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15篇文章
< 1 2 1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CO_(2)萃取沙棘果皮中黄色素的工艺研究
1
作者 郭永琪 竺宁 +4 位作者 张志刚 洪海龙 王捷 解瑞俊 姚玉军 《应用科技》 2025年第1期84-90,共7页
为了更好地开发沙棘资源,充分利用沙棘果皮这种工业废料,构建了一种利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从沙棘果皮中提取黄色素类化合物的工艺。首先研究了提取压力、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3个因素对沙棘果皮黄色素提取量(以β–胡萝卜素为测定指标... 为了更好地开发沙棘资源,充分利用沙棘果皮这种工业废料,构建了一种利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从沙棘果皮中提取黄色素类化合物的工艺。首先研究了提取压力、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3个因素对沙棘果皮黄色素提取量(以β–胡萝卜素为测定指标)的影响规律;然后,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并优化超临界CO_(2)对沙棘果皮黄色素的提取工艺。筛选出提取最优条件为提取温度为43℃、提取压力为25 MPa、提取时间为110 min,在此条件下沙棘果皮中黄色素的提取量达到6.473 mg/g。该工艺具有提取量高、操作简便且无污染的优势,可为沙棘果皮黄色素的工业化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沙棘果皮 黄色素 响应面分析 取工艺 废物利用 夹带剂 β–胡萝卜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参粉超临界CO_(2)萃取脱脂工艺优化及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2
作者 王共明 黄会 +5 位作者 丁玉竹 薛敬林 舒志强 井月欣 矫春娜 张健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1-248,共8页
本实验以海参粉为原料,以脱脂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条件,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萃取前后海参粉和萃取物中脂肪酸的组成变化,以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考察超临界CO_(2)萃取对挥发性风味... 本实验以海参粉为原料,以脱脂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条件,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萃取前后海参粉和萃取物中脂肪酸的组成变化,以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考察超临界CO_(2)萃取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后得出超临界CO_(2)萃取的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60℃、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脱脂率为57.6%±3.89%;海参粉、萃取后海参粉和萃取物中共检测出25种脂肪酸,其中萃取物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明显较高,而花生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萃取后海参粉中占比更高;HS-GC-IMS定性检测到70种挥发性成分,萃取后海参粉中呈腥味或刺激性气味物质如二甲基硫醚、丁醛、反-2-丁烯醛、戊醛、庚醛、苯甲醛、戊醇、2-丁酮、2-己酮、3-己酮等物质含量比原料中含量明显减少,整体风味得到很大改善。因此,超临界CO_(2)萃取能够有效萃取分离出海参粉中脂类物质,同时去除大量腥味等挥发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参粉 临界co_(2) 正交试验 脱脂 脂肪酸 脱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对海带粉脂质、岩藻黄素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3
作者 李悦 薛敬林 +2 位作者 张健 徐英江 王共明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2,共7页
[目的]考察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对海带粉脱出脂溶性化合物的影响。[方法]以脱脂率为指标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海带粉工艺条件,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检测萃取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脂肪酸组... [目的]考察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对海带粉脱出脂溶性化合物的影响。[方法]以脱脂率为指标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海带粉工艺条件,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检测萃取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脂肪酸组成和岩藻黄素的变化。[结果]超临界CO_(2)萃取海带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45 MPa、萃取时间3 h,该条件下海带粉脱脂率为36.23%;萃取前后海带粉中共检测定性到7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萃取后海带粉中呈腥味或刺激性气味物质的相对含量比原料中的明显降低,整体风味得到很大改善;脂肪酸组成检测结果发现,萃取物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比明显较高,达到(28.87±0.23)%,而花生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萃取后的海带粉中占比更高,达到(37.72±2.36)%;海带粉、萃取后海带粉和萃取物中岩藻黄素质量分数分别为0.050,0.039,4.766 mg/g。[结论]超临界CO_(2)萃取能够有效去除海带粉中具有腥味等刺激性气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同时分离出海带粉中脂类物质和岩藻黄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粉 临界co_(2) 挥发性风味 脂肪酸 岩藻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特征
4
作者 李小刚 李坤阳 +3 位作者 杨兆中 朱静怡 袁健峰 易良平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1-338,共8页
