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酸胁迫影响鼠伤寒沙门氏菌耐酸能力的机理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克慧 董鹏程 +5 位作者 刘昀阁 张一敏 毛衍伟 梁荣蓉 罗欣 朱立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66-174,共9页
目的:探究酸胁迫和非酸胁迫条件下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转录组反应,分析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表达水平,阐明酸胁迫影响鼠伤寒沙门氏菌耐酸反应(acid tolerance response,ATR)的相关代谢... 目的:探究酸胁迫和非酸胁迫条件下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转录组反应,分析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表达水平,阐明酸胁迫影响鼠伤寒沙门氏菌耐酸反应(acid tolerance response,ATR)的相关代谢通路。方法: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酸胁迫处理,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相关DEGs,并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进行验证。结果:经酸胁迫后,共筛选到683个DEGs,其中上调343个,下调340个。其中涉及细胞运动、氨基酸代谢、细胞膜组成等通路上调能够使鼠伤寒沙门氏菌快速适应酸环境;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通路上调能够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快速适应酸环境提供更多的能量,与此同时,嘧啶代谢等能量代谢通路下调能够使鼠伤寒沙门氏菌降低能量消耗以维持上述的必需代谢过程;细菌应激调控相关通路上调赋予鼠伤寒沙门氏菌交叉保护抗性;鞭毛、外膜蛋白、脂多糖等毒力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增强了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毒力。real-time 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分析表达趋势一致。结论:酸胁迫显著提高了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耐酸能力,其中与代谢和细胞过程相关的通路发挥主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该菌的酸胁迫反应及更好地控制其在食品中的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氏菌 酸胁迫 耐酸反应 转录组测序分析 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糖尿病状态下小鼠棕色脂肪组织转录组学分析以及产热活性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潘怡慧 肖文 +2 位作者 朱玉婷 殷亚东 刘岚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年第3期495-499,738,739,共7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小鼠棕色脂肪组织(BAT)转录组学变化以及产热活性变化。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6例孕晚期小鼠(正常妊娠对照组和GDM组各3例)BAT的转录组表达谱,以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及基因...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小鼠棕色脂肪组织(BAT)转录组学变化以及产热活性变化。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6例孕晚期小鼠(正常妊娠对照组和GDM组各3例)BAT的转录组表达谱,以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产热功能标志蛋白解偶联蛋白(UCP1)表达,评估GDM状态下小鼠BAT产热活性变化。结果:高通量测序共识别出37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55个差异基因在GDM中上调表达,117个差异基因下调表达。GO和KEGG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基因的主要靶点与脂代谢异常、胰岛素信号转导等密切相关。与对照组相比,GDM组BAT出现脂滴增大、质地疏松改变,UCP1蛋白及基因表达降低。结论:GDM组BAT与正常妊娠者转录组图谱存在显著差异,且GDM组BAT产热活性下降,可能引起糖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小鼠 棕色脂肪 转录组测序分析 产热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分析干扰FABP1基因对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熊讯 阮涌 许厚强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4-734,共11页
【目的】探究FABP1基因对猪肌内脂肪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研究FABP1对猪肌内脂肪沉积和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sh-FABP1干扰载体和空载体sh-NC分别转染至香苏杂交猪肌内脂肪细胞中,36 h后收集转染后... 【目的】探究FABP1基因对猪肌内脂肪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研究FABP1对猪肌内脂肪沉积和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sh-FABP1干扰载体和空载体sh-NC分别转染至香苏杂交猪肌内脂肪细胞中,36 h后收集转染后的肌内脂肪细胞,采用TRIzol^(®)Reagent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RNA,待样本质检合格后,每个样品制备1µg的RNA总量用于测序。运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基因表达水平计算、样本间相关性评估)、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和统计、DEGs火山图]和功能富集分析(GO富集分析、KEGG富集分析)。最后分别挑选4个上调基因和4个下调基因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测序数据。【结果】sh-FABP1与sh-NC之间总共筛选出1129个DEGs,与sh-NC组相比,sh-FABP1上调基因有624个,包括PRKAR2A、ACSL5、ELOVL5和MAPK1等;下调基因有505个,包括LPL、FABP3、IGFBP4和OLR1等。对sh-FABP1与sh-NC之间的DEGs进行功能富集分析,KEGG富集发现上调基因主要在细胞周期(Cell cycle)、肿瘤抑制蛋白(p53)和Notch信号通路中富集,下调基因主要富集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中。GO注释表明,有22个、15个和9个GO术语分别在生物过程(BP)、细胞成分(CC)和分子功能(MF)中显著富集(P<0.05,下同),显示与脂肪沉积相关具有显著差异的GO术语包括生物粘附(Biological adhesion)、生物调节(Biological regulation)、生物过程调节(Regulation of biological process)和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结论】FABP1基因可能通过调节LPL、FABP3、IGFBP4和OLR1等相关基因的表达、脂肪沉积和脂质代谢相关通路,从而调节脂质生成和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BP1基因 脂肪沉积 脂质代谢 转录组测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的生理变化及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4
