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41
1
作者 谢锦升 杨玉盛 +2 位作者 杨智杰 黄石德 陈光水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7-563,共7页
以次生林为对照,研究了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侵蚀退化红壤及其恢复为马尾松林、板栗园和百喜草地后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侵蚀裸地表层土壤轻组有机质含量在0.05~0.14g.kg-1,无明显的季节变化;恢复的马尾松林、板栗园和百... 以次生林为对照,研究了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侵蚀退化红壤及其恢复为马尾松林、板栗园和百喜草地后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侵蚀裸地表层土壤轻组有机质含量在0.05~0.14g.kg-1,无明显的季节变化;恢复的马尾松林、板栗园和百喜草地表层土壤轻组有机质含量季节变化明显,其中冬春季节比夏季高58%~122%.夏季恢复植被下的土壤轻组有机质C含量和C/N均较低,而轻组有机质N含量较高,表明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导致轻组有机质快速分解.次生林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变化趋势与恢复的生态系统基本一致,但波动幅度较小,5~10cm土层轻组有机质含量无明显的季节差异.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动态还受小生境和植被类型的影响,与林地相比,百喜草地土壤轻组有机质数量波动幅度较高.建议采用多次取样或者综合气候、植被和经营措施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取样时间,以提高轻组有机质的观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组有机质 退化红壤 植被恢复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轻组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谢锦升 杨玉盛 +3 位作者 解明曙 陈光水 杨智杰 黄石德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0-175,共6页
关键词 轻组有机质 密度分 土壤有机质 侵蚀退化红壤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组有机质对太湖沉积物氮、磷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杨春霞 王圣瑞 +1 位作者 金相灿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01-1007,共7页
采用连续淹水培养试验研究轻组有机质(LFOM)对鼋头渚(Y)和贡湖(G)2种不同污染程度太湖沉积物氮、磷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LFOM并没有改变沉积物氮、磷的矿化趋势.试验初期,沉积物累积矿化氮、磷量急速上升,之后增速变慢,至峰... 采用连续淹水培养试验研究轻组有机质(LFOM)对鼋头渚(Y)和贡湖(G)2种不同污染程度太湖沉积物氮、磷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LFOM并没有改变沉积物氮、磷的矿化趋势.试验初期,沉积物累积矿化氮、磷量急速上升,之后增速变慢,至峰值后迅速下降,42 d时达到最小值,并持续至试验结束.经过77 d的培养试验,不同处理的2种不同污染程度沉积物有24%~39%的总氮(TN)和7%~26%的总磷(TP)被矿化;污染较重的沉积物Y的净矿化氮、磷量和矿化速率均高于沉积物G;去除LFOM使沉积物的净矿化氮、磷量和矿化速率均有所降低,其中沉积物Y的净矿化氮、磷量分别降低了110.86和145.26mg/kg,下降了15%和74%,沉积物G降低了195.13和29.99 mg/kg,下降了40%和50%.沉积物Y的氮、磷平均矿化速率分别降低了3.01和5.36 mg/(kg.d),沉积物G分别降低了6.35和1.30 mg/(kg.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矿化 连续淹水培养 轻组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轻组有机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4
作者 谢锦升 杨玉盛 +2 位作者 解明曙 杨少红 杨智杰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1-288,共8页
土壤有机质在碳和氮循环及维持土壤生产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密度分组技术可将土壤有机质分成轻组和重组.轻组密度一般<2.0 g.cm-3,通常用密度浮选法分离得到,早期分离轻组的重液是有机溶剂,目前多用水溶性无机盐,结合密度和颗... 土壤有机质在碳和氮循环及维持土壤生产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密度分组技术可将土壤有机质分成轻组和重组.轻组密度一般<2.0 g.cm-3,通常用密度浮选法分离得到,早期分离轻组的重液是有机溶剂,目前多用水溶性无机盐,结合密度和颗粒大小的分离技术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轻组主要由可识别的不同分解阶段的植物残体组成,还包括孢子、种子、动物残体、微生物的残骸以及一些吸附在碎屑上的矿质颗粒.土壤轻组仅占土壤质量的一小部分,但轻组的碳含量一般显著高于全土.轻组物质的碳氮比高,周转速度快,是易变有机碳的良好指标.土壤轻组一般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并大部分聚集在土壤表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土壤轻组主要受残留物输入的时间、数量、组成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轻组对耕作经营措施、作物轮作制度、土地利用、施肥等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密度分组与颗粒大小分组技术的结合是今后研究轻组的主要技术手段,土地利用和经营管理的变化对土壤轻组数量和性质的时空动态影响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易变碳 轻组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除轻组有机质对湖泊沉积物磷释放速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易文利 王圣瑞 +1 位作者 金相灿 王国栋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共7页
