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达氏鳇的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1
作者 吴善福 张彪 郑玥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4年第2期19-24,共6页
达氏鳇(Huso dauricus)是黑龙江水域的主要淡水鱼类,营养、经济价值较高,因野生数量少现已被确定为濒危物种。野生达氏鳇繁殖期一般在每年5—7月,产卵场主要位于黑龙江水域主流江段。达氏鳇的性腺发育主要在Ⅰ~Ⅵ期,雄性性成熟年龄早于... 达氏鳇(Huso dauricus)是黑龙江水域的主要淡水鱼类,营养、经济价值较高,因野生数量少现已被确定为濒危物种。野生达氏鳇繁殖期一般在每年5—7月,产卵场主要位于黑龙江水域主流江段。达氏鳇的性腺发育主要在Ⅰ~Ⅵ期,雄性性成熟年龄早于雌性1~2年。目前,人工养殖的达氏鳇性腺发育早于野生条件下的4~5年。达氏鳇亲鱼的营养状况对其种群的繁育有很大影响,优化亲鱼饲料有助于提高达氏鳇的繁殖性能。水霉病、气泡病和小瓜虫病等为达氏鳇生长阶段常见的疾病,养殖时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本文综述了达氏鳇的性腺、胚胎发育特点,总结了亲鱼的培育、养殖环境控制及饲料中营养成分等对达氏鳇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针对目前人工养殖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胚胎发育 人工繁育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26
2
作者 胡佳 汪登强 +1 位作者 危起伟 沈丽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30,共10页
采用39对微卫星引物扩增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正反杂交子代[A.schrenckii(♀)×H.dauricus(♂),H.dauricus(♀)×A.schrenckii(♂)]的全基因组。其中5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34对引物中,有3... 采用39对微卫星引物扩增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正反杂交子代[A.schrenckii(♀)×H.dauricus(♂),H.dauricus(♀)×A.schrenckii(♂)]的全基因组。其中5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34对引物中,有3对只在施氏鲟中得到扩增产物,有31对能同时在3种鱼中进行有效扩增,其中均呈单态的有7对,均呈多态的有22对,位点LS19和LS22在施氏鲟中呈多态,在达氏鳇中呈单态。34个微卫星位点共得到96个等位基因,大小在80~394bp之间。检测到种间特异位点6个(HLJSX22,HLJSX23,HLJSX37,HLJSX41,HLJSX48,LS54),将这些位点部分组合,可以有效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和其杂交子代。同时测定杂交子代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施氏鲟和达氏鳇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根据线粒体母性遗传特性,通过比对序列的差异大小来判断杂交子代的母本来源。结果表明,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线粒体控制区同源序列比对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子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杂交子代 微卫星 线粒体DNA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氏鳇胚后发育的形态观察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艳华 危起伟 +4 位作者 王成友 杜浩 张辉 沈丽 吴金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85-591,共7页
样本系黑龙江野外采集的达氏鳇(Huso dauricus)亲体经人工受精后孵出的子一代,对刚出膜的仔鱼[0日龄,体长(12.08±0.68)mm]到早期稚鱼[60日龄,(129.21±7.69)mm]的胚后发育形态进行了观察。从形态发育上看来,达氏鳇仔鱼的胚后... 样本系黑龙江野外采集的达氏鳇(Huso dauricus)亲体经人工受精后孵出的子一代,对刚出膜的仔鱼[0日龄,体长(12.08±0.68)mm]到早期稚鱼[60日龄,(129.21±7.69)mm]的胚后发育形态进行了观察。从形态发育上看来,达氏鳇仔鱼的胚后发育可分为2个时期:早期仔鱼阶段,即从刚出膜(0日龄)到初次开口摄食(9日龄);晚期仔鱼阶段,即从初次开口摄食到各器官发育基本完成,体透明特征消失,鳍褶和颌齿彻底消失(50日龄),之后进入早期稚鱼期。早期仔鱼的形态发育和分化明显较晚期仔鱼和稚鱼快,运动、呼吸、感觉和消化等器官在此期间发育与分化快速同步协调,且速度快,使得仔鱼获得避敌与摄食能力,提高了成活率。晚期仔鱼发育主要表现为各骨板的分化和完善,鱼鳍游泳器官功能的进一步强化,鳔的发生和发育,表明此阶段游泳和躲避敌害能力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早期生活史 胚后发育 形态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氏鲟和达氏鳇养殖亲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牛翠娟 胡红霞 +1 位作者 罗静 李陈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95-1799,共5页
