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代大名路达鲁花赤唐兀人昔李氏世系考 被引量:8
1
作者 王颋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5-13,共9页
有元一代地方官员之世袭,大名路达鲁花赤唐兀人昔李氏即是其中的典型范例。其世系,第一代,所知者三:"束南玉钳部"、"举立沙"、"益立山"。其父辈,则三人:"玉里止吉住"、"答加沙"、&qu... 有元一代地方官员之世袭,大名路达鲁花赤唐兀人昔李氏即是其中的典型范例。其世系,第一代,所知者三:"束南玉钳部"、"举立沙"、"益立山"。其父辈,则三人:"玉里止吉住"、"答加沙"、"小李玉黑"。第二代,有"小李玉"、"阿沙"、"爱鲁"、"罗合"、"小钤部"。第三代,有"乞答哈"、"剌麻朵儿只"、"管固儿加固"、"教化"、"帖木儿"、"忽都答儿"等。其族属,东迁至"河东"又回迁"河西"的"沙陀"。其袭爵,"益立山"、"爱鲁"、"小钤部"、"教化"、"万奴"、"忽都答儿"、"野速普花"、"普颜"。究其长期存留类似"世侯"的情况,不能不怀疑与当地为窝阔台系封邑有关。除外,作为本文的"副产品",还有一个接近原貌的"新"《李爱鲁神道碑铭》,附录于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达鲁花赤世袭 唐兀人昔李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时期山西的探马赤军与达鲁花赤 被引量:1
2
作者 瞿大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0-44,共5页
探马赤军是蒙元时期的重要兵制之一,而达鲁花赤则是重要官制之一。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对此已有较多的论述,弄清不少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地区角度展开的论述并不多见。本文试就蒙古时期山西的探马赤军与达鲁花赤的起源... 探马赤军是蒙元时期的重要兵制之一,而达鲁花赤则是重要官制之一。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对此已有较多的论述,弄清不少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地区角度展开的论述并不多见。本文试就蒙古时期山西的探马赤军与达鲁花赤的起源、职能、地位及其作用等问题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马赤军 达鲁花赤 《元史》 窝阔台汗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山西地区 成吉思汗 神道碑 平阳 赛典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水城出土文书》所见亦集乃路达鲁花赤 被引量:2
3
作者 吴超 《阴山学刊》 2011年第2期24-28,共5页
元代路达鲁花赤,位居总管之上,在地区基层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黑水城出土文书》所见亦集乃路达鲁花赤共有7位,均不见于其它文献。以出土文书来看七位达鲁花赤多是在俸禄文书中出现。《黑水城出土文书》所见亦集乃路达鲁花赤印证了元... 元代路达鲁花赤,位居总管之上,在地区基层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黑水城出土文书》所见亦集乃路达鲁花赤共有7位,均不见于其它文献。以出土文书来看七位达鲁花赤多是在俸禄文书中出现。《黑水城出土文书》所见亦集乃路达鲁花赤印证了元代路达鲁花赤位高而职简,并弥补了相关文献记载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城出土文书》 亦集乃路 达鲁花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浚州达鲁花赤追封魏郡伯墓碑》考释
4
作者 任崇岳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9-22,共4页
元《浚州达鲁花赤追封魏郡伯墓碑》考释任崇岳1974年河南浚县大山南坡的山南头村农民,在农田建设中挖出石虎、石羊、石牌坊的残件,并发现一座砖石结构之墓,从中拣到白色瓷盆、瓷碗、瓷盘等器皿。同年浚县砖瓦厂在施工中又发掘出... 元《浚州达鲁花赤追封魏郡伯墓碑》考释任崇岳1974年河南浚县大山南坡的山南头村农民,在农田建设中挖出石虎、石羊、石牌坊的残件,并发现一座砖石结构之墓,从中拣到白色瓷盆、瓷碗、瓷盘等器皿。同年浚县砖瓦厂在施工中又发掘出《中义大夫汉阳府墓志》,墓志长方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鲁花赤 西夏遗民 浚县 蒙古人 墓碑 成吉思汗 《元史》 河南省 社会科 碑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首任“上海县达鲁花赤”舍剌甫丁考释
