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速冲击下石墨烯增强环氧树脂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
作者 袁海杰 曹英 +4 位作者 韩登佳 李雅琴 王梓霖 赵凯歌 付一政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5,共6页
为了研究超高速冲击作用下防护材料的动态损伤与破坏机理,首先构建了以刚性球形金刚石为弹丸、上层为单层石墨烯、下层为环氧树脂的分子模型(防护模型),其中环氧树脂分子模型由双酚A型环氧树脂和胺类固化剂4,4-二氨基二苯砜通过Perl脚本... 为了研究超高速冲击作用下防护材料的动态损伤与破坏机理,首先构建了以刚性球形金刚石为弹丸、上层为单层石墨烯、下层为环氧树脂的分子模型(防护模型),其中环氧树脂分子模型由双酚A型环氧树脂和胺类固化剂4,4-二氨基二苯砜通过Perl脚本在MaterialsStudio软件中构建完成。然后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刚性球形金刚石弹丸以不同的超高速(10,20,30,40,50km/s和60km/s)冲击防护模型的过程,分析了冲击过程中防护模型结构、能量、动态损伤与破坏行为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弹丸侵入防护模型后,受到防护模型的阻碍,速度急速下降,初始速度越大,受到的阻力越大,速度下降的越快;在弹丸的高速冲击作用下,防护模型会形成空洞,侵入速度越大,空洞面积越大,势能变化量越大,同时石墨烯和环氧树脂中的部分化学键会发生断裂。当弹丸速度较小时,弹丸滞留在防护模型中,动能损耗接近100%,当弹丸速度为40,50,60km/s时,动能损耗率分别为98.32%,92.51%和61.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速冲击 分子动力学 石墨烯 环氧树脂 交联 动态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速冲击铝双层板的熔化效应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庆明 谈庆明 +1 位作者 张德良 郑哲敏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7-266,共10页
对超高速冲击铝双层板的熔化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用扫描电镜观察后板的弹坑发现:当弹丸碰撞速度超过5km/s时,后板出现熔坑;随着弹丸碰撞速度的增加,后板熔坑数目亦随之增加,碎片云对后板的破坏明显减弱。数值模拟... 对超高速冲击铝双层板的熔化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用扫描电镜观察后板的弹坑发现:当弹丸碰撞速度超过5km/s时,后板出现熔坑;随着弹丸碰撞速度的增加,后板熔坑数目亦随之增加,碎片云对后板的破坏明显减弱。数值模拟表明,击波加热和塑性功加热是熔化的两种机制,有关熔化主要特征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速冲击 熔化 层板 铝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电流对高速冲击下2A10铝绝热剪切带作用规律研究
3
作者 胡前程 李伟昊 +2 位作者 李成成 陈立 李兴文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5937-5946,共10页
材料在高速冲击下产生绝热剪切带,电辅助电磁成形技术通过在试样变形同时通入电流可增强材料塑性变形能力,但脉冲电流对绝热剪切带的作用规律目前尚不明晰,制约了材料在超高速冲击环境下的应用。该文设计了一种偏轴长杆箍件试样,通过脉... 材料在高速冲击下产生绝热剪切带,电辅助电磁成形技术通过在试样变形同时通入电流可增强材料塑性变形能力,但脉冲电流对绝热剪切带的作用规律目前尚不明晰,制约了材料在超高速冲击环境下的应用。该文设计了一种偏轴长杆箍件试样,通过脉冲功率源和电磁斥力盘开展了2A10铝合金在极端多物理场环境下即电流密度为10^(8)~10^(9) A/m^(2),应变率≥10^(4)/s的动态变形特性研究。对试样进行金相处理后可观测到材料微观特征的演化过程,对比不同条件下微观特征分布得到了极端多物理场条件下电流密度对材料动态变形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施加电流后裂纹和绝热剪切带的长度减少,且长度随电流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速冲击 电流密度 绝热剪切带 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冲击温度影响的物质点法算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静静 董龙雷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8年第5期37-41,共5页
针对超高速冲击使结构瞬间产生极高的温度并造成结构软化现象的问题,提出考虑冲击温度影响的改进物质点法算法,采用Taylor杆的撞击过程模拟分析这一现象。将模拟结果与经典物质点法算法对同一算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改进物质... 针对超高速冲击使结构瞬间产生极高的温度并造成结构软化现象的问题,提出考虑冲击温度影响的改进物质点法算法,采用Taylor杆的撞击过程模拟分析这一现象。将模拟结果与经典物质点法算法对同一算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改进物质点法算法计算结果精度可提高0. 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点法 塑性变形 冲击温度 超高速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放电裂纹止裂处的热处理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付宇明 白象忠 +1 位作者 高殿奎 许志强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1,共3页
对含有裂纹的金属构件进行脉冲放电止裂时 ,裂纹尖端由于电流的绕流热集中效应 ,在瞬间使裂尖熔化形成焊口。由于裂尖附近超快速加热和冷却 ,金属材料完成了一次超高速冲击淬火。采用数值模拟计算了脉冲放电超快速加热时裂纹尖端温度场... 对含有裂纹的金属构件进行脉冲放电止裂时 ,裂纹尖端由于电流的绕流热集中效应 ,在瞬间使裂尖熔化形成焊口。由于裂尖附近超快速加热和冷却 ,金属材料完成了一次超高速冲击淬火。采用数值模拟计算了脉冲放电超快速加热时裂纹尖端温度场、温度梯度场 ;通过脉冲放电止裂试验研究了裂尖超高速淬火全过程。通过对止裂后裂尖的金相组织观察和微观机理分析发现 :超细化的条状马氏体、极少量残留奥氏体和细颗粒碳化物的出现明显提高了裂纹尖端的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放电 裂纹止裂 热处理 超高速冲击淬火 金属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动能多功能复合材料结构模型试验研究
6
作者 黎义 李建保 吴远秀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5,11,共4页
根据超高速碰撞破坏原理 ,对抗动能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结构模型进行了试验研究 ,并设计了数种结构模型。实验结果表明 ,所提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迎击面加固防护层、多孔复合基体缓冲层和