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史氏鲟,425bp,达氏鳇,434bp)分析检测了两个养殖场留做后备亲鱼的史氏鲟和达氏鳇的遗传多样性。在所检测的养殖史氏鲟后备亲鱼4个年龄群体共34个体中,发现5个单倍型,共有11个多态位点,占碱基总数的2.6%,无简... 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史氏鲟,425bp,达氏鳇,434bp)分析检测了两个养殖场留做后备亲鱼的史氏鲟和达氏鳇的遗传多样性。在所检测的养殖史氏鲟后备亲鱼4个年龄群体共34个体中,发现5个单倍型,共有11个多态位点,占碱基总数的2.6%,无简约信息位点。不同单倍型之间有1~10个变异位点,占碱基总数的0.2%~2.4%。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24。单倍型多样性Hd=0.76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4.367,核苷酸多样性Pi=0.011。而分别来自2个养殖场的2个达氏鳇养殖群体都是1个群体仅1个单倍型,2个单倍型之间仅有2个碱基差异,遗传距离为0.005,遗传变异极度缺乏。结果提示在利用史氏鲟和达氏鳇后备亲鱼进行繁殖育苗时要充分注意近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后备亲鱼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氏鳇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周玉 潘风光 +1 位作者 李岩松 阎广谋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80-484,共5页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达氏鳇(Kalugaa,Huso dauricus)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分类和计数.结果表明,在外周血细胞中可区分出红细胞、单核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粒细胞和血栓细胞.红细胞卵圆形,大小为(11.22±...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达氏鳇(Kalugaa,Huso dauricus)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分类和计数.结果表明,在外周血细胞中可区分出红细胞、单核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粒细胞和血栓细胞.红细胞卵圆形,大小为(11.22±0.56)μm×(7.92±1.01)μm;细胞质内可见到线粒体;单核细胞为圆形,大小为(10.55±1.61)μm×(9.38±2.04)μm;胞质内空泡较多,有的直接与细胞外相通;大淋巴细胞有指状胞凸,大小为(8.09±1.14)μm×(7.22±1.65)μm;小淋巴细胞有伪足样胞凸,大小为(7.22±1.35)μm×(6.31±1.24)μm;血栓细胞圆形,大小为(4.82±0.68)μm×(4.03±0.81)μm;核质比较大,未发现任何细胞器.嗜中性粒细胞的大小为(11.84±1.38)μm×(10.34±1.31)μm,含有多种形态的细胞核及着色和大小不同的颗粒.嗜酸性粒细胞的大小为(11.26±1.35)μm×(10.16±1.29)μm,嗜酸性颗粒数量较多、个体较大.红细胞密度为82.16×10^4/mm^3~106.90×10^4/mm^3,白细胞密度为1.91×10^4/mm^3~4.55×10^4/mm^3.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0.12%~8.78%、26.35%~107.43%、3.22%~29.42%、0.69%~23.99%;各类血细胞从大到小依次为: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80-4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血细胞 显微结构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氏鳇、施氏鲟及其杂交种(施氏鲟♂×达氏鳇♀)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颖 刘晓勇 +1 位作者 曲秋芝 孙大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7-32,共6页
采用形态学和多变量形态度量方法,对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种(大杂交)(达氏鳇(♀)×施氏鲟(♂))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施氏鲟、达氏鳇及大杂交头部形态差异明显... 采用形态学和多变量形态度量方法,对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种(大杂交)(达氏鳇(♀)×施氏鲟(♂))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施氏鲟、达氏鳇及大杂交头部形态差异明显,口唇形状、吻须形状及长度、鳃盖膜形态差异显著。在7项可数性状中,大杂交胸鳍、侧骨板、腹骨板和鳃耙数偏母本性状(HI>55),臀鳍条数明显地偏父本性状(HI<55),背骨板数偏离双亲性状,背鳍条数为中间性状。可数性状的平均杂交指数为74.97,总体上偏向于母本。可数性状中鳃耙数可作为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2)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大杂交与施氏鲟有5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达氏鳇有4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3)聚类分析表明,大杂交与达氏鳇在外观形态上更为近似,二者聚在一枝,然后与施氏鲟聚集;(4)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41.429%、37.809%、7.869%和5.790%,累积贡献率为92.896%,主成分分散图表明大杂交在形态差异上独立于施氏鲟和达氏鳇;(5)采用逐步判别分析获得5个比例性状构建了区分上述三个种的判别函数,判别函数预测分类总体准确率达96.67%,其中对大杂交的判断准确率达100%。