采用重液(NaI)分离法去除了贡湖、五里湖和月湖沉积物中的轻组有机质(LF),研究了LF去除对沉积物磷释放动力学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LF的去除并没有影响溶解性磷酸盐(SR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释放动力学曲线的基本趋势... 采用重液(NaI)分离法去除了贡湖、五里湖和月湖沉积物中的轻组有机质(LF),研究了LF去除对沉积物磷释放动力学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LF的去除并没有影响溶解性磷酸盐(SR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释放动力学曲线的基本趋势,在前12h内,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具有较大速率,12h后基本达到平衡.去除LF前后湖泊沉积物释放动力学均符合抛物线扩散方程(P〈0.001);LF去除提高了各沉积物磷的释放量、释放速率,特别是提高了0~1/12h内的释放速率,其中SRP释放速率增加了8.09~24.2倍,DOP增加了1.15~2.01倍;去LF后,提高了沉积物的pH,促进了磷的释放.主要是通过OH^-对沉积物铁/铝结合态磷的阴离子置换和破坏了轻组有机质的羧基(-COOH)及羟基(-OH)和沉积物中的无机物胶体形成的胶结物.沉积物磷的释放与有机质的氨基、羧基、羟基等官能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去除轻组有机质 溶解性磷酸盐 溶解性有机 磷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轻组有机质 被引量:25
6
作者 倪进治 徐建民 谢正苗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2000年第2期58-64,共7页
轻组有机质主要是由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残体和一些微生物结构体组成 ,它的改变可以用来指示土壤肥力的变化。本文综述了轻组的分离方法、轻组的组成、种植和施肥对轻组的影响、轻组在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以及轻组的季节性变化。
关键词 轻组有机质 动态变化 分布 土壤监测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森林表层土壤轻组有机质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桥明 吕茂奎 +3 位作者 聂阳意 任寅榜 熊小玲 谢锦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6215-6222,共8页
土壤轻组有机质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研究轻组有机质在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对理解土壤有机质形成与转换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常绿阔叶林(海拔600 m)、针阔混交林(海拔1000 m)和针叶... 土壤轻组有机质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研究轻组有机质在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对理解土壤有机质形成与转换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常绿阔叶林(海拔600 m)、针阔混交林(海拔1000 m)和针叶林(海拔1400 m)为研究对象,利用密度分组方法分离了表层(0-5 cm和5-10 cm)土壤轻组有机质,研究了不同海拔森林土壤轻组有机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表层土壤的轻组有机质含量大于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P<0.05),并且轻组有机碳的含量变化亦是如此(P<0.05),而轻组有机氮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表层土壤对应土层的轻组C∶N大于土壤C∶N,针阔混交林轻组C∶N和土壤C∶N均大于其他林分类型。0-5 cm与5-10 cm土层针阔混交林的轻组有机碳、氮储量均大于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P<0.05),并且针阔混交林的轻组有机碳、氮储量所占土壤有机碳与总氮的比重均大于其余两种林分。0-10 cm土层针叶林土壤有机碳与总氮含量与储量最高,并随海拔降低而减小,但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轻组有机碳、氮储量与SOC、DOC、MBC和细根生物量具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而与年凋落物量无关(P>0.05),说明地下细根可能是土壤轻组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未来气候和植被变化共同作用下,地下细根对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形成可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气候变化 轻组有机质 碳氮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垦天然草地对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晓宇 赵萌莉 +1 位作者 韩国栋 Willms Walter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1-124,共4页
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对农业生产以及畜牧业对粮食的需求,从1900年至今加拿大大面积的天然草地被开垦种植各种高产作物和牧草。本文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多年生牧草冰草和一年生作物小麦研究了开垦天然草地对草地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影响,结... 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对农业生产以及畜牧业对粮食的需求,从1900年至今加拿大大面积的天然草地被开垦种植各种高产作物和牧草。本文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多年生牧草冰草和一年生作物小麦研究了开垦天然草地对草地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垦天然草地种植小麦使草地土壤LFDM、LFC:N、LFOC/SOC和LFN/TN均显著降低(P<0.05),而开垦天然草地种植冰草则对以上各个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从两个试验样地之间对比来看,样地II的LFC:N、LFOC/SOC和LFN/TN均显著高于样地I的各个对应值(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轻组有机质 冰草 小麦 开垦天然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泥轻组有机质对镧沸石控磷效果的影响
