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及相模式 被引量:28
1
作者 张震 鲍志东 +1 位作者 童亨茂 王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7-397,共11页
西部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沉积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是深层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沙三段岩芯、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研究,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浊积扇、远岸浊积扇、断槽重力流水道、滑塌浊积扇及湖泊等7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扇三角... 西部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沉积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是深层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沙三段岩芯、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研究,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浊积扇、远岸浊积扇、断槽重力流水道、滑塌浊积扇及湖泊等7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扇三角洲和浊积扇中各砂体微相的相互重叠构成区内最好的储层;该区沙三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5套沉积体系,以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为主;在沙三段早中期,湖盆为水进沉积序列,西斜坡发育的扇三角洲和远岸浊积扇的砂体逐渐东移,展布范围逐渐扩大,而东陡坡扇三角洲中各亚相相带逐渐变窄,近岸浊积扇砂体呈长条状展布;到沙三段晚期,湖盆为水退沉积序列,西斜坡砂体展布范围、砂体厚度基本继承了前期的特征,东陡坡扇三角洲内各亚相相带逐渐变宽,并且向湖盆凹陷中心推进;沉积相带展布与迁移特征反映了古地形、边界同生断层、湖平面的相对变化以及物源的供给量等因素对沉积格局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模式 沙三段 西部凹 辽河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21
2
作者 冷济高 庞雄奇 +3 位作者 李晓光 高先志 崔丽静 苏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73-480,共8页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对已发现的773个油气藏地质特征参数的统计表明,西部凹陷油气藏类型非常丰富,但主要以构造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为主,且复合油气藏发育,近90%的油气藏与断裂有关;油气藏类型受构造带控制明显,缓...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对已发现的773个油气藏地质特征参数的统计表明,西部凹陷油气藏类型非常丰富,但主要以构造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为主,且复合油气藏发育,近90%的油气藏与断裂有关;油气藏类型受构造带控制明显,缓坡带主要以构造油气藏为主,中央背斜带多为构造油气藏或与构造有关的岩性油气藏,而陡坡带则多为岩性油气藏;沉积相带控制油气作用明显,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三角洲和浊积扇相;油气资源在空间上遵循"油气总量平衡模式",无论在平面上还是层位上,油气资源互补性强。研究认为西部凹陷具有生烃洼陷、断裂、异常压力和沉积相带联合控藏的特点。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生烃洼陷控制,沙三段和沙四段有效烃源岩大量发育,资源量极为丰富,为西部凹陷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保证;各组段砂体叠合连片,平面展布连续,具较好的储集能力,也为油气的侧向运移提供了条件;东营组沉积末期因走滑引起的大量泄压断裂发育,为油气大规模远距离垂向运移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断陷 西部凹 统计分析 成藏规律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盆地火山岩储层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魏喜 宋柏荣 +2 位作者 李学万 温国强 赵都菁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3-17,共5页
