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跟骨内移截骨术中跟骨内侧的截骨安全区
1
作者 杨蕾 杨茂伟 +1 位作者 李元州 王振鹏 《实用骨科杂志》 2011年第8期707-709,共3页
目的探讨跟骨内移截骨术中跟骨内侧的截骨安全区。方法 10具防腐成人尸体的20只足部标本上,取跟骨结节内缘最低点为A点,内踝尖最低点为B点,足舟骨结节为C点。显露跟骨内侧各神经血管结构后,用游标卡尺测量AB、AC长度,以及各神经血管结构... 目的探讨跟骨内移截骨术中跟骨内侧的截骨安全区。方法 10具防腐成人尸体的20只足部标本上,取跟骨结节内缘最低点为A点,内踝尖最低点为B点,足舟骨结节为C点。显露跟骨内侧各神经血管结构后,用游标卡尺测量AB、AC长度,以及各神经血管结构与AB、AC线段交点与A点间的长度。经统计学检验,各组长度符合正态分布,所以可以用后者的长度均值除以AB、AC长度的均值,计算出各神经血管结构在AB、AC上的分布比例。结果跟骨内侧神经、足底外侧神经、足底内侧神经、胫后动脉在AB线上分别位于A点后的:29%、57%、66%、60%;而在AC线上跟骨内侧神经、足底外侧动脉、足底外侧神经、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内侧神经分别位于A点后的:20%、45%、50%、60%、66%。结论 AB线上A点后29%-57%,AC线上A点后20%45%的区域无重要神经血管走行,满足跟骨内移截骨术在跟骨中后部截骨的要求,可作为跟骨内移截骨术的手术安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 跟骨内移截骨术 安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趾长屈肌腱或足拇长屈肌腱转位并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Myerson ⅡA期平足症 被引量:2
2
作者 吕佐 何伟 +3 位作者 何磊 梁文清 钱宇 陈雪荣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10期1046-1049,共4页
目的探讨趾长屈肌腱或足拇长屈肌腱转位并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MyersonⅡA期平足症的疗效。方法纳入自2013-06—2016-06诊治的25例MyersonⅡA期平足症,其中14例行趾长屈肌腱转位并跟骨内移截骨术,11例行足拇长屈肌腱转位并跟骨内移截骨术... 目的探讨趾长屈肌腱或足拇长屈肌腱转位并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MyersonⅡA期平足症的疗效。方法纳入自2013-06—2016-06诊治的25例MyersonⅡA期平足症,其中14例行趾长屈肌腱转位并跟骨内移截骨术,11例行足拇长屈肌腱转位并跟骨内移截骨术。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侧位跟距角、前后位跟距角、侧位第1跖距角、跟骨倾角、距骨覆盖角,以及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9.5(6~22)个月。24例对疗效感到满意,负重行走时足和踝部疲劳及疼痛感消失,穿鞋受限感消失;1例行足拇长屈肌腱转位者久行或跑步后感觉足部隐痛不适。末次随访时患者侧位跟距角、前后位跟距角、侧位第1跖距角、跟骨倾角、距骨覆盖角、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趾长屈肌腱与足拇长屈肌腱转位并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MyersonⅡA期平足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可明显缓解患足疼痛,改善患足功能,并且有效矫正跟骨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肌腱功能不全平足症 趾长屈肌腱 足拇长屈肌腱 跟骨内移截骨术
原文传递
跟骨截骨联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 被引量:7
3
作者 蔡杰 屈福锋 +4 位作者 徐军奎 李毅 曾秋 姬维娜 梁晓军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11期991-994,共4页
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的结果评估跟骨内移截骨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19例(25足)经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其中男7例9足,女12例16足;年龄18... 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的结果评估跟骨内移截骨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19例(25足)经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其中男7例9足,女12例16足;年龄18~52岁,平均(33.2±9.8)岁。患者均为柔韧性平足,伴有不同程度的平足及跟骨外翻畸形,术中切除副舟骨行胫后肌腱止点带线锚钉重建术。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足采用Maryland功能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评定。术前及随访拍摄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负重侧位X线片跟骨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骨第1跖骨角(T1M1)的改变。结果术后19例(25足)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6±7.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足Maryland功能评分为(92.1±2.1)分,VAS疼痛评分为(0.7±0.9)分,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负重侧位X线片跟骨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骨第1跖骨角(T1M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末次随防足部疼痛均消失,平足畸形明显改善。结论采用跟骨内移截骨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可有效纠正平足畸形,术后患足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舟源性平足症 跟骨内移截骨术 足部畸形 改良Kidner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