5
作者 郭晓航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5-188,共4页
本文对清人阮元所辑《两浙金石志》中《元舍剌甫丁墓碣》碑文及阮元跋文重新加以标点,并围绕舍剌甫丁曾任元攻下上海后首任"嘉兴上海县达鲁花赤"的记载略作考释,排除原碑文撰写者笔误或有意虚构的可能,认为碑文中称舍剌甫丁... 本文对清人阮元所辑《两浙金石志》中《元舍剌甫丁墓碣》碑文及阮元跋文重新加以标点,并围绕舍剌甫丁曾任元攻下上海后首任"嘉兴上海县达鲁花赤"的记载略作考释,排除原碑文撰写者笔误或有意虚构的可能,认为碑文中称舍剌甫丁曾为嘉兴路"上海县达鲁花赤",很可能是一种以立县后的官衔称呼对上海入元之初情况所作的抬高与比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剌甫丁 上海县 达鲁花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国时汉人世侯与蒙廷、燕京行台、达鲁花赤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帮全 赵文坦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39,共5页
绝大多数汉人世侯都忠实履行了蒙廷规定的纳质、助军、输粮、设驿、编户籍等义务 ;燕京行台统辖、监临中原诸郡 ,汉人世侯听命于燕京行台 ,出征纳赋 ;汉人世侯与达鲁花赤的关系普遍不协调 ,经常发生矛盾。
关键词 蒙古国 汉人世侯 蒙廷 燕京行台 达鲁花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达鲁花赤用人述论 被引量:2
7
作者 潘修人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62-66,共5页
本文是对元代达鲁花赤用人的专题研究。作者分析论证了大蒙古国时期任用达鲁花赤并无民族界限;忽必烈至元以后革罢汉人、女真、契丹为达鲁花赤者,专任蒙古、色目人为达鲁花赤,是元朝四等人制度的一部分;达鲁花赤用人的变化,是蒙古统治... 本文是对元代达鲁花赤用人的专题研究。作者分析论证了大蒙古国时期任用达鲁花赤并无民族界限;忽必烈至元以后革罢汉人、女真、契丹为达鲁花赤者,专任蒙古、色目人为达鲁花赤,是元朝四等人制度的一部分;达鲁花赤用人的变化,是蒙古统治者占领中原后汉人不断反抗的形势决定的;笼统地说元朝推行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是不确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鲁花赤 蒙古人 蒙古贵族 忽必烈 大蒙古国 汉人 元代 民族歧视 色目人 契丹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管水达达民户达鲁花赤之印” 被引量:1
8
作者 金太顺 《求是学刊》 1981年第3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达鲁花赤 民户 管水 官印 管民官 开元路 蒙古人 水达达路 中书省 女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碑铭所见蒙元山西汉人达鲁花赤考略
9
作者 刘勇 《史志学刊》 2023年第3期20-32,共13页
达鲁花赤为蒙元时期特色职官,在地方行政和各级机构中具有极其广泛的权限。一般认为担任达鲁花赤者首选蒙古人,次为色目人,汉人不得担任此职。近年来学界已发现一些汉人担任达鲁花赤的记录,似乎打破了固有认识模式,但还停留在传世文献... 达鲁花赤为蒙元时期特色职官,在地方行政和各级机构中具有极其广泛的权限。一般认为担任达鲁花赤者首选蒙古人,次为色目人,汉人不得担任此职。近年来学界已发现一些汉人担任达鲁花赤的记录,似乎打破了固有认识模式,但还停留在传世文献史料范围内讨论。蒙元时期的山西社会繁荣稳定,幸存至今的石刻文物信息,为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社会提供了传世文献之外的重要参考。本文释读、梳理现存蒙元山西碑铭中出现的汉人达鲁花赤资料,考察其历史信息和研究价值,为研究蒙元达鲁花赤制度、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复杂社会现象提供新的线索和视角。本文认为蒙元时期的山西汉人达鲁花赤现象,是蒙元政权多重结构、互相制约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汉人 达鲁花赤 蒙元 碑铭石刻 多民族文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撒拉族“达鲁花赤”官职考
10
作者 马明忠 《青海民族研究》 2004年第2期88-89,共2页
