有相似的Nb、Ta含量和Nb/Ta比值特征,但截然不同的REE特征。榍石的Nb、Ta来源于金红石,残余金红石与含水流体再平衡Nb、Ta的分配系数增大,且D_(Nb)^(Rt/Fluid)≥D_(Ta)^(Rt/Fluid);虽然Nb和Ta在含水流体中都表现为不活动元素,但相对于Nb,Ta在含水流体中活动性较高。榍石的Zr-Hf体系特征受到锆石、石榴子石等矿物的综合影响,并且Zr-Hf在含水流体中表现出比Nb-Ta更高的活动性。榍石的REE特征受流体中REE特征、榍石与流体配分系数以及共生矿物的影响。在岩浆或变质体系,榍石形成过程中,REE富集矿物(如石榴子石、锆石、褐帘石、独居石、磷灰石等)形成或分解将影响榍石的REE分布特征或形成REE环带结构。含水流体中金红石退变质形成榍石反应的进行受流体中TiO_2、CaO和SiO_2活度的影响。因此榍石常见于钙碱性岩浆岩、富Ca基性变质岩和矽卡岩中。流体中CaO活度的变化影响榍石的形成,进而影响Ti、Nb、Ta在流体中的运移能力。俯冲板片产生流体在交代上覆富Ca地幔楔物质过程中形成榍石残留同样可以造成部分熔融体具有亏损HFSE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榍石 金红石 退变质流体 HFSE R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