作者 苏海兰 牛雨晴 +5 位作者 成建华 朱雁鸣 陈宏 郑梅霞 黄贤贵 朱育菁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2-670,共9页
【目的】探明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及差异基因表达情况。【方法】以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6个阶段的种子为材料,采用化学测定方法,分析每个阶段的超氧化物歧化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可溶性蛋白、粗脂肪、... 【目的】探明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及差异基因表达情况。【方法】以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6个阶段的种子为材料,采用化学测定方法,分析每个阶段的超氧化物歧化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可溶性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含量。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对6个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并用qRT-PCR法对关键差异基因的表达量进行验证。【结果】(1)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前4个时期逐渐增高后,在后两个时期稍有下降;粗脂肪、蛋白质整体呈下降趋势;α-淀粉酶活性及β-淀粉酶活性呈现增强趋势。(2)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中,蔗糖和淀粉代谢途径、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等显著富集差异表达基因。【结论】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中,淀粉等营养物质的代谢、转化与内源激素的协调作用,促进多花黄精种子的生理后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生理后熟 转录组测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葡萄球菌SE1457与vraSR突变株转录组测序比较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士正 孟媛媛 +3 位作者 张维娜 刁德睿 陈晓婷 武有聪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41-1246,共6页
目的筛选和验证VraSR调控的下游靶基因,为表皮葡萄球菌vraSR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加与未加万古霉素(Van+/Van-)两种条件下,抽提表皮葡萄球菌SE1457及其同源性vraSR突变株RNA,构建cDNA文库(每个菌株3个独立样品),采用Illumina ... 目的筛选和验证VraSR调控的下游靶基因,为表皮葡萄球菌vraSR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加与未加万古霉素(Van+/Van-)两种条件下,抽提表皮葡萄球菌SE1457及其同源性vraSR突变株RNA,构建cDNA文库(每个菌株3个独立样品),采用Illumina HiSeq进行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筛选标准为Q value<0.05,且表达值变化倍数FC≥2(FDR校正P<0.05,t检验),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及KEGG分析,并进行qRT-PCR验证。结果与SE1457野生株相比,Van+条件下vraSR突变株有39个差异表达基因(16个下调,23个上调),Van-条件下vraSR突变株有61个差异表达基因(35个下调,26个上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糖代谢、磷酸戊糖途径、三羧酸循环等。Van+/Van-2种条件下qRT-PCR检测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ica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4±0.06和0.17±0.05(P<0.01),icaR为4.35±0.79(P<0.01)和9.27±4.4(P<0.05),未发现耐药相关基因(pbp2,sgtB,murZ)转录水平改变(P>0.05)。结论表皮葡萄球菌VraSR可能通过ica途径调控生物膜形成,并通过调节肽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间接影响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耐药相关双分系统 转录组测序分析 表皮葡萄球菌
原文传递
野生圆口铜鱼卵巢成熟内分泌信号表达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夏雨果 陈晓文 +2 位作者 贺江燕 刘家寿 殷战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1-442,共12页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一种呈群同步发育繁殖的鱼类,对其卵巢成熟各时期特征分析,可进一步了解鱼类卵巢成熟的分子调控机制,并为人工催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研究以野生雌性圆口铜鱼不同发育时期的卵巢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卵巢...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一种呈群同步发育繁殖的鱼类,对其卵巢成熟各时期特征分析,可进一步了解鱼类卵巢成熟的分子调控机制,并为人工催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研究以野生雌性圆口铜鱼不同发育时期的卵巢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卵巢解剖观察以及实验室内组织学分析,收集处于Ⅲ、Ⅳ和Ⅴ期的卵巢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分析。研究显示野生圆口铜鱼卵巢组织在其成熟发育各阶段具有明确的组织学和转录表达特征。研究采用全序列转录组测序分析,以鲤科模式鱼类斑马鱼的基因序列作为主要参考序列,共检测得到11495 bp基因片段。聚焦内分泌/自分泌信号分子的转录表达,发现促乳素(Prolactin,prl)、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激素(Estrogen)、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合成酶类、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激活素(Activin)、和抗穆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等转录表达和卵巢发育成熟呈现出显著的关联动态变化。通过对样品中卵巢成熟诱导激素(Maturationinducing hormone,MIH)合成酶分子的表达水平的观察,发现涉及MIH的17α,20β-dihydroxy-4-pregnen-3-one的合成酶分子表达水平较高,而另一种MIH分子11-deoxycorticosteron的合成酶的表达水平处于检测水平之下,因此,提示17α,20β-dihydroxy-4-pregnen-3-one可能是圆口铜鱼卵巢成熟后期的主要促进因子。同时,发现了完整的胆酸合成酶系列分子在卵巢转录组中的存在,这是鱼类卵巢组织中具有合成胆酸能力的首次报道,其生理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作为一种群同步发育的鱼类,此项研究为鱼类卵巢成熟发育过程中的内分泌信号调控网络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口铜鱼 卵巢成熟 转录组测序分析 内分泌/自分泌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it2基因过表达小鼠的生物学参数及心脏生理功能分析