辽河断陷盆地火山岩类型有熔岩:粗面岩、粗安岩、安山玄武岩、安山岩、粗玄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次火山岩:粗面斑岩、辉绿岩。火山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有原生的气孔、杏仁体内孔、砾间孔、晶间孔、晶内缝、收缩缝... 辽河断陷盆地火山岩类型有熔岩:粗面岩、粗安岩、安山玄武岩、安山岩、粗玄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次火山岩:粗面斑岩、辉绿岩。火山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有原生的气孔、杏仁体内孔、砾间孔、晶间孔、晶内缝、收缩缝等;次生的各种构造裂缝、砾间溶孔、砾内溶孔、晶间溶孔、晶内溶孔、杏仁体内溶孔和溶蚀缝。岩石类型、火山岩岩相是决定储层性质的内在因素,溶蚀作用、构造破裂作用和充填作用是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外部条件。火山岩为碱性-钙碱性中-基性岩,形成于大陆环境,属于板块内稳定构造区和岛弧及活动大陆边缘二者的派生产物。原始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但在上侵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混入地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断陷盆地 火山岩储层 岩石学 地球化学特征 含油气盆地 储集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盆地坨32井区中生代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2
4
作者 赵海玲 狄永军 +2 位作者 郭美娟 刘清华 赵国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3-36,43,共5页
坨32井区原生储集空间不发育,主要是次生储集空间,为构造裂缝和溶蚀孔隙。流纹岩是本区的主要储层,其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和长石微晶溶蚀形成的微晶溶孔、长石斑晶粒内溶孔、晶间扩大孔及微晶间溶孔。构造裂缝是火山岩形成储层的先... 坨32井区原生储集空间不发育,主要是次生储集空间,为构造裂缝和溶蚀孔隙。流纹岩是本区的主要储层,其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和长石微晶溶蚀形成的微晶溶孔、长石斑晶粒内溶孔、晶间扩大孔及微晶间溶孔。构造裂缝是火山岩形成储层的先决条件,火山岩中长石微晶和斑晶以及酸性流体进入火山岩是储层形成的必要条件。热力学计算和相图表明,温度的降低和压力的升高有利于长石的溶解。有机酸和无机酸都可以使长石溶蚀,但其溶蚀的机制不同。根据火山地质与岩石学证据,提出了本区储层的形成与演化模式,并对中生界火山岩储层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火山岩储层 流纹岩 碱性长石 储集空间 特征 成因 坨32井区 辽河断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6
5
作者 梁明亮 王作栋 +3 位作者 郑建京 李晓光 王晓峰 钱宇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4期110-116,共7页
为了研究辽河断陷东、西部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及其与油气形成的关系,利用RockEval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断陷内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进行了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通过对18块烃源岩可溶有机质饱和烃进行GC-MS... 为了研究辽河断陷东、西部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及其与油气形成的关系,利用RockEval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断陷内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进行了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通过对18块烃源岩可溶有机质饱和烃进行GC-MS测试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并分别在东、西部凹陷烃源岩饱和烃馏分m/z 191和m/z 231质量色谱图中检测到了松香烷和甲基甾烷系列化合物,显示出相同(近)层段烃源岩不同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西部凹陷相同(近)层段烃源岩形成的古环境、母源输入等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造成东、西部凹陷烃源岩差异,并影响辽河断陷东、西部凹陷油气藏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 GC-MS测试 沙河街组 辽河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沉积岩之下0~1600m变质岩中大油气田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6
作者 庞雄奇 谢文彦 +4 位作者 孟卫工 高先志 李晓光 冷济高 李建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1-548,共8页
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9%以上都赋存于含油气盆地中的沉积岩或喷出的火山岩内,分布在变质岩潜山内的油气储量不超过1%,且一般位于距潜山顶部150m以内,距潜山顶面超过500m的油气藏尚未见报道。中国石油辽河油气公司2005年在渤海湾盆地... 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9%以上都赋存于含油气盆地中的沉积岩或喷出的火山岩内,分布在变质岩潜山内的油气储量不超过1%,且一般位于距潜山顶部150m以内,距潜山顶面超过500m的油气藏尚未见报道。中国石油辽河油气公司2005年在渤海湾盆地辽河断陷沉积岩之下0~1600m的片麻岩及混合角闪岩内发现了储量超过3000万吨的大油田。这一发现表明,地质条件类同的辽河断陷中央隆起带变质岩潜山内的油气勘探前景广阔;渤海湾盆地变质岩潜山内幕油气资源潜力有待重新评价和认识;地球上能够开展油气勘探的领域比我们曾经想象的大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辽河断陷 潜山内幕油气藏 变质花岗岩油气藏 基岩裂缝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南部地区深层储层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鞠俊成 周鹰 +2 位作者 于天才 张凤莲 张淑坤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0-22,共3页