撒拉族是世居青海少数民族之一,聚居于青海循化地区。在元朝其首领曾为世袭达鲁花赤,说明撒拉族在元朝社会具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和影响。
关键词 撒拉族 达鲁花赤 官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政碑视野下对达鲁花赤的重新认识
11
作者 高宝钰 《青藏高原论坛》 2023年第4期123-128,共6页
达鲁花赤为元代首创,是元代一个特殊的职官群体,遍布于元代各级行政体系当中,对于元代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达鲁花赤在历史上仅存在于元代,它本身是蒙古游牧民族文化衍生出来的政治体,体现了蒙元统治的诸多特点。德政碑中描述的达鲁花... 达鲁花赤为元代首创,是元代一个特殊的职官群体,遍布于元代各级行政体系当中,对于元代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达鲁花赤在历史上仅存在于元代,它本身是蒙古游牧民族文化衍生出来的政治体,体现了蒙元统治的诸多特点。德政碑中描述的达鲁花赤与过往研究大相径庭,在德政碑的视野下重新认识达鲁花赤,能够更好地理解元代的地方政治和蒙汉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德政碑 达鲁花赤 地方政治 蒙汉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达鲁花赤的职掌及为政述论 被引量:5
12
作者 潘修人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70-75,共6页
达鲁花赤是元朝地方机构中的职官名称。本文拟就它的职掌及为政状况略作探讨。笔者认为,有元一代的达鲁花赤职掌为监临总治,或领治一军,或总理民事,与同级正官相比,其地位最高,事权最大,为众官属之长;其为政本文主要指除汉人,... 达鲁花赤是元朝地方机构中的职官名称。本文拟就它的职掌及为政状况略作探讨。笔者认为,有元一代的达鲁花赤职掌为监临总治,或领治一军,或总理民事,与同级正官相比,其地位最高,事权最大,为众官属之长;其为政本文主要指除汉人,女真,契丹以外的蒙古、色目各族达鲁花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达鲁花赤 地方机构 职官名称
全文增补中
跋出土元代管水达达民户达鲁花赤之印 被引量:1
13
作者 景爱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2期91-94,共4页
一 一九七七年六月,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城南四里的金上京故城中,出土一方元代官印。印面文为八思巴文,印背右侧刻“管水达达民户达鲁花赤之印”;左侧刻“中书礼部造”、至元十五年十二月日”。
关键词 达鲁花赤 代管 土元 黑龙江省 八思巴文 礼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海内汗”到转轮王——回鹘文《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中的元朝皇帝称衔考释 被引量:6
14
作者 钟焓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82,共8页
立于1361年的汉文-回鹘文合璧《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是研究元代党项人活动的一份珍贵史料,其中的回鹘文部分出现了一个有关元朝皇帝的称衔用语:talayning rkligi qaγan qan,其确切的含义和出现的背景尚缺乏深入的研究... 立于1361年的汉文-回鹘文合璧《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是研究元代党项人活动的一份珍贵史料,其中的回鹘文部分出现了一个有关元朝皇帝的称衔用语:talayning rkligi qaγan qan,其确切的含义和出现的背景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联系此类衔名在蒙古-回鹘文献中的出现实例,探讨了上述称衔在当时的确切含义及其产生与流行的历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 海内汗 转轮王
原文传递
元代汉人出任达鲁花赤的问题 被引量:5
15
作者 蔡春娟 《北大史学》 CSSCI 2008年第1期122-146,525,共26页
元朝自元世祖时就下达诏令,禁止汉人担任达鲁花赤一职,有元一代这一规定未变。但实际上,蒙元时期有很多汉人担任过达鲁花赤。本文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汉人都是在什么状况下出任达鲁花赤的?二、朝廷的这一法令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施?
