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中的内部责任配置方式 被引量:4
1
作者 赖虹宇 吴越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47,共15页
长期以来,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问题是我国公司法制运行过程中的重大争议问题,其中主要围绕越权担保合同的效力与越权担保责任的承担展开。通常情况下,合同的效力认定影响和决定了责任承担的方式。但经过对司法裁判案例的梳理发现,无... 长期以来,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问题是我国公司法制运行过程中的重大争议问题,其中主要围绕越权担保合同的效力与越权担保责任的承担展开。通常情况下,合同的效力认定影响和决定了责任承担的方式。但经过对司法裁判案例的梳理发现,无论越权担保合同是否被认定为有效,司法裁判都倾向于责令公司为法定代表人的越权行为承担相应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告》2015年第2期的一则公报案例与2017年《民法总则》第61条的立法,相继确认了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效力认定的善意有效规则,与之相关的责任承担规则也发生变化:"内外有别"法理之下,规范设计重在确认对外部第三人的效力,其规范目的在于强化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从而建构起法定代表人的间接担责模式。在公司原则对外承担担保责任的前提下,法定代表人是否承担对公司终局性的内部责任规则却仍然付之阙如。分析表明,法定代表人终局责任承担的规则设计与法定代表人制度的设计息息相关,但我国采行的唯一代表制则阻滞了法定代表人内部担责的实现,内外有别法理也并未回答法定代表人内部责任的承担与配置方式问题。为通过制度设计使得越权担保的法定代表人承担终局性的内部责任,有两种备选方案。一是,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上的相关设计,专门设置"法定代表人内部担责条款";二是,借鉴成立中公司的归责原则,设置"法定代表人内部担责外部化"规则,构建组织责任加身份责任的归责模式,通过立法使法定代表人在对外担保中与公司一起承担连带的担保责任。前者受困于我国现行公司法系统改造的困难性,以及公司两权分离不彻底背景下的公司法制运行系统环境,无法妥善地达到制度改善的目的。后者,则不仅可以将对公司越权担保行为的规制提前,极大地推高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的法律成本,并且与现行司法与立法所确定的"内外有别"趋向相适应与吻合,在适配内外区分法理的基础上,实现债权人保护与公司利益平衡的双重制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定代表人 越权担保 “内外有别”法理 内部担责外部化 公司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权责配置规则的法解释——以《九民纪要》出台为背景 被引量:10
2
作者 朱庆 季裕玲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9-56,157,158,共10页
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涉及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债权人、债务人等多方主体利益平衡,并引发越权代表权责配置、信赖利益保护,以及公司担保决议规则等多项逻辑不一的制度交叉。我国相关立法经探索期、迷茫期和修补期三个阶段,《担保法... 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涉及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债权人、债务人等多方主体利益平衡,并引发越权代表权责配置、信赖利益保护,以及公司担保决议规则等多项逻辑不一的制度交叉。我国相关立法经探索期、迷茫期和修补期三个阶段,《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公司法》加之《九民纪要》对此不断以"打补丁"形式进行补充,却令问题愈显复杂,导致相关法解释困难重重。前述问题的根源在于现行制度与法解释逻辑大都源于"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其提供的有限选项无法有效回应实践中法律关系高度复杂的现实需求。将原有"二元逻辑"升级为"三元逻辑",将"是否知道或应当知道"、"是否善意"、"有无过错"等二元选项升级为高、中、零三级"探知度"、"善意度"、和无、轻、重三级"过错度",并将定量方法引入相关法解释过程中,以"三元逻辑"全面重塑现行规则的解释论,可有效指导相关争议的权责配置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权担保 权责配置 二元逻辑思维 三元逻辑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中相对人善意的认定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玲玲 董惠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6-94,共9页
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的效力问题经历了合同效力解释论向越权行为归属论的转变,从依据《公司法》第16条直接判定担保合同效力,到根据表见代表规则区分相对人是否善意认定越权代表行为效果归属,相对人的善意认定问题最终成为判断越权代表... 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的效力问题经历了合同效力解释论向越权行为归属论的转变,从依据《公司法》第16条直接判定担保合同效力,到根据表见代表规则区分相对人是否善意认定越权代表行为效果归属,相对人的善意认定问题最终成为判断越权代表行为效果归属的关键。因理论界及实务界对善意实体认定标准及程序认定标准存在分歧,导致同案不同判的司法乱象依然存在。应明确相对人善意的实体认定标准为“不知道且非因重大过失而不知道”法定代表人超越代表权限,重大过失的判断应以类型化的外观事实为基础;善意的程序认定标准为通过履行合理审查义务实行有条件的善意推定,并根据相对人审查能力的不同综合认定,合理审查的内容为外观事实是否适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定代表 越权担保 善意认定 合理审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权担保的效力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顾志伟 《知与行》 2016年第10期60-63,共4页
