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声速风洞试验段低噪声壁板模型的声学试验 被引量:4
1
作者 谷嘉锦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2-65,共4页
介绍了跨声速风洞试验段低噪声壁板模型的声学试验。实验结果表明 :(1)斜孔所产生的边缘音是最主要的声源 ;(2 )用加网和加隔片都是抑制边缘音的有效方法 ;(3)文献 [1]介绍的低噪声壁板的设计方法具有实用性。
关键词 边缘音 噪声控制 跨声速风洞试验 声学试验 低噪声壁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椅组合模型肢体气动特性和局部气动载荷跨超声速风洞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郑世华 杨在山 王俊兰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5,共5页
为了研究弹射过程中人体肢体的气动特性和防护方案的有效性 ,在 1 .2m×1 .2m跨超声速风洞中进行了人椅组合模型肢体测力和局部压力测量试验研究 ,试验的M数范围为 0 .4~ 2 .0 ,迎角范围为 5°~ 30° ,侧滑角范围为 0... 为了研究弹射过程中人体肢体的气动特性和防护方案的有效性 ,在 1 .2m×1 .2m跨超声速风洞中进行了人椅组合模型肢体测力和局部压力测量试验研究 ,试验的M数范围为 0 .4~ 2 .0 ,迎角范围为 5°~ 30° ,侧滑角范围为 0°~ 90°。结果表明 ,这次试验是成功的 ,所研究的防护装置都是有效的 ,侧滑使背风侧肢体被吹开的趋势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空气动力学 弹射救生 气动特性 超音声速风洞试验 人椅组合模型 压力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LMS算法的跨声速风洞模型系统辨识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斌斌 寇西平 +4 位作者 吕彬彬 余立 杨兴华 路波 曾开春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4-170,共7页
针对风洞试验模型系统辨识不准确的问题,利用自适应LMS(least mean square)滤波器模型对跨声速风洞模型进行系统辨识。由于实测信号中存在多模态耦合,为了提高系统辨识精准度,首先对输入输出信号作了FRF(frequency response analysis)... 针对风洞试验模型系统辨识不准确的问题,利用自适应LMS(least mean square)滤波器模型对跨声速风洞模型进行系统辨识。由于实测信号中存在多模态耦合,为了提高系统辨识精准度,首先对输入输出信号作了FRF(frequency response analysis)分析得到试验模型俯仰方向前两阶模态,其次利用快速Fourier变换进行模态解耦,接着利用自适应LMS滤波器模型、传递函数模型、多项式模型对俯仰方向单模态进行系统辨识,最后得到了基于自适应LMS滤波器模型的俯仰方向一阶、二阶模态滤波器系数。通过对比不同数学模型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均方误差及辨识结果,表明自适应LMS滤波器模型具有更高的系统辨识精准度和更简洁的数学模型结构。为后续风洞试验模型振动主动控制计算法的设计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辨识 自适应LMS算法 快速FOURIER变换 跨声速风洞试验 主动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全机跨声速颤振模型颤振特性仿真与试验验证 被引量:6
4
作者 钱卫 杨国伟 +1 位作者 张桂江 郑冠男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4-368,共5页
针对某全机结构相似跨声速颤振模型,进行了有限元(FEM)模型结构模态分析和偶极子网格法(DLM)法颤振计算以及CFD方法的跨声速颤振特性仿真。在FL-26风洞中完成了跨声速颤振风洞试验。通过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相关性分析,验证了一种全机... 针对某全机结构相似跨声速颤振模型,进行了有限元(FEM)模型结构模态分析和偶极子网格法(DLM)法颤振计算以及CFD方法的跨声速颤振特性仿真。在FL-26风洞中完成了跨声速颤振风洞试验。通过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相关性分析,验证了一种全机复杂耦合的颤振形式。通过对基于N-S方程的跨声速颤振仿真程序进行评估与验证,证实在飞机非定常CFD仿真上取得了进展并且具有足够的精度。综合CFD仿真与跨声速颤振风洞试验,可以对全机复杂耦合的颤振特性进行工程颤振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速颤振 全机结构相似颤振模型 CFD 颤振仿真 声速颤振风洞试验 N-S 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跨超声速返回舱动稳定特性 被引量:4
5
作者 宋玉辉 陈农 秦永明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4年第2期31-38,共8页
在"阿波罗"、"联盟号"和"海盗号"等返回舱与行星探测器研发阶段,动稳定特性严重影响着降落伞系统与控制系统的设计。文章采用风洞自由振动试验方法,研究有/无前端框两种返回舱外形的动稳定特性。试验结... 在"阿波罗"、"联盟号"和"海盗号"等返回舱与行星探测器研发阶段,动稳定特性严重影响着降落伞系统与控制系统的设计。文章采用风洞自由振动试验方法,研究有/无前端框两种返回舱外形的动稳定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返回舱外形动稳定导数的量级在全马赫数范围内都很小,在亚、跨声速,甚至超声速范围均出现动不稳定现象。该现象与返回舱分离区绕流特性密切相关。返回舱的动稳定导数随攻角的起伏变化很大,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在亚声速和跨声速范围,返回舱的动稳定性呈现明显的极限环振动特性。有/无前端框模型的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有前端框模型和无前端框模型动稳定性规律比较接近,但是由于前端框表面绕流影响,无前端框模型的稳定性比有前端框模型要稍差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回舱 动稳定特性 声速风洞试验 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