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 被引量:17
1
作者 杨春时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19,共7页
早期现代美学是"意识美学",它高扬精神性,排除了身体性,从而为高雅艺术和精英文化的独尊地位提供论证。后期现代美学转向"身体美学",它肯定意识与身体的同一,同时也偏重于身体性,从而为通俗艺术和大众文化的合理性... 早期现代美学是"意识美学",它高扬精神性,排除了身体性,从而为高雅艺术和精英文化的独尊地位提供论证。后期现代美学转向"身体美学",它肯定意识与身体的同一,同时也偏重于身体性,从而为通俗艺术和大众文化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应该超越身体美学与意识美学的对立,既承认审美的精神性,也承认审美的身体性,并且肯定精神性的主导地位,建立身心一体的现代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美学 超越意识 现代美学 精神性 身体性 精英文化 高雅艺术 美学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主义"与“超越意识”--关于“差序格局"的思考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建民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28,共6页
"差序格局"是中国社会学的经典概念,深入理解这一概念离不开对"自我主义"的思考。"自我主义"是一种以己为中心、主要根据亲疏远近的原则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的思维方式,包括"外推"与"收... "差序格局"是中国社会学的经典概念,深入理解这一概念离不开对"自我主义"的思考。"自我主义"是一种以己为中心、主要根据亲疏远近的原则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的思维方式,包括"外推"与"收缩"两个方向:"外推"是由私人性向公共性的扩展,而"收缩"是由公共性向私人性的回归。"自我主义"之"外推"在理想层面表现为儒家的超越意识,这种超越意识往往依赖于精英人物的克里斯玛特质,难以在实践层面构成"自我主义"之"收缩"的广泛制衡力量,因而具有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自我主义” 超越意识 儒家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生存意识和超越意识的少数民族文化——敞开少数民族文化的哲学意蕴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兵 《学术探索》 CSSCI 2012年第12期1-5,共5页
在全球化的时代开展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必须正视文化在冲突中逐步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以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特殊主义的巨大张力为致思背景;在深刻反思和转换哲学观的基础上,去敞开少数民族文化的哲学意蕴。少数民族哲学集中体现在其文化... 在全球化的时代开展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必须正视文化在冲突中逐步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以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特殊主义的巨大张力为致思背景;在深刻反思和转换哲学观的基础上,去敞开少数民族文化的哲学意蕴。少数民族哲学集中体现在其文化的生存意识和超越意识之中,生存意识展现了人的始源性生命本性和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超越意识表达了人类强烈的生命冲动和面向未来的生存意向。它们以别样的方式提示了早已被现代人遗忘了的生命的可能性,为现代社会走出物化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生存意识 超越意识 少数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意识”与“介入意识”——“京派”的文学作用论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大伟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1-73,共3页
京派作家不是超然于世外的一群 ,其文学观呈现出杂揉的色彩。一方面要求文学高蹈于政治化、商业化之外 ,呈现出一定的“超越意识” ;而另一方面 ,以道德和审美的方式参与社会的改造而呈现出一定的“介入意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有... 京派作家不是超然于世外的一群 ,其文学观呈现出杂揉的色彩。一方面要求文学高蹈于政治化、商业化之外 ,呈现出一定的“超越意识” ;而另一方面 ,以道德和审美的方式参与社会的改造而呈现出一定的“介入意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有社会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意识 介入意识 纯正的文学趣味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史记》和《浮士德》的悲剧超越意识 被引量:3
5
作者 胡梅仙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1期98-101,共4页
司马迁通过《史记》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寄托自己的哀怨和反抗,力图用自我的人格力量赋予历史新 的解释意义。浮士德一生永不停息的追求是一种追求永恒历史记忆的行为,以死亡和虚幻的成功赢得的完美又是 浮士德一生用行动检... 司马迁通过《史记》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寄托自己的哀怨和反抗,力图用自我的人格力量赋予历史新 的解释意义。浮士德一生永不停息的追求是一种追求永恒历史记忆的行为,以死亡和虚幻的成功赢得的完美又是 浮士德一生用行动检验生命创造力的迫切要求。对悲剧人物的深爱是司马迁对人文精神的追思和觉醒,歌德则从 自我的现实迷失中从历史和未来的深层追索自我。他们既是对古典人文主义的追思,又怀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 来的肯定性向往。浓烈的悲剧意识让他们都力图从对现实的否定中超越自我和历史,以获得对历史的诗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浮士德》 悲剧超越意识 诗性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意识哲学——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交往理论转向 被引量:2
6
作者 艾四林 车锐敏 《北方论丛》 CSSCI 1997年第3期92-96,共5页