研究认为,杂交鲟在形态上较接近于其母本达氏鳇,但可以通过形态判别分析将大杂交与母本达氏鳇和父本施氏鲟进行区分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Huso dauricus) 鲟(Acipenser schrenckii) 大杂交 形态差异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达氏鳇野生群体和两个养殖群体的线粒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户国 程磊 +5 位作者 马波 孙大江 王斌 刘晓勇 柳淑芳 张颖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3-810,共8页
达氏鳇(Huso dauricus)是黑龙江流域土著鲟,近几十年来野生资源急剧下降,被确定为濒危物种之一。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的Cyt b基因和D-loop区域的多态性信息评估了黑龙江抚远段野生群体、北京房山国家级鲟鱼原种场的保种群体及浙江衢州... 达氏鳇(Huso dauricus)是黑龙江流域土著鲟,近几十年来野生资源急剧下降,被确定为濒危物种之一。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的Cyt b基因和D-loop区域的多态性信息评估了黑龙江抚远段野生群体、北京房山国家级鲟鱼原种场的保种群体及浙江衢州国家级鲟鱼良种场的繁殖群体等3个达氏鳇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所有测试个体在Cyt b基因位点的核苷酸水平上没有检测到多样性,均具有相同的Cyt b单倍型,而在D-loop区域中发现了9种单倍型,对于D-loop区,单倍型多样性(H_d)达到0.593,但核苷酸多样性(π)仅为0.00213。在8尾野生个体中检测到6种D-loop单倍型,2个养殖群体共计58尾个体共计检出5种D-loop单倍型个体。分析结果显示:野生达氏鳇群体遗传多样性极低,历史上可能经历过严重的遗传瓶颈,同时达氏鳇人工繁殖过程中每批次可能只有极少个体参与了繁殖。此外,基于Cyt b基因部分序列的分析结果提示,达氏鳇与其他太平洋鲟类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欧鳇(Huso huso)关系较远,传统上鳇属(Huso)的分类地位得不到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CYT b D-LOOP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史氏鲟及达氏鳇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及部分特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刘红柏 张颖 +2 位作者 杨雨辉 叶继丹 孙大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1-537,共7页
采用饱和硫酸氨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的方法,首次分别纯化制备了健康非免疫状态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采用饱和硫酸氨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的方法,首次分别纯化制备了健康非免疫状态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琼扩实验等方法对其Ig及Ig亚单位的分子量和部分特性进行了分析。PAGE及SDS-PAGE的结果显示:史氏鲟,中华鲟和达氏鳇IgM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867kD,896kD和924kD;3种鲟鱼Ig的重链分子量均为88kD,都具有29kD的轻链,其中达氏鳇还另有一分子量约为26kD的轻链蛋白。分子量的测定及计算结果显示鲟鱼的Ig为四聚体。Western blotting的检测结果表明,3种鲟鱼Ig的重链与其Ig具有同样的抗原性,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可被兔抗鲟Ig多克隆抗体所识别,而轻链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则呈阴性。免疫沉淀反应的结果显示,3种鲟鱼的血清及其Ig与相互之间的兔抗Ig血清有免疫沉淀反应,但与兔抗鲤Ig血清无免疫沉淀反应,这表明3种鲟科鱼类的Ig在结构和序列上是较为相似的,而与鲤鱼等高等硬骨鱼类的Ig存在较大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中华鲟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达氏鳇、施氏鲟及其正反杂交种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宋聃 张颖 +3 位作者 吴文化 刘晓勇 曲秋芝 孙大江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4,共7页