9
作者 王哲 王雅娟 +3 位作者 王丽玲 张屹 薛一峰 李家科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04-1513,共10页
底泥中轻组有机质对其中磷的吸附-释放行为影响显著。镧沸石可有效地控制底泥磷释放,但轻组有机质对控磷效果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考察了镧沸石对原底泥(raw sediment,简称R-S)和去除轻组有机质底泥(light fraction organic removal se... 底泥中轻组有机质对其中磷的吸附-释放行为影响显著。镧沸石可有效地控制底泥磷释放,但轻组有机质对控磷效果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考察了镧沸石对原底泥(raw sediment,简称R-S)和去除轻组有机质底泥(light fraction organic removal sediment,简称LFOR-S)中磷释放的控制效果及机理。R-S和LFOR-S的最大磷吸附量分别为2568 mg·kg^(-1)和2071 mg·kg^(-1),投加镧沸石可将其提高到4054 mg·kg^(-1)和4014 mg·kg^(-1)。LFOR-S在24 h内磷释放量为R-S的1.61倍。温度从5℃上升到30℃时,镧沸石对R-S的磷释放控制率逐渐升高,而对LFORS的磷释放控制率由90%下降到76%后又回到原水平。XPS表征发现,配体交换是镧沸石控制2种底泥磷释放的主要机制。镧沸石可将底泥中非稳定态磷转化为稳定态,但LFOR-S中减少的非稳定磷的并未完全转化为稳定态,而是进入了水相中使其磷释放量高于R-S,导致控磷效果变差。在原位钝化实际工程中,温度升高引起底泥轻组有机质含量下降时,需提高镧沸石投量以获得稳定的控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镧沸石 底泥 轻组有机质
原文传递
引黄灌淤耕作对剖面土壤有机质组分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董林林 张海东 +4 位作者 于东升 史学正 郭乃嘉 任杨 张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3-623,共11页
土壤有机质组分构成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最直接的原因。为研究灌溉耕作对不同组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产生的影响,以宁夏引黄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密度分组方法,测定并分析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时间的... 土壤有机质组分构成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最直接的原因。为研究灌溉耕作对不同组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产生的影响,以宁夏引黄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密度分组方法,测定并分析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时间的引黄灌溉耕作后,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质含量增加,但是不同组分,其变化量之间存在差异。在剖面深度上,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质含量及其增加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质增加最显著,土壤有机质组分含量的变化受土壤类型的影响明显。与未受灌溉耕作影响的自然土壤相比,灌溉土壤0~60 cm深度内轻组有机质与总有机质间的相关性增强,而且这种相关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自然土壤和灌溉土壤剖面各层次重组有机质与总有机质间均有极强的相关性,说明重组有机质是土壤有机质最为重要的组分,但轻组有机质对灌溉耕作的响应更加敏感,重组有机质较轻组有机质具有更好的固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溉 土壤 轻组有机质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沉积物中有机质及其组分的赋存特征 被引量:22
11
作者 易文利 王圣瑞 +1 位作者 金相灿 王国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1-148,共8页
【目的】为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物理化学方法,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沉积物中总有机质(OM)、活性有机质(LOM)、溶解性有机质(DOM)、轻组有机质(LFOM)和重组有机质(HFOM)的赋存特征。【结果】①长江... 【目的】为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物理化学方法,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沉积物中总有机质(OM)、活性有机质(LOM)、溶解性有机质(DOM)、轻组有机质(LFOM)和重组有机质(HFOM)的赋存特征。【结果】①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11个沉积物的OM含量为9.80~110.04 g/kg;②由化学分组法了解到沉积物LOM含量为2.48~26.32 g/kg,占OM的19.62%~31.86%;DOM含量为1.13~3.40 g/kg,占OM的2.41%~11.59%;③由物理分组法了解到LFOM含量为0.34~9.78 g/kg,占OM的2.25%~16.89%;HFOM含量为8.68~100.26 g/kg,占OM的83.11%~97.75%;④DO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E3/E4值在3~6;⑤OM中的LOM、DOM、LFOM、HFOM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均与沉积物TP、CEC和粉沙粒(Silt)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粗沙粒(Sand)、SiO2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城市湖泊的有机质及组分含量均大于自然湖泊;DO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浅水湖泊沉积物DOM腐殖化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有机质 活性有机质 溶解性有机质 和重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湿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69
12
作者 张文敏 吴明 +3 位作者 王蒙 邵学新 姜小三 周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51-1360,共10页
