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开河引黄灌区远距离输沙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毛伟兵 孙玉霞 +1 位作者 王春堂 张玉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6-57,共2页
以小开河引黄灌区为例,对灌区的远距离输沙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小开河远距离输沙与灌区泥沙空间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认为小开河灌区的泥沙分布规律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灌溉渠系的泥沙淤积比例小;②浑水入田的泥沙比例大幅度提高;③通... 以小开河引黄灌区为例,对灌区的远距离输沙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小开河远距离输沙与灌区泥沙空间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认为小开河灌区的泥沙分布规律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灌溉渠系的泥沙淤积比例小;②浑水入田的泥沙比例大幅度提高;③通过沉沙池集中沉沙的量较其他典型灌区沉沙池的沉沙比例有一定程度下降;④排入各级排水河道的泥沙比例较其他灌区有明显下降。提出了引黄灌区泥沙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开河引黄灌区 远距离输沙 泥沙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调压远距离输沙技术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郑万勇 吴韵侠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2-23,共2页
多级调压远距离输沙技术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黄河机淤固堤远距离输沙的技术难题。通过水泵的串联、并联多级调压装置、溢流装置及新型泥浆泵等设施,人为控制了管道内部的输沙压力,降低了设备造价和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可加... 多级调压远距离输沙技术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黄河机淤固堤远距离输沙的技术难题。通过水泵的串联、并联多级调压装置、溢流装置及新型泥浆泵等设施,人为控制了管道内部的输沙压力,降低了设备造价和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可加大所输送泥浆的含沙量,从而达到了少占农田、减少赔偿费用、充分利用黄河泥沙和水资源,减少河道淤积等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淤固堤 远距离输沙 多级调压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距离输沙渠道设计原理与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费祥俊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7-20,共4页
远距离输沙到低地或直接入田,是当前引黄灌区泥沙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输沙渠道设计首先要保持不淤,并在渠道周界可动条件下要保持渠道稳定。输沙渠道设计的基本关系式应是水流挟沙力关系、河相关系、水流连续原理及阻力公式。已有的... 远距离输沙到低地或直接入田,是当前引黄灌区泥沙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输沙渠道设计首先要保持不淤,并在渠道周界可动条件下要保持渠道稳定。输沙渠道设计的基本关系式应是水流挟沙力关系、河相关系、水流连续原理及阻力公式。已有的这些关系式多数经验性太强,不能反映他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特点。如已有的流速为主要变量的渠道挟沙力经验式中没有把阻力系数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水流连续公式中没有反映出断面形态的影响,而确定渠道纵坡的阻力公式又往往为清水阻力公式,没有考虑泥沙存在对阻力的影响,也没有将渠道纵坡与河相关系式联系起来。在对上述基本关系式进行研究以后,提出适用于含沙量小于40kg/ m3 和已知流量下输沙干渠断面尺寸与纵坡计算的简明方法,为引黄灌区远距离输沙干渠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挟沙力 远距离输沙 输沙渠道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泥船单泵远距离输沙试验分析
4
作者 李长海 董永全 +1 位作者 李玉东 裴明胜 《排灌机械》 2000年第3期32-34,39,共4页
随着山东黄河机淤生产的进展 ,输沙距离越来越远 ,目前一般在 3 0 0 0 m左右 ,原有机淤设备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生产需要。通过计算分析 ,影响输沙距离的主要因素为管径和水平输送水头。经对比试验证明 ,采用 3 50 mm的管道更换 3 0 0 m... 随着山东黄河机淤生产的进展 ,输沙距离越来越远 ,目前一般在 3 0 0 0 m左右 ,原有机淤设备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生产需要。通过计算分析 ,影响输沙距离的主要因素为管径和水平输送水头。经对比试验证明 ,采用 3 50 mm的管道更换 3 0 0 mm的管道输沙 ,可起到延长输沙距离、增大出水流量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进行了单泵远距离输沙试验 ,输沙距离达到 4 3 0 0 m。单泵远距离输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机械清淤 吸泥船 单泵远距离输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调压箱远距离输沙技术研究
5
作者 郑万勇 吴韵侠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6-7,共2页
针对黄河下游两岸防洪大堤的除险加固状况,通过多级增压调压箱、溢流装置及新型泥浆泵等设施,解决了机淤固堤远距离输沙的难题。通过人为控制管内压力,降低了设备造价、生产成本,提高了设备使用寿命、生产效率。此外,机淤还可以在改良... 针对黄河下游两岸防洪大堤的除险加固状况,通过多级增压调压箱、溢流装置及新型泥浆泵等设施,解决了机淤固堤远距离输沙的难题。通过人为控制管内压力,降低了设备造价、生产成本,提高了设备使用寿命、生产效率。此外,机淤还可以在改良土地、水库清淤、滩区治理等工程中运用。因此,它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调压箱 远距离输沙技术 黄河 防洪大堤 溢流装置 泥浆泵 机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距离输沙在济南标准化堤防建设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传顺 李明 张需东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8-78,80,共2页