将体质量(24.55±1.04)g的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种幼鱼放养在循环水系统中,水温控制在15、18、21、24、27℃和30℃下,常规饲养60d,比较其生长、存活、变异系数和肥满度,以探讨4种鲟鱼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试验结果表明,4种鲟... 将体质量(24.55±1.04)g的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种幼鱼放养在循环水系统中,水温控制在15、18、21、24、27℃和30℃下,常规饲养60d,比较其生长、存活、变异系数和肥满度,以探讨4种鲟鱼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试验结果表明,4种鲟鱼在21~24℃时,生长性能、存活率和肥满度较高;然而,高温和低温对4种鲟鱼的生长、存活和肥满度都产生负影响。在最适温度下,4种鲟鱼体质量增加速度由高至低为达氏鳇>施氏鲟(♀)×达氏鳇(♂)>达氏鳇(♀)×施氏鲟(♂)>施氏鲟。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估算出4种鲟鱼的最适生长水温区间分别为18.67~28.00℃、21.51~31.32℃、21.21~29.64℃和17.81~27.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杂交种 温度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氏鳇幼鱼骨骼系统解剖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郭长江 赵文 +2 位作者 石振广 蒲红宇 张赛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1-306,共6页
为查明达氏鳇Huso dauricus骨骼系统构造特点,采用常规方法对达氏鳇1龄幼鱼的骨骼系统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达氏鳇幼鱼骨骼具有以下比较明显的特征:1龄达氏鳇幼鱼共有127-129块骨板,其中背骨板15-16个,左侧骨板39-40个,右侧骨板39... 为查明达氏鳇Huso dauricus骨骼系统构造特点,采用常规方法对达氏鳇1龄幼鱼的骨骼系统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达氏鳇幼鱼骨骼具有以下比较明显的特征:1龄达氏鳇幼鱼共有127-129块骨板,其中背骨板15-16个,左侧骨板39-40个,右侧骨板39-41个,左侧腹骨板10个,右侧腹骨板9个,脑颅为整块的软骨骨箱,外被坚硬的硬骨质膜片;腹骨板第4片骨板有两个细而长的刺突,以后各个骨板渐次平滑;咽颅部骨化程度很小,大部分为软骨质骨;舌颌骨十分发达,背面与脑颅的后颞窝相关节,加强了颌弓与脑颅相结合的强度和韧性,颚方骨完全游离,不与脑颅相接;腰带退化;具歪尾型尾鳍,尾鳍上叶背前缘有一系列棘状的硬鳞;颊部左右鳃膜相互连接,下颌收缩肌和鳃盖开肌十分发达,与其凶猛食性相适应。研究表明,达氏鳇具有发达的后颞窝和舌颌骨,它们之间"舌接形"的连接方式与达氏鳇凶猛的食性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骨骼系统 食性适应 幼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养殖条件下达氏鳇杂交种幼鱼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5
11
作者 石振广 董双林 +2 位作者 鲁宏申 王云山 李文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38,共6页
为了解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达氏鳇(Huso dauricus)杂交种(达氏鳇♂×天然杂交种♀(达氏鳇♀×史氏鲟♂))的生长特性,在水温11~22℃时,对达氏鳇杂交种体长和体重的生长进行实验研究。应用计算机软件Excel和SPSS对测量的数... 为了解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达氏鳇(Huso dauricus)杂交种(达氏鳇♂×天然杂交种♀(达氏鳇♀×史氏鲟♂))的生长特性,在水温11~22℃时,对达氏鳇杂交种体长和体重的生长进行实验研究。应用计算机软件Excel和SPSS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全长为33.32cm、平均体重为145.83g的139日龄幼鱼经75d的人工饲养长成平均全长为48.79cm、平均体重为437.36g的个体,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关系L=3.2927t+30.517,R^2=0.9594,其全长日均增长量为2.06mm、平均瞬时增长率为0.0763,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w。=119.74e^0.2346t,R^2=0.956;体重日均增长量为3.8871g、平均瞬时生长率为0.2197;体重与全长的回归曲线为EwL=0.0056L^2.8929,R^2=0.9982,幂指数接近于3,表明该鱼体重与全长的立方呈正相关系,属于等比生长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杂交种幼鱼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卫星标记鉴别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洋 鲁翠云 +4 位作者 李超 程磊 吴文化 赵元凤 孙效文 《水产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8-23,共6页