超越意识哲学——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交往理论转向艾四林车锐敏哈贝马斯在本世纪80年代初转向交往理论,意味着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同意识哲学的彻底决裂。促使哈贝马斯从意识哲学转向交往理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下面三方面的因素却是... 超越意识哲学——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交往理论转向艾四林车锐敏哈贝马斯在本世纪80年代初转向交往理论,意味着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同意识哲学的彻底决裂。促使哈贝马斯从意识哲学转向交往理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下面三方面的因素却是不容忽视的:其一,本世纪以来的西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目的合理性 交往理论 批判理论 超越意识 价值合理性 工具合理性 语言哲学 分析哲学 语言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梦”的历史意识、时代意识和超越意识 被引量:1
7
作者 隽鸿飞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梦"的一系列阐述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识、时代意识和超越意识,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及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领跑世界历史的认识,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沉重历史苦...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梦"的一系列阐述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识、时代意识和超越意识,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及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领跑世界历史的认识,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沉重历史苦难的理解,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及其带来的世界历史性的影响的把握。正是以此为基础,才能切中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普遍性问题,从而在解答中国与世界普遍性问题的过程中超越资本主义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为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启了全新的文明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历史意识 时代意识 超越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葛利高里的超越意识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冬梅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9-111,共3页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世界文学中不朽的人物形象之一。在葛利高里人生道路的选择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倾向,这就是向土地、向纯朴的往日生活、向充满野性生命力的大自然之回归。对于葛利高里来说,生活中最大的梦...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世界文学中不朽的人物形象之一。在葛利高里人生道路的选择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倾向,这就是向土地、向纯朴的往日生活、向充满野性生命力的大自然之回归。对于葛利高里来说,生活中最大的梦想便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和平地生活、自由地劳作。这就是葛利高里超越意识。它既与作家的理想和美学思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意识 乡土回归 幻想现实主义 自我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意识与中国政治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江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6年第1期19-25,共7页
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使超越意识应运而生。超越意识是人们对现实事物发展在观念上进行突破、扬弃和飞跃的精神活动体现。它具有现实性、自主性、变革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超越意识是政治发展的先导。政治发展研究源于西方,是为发展中国... 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使超越意识应运而生。超越意识是人们对现实事物发展在观念上进行突破、扬弃和飞跃的精神活动体现。它具有现实性、自主性、变革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超越意识是政治发展的先导。政治发展研究源于西方,是为发展中国家走西方道路设计模式的。抽象地接受和运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是不对的。正确的理解是:政治发展是一个国家或社会面对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形势,结合国情社情,选择适合于己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从而不断地向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迈进。研究超越意识与政治发展的核心是现实政治发展的对策问题。在国内外现实政治发展中,中国需要运用国权意识、互利意识、利益意识和发展意识来发展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意识 中国 政治发展 国权意识 互利意识 利益意识 发展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的超越意识与执着精神 被引量:1
10
作者 郎宝如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11-17,共7页