7
作者 李想 郑凌云 +8 位作者 郑双 谭伟江 王静 黎冰林 罗挺 李舸 王丽京 杨丰华 黄韧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2-310,共9页
目的测量评价人Slit2基因过表达小鼠(Slit2-Tg小鼠)的基本生物学参数、心脏超声形态功能及转录组测序等,为该小鼠在生物医学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观察比较近交系繁育的Slit2-Tg和C57BL/6 J小鼠繁育情况、运用PCR技术确定基因型、采集... 目的测量评价人Slit2基因过表达小鼠(Slit2-Tg小鼠)的基本生物学参数、心脏超声形态功能及转录组测序等,为该小鼠在生物医学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观察比较近交系繁育的Slit2-Tg和C57BL/6 J小鼠繁育情况、运用PCR技术确定基因型、采集血液进行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收集脏器组织进行蛋白表达和病理分析,以及对心脏进行超声评价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 Slit2-Tg小鼠的每窝产仔数显著高于C57BL/6 J小鼠,并可检测到Slit2基因和蛋白高表达。Slit2-Tg小鼠脾的脏器系数有显著增加,但未见组织结构异常。Slit2-Tg小鼠的红细胞、血小板、嗜酸性粒细胞、葡萄糖、球蛋白、尿素氮、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具有显著改变。Slit2-Tg小鼠的心脏除舒张末期左心室前壁厚度较小外,其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其心脏组织受检的17 513个基因中有535基因表达显著升高或降低,主要涉及15个生物进程和信号转导通路。结论完善了Slit2-Tg小鼠生物学参数,并提示了此模式动物亦适用于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it2蛋白 模式动物 生物学参数 转录组测序分析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转录组分析的苹果苦痘病发生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余贤美 王金政 +4 位作者 薛晓敏 陈汝 聂佩显 王贵平 韩雪平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5-419,共15页
苹果苦痘病已困扰多年,但其发生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全转录组分析,比较了苹果健康果实、苹果苦痘病果、病果病斑部位和病果无病斑部位中可能与苹果苦痘病发生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研究了苹果... 苹果苦痘病已困扰多年,但其发生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全转录组分析,比较了苹果健康果实、苹果苦痘病果、病果病斑部位和病果无病斑部位中可能与苹果苦痘病发生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研究了苹果苦痘病的可能发生机制。经全转录组测序,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17个可能与苹果苦痘病发生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RT-qPCR验证结果显示,与苹果健康果实或病果无病斑部位相比,17个DEGs中,3个涉及植物-病原互作通路的DEGs(CDPK26,WRKY26和ADP/ATP carrier)在苹果苦痘病果和病果病斑部位中均表现上调;2个涉及细胞凋亡通路的DEGs(TUBA和CTSF)和1个涉及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的DEG(RGA4)均表现下调,表明,苹果苦痘病的发生促进了基因CDPK26、WRKY26和ADP/ATP carrier的表达,抑制了基因TUBA、CTSF和RGA4的表达,说明,涉及植物-病原互作、细胞凋亡和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在苹果苦痘病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苦痘病 转录组测序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苦痘病发生机制 可调控基因
原文传递
猪轮状病毒感染小鼠肠道组织的转录组分析
9
作者 李颖 李树东 +4 位作者 秦达 曲艺 程荣叶 侯喜林 余丽芸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72-1083,共12页
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是在世界范围内与严重腹泻疾病相关的主要肠道病原体,是新生仔猪肠炎和腹泻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深入了解猪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后其致病机制以及引起宿主的抗病毒和修复机制,我们分别饲喂培养基和... 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是在世界范围内与严重腹泻疾病相关的主要肠道病原体,是新生仔猪肠炎和腹泻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深入了解猪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后其致病机制以及引起宿主的抗病毒和修复机制,我们分别饲喂培养基和猪轮状病毒病毒液5d后,采取5 d、10 d、15 d、20 d、25 d小鼠空肠组织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数据库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s),选取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个时间段上调DEGs有849个,下调DEGs有824个。对DEGs进行5个功能富集,有共同差异基因15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广泛参与脂质合成与代谢、免疫、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活动,主要注释到PPAR、NOD⁃like、IL⁃17等信号通路中。qRT⁃PCR验证上皮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BLD、CCL24、Nr1d1、Fst表达趋势与RNA⁃seq结果趋势一致。此分析提示PoRV感染小鼠肠上皮细胞后可能通过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高表达或其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行受损的肠上皮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轮状病毒 差异表达基因 转录组测序分析 小鼠肠道
原文传递
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蓓蓓 王冲 +4 位作者 杜佳 周翠 刘海洋 张艺之 周铁丽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394-1399,共6页