用32个微卫星标记分析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子代H.dauricus(♀)×A.schrenckii(♂)的遗传差异。其中,28个标记在三个群体中均能得到稳定的扩增产物,1个标记只在施氏鲟中得到扩增产物。利用这些... 用32个微卫星标记分析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子代H.dauricus(♀)×A.schrenckii(♂)的遗传差异。其中,28个标记在三个群体中均能得到稳定的扩增产物,1个标记只在施氏鲟中得到扩增产物。利用这些微卫星标记对三个群体进行分析,发现有5个特异性标记能够有效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其中,HLJSX350在施氏鲟扩增出227bp的条带,在达氏鳇扩增出209bp的条带,而其杂交种质扩增出209bp和227bp的杂合条带,扩增出的特异条带能够有效鉴别3个种质;HLJSX226、HLJSX329、HLJSX332和HLJSX351 4个标记在施氏鲟和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扩增出差异显著的条带。本研究鉴别的微卫星标记可用于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种的区分,为2种鲟、鳇的种质保护提供了遗传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杂交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氏鳇稚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李文龙 韩英 +5 位作者 石振广 王云山 刘建魁 鲁宏申 韩骥 邱实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5-128,共4页
于2010年7月10日至8月31日,在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鲟鳇鱼养殖基地,在水温为16.5~21.0℃的养殖条件下,对全长为(7.60±0.58)cm、体质量为(2.42±0.45)g的43日龄达氏鳇Husodauricus稚鱼进行人工饲养,研究了达氏鳇稚幼鱼的生... 于2010年7月10日至8月31日,在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鲟鳇鱼养殖基地,在水温为16.5~21.0℃的养殖条件下,对全长为(7.60±0.58)cm、体质量为(2.42±0.45)g的43日龄达氏鳇Husodauricus稚鱼进行人工饲养,研究了达氏鳇稚幼鱼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经过50 d人工饲养,达氏鳇稚幼鱼全长达到(22.16±1.34)cm,体质量达到(38.85±5.23)g;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L=0.289t-4.7875,R2=0.9984,其全长日均增长量为0.278 cm,平均瞬时生长率为5.552%;体质量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2808 e0.0554t,R2=0.9644,体质量日均增长量为0.729 g,平均瞬时生长率为2.081%;体质量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111L2.6495,R2=0.9978,幂指数小于3,表明达氏鳇稚幼鱼体质量生长慢于全长的生长,属于异速生长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稚幼鱼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氏鳇养殖群体的胚胎发育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郭长江 赵文 +3 位作者 石振广 魏杰 鲁宏申 刘建魁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9-597,共9页
为了解达氏鳇Huso dauricus养殖群体的胚胎发育过程,采用人工半干法受精获取受精卵,研究了在水温为(16.0±0.2)℃条件下达氏鳇养殖群体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达氏鳇成熟卵呈圆球形,为黄褐色或灰褐色,不透明,平均卵径... 为了解达氏鳇Huso dauricus养殖群体的胚胎发育过程,采用人工半干法受精获取受精卵,研究了在水温为(16.0±0.2)℃条件下达氏鳇养殖群体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达氏鳇成熟卵呈圆球形,为黄褐色或灰褐色,不透明,平均卵径为3.19 mm,属沉性黏性卵;达氏鳇受精卵历时136 h孵化出膜,所需总积温为2148~2592℃·h;达氏鳇受精卵的卵裂方式为特殊的辐射状卵裂;原肠中期时动物极细胞覆盖胚胎2/3,心跳期心脏呈“c冶型,尾末端到达间脑或中脑时大量仔鱼出膜;根据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可将达氏鳇胚胎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形成、心跳和出膜期8个发育阶段,共36个时期。研究表明,达氏鳇胚胎发育过程中所需积温略高于鲟科其他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胚胎发育 发育分期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氏鳇肌肉组织转录组测序和功能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赵文 高峰英 石振广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55-1262,共8页