为了解决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远距离输沙(5000—11000m)问题,并且在超远距离施工的情况下能够保证较高的含沙量,济南黄河河务局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①在输沙管道上增接加力泵站,逐级传递;②使用了冲吸全喂入式笼头;③首次... 为了解决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远距离输沙(5000—11000m)问题,并且在超远距离施工的情况下能够保证较高的含沙量,济南黄河河务局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①在输沙管道上增接加力泵站,逐级传递;②使用了冲吸全喂入式笼头;③首次引进使用了改进型渣浆泵;④架设临时浮桥,实施跨河取沙;⑤应用大直径加厚输沙管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淤固堤 远距离输沙 标准化堤防 济南河段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距离输沙中二级加压的技术改进及应用
7
作者 张意敏 郭付元 孙力峰 《治黄科技信息》 2004年第2期13-14,共2页
在黄河下游搞机淤固堤施工,由于大堤距河槽较远,需要接力泵接力传送,才能将泥浆输送到淤区。按照传统的施工方法为,接力泵出口接输沙管通往淤区。这种连接方法不需外部设备,比较简单。但有一定的弊病;在正常工作时,主泵与接力泵... 在黄河下游搞机淤固堤施工,由于大堤距河槽较远,需要接力泵接力传送,才能将泥浆输送到淤区。按照传统的施工方法为,接力泵出口接输沙管通往淤区。这种连接方法不需外部设备,比较简单。但有一定的弊病;在正常工作时,主泵与接力泵的油门要同步,否则,一旦接力泵油门没有提上去,从主泵输送来的泥浆到达接力泵时,会形成“水锤现象”:强大的水流冲击接力泵叶轮,使输沙管崩裂,造成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离输沙 输沙 崩裂 接力泵 施工方法 泥沙输送 堤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XBL集浆远距离输沙技术应用
8
作者 吴玉娇 张宪柱 李祥瑞 《治黄科技信息》 2009年第4期12-14,共3页
近年来水资源日益短缺,致使黄河长期在中小流量下运行。随着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的实施,黄河堤防加固工程逐步推进,传统的船载(或平台)单一大泵抽沙设备在黄河中小水流量下施工的弊端也愈来愈明显。施工船只移动不灵活、还沙跟不上... 近年来水资源日益短缺,致使黄河长期在中小流量下运行。随着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的实施,黄河堤防加固工程逐步推进,传统的船载(或平台)单一大泵抽沙设备在黄河中小水流量下施工的弊端也愈来愈明显。施工船只移动不灵活、还沙跟不上,从而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为改变现有的疏浚设备型号单一、体积庞大、技术单一的输沙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离输沙 技术 应用 堤防加固工程 设备型号 正常运行 堤防工程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距离输沙技术在黄河堤防建设中的应用
9
作者 张志勇 张向军 李树芳 《科技信息》 2007年第35期299-299,共1页
一、成果产生的原因及研发经过2004年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年内需完成建设工程土方1341万立方米。工程土方量之大,工期十分紧迫,是摆在济南黄河人异常艰巨的任务。传统的工程建设挖地取土固堤不仅耗资巨大,还会给沿黄人民的生活和... 一、成果产生的原因及研发经过2004年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年内需完成建设工程土方1341万立方米。工程土方量之大,工期十分紧迫,是摆在济南黄河人异常艰巨的任务。传统的工程建设挖地取土固堤不仅耗资巨大,还会给沿黄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机淤固堤挖河取沙,能不挖可耕地,减少河道清淤,增强泄洪能力,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在济南标准化堤防建设施工中,机淤吸泥船远距离输沙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离输沙 堤防建设 黄河 应用 技术 建设工程 机淤固堤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距离输沙技术在济南标准化堤防建设中的应用
10
作者 王兆忠 陈茂军 葛宽辉 《科技信息》 2006年第07X期63-63,共1页
一、成果产生的原因及研发经过 2004年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年内需完成建设工程土方1341万立方米。工程土方量之大,工期十分紧迫,是摆在济南黄河人异常艰巨的任务。传统的工程建设挖地取土固堤不仅耗资巨大,还会给沿黄人民的生活... 一、成果产生的原因及研发经过 2004年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年内需完成建设工程土方1341万立方米。工程土方量之大,工期十分紧迫,是摆在济南黄河人异常艰巨的任务。传统的工程建设挖地取土固堤不仅耗资巨大,还会给沿黄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机淤固堤挖河取沙,能不挖可耕地,减少河道清淤,增强泄洪能力,降低工程建设成奉,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在济南标准化堤防建设施工中,机淤吸泥船远距离输沙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离输沙 堤防建设 标准化 济南 应用 技术 机淤固堤 建设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灌区泥沙远距离分散配置模式及其评价指标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延贵 胡春宏 周宗军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64-770,共7页
通过分析引黄灌区各类泥沙处理方式,本文提出了引黄灌区泥沙远距离分散配置模式并论述了其内涵。指出该模式是灌区水沙联合优化配置的一种形式。给出了远距离输沙系数、泥沙分散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利用配置模式的评价指标对引黄灌... 通过分析引黄灌区各类泥沙处理方式,本文提出了引黄灌区泥沙远距离分散配置模式并论述了其内涵。指出该模式是灌区水沙联合优化配置的一种形式。给出了远距离输沙系数、泥沙分散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利用配置模式的评价指标对引黄灌区的泥沙分布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南引黄灌区的远距离输沙系数和分散系数都大于山东省灌区,浑水灌溉方式的远距离输沙和分散程度大于集中处理泥沙方式。在引黄灌区内,提高渠道输沙能力是实现泥沙远距离分散配置模式的重要前提;对于渠道输沙能力较小的引黄灌区,渠首宜采用集中处理泥沙的方式处理粒径大于0.05mm的有害泥沙;对于渠道输沙能力较大的灌区,可直接采用分散处理泥沙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配置模式 远距离输沙系数 泥沙分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阻力与输沙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秦荣昱 刘淑杰 王崇浩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0-18,共9页