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调查采集杭州湾自然滩涂湿地土壤样品(0~10 cm、10~20 cm、20~30 cm),比较分析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裸滩的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碳(ROC)... 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调查采集杭州湾自然滩涂湿地土壤样品(0~10 cm、10~20 cm、20~30 cm),比较分析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裸滩的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碳(ROC)和轻组有机质(LFOM)的变化。结果表明:(1)0~30 cm各土层,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和裸滩的SOC平均含量依次为3.87~5.08 g kg-1,6.46~6.78 g kg-1,4.33~4.48 g kg-1和4.99~5.25 g kg-1,互花米草SOC含量高于相同土层的其他类型;(2)互花米草DOC和LFOM平均含量分别为90.69~98.90 mg kg-1,2.35~2.95 g kg-1,高于相同土层的海三棱藨草、芦苇和裸滩,而裸滩ROC含量(2.06~2.22 g kg-1)却高于相同土层的其他三种类型;(3)芦苇、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DOC占土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无显著性差异,而相同土层的DOC占土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大小依次为裸滩〉海三棱藨草〉芦苇〉互花米草;(4) SOC和DOC、ROC、LFOM、全氮(TN)、土壤含水量、pH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关系(p〈0.01),各指标与pH之间均表现为负相关性。研究表明互花米草的入侵增强了滩涂湿地的固碳能力,有机碳活性组分能够反映有机碳库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活性有机 轻组有机质 植被类型 杭州湾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与围封对沙漠化草地土壤轻组及全土碳氮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3
作者 陈银萍 李玉强 +2 位作者 赵学勇 罗永清 尚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2-186,共5页
测定分析了长期放牧与围封对科尔沁沙漠化草地土壤轻组及全土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围封与长期放牧草地0-100 cm土壤轻组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比例分别为0.148%和0.053%,围封比放牧增加181%;土壤轻组含量与全土有机碳和氮含量存在... 测定分析了长期放牧与围封对科尔沁沙漠化草地土壤轻组及全土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围封与长期放牧草地0-100 cm土壤轻组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比例分别为0.148%和0.053%,围封比放牧增加181%;土壤轻组含量与全土有机碳和氮含量存在极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2)围封草地0-100 cm土壤轻组碳和氮储量分别为271.38,20.36 g/m2,比长期放牧分别增加130%和164%;围封草地全土碳和氮储量分别为1 155.86,125.99 g/m2,比长期放牧分别增加58%和24%;(3)轻组有机碳和氮占全土有机碳和氮储量的比例,围封分别为23.48%和16.16%,放牧分别为16.05%和7.59%;(4)围封恢复对轻组有机质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表层土壤,围封0-10 cm层土壤轻组含量比长期放牧增加537%,10-20 cm层增加216%,但20 cm深度以下两个样地间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禁牧围封 土壤轻组有机质 碳氮储量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输入量对黑土密度分组中碳、氮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梁尧 韩晓增 +1 位作者 丁雪丽 陈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4-178,共5页
为阐明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黑土密度组分中碳、氮分配特征的影响,探讨合理调控土壤质量的施肥模式。以黑龙江省海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进行了10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分组和腐殖质化学分组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和... 为阐明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黑土密度组分中碳、氮分配特征的影响,探讨合理调控土壤质量的施肥模式。以黑龙江省海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进行了10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分组和腐殖质化学分组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和分析不同有机肥施用量下土壤各密度组分中有机碳、氮的消长变化以及重组中腐殖物质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与试验初期相比,经过10年单施化肥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各密度组分中有机碳氮以及腐殖物质各组分的含量均显著下降,而有机无机配施能够提升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水平,改善密度组分中有机碳氮的分配特征,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和各密度组分中有机碳氮对不同有机肥施用量的响应有所差异。