综合运用钻井、录井、地球物理测井、试采油及各类分析化验数据 ,对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南部地区深层沙河街组二段的扇三角洲砂岩及沙三段湖底扇砂砾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 ,初步总结了该区深层储层的岩性、沉积相带、物性、成岩等... 综合运用钻井、录井、地球物理测井、试采油及各类分析化验数据 ,对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南部地区深层沙河街组二段的扇三角洲砂岩及沙三段湖底扇砂砾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 ,初步总结了该区深层储层的岩性、沉积相带、物性、成岩等特征 ,为该区今后的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断陷盆地 西部凹南部 深层储层 特征 油气藏 扇三角洲 湖底扇 成岩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古宇潜山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以辽河断陷大民屯凹陷法哈牛—曹台地区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军生 庞雄奇 +1 位作者 宁金华 初振淼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19,23,共4页
从油气形成条件分析入手,对大民屯凹陷法哈牛—曹台地区太古宇潜山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条件是决定基岩潜山圈闭能否成藏的关键,研究区具备良好的油源条件;在侧向供油的情况下,与潜山接触的烃源岩的深度控制了... 从油气形成条件分析入手,对大民屯凹陷法哈牛—曹台地区太古宇潜山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条件是决定基岩潜山圈闭能否成藏的关键,研究区具备良好的油源条件;在侧向供油的情况下,与潜山接触的烃源岩的深度控制了潜山油气藏的底界深度。储层是控制油气富集程度的重要因素,太古宇潜山储层岩性主要为变质岩,储层类型为裂缝型,以构造裂缝为主,裂缝控制着油气的富集程度。构造条件在潜山圈闭形成及储层发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构造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断层在沟通烃源岩及油气在潜山内部的运移中起到了通道作用。封闭条件是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之一,对油气藏的分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发育的泥岩、非渗透层及凝固的高凝油层等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封闭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宇 古潜山 高凝油油藏 法哈牛-曹台地区 大民屯凹 辽河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曙光古潜山古生代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14
9
作者 魏喜 祝永军 +2 位作者 赵国春 宋柏荣 王云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7-471,共5页
辽河断陷曙光古潜山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砂岩;储集空间主要是次生成因的,包括孔洞和缝隙。古潜山中、高潜山带具有"上缝下孔"的特征,即上部以构造裂缝为主,溶蚀孔隙不发育;下部在裂缝发育的基础上,出现大量溶蚀孔... 辽河断陷曙光古潜山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砂岩;储集空间主要是次生成因的,包括孔洞和缝隙。古潜山中、高潜山带具有"上缝下孔"的特征,即上部以构造裂缝为主,溶蚀孔隙不发育;下部在裂缝发育的基础上,出现大量溶蚀孔、洞。低潜山带也存在裂缝和次生孔隙发育带,但深度大于中、高潜山带。潜山储层的这种分布与下列因素有关:(1)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地壳抬升、走滑挤压造山和风化剥蚀产生大量溶洞、溶孔和裂缝;(2)新生代以来的走滑伸展作用使曙光古潜山储层逐渐埋到地下,产生一定的新裂缝;(3)上覆地层的持续沉积埋藏成岩作用使潜山已有孔缝得到再分配和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孔隙特征 孔隙演化 古生代 曙光古潜山 辽河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 被引量:52
10