超越意识亦称宇宙意识.要求作家从宇宙本体高度俯视世界,不执着是非善恶的差别,蔑视文学的功利性。陆机、司空图、严羽为代表,其艺术的着眼点常在自然世界。执着精神即精英意识、参与意识,孔子、屈原、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是其代表.强... 超越意识亦称宇宙意识.要求作家从宇宙本体高度俯视世界,不执着是非善恶的差别,蔑视文学的功利性。陆机、司空图、严羽为代表,其艺术的着眼点常在自然世界。执着精神即精英意识、参与意识,孔子、屈原、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是其代表.强调文学功利性,对是非善恶也是执着的.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都是执着的.超越意识源于道家与佛家的世界观,而执着精神源于儒家的世界观.作者认为,当前当务之急是提倡执着精神,使文学更好地为社会、人生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着精神 论文学 超越意识 宇宙意识 严羽 人生理想 学史 山水田园 济苍生 文章合为时而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竹林名士的超越意识 被引量:1
11
作者 甘生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8-82,共5页
魏晋之际,以嵇康和阮籍为代表的竹林名士,在现实苦难、精神失落等多重打击之下选择超越作为平衡内心的手段。他们的超越意识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追求自由,渴望长生,企慕“大人”。
关键词 竹林名士 超越意识 理想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审美泛化与文学的超越意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晴 《中州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50-52,共3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前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学审美对日常生活的关照一方面带来了文学审美领域的拓宽,一方面也引发了精神丧失的危机。处理日常生活描摹和日常生活关怀的关系,合理把握审美边界和审美内核的关系,是正确处理文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前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学审美对日常生活的关照一方面带来了文学审美领域的拓宽,一方面也引发了精神丧失的危机。处理日常生活描摹和日常生活关怀的关系,合理把握审美边界和审美内核的关系,是正确处理文学审美对日常生活关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学创作 超越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残雪小说中的超越意识
13
作者 易晓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3,共3页
残雪对人生体悟甚深,她的小说是一种哲学,充满了一种超然的睿智。这种睿智具体体现为自觉表演的生存智慧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残雪笔下的人物,其存在往往带有一种自觉的表演性。这种表演既是对虚无的遮蔽,也是对虚无的抵抗。说到底,... 残雪对人生体悟甚深,她的小说是一种哲学,充满了一种超然的睿智。这种睿智具体体现为自觉表演的生存智慧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残雪笔下的人物,其存在往往带有一种自觉的表演性。这种表演既是对虚无的遮蔽,也是对虚无的抵抗。说到底,是一种生存智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此同时,残雪用一种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世间一切,在对立中看到统一与和谐。这都体现出了一种超越意识。文章通过细读的方式对此展开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超越意识 表演 辩证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生命教育的超越路向与超越意识
14
作者 李忠红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9-161,共3页
人类是有意识的存在,超越性是人的生命存在与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本质,超越意识是生命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和最根本的目标,生命教育要在明了生命超越意识的不同路向的基础上,特别要引导人关注理想对现实、他我对自我、行对知这三个方面的... 人类是有意识的存在,超越性是人的生命存在与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本质,超越意识是生命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和最根本的目标,生命教育要在明了生命超越意识的不同路向的基础上,特别要引导人关注理想对现实、他我对自我、行对知这三个方面的超越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教育 超越意识 超越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美学超越意识的比较
15
作者 邹广文 韩庆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6期54-57,共4页
超越意识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民族,在其各自的审美文化衍进中,都在不同的层次上追求着这种审美超越的价值.然而,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哲学意识上的差异,使得各自在审美超越意识的把握上呈出了迥异的风格.探究这... 超越意识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民族,在其各自的审美文化衍进中,都在不同的层次上追求着这种审美超越的价值.然而,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哲学意识上的差异,使得各自在审美超越意识的把握上呈出了迥异的风格.探究这种审美超越意识的差异性,无疑是中西方比较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中西审美意识的差异性,有着深层的文化哲学背景.—般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一切文化肇端的逻辑起点,对于自然,中国和西方先民所采取的态度是不同的.其客观原因在于,历史上,古希腊民族是直接从野蛮时代进入铁器时代文明的;在地理上,远古时代的地中海沿岸气候十分恶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意识 中西美学 人与自然 审美文化 民族文化 差异性 审美活动 审美超越 古希腊 中国古典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教的超越意识