关键词 达鲁花赤 蒙元时期 《元史》 有元一代 总管府 蒙古人 塔失不花 中书左丞 人匠 镇江路
原文传递
《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补释 被引量:10
16
作者 汤开建 《中国史研究》 1983年第4期59-67,共9页
元代碑刻,传世甚少,而象《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以下简称《肃州碑》)这种阳面汉文、阴面回鹘文的传世碑刻更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人注意到了这通元碑的重要性,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对《肃州碑》... 元代碑刻,传世甚少,而象《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以下简称《肃州碑》)这种阳面汉文、阴面回鹘文的传世碑刻更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人注意到了这通元碑的重要性,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对《肃州碑》的研究并没有展开。直至一九七六年,白滨、史金波二位同志于甘肃省酒泉市文化馆访得此碑后,探赜索隐,勤研细读,于一九七九年将该碑全文公诸于世,并由耿世民同志将碑阴面回鹘文译成汉文,附录子后①,筚路蓝缕,功莫大焉。笔者出于对《肃州碑》的兴趣,翻捡文献,在白、史二位同志考释的基础之上,略作一些补充。文中或有歧异之处,即为笔者争鸣之言,如有错误,企望批评指正。律文不另著录,详见白、史之释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鲁花赤 路也 补释 时代条件 回鹘文 文化馆 酒泉市 甘肃省
原文传递
达鲁花赤考述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秉崑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4-72,共9页
达鲁花赤是蒙元时期具有蒙古民族特点和设置最为普遍的官职,始设于成吉思汗时期,有元一代置而不废。对这一官职作系统全面的探讨将有助于蒙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尤其是职官制度、民族关系以及元代中国与周邻国家和地区关系的深入研... 达鲁花赤是蒙元时期具有蒙古民族特点和设置最为普遍的官职,始设于成吉思汗时期,有元一代置而不废。对这一官职作系统全面的探讨将有助于蒙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尤其是职官制度、民族关系以及元代中国与周邻国家和地区关系的深入研究。 达鲁花赤,亦做“答鲁合臣”、“达鲁噶齐”。蒙古语,意为“镇守者”。相当于突厥语的“巴思哈”(basqaq),在波斯语中则译为“沙黑纳”(shahna)。汉文文献也称“监”、监某州、监某府、监某路,《世界征服者史》则称为“少监”,赵翼称其为“掌印办事之长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鲁花赤 总管府 元史 《至顺镇江志》 成吉思汗 劝课农桑 管民官 《史集》 蒙古人 神道碑
原文传递
释“达鲁花赤”
18
作者 杨志玖 《文史知识》 1985年第8期103-104,共2页
问:读了贵刊今年第三期'元代专号',同时在阅读《元史》时,都常见'达鲁花赤'这样的词,我知道它是一个官名,但我很想了解'达鲁花赤'的词意以及它的设置情况,
关键词 达鲁花赤 《元史》 镇江路 元朝时期 札八儿火者 元朝秘史 元太宗 词意 乃蛮 回回人
原文传递
元代安南达鲁花赤考述
19
作者 陈硕 陈文源 《暨南史学》 2022年第1期89-99,共11页
蒙古平定云南后,很快也迫使安南王国臣服入贡,并依惯例于中统三年(1262)在安南设置达鲁花赤以监镇之。然而,此后元朝坚持要求安南国王落实入觐、出助军役等“六事”,致使安南对此抵触情绪十分强烈,常以托词抵制元朝之要求,因此,达鲁花... 蒙古平定云南后,很快也迫使安南王国臣服入贡,并依惯例于中统三年(1262)在安南设置达鲁花赤以监镇之。然而,此后元朝坚持要求安南国王落实入觐、出助军役等“六事”,致使安南对此抵触情绪十分强烈,常以托词抵制元朝之要求,因此,达鲁花赤虽然轮换了几任,但一直只是围绕“六事”以及相关的邦交礼仪与安南交涉,兼之所任非人,因而引发了安南的不满,并要求撤销达鲁花赤的设置。后来元朝对安南军事征伐失利,达鲁花赤的派驻也就不了了之。总的来说,蒙元在安南设置达鲁花赤,并没有真正发挥其本应有的监镇功用。达鲁花赤在安南设置的挫折,说明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王国的双边关系并非完全按照中原政权的设想而行,而是经历一番双方的邦交博弈,甚至军事对抗,最终形成一种双方均可接受的互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鲁花赤 元代 安南 中越关系
原文传递
《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考释——论元代党项人在河西的活 被引量:37
20
作者 白滨 史金波 《民族研究》 1979年第1期68-80,共13页
一《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之发现甘肃酒泉旧城东门洞内两壁各嵌刻有文字之石柱一枚,曾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张维《陇右金石录》云:“酒泉东门有方石柱,高七、八尺,广二尺有奇,刻有蒙古文多行,左右各一,或为筑城纪事之石,抑或... 一《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之发现甘肃酒泉旧城东门洞内两壁各嵌刻有文字之石柱一枚,曾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张维《陇右金石录》云:“酒泉东门有方石柱,高七、八尺,广二尺有奇,刻有蒙古文多行,左右各一,或为筑城纪事之石,抑或以他地碣石移作门柱,石文漫漶,不可摩拓,傥使习蒙文者就石辨证,必可得其究竟也”。其后,向达:《西征小记》又云:“酒泉东门门洞内两侧墙上各嵌石柱一枚,高约二公尺半,阔约半公尺,上俱鐫回鹘字,三十二年夏东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鲁花赤 《元史》 党项人 公元 肃州 西夏文 大元 碑文 成吉思汗 甘肃酒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