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提供分子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株临床分离的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但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TL1552、TL1728和TL94... 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提供分子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株临床分离的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但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TL1552、TL1728和TL947),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3株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nal inhibo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晶紫染色法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和形态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生物膜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用qRT-PCR进行确认。结果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能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但对已经形成的生物膜影响较小;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美罗培南处理后的生物膜细胞数量、大小和形态均发生了显著改变,继续在不含抗菌药物的培养基上孵育6h后发现生物膜细胞的整体形态基本恢复正常;转录组测序分析及qRT-PCR表明碳青霉烯类药物可导致涉及蛋白质运输、代谢、生物膜形成等相关基因的改变,并能触发生物膜细胞的应激反应。结论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但对已经形成的生物膜影响甚微,去除药物后生物膜细胞的形态基本得到恢复,说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后早期治疗和足疗程治疗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碳青霉烯类药物 转录组测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Agaricus blazei Mycelia Under Cadmium Stress 被引量:1
11
作者 ZHANG Yu-hui MA Xin-wang +2 位作者 XIA Zhi-lan HUANG Min-feng SU Rong-rong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22年第4期54-64,共11页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garicus blazei Murrill enrichment of the heavy metal cadmium,we employed Illumina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o analyze the transcriptomes of A.blazei mycelia treated with and without exog...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garicus blazei Murrill enrichment of the heavy metal cadmium,we employed Illumina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o analyze the transcriptomes of A.blazei mycelia treated with and without exogenous cadmium addition,and then th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of the strains with high and low cadmium enrichment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cadmium treatment were screened ou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Gs were mainly involved in steroid biosynthesis,antibiotic biosynthesis,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glutathione metabolism and other pathways.Carbon metabolism and glutathione metabolism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ponse of A.blazei mycelium to cadmium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ricus blazei Murrill Cadmium stress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GO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单细胞测序数据揭示结直肠癌中肠道内分泌细胞生理机制的改变与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12
作者 曾渝 陈磊 《现代免疫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9-196,共8页
研究从大规模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出发,获得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中肠道内分泌细胞(enteroendocrine cell, EEC)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对此转录组测序数据作差异表达、功能以及拟时序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微环境中EEC发育与激... 研究从大规模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出发,获得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中肠道内分泌细胞(enteroendocrine cell, EEC)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对此转录组测序数据作差异表达、功能以及拟时序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微环境中EEC发育与激素合成/分泌相关功能不全有关;结合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和肿瘤药敏多组学数据库(Genomics of Drug Sensitivity in Cancer, GDSC)中CRC的bulk转录组测序数据、随访信息和药物测试数据,筛选出对CRC患者生存具有积极影响的生物学标志物——胰高血糖素(glucagon,GCG)基因;利用肿瘤细胞系药物测试数据探究了GCG基因在CRC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该研究为CR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转录数据分析 结直肠癌 学数据挖掘 生存分析
原文传递
苹果苦痘病果不同部位类黄酮含量及其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贤美 王金政 +4 位作者 薛晓敏 王贵平 聂佩显 陈汝 韩雪平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1-510,共10页