本文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阻力与水力特性、综合阻力主要组成单元、床沙组成的水力特性和运动特点,阐明了超低阻力的产生与床沙细、不均匀、含沙量较大、分布不均匀,使流速分布不均匀、卡门参数变小有关,是构成“大水出好河”、“多来... 本文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阻力与水力特性、综合阻力主要组成单元、床沙组成的水力特性和运动特点,阐明了超低阻力的产生与床沙细、不均匀、含沙量较大、分布不均匀,使流速分布不均匀、卡门参数变小有关,是构成“大水出好河”、“多来多排”和远距离输沙的主要动力;超高阻力是大面积的沙被阻力所为,是造成“小水淤坏河”,河床不断淤高的重要原因.S<200kg/m ̄3时,细沙河床阻力用公式(4)和(5)联解,可获得良好的结果.最后指出开发超低阻力输沙技术。消除和避免渠、槽超高阻力的出现是根除黄河河床不断淤高,引黄渠道淤塞、沙化和发展远距离输沙的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离输沙 卡门参数 黄河治理 河道阻力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开河引黄灌区泥沙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 被引量:15
13
作者 毛伟兵 王景元 +2 位作者 张玉明 孙玉霞 林洪孝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1-234,共4页
泥沙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引黄灌区的建设与发展。本文以小开河引黄灌区为例,对小开河灌区的远距离输沙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泥沙利用方式与泥沙空间分布规律的关系。提出了引黄灌区泥沙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途径。
关键词 小开河灌区 远距离输沙 泥沙利用 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泵淤固堤技术在堤防加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宝萍 刘树利 冯利海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7-19,共3页
根据泵淤固堤的特点,对泵淤固堤技术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高效的泥浆制作方法及管线和泵的合理布设方案,建议在远距离输沙施工中使用加压泵,并探讨了设备磨损问题,提出了防止磨损的措施;分析了工程中常用的几种管材的优缺点及适宜情况... 根据泵淤固堤的特点,对泵淤固堤技术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高效的泥浆制作方法及管线和泵的合理布设方案,建议在远距离输沙施工中使用加压泵,并探讨了设备磨损问题,提出了防止磨损的措施;分析了工程中常用的几种管材的优缺点及适宜情况.优化后的泵淤固堤技术,经济合理,效率高,适宜在堤防加固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淤固堤 水沙源 加压泵 远距离输沙 磨损 管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济淀泥沙处理对策浅谈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健 李虎成 吴春占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08年第2期117-118,共2页
"引黄济淀"工程是一项长距离生态调水工程。引黄的同时必然带来沙,由于引黄济淀输水的特殊性,使得泥沙问题的处理与以往引黄灌溉的泥沙处理有所不同。泥沙处理应遵循"避沙、防沙、沉沙、输沙"的原则,集中沉沙和远... "引黄济淀"工程是一项长距离生态调水工程。引黄的同时必然带来沙,由于引黄济淀输水的特殊性,使得泥沙问题的处理与以往引黄灌溉的泥沙处理有所不同。泥沙处理应遵循"避沙、防沙、沉沙、输沙"的原则,集中沉沙和远距离输沙相结合,最终实现泥沙的综合利用,使得灌区渠道、引水河渠及白洋淀三者实现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济淀 泥沙淤积 集中沉沙 远距离输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墩引黄灌区泥沙研究与治理措施综述 被引量:2
16
作者 崔淑芳 王方园 +1 位作者 刘长永 孟垂国 《水利发展研究》 2013年第6期47-50,共4页
韩墩引黄灌区是兴建于1958年的大型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左岸,距黄河入海口约120km处。灌区从始灌起,就受到泥沙淤积问题的困扰。先是停水期间引黄闸前滩内引渠的严重淤积问题;二是总干渠全程较严重的淤积问题。为了治理泥沙带来的危害,韩... 韩墩引黄灌区是兴建于1958年的大型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左岸,距黄河入海口约120km处。灌区从始灌起,就受到泥沙淤积问题的困扰。先是停水期间引黄闸前滩内引渠的严重淤积问题;二是总干渠全程较严重的淤积问题。为了治理泥沙带来的危害,韩墩灌区不断对泥沙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在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在渠首设置拦沙闸、对总干渠实行远距离输沙技术改造等有效工程措施,并辅助一定的管理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因为泥沙问题的复杂性,对今后可能遇到的泥沙方面的新情况进行了预测,并指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墩引黄灌区 泥沙问题 治理措施 拦沙闸 远距离输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淤固堤技术与黄河下游泥沙处理与应用
17
作者 仇星文 张学连 李征 《科技信息》 2009年第27期331-331,共1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黄河下游放淤固堤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诸多技术难题不断得到解决,远距离输沙放淤技术已相当成熟。在利用这些技术进行黄河堤防加固的同时,新的泥沙利用项目不断出现并拓展,为黄河下游泥沙处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黄河下游放淤固堤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诸多技术难题不断得到解决,远距离输沙放淤技术已相当成熟。在利用这些技术进行黄河堤防加固的同时,新的泥沙利用项目不断出现并拓展,为黄河下游泥沙处理和应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于此同时,黄河防汛保安全和沿黄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远距离输沙技术和泥沙处理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即将成为黄河放淤固堤技术的新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淤固堤 远距离输沙 泥沙 应用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活动
18