在既有的法律规范中,《公司法》第16条为认定越权担保行为的效力提供了裁判指引,就该条款的规范适用却未达成共识。传统的解释路径或侧重于其管理性强制性规定的性质,或强调公司内外行为的效力区分,或关注第三人是否尽到审查义务,法律... 在既有的法律规范中,《公司法》第16条为认定越权担保行为的效力提供了裁判指引,就该条款的规范适用却未达成共识。传统的解释路径或侧重于其管理性强制性规定的性质,或强调公司内外行为的效力区分,或关注第三人是否尽到审查义务,法律解释多依赖于利益衡量的需要。然而,认定越权担保合同效力的前提是合同成立,合同成立在于达成合意。越权担保合同的合意瑕疵可以用表见代表制度补足,关键在于第三人是否尽到审查义务,而第三人的审查义务是动态的、弹性的,《公司法》第16条、第121条、行业交易习惯以及遵守诚实信用、公平等原则共同构成了审查义务框架。在无法适用《合同法》第50条时,代表行为无效,但不意味着合同无效,此时可参考适用无权代理制度。至此,在传统的"审查义务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以"越权意思"的归属为中心的解释路径,注重担保制度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体系化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权担保 表见代表 审查义务 无权代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法典编撰下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效力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董慧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40-46,共7页
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合同的效力问题一直是公司法领域中的"悬案",学理和实践相异。公司法实践有三种裁判路径,将公司法第16条与合同法第50条相结合最具有合理性。从解释论上对合同法第50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合同的效力问题一直是公司法领域中的"悬案",学理和实践相异。公司法实践有三种裁判路径,将公司法第16条与合同法第50条相结合最具有合理性。从解释论上对合同法第50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进行解释,"知道"是一种事实状态,而"应当知道"是一种注意义务。要破除一些学者表面主张"形式审查",实则论证"实质审查"的怪圈,通过经济学角度分析实质审查的意义,避免形式审查歧义出现。在认定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合同的效力状态时,应当突破"善意推定"规则,交易相对人必须举证证明自己的"善意",从而适用"善意有效,恶意效力待定"的规则。在立法论上,从法人的本质角度出发对于合同法第50条进行批判,代表理论与代理理论并无本质区别,未来我国民法典应当对代表与代理、实质审查的问题予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权担保 效力待定 法人本质 实质审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问题探析
6
作者 郑少荣 《经济师》 2022年第6期74-75,共2页
公司担保的相关制度要求必须有助于资本的融通以及商品流通,同时也要为债权责任的管理提供安全保障。担保会存在风险,如果被担保人在约定范围内无法对债务进行偿还,那么担保企业就很难承受相应责任,这样会导致其陷入较大的债务中,对相... 公司担保的相关制度要求必须有助于资本的融通以及商品流通,同时也要为债权责任的管理提供安全保障。担保会存在风险,如果被担保人在约定范围内无法对债务进行偿还,那么担保企业就很难承受相应责任,这样会导致其陷入较大的债务中,对相关利益造成损害。所以,为了考虑相关安全问题,一般各地区的公司由于制度和对外担保行为的影响,都会开展限制或禁止问题。在我国公司法中规定了担保相关责任,同时对外担保行为也逐渐保持开放态度,将公司作为担保人问题融入到公司管理中,这也能够有效满足当代经济环境下的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 法定代表人 越权担保 审查义务 责任承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效力阐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吕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90-98,共9页
在现行法规整下,《公司法》第16条的规范性质宜被界定为管理性强制性规定。《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虽然把《民法典》第61条和第504条同时作为处理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效力问题的规范依据,但是真正发挥填补《公司法》第16条存在之漏洞仅... 在现行法规整下,《公司法》第16条的规范性质宜被界定为管理性强制性规定。《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虽然把《民法典》第61条和第504条同时作为处理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效力问题的规范依据,但是真正发挥填补《公司法》第16条存在之漏洞仅为《民法典》第504条。在相对人的主观状态为善意的场合,《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第7条第1款第1项乃直接适用《民法典》第61条第2款和第504条规定的当然结果。在相对人的主观状态为恶意的场合,宜在适用《民法典》第504条的基础上,类推适用《民法典》第171条的相关规定以明确相对人、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和担保合同的效力状态。准此,《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第7条第1款中的"民法典第六十一条"意在特指《民法典》第61条第2款,而同款规定中的"等规定"则意在指涉《民法典》第171条第1款、第2款和第3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法》第16条 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 管理性强制性规范 参照适用 无权代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行为效力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栋栋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第4期59-63,共5页