16
作者 胡化凯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4期64-69,共6页
道教具有很强的超越自然限制和超越生命有限性的意识,文章讨论了这两种超越意识的表现形式,分析了其历史合理性和局限性,并指出了其现代启发和教育意义.文章认为,道教的超越意识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合理愿望,表现出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在... 道教具有很强的超越自然限制和超越生命有限性的意识,文章讨论了这两种超越意识的表现形式,分析了其历史合理性和局限性,并指出了其现代启发和教育意义.文章认为,道教的超越意识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合理愿望,表现出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在造成一些不良后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道教徒长期的超越性探索活动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其所表现出的强烈的超越意识和执著的进取精神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贵的精神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超越意识 合理性 局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家的超越意识简释
17
作者 刘建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69-71,共3页
作家要有超越意识。这是由文学创作活动的性质和文学作用于社会人生的特点决定的。超越意识,是作品创新的前提,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精神,在时代氛围中,锻铸作家艺术个性,表达作家艺术追求的行为指向。文学发展的历史,正... 作家要有超越意识。这是由文学创作活动的性质和文学作用于社会人生的特点决定的。超越意识,是作品创新的前提,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精神,在时代氛围中,锻铸作家艺术个性,表达作家艺术追求的行为指向。文学发展的历史,正是作家在这种超越意识中,营造着既不与前人重复,也不与同代人雷同的艺术天地的历史。学习和赞美文学大师,但绝不模仿他们。这样,文学作为艺术创造的品格便会越来越加强,文学的更大发展和突破便指日可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文学 艺术创造 超越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意识与审美发生
18
作者 邹广文 《中州学刊》 1988年第3期66-69,共4页
审美发生学,是一个已被开拓却又发掘得很不够的领域,因为审美意识同一般意识一样,具有许多复杂艰深的难题,普列汉诺夫曾指出:“人的本性使他能够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他周围的条件决定着这个可能性怎样转变为现实”。这里,他指出了促使... 审美发生学,是一个已被开拓却又发掘得很不够的领域,因为审美意识同一般意识一样,具有许多复杂艰深的难题,普列汉诺夫曾指出:“人的本性使他能够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他周围的条件决定着这个可能性怎样转变为现实”。这里,他指出了促使人类审美意识发生的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因素,同时也表明,审美发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与认识论问题,在更核心的意义上,它倒是一个人类文化学问题。有待于学者们从人类学本体论角度作与前者相并行的理论探讨。本文的着眼点是在后者,想就此引发出一些问题,就正于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发生 超越意识 审美意识 人类学本体论 理论探讨 普列汉诺夫 心理学 人类审美 先天性 后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科学研究的自卑情结与超越意识——社会科学研究现状漫议之二
19
作者 李小兵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40-41,共2页
社会科学近来不景气已成定局。就其外部原因看,实乃商品经济的冲击,而就是内部原因,则在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本身所存在的“自卑情结”。商品经济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冲击是一不可遏止的客观趋势,对此,社会科学只好听天由命、自认无力;这是... 社会科学近来不景气已成定局。就其外部原因看,实乃商品经济的冲击,而就是内部原因,则在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本身所存在的“自卑情结”。商品经济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冲击是一不可遏止的客观趋势,对此,社会科学只好听天由命、自认无力;这是情有可原的。而社会科学本身的自卑情结,即社会科学研究自身近几十年一贯制的自惭形秽、自暴自弃的消极心态,却是经由几乎所有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实际研究活动内化而成的主观病症。这种病症的起因是繁杂的,就其要者,主要表现在:(1)政治压抑形成的自卑情结: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强大的缺乏民主机制的政治体制和历代政治运动的庞大“现实”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研究 自卑情结 超越意识 漫议 自强意识 社会科学工作者 脱序 自弃 民主机制 商品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说李白的超越意识
20
作者 张林祥 《甘肃理论学刊》 2004年第6期117-121,共5页
 李白的道教信仰和道教生活一直受人怀疑,他诗歌中求仙访道、高举远引的内容因而总被强作他解。古人突出他的忠君爱国,今人强调他的现实关怀,都是同一种思维。如果以超越的概念来看,则无论其学剑任侠、入世事功还是出尘隐退,都是追求...  李白的道教信仰和道教生活一直受人怀疑,他诗歌中求仙访道、高举远引的内容因而总被强作他解。古人突出他的忠君爱国,今人强调他的现实关怀,都是同一种思维。如果以超越的概念来看,则无论其学剑任侠、入世事功还是出尘隐退,都是追求人生超越的表现,其求仙访道更是追求一种终极的超越,而其诗歌则是这种追求的真实记录。这样理解,也许更能进入李白的精神境界和他的诗歌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游仙诗 道教信仰 超越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