作者 孙洪斌 张凤莲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83-92,共10页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是一个典型的箕状凹陷。受节节下掉正断层的控制 ,区内在古近系发育了陡坡型和缓坡型两种沉积模式。经过初陷—裂陷、扩张和再陷三个构造—沉积演化期 ,区内沉积了以源近流短的扇三角洲、湖底扇等为主的粗碎屑砂岩储层...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是一个典型的箕状凹陷。受节节下掉正断层的控制 ,区内在古近系发育了陡坡型和缓坡型两种沉积模式。经过初陷—裂陷、扩张和再陷三个构造—沉积演化期 ,区内沉积了以源近流短的扇三角洲、湖底扇等为主的粗碎屑砂岩储层。该储层经历压实、胶结和溶蚀等过程 ,目前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和晚成岩A期。在沉积和成岩双重控制之下 ,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以粒间扩大孔隙为主。压实作用损失的孔隙大于胶结作用损失的孔隙。储层在纵向上发育有多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古近系砂岩储层物性和含油性都以扇三角洲砂岩储层最好 ,是该凹陷最重要的油气储层。研究认为该区深层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断陷 古近系 砂岩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油气勘探 压实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盆地火成岩油气藏勘探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2
11
作者 孙红军 陈振岩 蔡国钢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6,共6页
在对辽河盆地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岩性识别、岩相分析、形成期次、储集层测井识别、火成岩地震储层预测、火成岩成藏条件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辽河盆地火成岩油气藏勘探的新进展、新方法,并从构造背景、油源条... 在对辽河盆地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岩性识别、岩相分析、形成期次、储集层测井识别、火成岩地震储层预测、火成岩成藏条件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辽河盆地火成岩油气藏勘探的新进展、新方法,并从构造背景、油源条件、岩性特征等方面对辽河盆地火成岩成藏条件进行了阐述。综合分析认为:辽河盆地火成岩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断陷盆地 火成岩油气藏 现状 展望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中段古潜山地质时代新认识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仁厚 魏喜 +2 位作者 石墩久 崔向东 宋柏荣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2期64-69,共6页
通过多门类微体古生物手段结合岩石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以及地球物理测井等资科,重新确定研究区内古潜山顶层地质时代主要为中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中、新元古代地层在古潜山顶面仅局部出露。这一成果改变了30多年以来对该地区古潜山地... 通过多门类微体古生物手段结合岩石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以及地球物理测井等资科,重新确定研究区内古潜山顶层地质时代主要为中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中、新元古代地层在古潜山顶面仅局部出露。这一成果改变了30多年以来对该地区古潜山地质时代全部归属中新元古代的传统认识,为重新建立本研究区地层序列、认识本研究区古潜山内幕构造特征、储层分布特征和岩相古地理特征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化石组合 地层时代 古生界 元古界 古潜山 西部凹中段 辽河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盆地东部凹陷新生代火山岩裂缝成因探讨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立 谢文彦 +1 位作者 焦立娟 赵明国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8-21,共4页
辽河断陷盆地东部凹陷火山活动频繁。新生代时期,受燕山运动、喜山运动Ⅰ、Ⅱ、Ⅲ幕的强烈影响,本区喷发了多期强度不等的火山岩。该区火山岩油藏的裂缝类型具有原生裂缝(包括冷凝收缩缝、收缩节理和构造原生节理、炸裂缝等)和次生裂缝... 辽河断陷盆地东部凹陷火山活动频繁。新生代时期,受燕山运动、喜山运动Ⅰ、Ⅱ、Ⅲ幕的强烈影响,本区喷发了多期强度不等的火山岩。该区火山岩油藏的裂缝类型具有原生裂缝(包括冷凝收缩缝、收缩节理和构造原生节理、炸裂缝等)和次生裂缝(包括构造裂缝、溶蚀缝和风化缝等)两种。火山岩的岩石类型、喷发形式和所处的构造位置是火山岩裂缝形成的内因;构造运动、溶蚀作用、风化作用是火山岩裂缝形成的主要外因。这种内因和外因的联合作用,形成了本区复杂的裂缝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断陷盆地 东部凹 新生代火山岩 裂缝原因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双台河口地区油源及运聚机理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韩霞 田世澄 +1 位作者 张占文 黄毅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6-39,42,共5页