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二者与有机肥施用量之间达到极显著的线性相关(P<0.01);低量有机肥(7.5,15t/(hm2.a))配施化肥仅增加了土壤游离态轻组有机碳、氮的含量,并未造成闭蓄态轻组和重组中有机碳、氮的积累,而高量有机肥(22.5t/(hm2.a))配施化肥后,促进了土壤各密度组分中有机碳、氮的形成和积累;此外,低量有机肥有利于土壤富里酸的积累,高量有机肥有助于胡敏酸和胡敏素的积累,从而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增强了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在东北黑土区,加大有机肥的施用量是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固碳能力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数量 轻组有机质 有机质 碳氮比 腐殖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南岸不同围垦年限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变化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文敏 吴明 +2 位作者 邵学新 姜小三 周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6-231,共6页
采集杭州湾南岸围垦农田土壤样品(0-10,10-20,20-30,30-40,40-50cm),分析不同围垦时期(10,40,60,120a以上)农田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有机碳活性组分变化规律总体上与土壤有机碳相近... 采集杭州湾南岸围垦农田土壤样品(0-10,10-20,20-30,30-40,40-50cm),分析不同围垦时期(10,40,60,120a以上)农田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有机碳活性组分变化规律总体上与土壤有机碳相近但亦有不同之处。随围垦时间增加,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呈增加趋势,但围垦40a以上,其含量均趋于相对稳定水平;其中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增幅依次为40.43%,14.23%,25.47%,13.68%。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但水溶性有机碳略有差别。水溶性有机碳分配比例随围垦年限增加而减小,易氧化碳则相反。土壤有机碳与其活性组分之间均显著正相关,各组分与土壤全氮、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表明,随围垦年限延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但其稳定性有所下降,有机碳活性组分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有机碳动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有机 轻组有机质 围垦年限 杭州湾南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育年限对蒿类荒漠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碳、氮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杨静 孙宗玖 +1 位作者 杨合龙 董乙强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4-572,共9页
为探明封育条件下草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响应规律,研究了不同封育年限(0、1、6、9年)对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土壤颗粒碳(POC)、颗粒氮(PON)、轻组碳(LFOC)、轻组氮(LFO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 为探明封育条件下草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响应规律,研究了不同封育年限(0、1、6、9年)对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土壤颗粒碳(POC)、颗粒氮(PON)、轻组碳(LFOC)、轻组氮(LFO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的影响。结果表明,伊犁绢蒿荒漠0-5、5-10cm土层POC、PON、LFOC、LFON含量均随封育年限的增加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封育6年最低,且仅0-5cm土层显著低于对照和封育9年处理(P<0.05);除封育6年10-20、30-50cm土层LFOC及30-50cm土层LFON显著低于封育1年外,10-50cm土层各封育处理间POC、PON、LFOC、LFON均差异不显著(P>0.05);0-30cm土层MBC、MBN含量随封育年限增加基本呈先降再升趋势,封育1年最低,且除5-10cm土层MBC外,均显著低于封育9年处理;POC、PON、LFOC、LFON、MBC、MBN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PON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壤质量变化。总之,0-5cm土层土壤有机碳组分碳、氮含量对封育的响应较为敏感,且土壤MBC、MBN较POC、PON、LFOC、LFON在土壤中的反应更为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栏年限 蒿类荒漠 颗粒有机质 轻组有机质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类型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赋存形态 被引量:11
17
作者 赵萱 成杰民 鲁成秀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2-307,共6页
以藻型湖泊(太湖)、草藻型湖泊(南四湖)、草型湖泊(白洋淀)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沉积物中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并利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了3种不同生态型湖及同一湖泊不同区域沉积物中总有机质(OM)、轻... 以藻型湖泊(太湖)、草藻型湖泊(南四湖)、草型湖泊(白洋淀)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沉积物中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并利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了3种不同生态型湖及同一湖泊不同区域沉积物中总有机质(OM)、轻组有机质(LFOM)和重组有机质(HFOM)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南四湖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和总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太湖和白洋淀;尽管太湖、南四湖和白洋淀沉积物中总有机质含量较高,但是轻组有机质(LFOM)含量较低,分别占总有机质的0.95%—1.08%、0.21%—1.37%和1.4%—1.78%;重组有机质(HFOM)含量较高,分别占总有机质的83.83%—87.4%、94%—98.98%和88.2%—98.3%,表明3种不同生态型湖泊沉积物中所含有机质绝大部分为难分解的重组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基本矿化分解.相关性分析表明,轻组有机质(LFOM)、重组有机质(HFOM)与总有机质(OM)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湖泊沉积物 有机质 轻组有机质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23