类黄酮是一类重要的多酚类次生代谢产物,苹果(Malus pumila)果实因富含类黄酮等人体易于吸收利用的游离多酚,在抗癌、抗氧化活性、预防心脑血管病、抗肿瘤等人类慢性疾病方面有较好的功效,具有较高的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本文采用氯化... 类黄酮是一类重要的多酚类次生代谢产物,苹果(Malus pumila)果实因富含类黄酮等人体易于吸收利用的游离多酚,在抗癌、抗氧化活性、预防心脑血管病、抗肿瘤等人类慢性疾病方面有较好的功效,具有较高的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本文采用氯化铝比色法测定苹果苦痘病果不同部位的类黄酮总含量,通过全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分析苹果苦痘病果不同部位转录组水平的差异表达,以研究苹果苦痘病对病果不同部位类黄酮含量的影响及分子机理,并探讨苹果苦痘病果的潜在医疗保健价值。结果显示,苹果苦痘病果病斑部位的类黄酮总含量为健康部分的8.26倍。经全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的20个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均为mRNA,选取其中8个FPKM值差异倍数大于4.0 (4.10~80.15)的DEG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苹果苦痘病果病斑部位这8个DEG的相对表达量为健康部分的3.05~24.50倍,说明苹果苦痘病的发生极大地促进了苹果苦痘病果病斑部位类黄酮的大量合成和积累,表明苹果苦痘病果病斑部位比健康部分在类黄酮资源获取方面具有更高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苦痘病 类黄酮总含量 类黄酮合成与积累 转录组测序分析 qRT-PCR分析
原文传递
苹果苦痘病对果实类黄酮总含量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贤美 薛晓敏 +4 位作者 王金政 王贵平 聂佩显 陈汝 韩雪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896-1908,共13页
类黄酮在多种植物生物学功能和人类慢性病的治疗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苹果苦痘病是苹果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生理性病害,严重影响了果品的品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研究苹果苦痘病对苹果果实类黄酮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可为医用类黄酮... 类黄酮在多种植物生物学功能和人类慢性病的治疗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苹果苦痘病是苹果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生理性病害,严重影响了果品的品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研究苹果苦痘病对苹果果实类黄酮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可为医用类黄酮的获得挖掘新的资源.采用氯化铝比色法测定了健康果实和苦痘病果的类黄酮总含量,结果显示,苦痘病果的类黄酮总含量为健康果实的4.28倍.通过转录组测序和qRT-PCR对类黄酮总含量变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了研究.经测序,从苹果健康果实和苦痘病果2组样品中,分别获得226.702和202.951 M Clean reads,包含32.807和29.626 Gb测序数据,其碱基百分比(Q30)大于95.0%.以健康果实为参考,苦痘病果共获得263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080个,下调基因552个.经GO基因功能注释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获得与类黄酮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26个(24个上调基因和2个下调基因),选取其中8个差异表达基因:CYP98A3(1), CYP98A3 (1), BADH, DAT, MdHCT (1), MdHCT (2), CHI (1)和CHI (2)进行qRT-PCR分析验证,结果显示,该8个基因均表现为上调表达,上调倍数为1.05~7.17倍.研究表明,苹果苦痘病的发生刺激了苹果果实中类黄酮的大量表达和积累,可为医学研究中类黄酮的获得,提供更广泛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测序分析 苹果苦痘病 qRT-PCR分析 类黄酮生物合成与积累 类黄酮总含量
原文传递
Characterizing and annotating the genome using RNA-seq data 被引量:24
15
作者 Geng Chen Tieliu Shi Leming Shi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Bioinformatics methods for various RNA-seq data analyses are in fast evolutio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However, many challenges still exist in how to efficiently process the RNA-seq data to ob... Bioinformatics methods for various RNA-seq data analyses are in fast evolutio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However, many challenges still exist in how to efficiently process the RNA-seq data to obtain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results. Here we reviewed th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diverse transcriptomic studies and the annotation of genetic variants based on RNA-seq data. Mapping RNA-seq reads to the genome and transcriptome represent two distinct methods for quantifying the expression of genes/transcripts. Besides the known genes annotated in current databases, many novel genes/transcripts(especially those long noncoding RNAs) still can be identified on the reference genome using RNA-seq. Moreover, owing to the incompleteness of current reference genomes, some novel genes are missing from them. Genome-guided and de novo transcriptome reconstruction are two effective and complementary strategies for identifying those novel genes/transcripts on or beyond the reference genome. In addition, integrating the genes of distinct databases to conduct transcriptomics and genetics studies can improve the results of corresponding analy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SEQ genome-guided transcriptome reconstruction de novo assembly long noncoding RNA genetic variant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