《公司法》与公司章程对法定代表人的对外代表权限进行了诸多限制,尤以对对外担保的限制最为典型。"规范性质分析说"并不能解决公司法定代表人对外越权担保这一问题,而应选择《合同法》与《担保法》《民法总则》所确立的"... 《公司法》与公司章程对法定代表人的对外代表权限进行了诸多限制,尤以对对外担保的限制最为典型。"规范性质分析说"并不能解决公司法定代表人对外越权担保这一问题,而应选择《合同法》与《担保法》《民法总则》所确立的"善意有效"原则来解决这一问题。在"善意有效"原则之下,判断相对人是否善意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考虑到民法与商法理念的不同,基于法定代表人的特殊身份,在认定善意相对人时应当贯彻保护交易安全的理念,采取形式审查的标准。法定代表人越权代表行为的存在使得相对人和公司利益有遭受侵害的风险,应当建立越权法定代表人的责任承担机制以防止法定代表人越权代表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定代表人 越权担保 规范性性质分析 善意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的责任承担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茵芝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82-87,100,共7页
公司担保一直是现行《公司法》中具有重大争议的问题,在《九民纪要》和《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统一处理路径下,如何处理担保合同不发生效力后的责任承担问题又成为了当下研究的重点。债权人、法定代表人、公司各担责任的观点既克服了先前... 公司担保一直是现行《公司法》中具有重大争议的问题,在《九民纪要》和《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统一处理路径下,如何处理担保合同不发生效力后的责任承担问题又成为了当下研究的重点。债权人、法定代表人、公司各担责任的观点既克服了先前观点的缺陷,又与现行法体系相容,并符合《公司法》的立法意旨,能最大程度控制公司代表人肆意担保的乱象,平衡各方利益。在这种责任承担模式下,应谨慎认定公司的过错。因《公司法》第16条已将对外担保明确从法定代表人代表权中排除,公司的过错应仅在于其自身的监督和管理义务的违反,而非宽泛地将法定代表人的过错即等于公司的过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担保 法定代表人 越权担保责任 公司的过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之裁判规则——基于同案异判的实证化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谷昔伟 《研究生法学》 2017年第1期84-96,共13页
《公司法》第16条仅为规范公司内部行为的程序性规定,并不能作为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合同效力的直接评价依据。在认定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合同效力时,应摒弃仅以第16条为管理性还是效力性强制规定作为认定担保合同效力的裁判路径。以《合... 《公司法》第16条仅为规范公司内部行为的程序性规定,并不能作为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合同效力的直接评价依据。在认定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合同效力时,应摒弃仅以第16条为管理性还是效力性强制规定作为认定担保合同效力的裁判路径。以《合同法》第48条、第49条、第50条以及《民法通则》第66条的规定,区分不同类型的公司和债权人,以实质重于形式或形式重于实质的标准,认定债权人是否应当尽到形式审查义务,以此判断合同效力,如果善意,适用的是表见代表或者表见代理的规则,合同有效;如果不是善意的,适用无权代理规则。通过法律条文体系化解释,分别认定合同有效、效力待定(因为无权代理)、无效(因为违反其他规定,而非违反无权代理)。对于效力待定的担保合同,公司拒绝追认的,担保合同对公司不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对于恶意串通损害公司权益的担保合同,公司不应承担担保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权担保 形式审查 无权代理 善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公司章程对越权担保效力的影响
11
作者 钟珏 《知识经济》 2009年第3期16-16,共1页
新《公司法》对于公司对外担保的规定较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更加放松管制强调自治,加重了公司章程在对外担保方面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法条过于简单,导致在适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本文主要就《公司法》第16条的适用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 公司章程 越权担保效力 公司法 担保合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市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的认定与责任承担
12
作者 王一帆 《社会科学前沿》 2023年第3期1058-1068,共11页