关键词 抗动能多功能复合材料 超高速冲击功能 结构模型 试验研究 航天材料 陶瓷 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丸几何形状对石墨烯动态力学响应的影响
7
作者 张涛 蒋俊 孙伟福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0-161,共12页
为探究弹丸几何形状对石墨烯动态力学响应的影响,考虑了不同形状以及同种形状下不同结构尺寸比例的两种弹丸设计方案,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进行计算,通过表征弹丸的剩余速度、动能损耗以及石墨烯自身破坏的状况和应力波的传播状态研究石... 为探究弹丸几何形状对石墨烯动态力学响应的影响,考虑了不同形状以及同种形状下不同结构尺寸比例的两种弹丸设计方案,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进行计算,通过表征弹丸的剩余速度、动能损耗以及石墨烯自身破坏的状况和应力波的传播状态研究石墨烯受到冲击时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形状弹丸冲击石墨烯的剩余速度和动能消耗随冲击速度的变化大致可分为3个区域,其中球形和半球形弹丸冲击情况类似,柱形弹丸的差异性较大;柱形弹丸对石墨烯的破坏要强于球形和半球形弹丸,分形理论模型能够较好地量化描述石墨烯破孔样貌;柱形弹丸自身平头部产生的“屏障效应”能够较好地解释其侵彻单层和双层石墨烯的弹道极限速度分别小于和接近球形和半球形冲击时的弹道极限速度;同种形状下,弹丸结构尺寸比例增大,弹丸侵彻能力增强,但尺寸比增大所带来的优势不具有持续增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丸形状 分子动力学模拟 超高速冲击 分形理论 屏障效应 弹道极限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星体与空间碎片模型综述 被引量:7
8
作者 姜宇 姜春生 李恒年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2年第4期32-39,共8页
空间中存在着大量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这种数量持续增长的空间物体无疑将对未来太空任务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和负面影响.本文回顾了流星体和空间碎片模型的发展历史,详细阐述了各模型的主要特性与适用范围,重点讲解了碎片从解体事件发生到... 空间中存在着大量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这种数量持续增长的空间物体无疑将对未来太空任务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和负面影响.本文回顾了流星体和空间碎片模型的发展历史,详细阐述了各模型的主要特性与适用范围,重点讲解了碎片从解体事件发生到未来空间碎片总量演变过程中不同模型的合理运用,梳理了空间事件与模型之间的关系,对比了不同模型的优缺点并给出了选用建议,最后对未来我国自有太空体系模型的构建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空交通管理 碰撞解体 空间环境 超高速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ber Optic Interrogation Systems for Hypervelocity and Low Velocity Impact Studies
9
作者 D. A. JACKSON M. J. COLE 《Photonic Sensor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50-59,共10页
The aim of this project was to develop non-contact fiber optic based displacement sensors to operate in the harsh environment of a "light gas gun" (LGG), which can "fire" small particles at velocities ranging fr... The aim of this project was to develop non-contact fiber optic based displacement sensors to operate in the harsh environment of a "light gas gun" (LGG), which can "fire" small particles at velocities ranging from 1 km/s-8.4km/s. The LGG is used extensively for research in aerospace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high speed impacts on materials. Ideally the measurement should be made close to the center of the impact to minimize corruption of the data from edge effects and survive the impact. We chose to develop a non-contact "pseudo" confocal intensity sensor, which demonstrated resolution comparable with conventional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VDF) sensors combined with high survivability and low cost. A second sensor was developed based on "fiber Bragg gratings" (FBG) to enable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he impact, although requiring contact with the target the low weight and very small contact area of the FBG had minimal effect on the dynamics of the target. The FBG was mounted either on the surface of the target or tangentially between a fixed location. The output signals from the FBG were interrogated in time by a new method. Measurements were made on carbon fiber composite plates in the LGG and on low velocity impact tests. The particle momentum for the low velocity impact tests was chosen to b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particles used in the L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nsity sensor FBG hypervelocity impacts composite high speed process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