为发掘达氏鳇的功能基因,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达氏鳇肌肉组织转录组进行测序。结果获得原始数据14 447 211 200 bp,拼接获得了55 531条单基因序列(unigene),长度范围300~32 613 bp,平均长度941 bp。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unig... 为发掘达氏鳇的功能基因,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达氏鳇肌肉组织转录组进行测序。结果获得原始数据14 447 211 200 bp,拼接获得了55 531条单基因序列(unigene),长度范围300~32 613 bp,平均长度941 bp。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unigene进行了非冗余蛋白质数据库(Nr)相似搜索,此外还进行了GO的功能注释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一共有20 735条unigene(37.34%)与Nr数据库中的己知基因同源;根据GO功能可分为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56分支;依据KEGG代谢通路分析可以分成290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肌肉组织 基因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养殖下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后代的繁殖特性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颖 曲秋芝 +3 位作者 王斌 夏永涛 许式见 孙大江 《水产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5-29,34,共6页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测量5批次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黑龙江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共644尾)的体长、体质量,观察其生长、个体繁殖力、卵巢发育、卵径、卵质量和卵色等。结...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测量5批次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黑龙江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共644尾)的体长、体质量,观察其生长、个体繁殖力、卵巢发育、卵径、卵质量和卵色等。结果表明:3种鲟雌亲鱼的体长与体质量差异显著,施氏鲟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小于杂交鲟与达氏鳇(P〈0.05),而杂交鲟的体长和体质量则显著小于达氏鳇(P〈0.05)。施氏鲟、杂交鲟和达氏鳇雌亲鱼的成熟系数(GSI)和繁殖力差异显著,杂交鲟的GSI和平均绝对繁殖力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达氏鳇(P〈0.05),而施氏鲟与达氏鳇的GSI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鲟的相对繁殖力(Fw)显著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3种鲟雌亲鱼产卵质量与体质量比值以10%~15%为主,该比值范围内雌性施氏鲟个体数约占同龄雌性个体的42.66%,杂交鲟为42.91%,达氏鳇为41.93%。施氏鲟和杂交鲟的卵多为棕色,而达氏鳇的卵为棕灰色。达氏鳇的卵径显著大于施氏鲟与杂交鲟。杂交鲟的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及成熟系数均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杂交种 繁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氏鳇不同发育期胚胎对低温的耐受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尹家胜 匡友谊 +3 位作者 常玉梅 王金 周长海 崔喜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03-708,共6页
研究了达氏鳇12个发育期胚胎经过不同低温(2℃、3℃、5℃、7℃和8℃)处理12h、24h、2d、3d、6d、10d、15d、20d和30d后的孵化率和仔鱼成活率.结果表明,卵黄栓期、隙状胚孔期、神经管闭台期胚胎在2~8℃水温下,处理24h后孵化率为0... 研究了达氏鳇12个发育期胚胎经过不同低温(2℃、3℃、5℃、7℃和8℃)处理12h、24h、2d、3d、6d、10d、15d、20d和30d后的孵化率和仔鱼成活率.结果表明,卵黄栓期、隙状胚孔期、神经管闭台期胚胎在2~8℃水温下,处理24h后孵化率为0;卵裂期、囊胚早期、原肠中期胚胎在2~8℃水温下,处理3d后孵化率低于30%;囊胚晚期、原肠早期、眼基期、尾芽期、心跳期和尾达头部期胚胎在5~8℃水温下,处理3d后孵化率、仔鱼成活率超过70%;随低温处理时间延长,胚胎和仔鱼的死亡率增加,处理时间与孵化率、仔鱼成活率呈负相关;囊胚晚期、原肠早期、眼基期胚胎在5℃水温下耐受力较强,处理10d后孵化率、仔鱼成活率超过70%.本研究表明,达氏鳇胚胎发育过程中囊胚晚期、原肠早期和眼基期胚胎可以在某一低温下进行短期保存,其孵化率、仔鱼成活率与常温(16~17℃)下没有显著差异.这对于达氏鳇胚胎(受精卵)的长途运输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胚胎 低温 孵化率 仔鱼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条件下施氏鲟(♂)×达氏鳇(♀)杂交后代的生长特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颖 刘晓勇 +1 位作者 曲秋芝 孙大江 《水产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8,共8页