在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河口地区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剖析及油源对比研究基础上,依据平面上不同井原油成熟度参数变化趋势,油藏剖面上不同原油含氮化合物绝对浓度及不同极性烷基咔唑类化合物异构体比值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 在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河口地区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剖析及油源对比研究基础上,依据平面上不同井原油成熟度参数变化趋势,油藏剖面上不同原油含氮化合物绝对浓度及不同极性烷基咔唑类化合物异构体比值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了本地区主力油源区、油气运移方向和有利油气聚集区带。结果表明,油气从双201井向双110-1井方向运移,油源区位于东南部位双201井下倾一侧的沉积凹陷沙三段源岩层,在该凹陷的上倾方向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断陷 西部凹 芳烃成熟度 中性氮化合物 油气运聚 双台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被引量:17
15
作者 母国妍 钟宁宁 刘宝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1-616,共6页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原油物性和族组成具有由深到浅、由凹陷中心向边缘,原油密度、粘度及含蜡量等逐渐增加,饱和烃含量降低,非烃+沥青质含量增高的特征。从原油饱和烃色谱实验分析来看,色谱面貌既有单峰型,又有双峰型;既有前峰,又有后峰型...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原油物性和族组成具有由深到浅、由凹陷中心向边缘,原油密度、粘度及含蜡量等逐渐增加,饱和烃含量降低,非烃+沥青质含量增高的特征。从原油饱和烃色谱实验分析来看,色谱面貌既有单峰型,又有双峰型;既有前峰,又有后峰型;既有光滑,又有锯齿型;还有降解型。色谱参数Pr/Ph比值南部普遍较北部高。从饱和烃色质分析来看,原油甾烷系列C27—C29规则甾烷以直线斜坡型为主,凹陷南部少数以C28规则甾烷占优势。综合原油的物理性质及地球化学特征,将该区原油按生源与成油环境划分成2大类,再根据成熟度与遭受的次生改造作用,将这2大类各划分3个亚类。这种以微观实验数据为依托,综合原油宏观特征的分类方法将为今后的油源对比研究及勘探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地球化学 成因类型 古近系 辽河西部凹 辽河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古潜山古生界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魏喜 邓晋福 +5 位作者 王仁厚 王云喆 宋柏荣 崔向东 李学万 赵国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4-271,共8页
辽河断陷以碳酸盐岩和砂页岩为主的古潜山地层一直全部划归中、新元古界。由于在该套地层的部分岩石薄片中发现交代残余的动物化石碎片,因此提出辽河断陷有古生界存在的新观点。通过牙形石、微古植物、动物化石和岩性组合的研究,对这套... 辽河断陷以碳酸盐岩和砂页岩为主的古潜山地层一直全部划归中、新元古界。由于在该套地层的部分岩石薄片中发现交代残余的动物化石碎片,因此提出辽河断陷有古生界存在的新观点。通过牙形石、微古植物、动物化石和岩性组合的研究,对这套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建立了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层序。研究成果表明,辽河断陷存在古生界储层,古生代潜山并非单斜,而是由被断裂改造的褶皱组成的断块。这一成果为重新认识潜山的内幕构造特征和油气储层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界的厘定 地质意义 古潜山 辽河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盆地西部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牙形石生物地层 被引量:4
17
作者 董熙平 郝维城 +5 位作者 王仁厚 魏喜 赖维成 张英 韩琦 鲁颖淮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97-312,337-339,共16页
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古潜山顶部地层的时代 ,自 70年代末期以来 ,一直被认为属于中、上元古代。本文通过在总面积为 60 0 km2 的西部凹陷中段系统、详尽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 ,并结合疑源类、小壳化石以及岩石地层学资料 ,确认研究区... 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古潜山顶部地层的时代 ,自 70年代末期以来 ,一直被认为属于中、上元古代。本文通过在总面积为 60 0 km2 的西部凹陷中段系统、详尽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 ,并结合疑源类、小壳化石以及岩石地层学资料 ,确认研究区内古潜山顶部地层的时代主要为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中、上元古代地层在研究区内虽然存在 ,但分布极其局限。从而 ,彻底改变了2 0年以来对该地区古潜山地层划分和对比上的传统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石 晚寒武世 早奥陶世 辽河断陷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东部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牙形石生物地层 被引量:7