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其对外担保涉及众多中小股东的利益,但实践中上市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造成公众利益损害的现象频发。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研究近三年上市公司越权担保案件,从实践中对越权担保行为效力裁判路径的转变入手,明晰上... 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其对外担保涉及众多中小股东的利益,但实践中上市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造成公众利益损害的现象频发。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研究近三年上市公司越权担保案件,从实践中对越权担保行为效力裁判路径的转变入手,明晰上市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行为效力的认定标准;从判断法定代表人的代理权外观入手,明确相对人的审查义务;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出台前后法律责任承担的变化入手,分析豁免上市公司担保责任和赔偿责任的价值正当性。理解立法与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推进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 越权担保 审查义务 担保无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司越权担保合同效力判定的法律适用分析
13
作者 谭小莉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第2期51-56,共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6条法律后果要件的缺失,使得公司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人员违反该条而为公司越权担保合同对公司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第16条仅是关于公司担保决议形成的规定,是公司担保意思的形成机制,违反只会直接影响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6条法律后果要件的缺失,使得公司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人员违反该条而为公司越权担保合同对公司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第16条仅是关于公司担保决议形成的规定,是公司担保意思的形成机制,违反只会直接影响公司担保决议的效力,不会直接影响担保合同效力。故其不能作为判定公司越权担保合同效力的直接法律依据。由于公司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人员对外表达的担保意思并非公司意思,其行为构成越权代表或者代理。此类合同效力的判定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关表见代表或者代理以及无权代理的法律规范。而是否构成表见代理或者代表,关键要看担保合同相对人是否履行了对担保公司的相关章程条款和担保决议的形式审查义务;在公司其他人员越权担保时,相对人还需审查公司其他人员有无法定代表人的担保授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权担保 合同效力 表见代表 表见代理 无权代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之规范路径研究
14
作者 甘文强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37-43,共7页
《合同法》第50条为规范基础的规范路径只能解决公司法定代表人表见代表情形下的合同效力问题。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无权代表的法律后果构成法律漏洞,应类推适用《合同法》第48条无权代理制度进行漏洞填补。违反《公司法》第16条的担... 《合同法》第50条为规范基础的规范路径只能解决公司法定代表人表见代表情形下的合同效力问题。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无权代表的法律后果构成法律漏洞,应类推适用《合同法》第48条无权代理制度进行漏洞填补。违反《公司法》第16条的担保合同并非当然无效,因违反《合同法》52条第2项而导致合同无效的,公司可基于共同侵权向相对人和法定代表人就其造成的损失主张连带损害赔偿责任。相对人非善意的情形包括明知和过失两种,此时担保合同对公司效力待定,相对人原则上不享有撤销权。公司拒绝追认的,相对人可主张由法定代表人替代履行或承担违约责任,相对人和法定代表人均有过错的,根据《民法总则》第17(3)条款的规定,他们应当根据双方的过错各自承担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担保合同 越权担保 表见代表 类推适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司越权担保相对人审查义务的类型化忖度——以《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为线索
15
作者 蔡嘉炜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85-89,共5页
由于公司法和合同规制衔接缝隙的存在,公司代表人越权担保行为的效力判断问题始终存在较大的争议。《民法总则》第六十一条借助于"善意除外"的外观主义法理,将该问题集中于《合同法》第五十条上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由于公司法和合同规制衔接缝隙的存在,公司代表人越权担保行为的效力判断问题始终存在较大的争议。《民法总则》第六十一条借助于"善意除外"的外观主义法理,将该问题集中于《合同法》第五十条上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善意判断标准之上,但问题在于此等概括式立法本身不足以应对代表人越权担保所引发的争议,纠纷解决仍然需要考察越权担保行为能够归属于公司,随之才有合同是否有效的问题,而相对人善意与否的核心判断最终仍然需要回到担保债权人对于公司内部行为是否具有审查义务的问题厘定之上。考虑到最高人民法院裁判立场在近年来存在外观主义绝对化的倾向,本文认为公司越权担保纠纷裁判仍然需要重申审查义务的必要性及其限度,以期最终通过多层次、类型化的司法审查路径的构建,实现纠纷裁判结果的可预期性和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定代表人 越权担保行为 审查义务 担保债权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越权担保行为的法律效力
16
作者 王越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1-15,共5页