2008年~2011年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杂交后代(俗称大杂交)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7龄大杂交体长、体重相对增长率及生长指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呈"异速生长... 2008年~2011年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杂交后代(俗称大杂交)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7龄大杂交体长、体重相对增长率及生长指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呈"异速生长-等速生长-异速生长"的变化趋势。不同年龄大杂交的体长与体重均呈幂指数关系,R2值变幅为0.95~0.99。其中,1~3龄大杂交a值>3,呈强异速生长。此后随年龄的增加,异速生长减弱,发育趋向均匀。5龄时a值为2.94接近3,7龄a值为2.63<3。大杂交肥满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其与体重的相关性(R2=0.94)高于与体长的相关性。采用7种生长方程对不同年龄大杂交的体长生长和体重生长进行拟合,其中Gompertz、Quadratic、VBGF和Cubic 4种生长方程式对大杂交体长生长的拟合效果较好,除Cubic生长方程外,其它6种生长方程对其体重生长的拟合度均较低。7种生长模型中,均以Cubic生长方程对大杂交的体长生长和体重生长的拟合R2值最大,RSS值最小,说明Cubic生长方程对不同年龄大杂交的生长具有最好的拟合效果,拐点体重、体长和年龄分别为28.53kg、82.11cm和4.22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达氏鳇(♀)杂交后代 人工养殖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氏鳇、施氏鲟及其杂交子代胚胎发育期的抗氧化酶活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颖 徐伟 +4 位作者 孙大江 王斌 许式见 张镜群 胡朝 《水产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19-23,共5页
利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及其正反杂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出苗率与胚胎发育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分析胚胎发育与抗氧化酶含量的关系。... 利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及其正反杂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出苗率与胚胎发育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分析胚胎发育与抗氧化酶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达氏鳇与施氏鲟为杂交亲和,可获得正常发育的正反交后代,不影响受精率、孵化率及出苗率。不同胚胎发育期鲟的4种主导抗氧化酶类型及变化规律各不相同。在特定发育时期,达氏鳇(♀)与施氏鲟(♂)正交子代(大杂交鲟)的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接近或高于两亲本中较高的一方;而达氏鳇(♂)与施氏鲟(♀)反交子代(小杂交鲟)介于两亲本之间,特别是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和MDA含量显著低于其父母本。施氏鲟胚胎心脏搏动期SOD的活性最高,达氏鳇胚胎在卵黄栓期SOD的活性最高,而杂交子代的SOD活性均在囊胚期达最大值。综上所述,4种鲟胚胎发育时期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的表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物种间表型性状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 杂交子代 胚胎发育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养殖下达氏鳇幼鱼肠道菌群组成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阮瑞 吴金平 +5 位作者 李营 岳华梅 李创举 乔新美 熊伟 陈细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3-98,共6页
为了解达氏鳇肠道微生物组成特征,采集6尾喂养人工配制饲料4周的达氏鳇后肠内容物分别提取DNA,并利用16S r RNA V3-V4变异区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达氏鳇幼鱼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多样性。结果显示:6个样本共获得541575条有效序列,73... 为了解达氏鳇肠道微生物组成特征,采集6尾喂养人工配制饲料4周的达氏鳇后肠内容物分别提取DNA,并利用16S r RNA V3-V4变异区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达氏鳇幼鱼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多样性。结果显示:6个样本共获得541575条有效序列,73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73个OTUs隶属于7个门,其绝对优势菌群在门、目、科、属分类水平上分别为厚壁菌门(98.253%)、梭菌目(98.216%)、梭菌科(98.137%)、狭义梭菌属(92.892%)。序列注释发现,梭菌属中绝大部分为具有降解糖类为短链脂肪酸功能的Clostridium colicanis。此外,还分布有少量的分节丝状菌(3.99%)、鲸杆菌属(1.22%)等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Huso dauricus) 肠道微生物 菌群结构 梭菌属(Clostridi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