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后远端交界区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邢泽军 仉建国 +6 位作者 于斌 刘勇 刘景臣 汪学松 孙武 赵丽娟 邱贵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远端交界区(LIV+2)在冠状面、矢状面和轴位上的变化。方法:2005年6月~2007年6月手术治疗AIS患者32例,男6例,女26例,年龄10~19岁,平均14.4岁。按PUMC分型,Ⅰc1例,Ⅱa4例,Ⅱb19例,Ⅱ...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远端交界区(LIV+2)在冠状面、矢状面和轴位上的变化。方法:2005年6月~2007年6月手术治疗AIS患者32例,男6例,女26例,年龄10~19岁,平均14.4岁。按PUMC分型,Ⅰc1例,Ⅱa4例,Ⅱb19例,Ⅱb21例,Ⅱc11例,Ⅱc35例,Ⅱd15例,Ⅲa5例,Ⅲb1例。均采用后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固定,其中远端融合椎(LIV)与稳定椎(SV)为同一椎体(A组)15例,LIV与SV非同一椎体(B组)17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上躯干偏移(TS),LIV的倾斜度(LIVT),LIV尾侧椎间盘开角(LIVA),冠状面和矢状面上远端交界区的Cobb角和椎体的旋转度(LIV+1VR和LIV+2VR)。结果:随访24~36个月,平均29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的TS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LIVT由术前20.2°±5.9°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4.7°±3.8°(P<0.001),B组由17.2°±5.5°下降到4.4°±2.7°(P<0.001);A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LIVA分别为7.5°±4.7°和3.9°±3.1°(P=0.056);B组分别为4.5°±3.4°和5.4°±3.2°(P=0.492);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两组远端融合椎倾斜度变化和其尾侧椎间盘开角变化之间相关性不显著(A组r=-0.067,P=0.813;B组r=0.362,P=0.154)。A组远端交界区(LIV+2)冠状面上Cobb角由术前20.5°±9.6°矫正至末次随访时9.4°±7.3°(P<0.001);B组由13.8°±6.7°矫正至8.1°±4.7°(P=0.013);A、B组末次随访时远端交界区矢状面上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464,P=0.598);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A组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和术前矢状面Cobb角之间相关性不显著(r=0.076,P=0.788),B组的相关性显著(r=0.803,P<0.001)。两组末次随访时LIV+1VR和LIV+2VR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应用后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后远端交界区在冠状面上矫形明显,矢状面和轴位上矫形不明显,且远端融合椎倾斜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椎弓根螺钉 远端交界区变化 后路矫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