相对人善意时越权担保行为有效,但相对人善意的判断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当不存在公司决议时,通常认定相对人是恶意的,但相对人能够举证证明不存在公司决议符合交易习惯或者满足《九民纪要》第19条规定情形的除外。当存在公司决议时,相... 相对人善意时越权担保行为有效,但相对人善意的判断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当不存在公司决议时,通常认定相对人是恶意的,但相对人能够举证证明不存在公司决议符合交易习惯或者满足《九民纪要》第19条规定情形的除外。当存在公司决议时,相对人如果尽到了形式审查义务就应当认定其是善意的。相对人恶意时越权担保行为效力待定,但该法律效果的法律依据有待进一步探究。越权担保行为无效后的损害赔偿责任视相对人的主观过错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权担保 效力待定 损害赔偿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司越权担保的司法认定标准及法律后果研究
17
作者 汪丹丹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79-82,共4页
在司法实务当中,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行为屡见不鲜。公司对外担保增加了交易机会,公司可能会通过对外担保行为获得超出经营行为的利益,同时公司对外担保也可能会对公司以及其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害。公司对外担保应当严格遵循法律规定,但我... 在司法实务当中,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行为屡见不鲜。公司对外担保增加了交易机会,公司可能会通过对外担保行为获得超出经营行为的利益,同时公司对外担保也可能会对公司以及其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害。公司对外担保应当严格遵循法律规定,但我国目前《公司法》并没有对公司对外担保问题进行具体详细的规定,法律的规定存在模糊之处,并且没有明确规定法律后果。这将不利于规制公司对外担保行为,同时会对司法权威造成侵害。本文将以有限责任公司为对象,分析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公司越权担保的现状,归纳公司对外担保司法认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且就如何完善公司对外担保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越权担保 司法认定标准 法律后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法典》施行背景下公司越权担保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18
作者 黄一豪 《西部学刊》 2021年第16期63-67,共5页
公司越权担保问题向来是理论界与实务界争执不清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公司法》立法存在缺失和疏漏,而之后出台的司法解释也无法从制度层面解决越权担保问题,而越权担保合同无效论和有效论各执一词。在此背景下,《民法典》的出台则为公... 公司越权担保问题向来是理论界与实务界争执不清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公司法》立法存在缺失和疏漏,而之后出台的司法解释也无法从制度层面解决越权担保问题,而越权担保合同无效论和有效论各执一词。在此背景下,《民法典》的出台则为公司越权担保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释路径。但《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中又引发新的问题:非关联担保人是否需要审查公司章程?相对人是否应当在形式审查之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质审查?《九民纪要》中的“无效”是否等同于《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中的“对公司不发生效力”?研究探讨认为:(一)非关联担保人需要对公司的章程进行审查;(二)合理审查实际上就是实质审查;(三)《九民纪要》中的“无效”并不等同于“对公司不发生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越权担保 公司法 民法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效力判断的反思与优化——以《担保制度解释》第7条为分析基点
19
作者 赵迟迟 张亚飞 《北方金融》 2021年第8期76-80,共5页
越权担保效力问题纷争不止,学界和实务界对此问题的判断路径未达成统一结论。《担保制度解释》第7条采用"代表权限制路径",对越权担保效力做出新的阐释:区分善意和恶意,并对善意的标准明确规定,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符合《公... 越权担保效力问题纷争不止,学界和实务界对此问题的判断路径未达成统一结论。《担保制度解释》第7条采用"代表权限制路径",对越权担保效力做出新的阐释:区分善意和恶意,并对善意的标准明确规定,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符合《公司法》第16条的立法目的。对其不周延性,可通过类推适用无权代理规则、确定相关条文适用顺序、寻求公司法内部救济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权担保 公司法第16条 担保制度解释第7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的效力判断解析——以新《担保制度解释》第7条为中心
20
作者 张亚飞 赵迟迟 《时代经贸》 2021年第8期88-91,共4页
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效力问题纷争不止,《担保制度解释》第7条采取“代表权限制路径”,对越权担保效力区分善意和恶意,并对善意的标准明确规定,因此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符合《公司法》第16条的立法目的。对其不周延性,可通过类推适... 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担保效力问题纷争不止,《担保制度解释》第7条采取“代表权限制路径”,对越权担保效力区分善意和恶意,并对善意的标准明确规定,因此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符合《公司法》第16条的立法目的。对其不周延性,可通过类推适用无权代理规则、确定相关条文适用顺序、寻求公司法内部救济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权担保 公司法第16条 担保制度解释第7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