18
作者 文炯 罗尊长 +2 位作者 李明德 张杨珠 曾希柏 《湖南农业科学》 2009年第1期57-60,共4页
简要综述了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活性有机质的概念、分类及其各自测定方法,活性有机质各组分与土壤养分供应及活性有机质在反映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活性有机质 生物量有机质(MBOM) 易氧化有机质(LOM) 轻组有机质(LFOM) 溶解性有机质(DOM)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经营类型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差异 被引量:23
19
作者 马少杰 李正才 +3 位作者 王斌 刘荣杰 格日乐图 王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603-2611,共9页
以起始于1984年的长期不同经营类型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秋季毛竹林集约经营后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结果表明:(1)集约经营后0—10 cm土层毛竹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水溶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分别下降了8.64%,14.11%,8.29%,2... 以起始于1984年的长期不同经营类型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秋季毛竹林集约经营后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结果表明:(1)集约经营后0—10 cm土层毛竹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水溶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分别下降了8.64%,14.11%,8.29%,29.70%(0—20 cm),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2)两种毛竹林土壤各种碳的剖面特征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同。集约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毛竹土壤易氧化碳、水溶性有机碳的剖面特征。(3)土壤各活性有机碳之间,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全氮、水解氮、速效K、Ca、Mg之间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水溶性有机碳与速效磷相关性不显著),轻组有机质含量除与速效钙极显著相关外,与其它土壤养分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4)集约经营降低了土壤易氧化碳碳素有效率、水溶性有机碳碳素有效率及土壤碳库活度,并在土壤剖面部分土层达到显著水平。因此,集约经营的毛竹林,通过配施恰当比例的有机无机肥,结合土壤垦复、除草、合理的竹株留养和采伐等综合竹林经营技术,以达到改善土壤质量和实现毛竹林可持续经营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集约经营 轻组有机质 土壤活性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西湖“香灰土”沉积物轻、重有机质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静 朱广伟 +3 位作者 朱梦圆 龚志军 许海 杨桂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38-2045,共8页
为探索城市浅水湖泊高有机质含量沉积物中有机质污染特征及其与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关系,调查了西湖8个湖区沉积物柱状样不同深度泥层有机质含量及其轻、重组分和氮磷污染特征,通过与国内相关湖泊有机质组分的比较,定量刻画了西湖'... 为探索城市浅水湖泊高有机质含量沉积物中有机质污染特征及其与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关系,调查了西湖8个湖区沉积物柱状样不同深度泥层有机质含量及其轻、重组分和氮磷污染特征,通过与国内相关湖泊有机质组分的比较,定量刻画了西湖'香灰土'沉积物的有机质特征.结果表明,西湖沉积物属典型高有机质含量底质,不同湖区底泥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28~251 g·kg-1;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差别很大,引水入口湖区比其他湖区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偏低;垂向上,大多湖区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反映出有机质在西湖丰富的沉积历史.有机质轻/重组分离研究表明,西湖沉积物中轻组有机质含量为0.57~9.17 g·kg-1,平均占总有机质的2.83%,重组含量为5.35~347.41 g·kg-1,平均占总有机质的90%;与玄武湖、月湖、太湖、白洋淀等浅水湖泊相比,西湖底泥轻组有机质含量与之相当,但重组有机质含量明显偏高,反映出西湖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湖泊,有机质污染负荷高,底泥腐殖化程度高.西湖底泥轻组有机质与总磷、总氮显著相关,而重组有机质含量仅与总氮含量显著相关,与磷没有相关性,表明轻组有机质对氮、磷内源释放潜力具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西湖'香灰土'型沉积物有机质含量高、重组有机质比例高,对内源氮磷释放的缓冲能力强,在西湖营养盐内源负荷控制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湖泊 富营养化 轻组有机质 有机质 内源负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