18
作者 董熙平 郝维城 +3 位作者 王仁厚 魏喜 张放 李岩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9-228,共10页
根据王参 1井和界 3井所产的牙形石动物群的分析 ,讨论了辽河断陷东部存在晚寒武世长山组 ;早奥陶世下马家沟组和冶里组的地层 ,与国内外有关的地区进行了对比。同时 ,以实例说明了仅仅根据岩性和电性划分出的晚寒武世凤山组、崮山组 ,... 根据王参 1井和界 3井所产的牙形石动物群的分析 ,讨论了辽河断陷东部存在晚寒武世长山组 ;早奥陶世下马家沟组和冶里组的地层 ,与国内外有关的地区进行了对比。同时 ,以实例说明了仅仅根据岩性和电性划分出的晚寒武世凤山组、崮山组 ,中寒武世张夏组以及早奥陶世上马家沟组、亮甲山组层尚需进一步的系统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工作来核实或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石 生物地层 晚寒武世 早奥陶世 辽河断陷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连续型油气聚集特征及聚集模式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晓光 刘兴周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共8页
为落实辽河断陷连续型油气的分布特点,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厘定了辽河断陷构造沉积演化的旋回期次以及在其控制下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分析总结断陷盆地连续型油气聚集的规律:①三级层序下的低位、水进、高位体系域的优质烃源岩... 为落实辽河断陷连续型油气的分布特点,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厘定了辽河断陷构造沉积演化的旋回期次以及在其控制下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分析总结断陷盆地连续型油气聚集的规律:①三级层序下的低位、水进、高位体系域的优质烃源岩为连续型油气聚集提供油气供给条件;②主成盆期发育的连续型储层成为连续型油气聚集的载体;③每个三级层序中的高位体系域泥岩为区域性盖层,为常规油气、非常规油气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盖层。基于上述认识,构建了连续型油气聚集模式,并在雷家以及大民屯凹陷开展常规油气-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的勘探部署,获得规模储量。连续型油气聚集模式研究可为同类型断陷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连续型油气聚集 勘探实践 辽河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油藏蒸汽驱后期接替开发方式优化——以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欢曙上台阶齐40块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莉利 刘涛 蔡玉川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9-324,共6页
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欢曙上台阶齐40块高倾角(>10°)油区在蒸汽驱试验区中占比例较大,目前已进入开发后期,产量持续递减,开采成本升高,探索倾斜油藏蒸汽驱后期有效的接替开发方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理论意义和... 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欢曙上台阶齐40块高倾角(>10°)油区在蒸汽驱试验区中占比例较大,目前已进入开发后期,产量持续递减,开采成本升高,探索倾斜油藏蒸汽驱后期有效的接替开发方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选取齐40块西部高倾角区4个典型井组,应用Petrel软件和STARS软件分别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进行蒸汽驱后期接替开发方式优化设计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莲Ⅰ油层组动用程度较高;莲Ⅱ油层组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饱和度在60%以上,构造高、低部位剩余油分布差异较小。根据莲Ⅰ和莲Ⅱ油层组剩余油分布特点,蒸汽驱后期可采用分层注汽技术,采用分层注汽技术可提高采收率4.0%.齐40块倾斜油藏蒸汽驱后期接替开发方式优化结果表明,间歇蒸汽驱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达5.2%;连续蒸汽驱提高采收率4.6%;汽水交替驱和蒸汽空气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较小,分别为1.8%和3.2%.采用间歇蒸汽驱开发莲Ⅰ油层组的动用程度大于连续蒸汽驱;间歇蒸汽驱的累计油汽比高于蒸汽空气复合驱及汽水交替驱。因此,综合考虑建议使用间歇蒸汽驱作为后期的接替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断陷盆地 西部凹 倾斜油藏 蒸汽驱后期 间歇蒸汽驱 剩余油分布 接替开发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