《中国科技成果》 2006年第2期4-4,共1页
河北承德以科技创新助推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青岛市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新途径,山东省攻克黄河远距离输沙难题,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成效显著。
关键词 科技成果产业化 新活动 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 远距离输沙 仪器仪表 河北承德 成效显著 青岛市 山东省
原文传递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 of reactive gases and the impacts of long-range transport at the Jinsha regional atmospheric background station 被引量:8
19
作者 LIN WeiLi XU XiaoBin +2 位作者 SUN JunYing LIUXiWen WANG Y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0期1604-1613,共10页
Lorentz curve fittings are applied to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O3, CO, NOx and SO2 recorded at the Jinsha regional atmospheric background station (JSH) from June 2006 to July 2007, and the pe... Lorentz curve fittings are applied to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O3, CO, NOx and SO2 recorded at the Jinsha regional atmospheric background station (JSH) from June 2006 to July 2007, and the peak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species for the different seasons are obtained. The peak concentration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presentativ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levels for certain processes. The peak concentrations are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mean (median) concentrations, and the suitability and limitations of the mean (median) values as the background levels are discussed. The mean (median) values might represent the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 in the region under some circumstances, but in other cases these values often underestimate or overestimate the true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 owing to the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and other factors. The effects of air masses transport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n the pollutant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 are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72-hour backward trajectories of air masses 100m above the ground at JSH, These trajectories are estimated using the HYSPLIT model and then clustered for the measurement perio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rajector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n concentrations of O3, SO〉 NOx and CO for different clusters are analyzed. After filtering the seasonal changes in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the relative influences of air masse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JSH can be used to obtain the atmospheric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different air masses originating from or passing over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entral South China and the Jianghan Plain. Air masses from Central China, South China, and the western Yangtze River Delta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O3 at JSH. Air masses from the north and northeast of JSH (i.e., the Jianghan Plain, Huang-Huai Plain and North China Plain) and the south (Central South China)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SO2, CO and NOx concentrations. Air masses originating from the ocean often bring clean air. Air masses originating from high altitudes over northwestern regions often have lower CO and NO3 concentrations, lower relative humidity, an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O3 and S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nsha regional atmosphere background station background signal Lorentz curve fitting air transport O3 CO NOx SO2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