为研究黏土矿物在超临界CO_(2)焖井过程中的溶蚀行为与反应强度,选取4种主要黏土矿物进行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实验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法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法,分析了4种黏土矿物的矿物成分、元素组成及微观结构对超... 为研究黏土矿物在超临界CO_(2)焖井过程中的溶蚀行为与反应强度,选取4种主要黏土矿物进行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实验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法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法,分析了4种黏土矿物的矿物成分、元素组成及微观结构对超临界CO_(2)环境的响应特征,基于过渡态理论方程建立了各黏土矿物与超临界CO_(2)的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4种黏土矿物中钙蒙皂石反应最为剧烈,反应后黏土矿物质量分数下降超30百分点,生成多种新物质;高岭石和伊利石在水岩反应过程中能相互转化,反应后有次生石英生成;绿泥石反应后表面有黑色固碳物质生成及白云石颗粒镶嵌在其中;计算得到各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理论值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方程的准确性;反应速率整体表现为钙蒙皂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所得反应动力学方程从单矿物溶蚀动力学层面解释了超临界CO_(2)-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强弱,能对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地球化学反应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可为不同黏土矿物含量储层现场注CO_(2)焖井工艺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黏土矿物 地球化学反应 元素分析 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不同浸泡时间致煤体变形破坏能量演化机制研究
5
作者 于永江 邬志强 刘佳铭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8-507,共10页
为探究超临界CO_(2)不同浸泡时间(0、5 d、10 d、15 d)下煤体变形破坏全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以梅花井煤矿4-1煤层的两种煤样(焦煤、弱黏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超临界CO_(2)不同浸泡时间下的煤体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超临界CO_(2... 为探究超临界CO_(2)不同浸泡时间(0、5 d、10 d、15 d)下煤体变形破坏全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以梅花井煤矿4-1煤层的两种煤样(焦煤、弱黏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超临界CO_(2)不同浸泡时间下的煤体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超临界CO_(2)浸泡时间的延长,煤体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均逐渐下降;基于能量计算原理,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煤体在压密阶段存在微小量值的能量存储与耗散特征,在线弹性阶段存储弹性应变能的能力逐渐减弱,在塑性屈服阶段耗散能占总应变能的比重逐渐增大,在峰后残余强度阶段耗散能的激增使得煤体产生相互贯通和扩展的宏观裂隙。在此基础上研究煤样的能量累积率与耗散率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在应力峰值前,受到超临界CO_(2)的浸泡会削弱煤体弹性应变能的累积速率;在应力峰值处,煤体的弹性应变能累积速率达到最小;在峰后破坏阶段,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煤体超临界CO_(2)浸泡时间达到10 d时,其弹性应变能转化率与耗散率达到最大。此研究成果有助于分析深部煤储层注入CO_(2)压裂过程煤体变形的能量特征,也对CO_(2)的地质封存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临界co_(2) 力学特性 能量演化 能量累积率 能量耗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耦合有机闪蒸循环的性能分析及优化
6
作者 余廷芳 张艮离 +1 位作者 周嘉鹏 汤一村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为了提高超临界CO_(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SCRBC)的热效率,在SCRBC余热端耦合有机闪蒸循环(OFC)作为低温余热利用的底循环,建立基于太阳能塔的SCRBC/OFC联合循环.在设定条件下,进行联合循环的主要参数(如分流比、顶循环透平入口压力和温... 为了提高超临界CO_(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SCRBC)的热效率,在SCRBC余热端耦合有机闪蒸循环(OFC)作为低温余热利用的底循环,建立基于太阳能塔的SCRBC/OFC联合循环.在设定条件下,进行联合循环的主要参数(如分流比、顶循环透平入口压力和温度、透平效率、闪蒸温度和冷凝温度)对系统热力性能影响的参数分析和㶲分析.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顶循环透平入口压力和温度下存在最佳分流比,该分流比随透平入口压力的提高而上升;系统热效率随着冷凝温度增加而降低,随闪蒸温度的增加先增后降.㶲损分析结果表明,在给定的条件下,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㶲损失最大,之后依次为SCRBC透平、预冷器、回热器.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得到兼顾系统热力性能和单位投资成本的Pareto解集,为工程设计方案提供了最优折中解作为参考.相比优化前的SCRBC,优化后SCRBC/OFC使联合循环的热效率提高了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循环 临界co_(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 有机闪蒸循环 热力性能分析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欧洲刺柏果精油及其在卷烟加香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霞妹 陈晗 +3 位作者 董琼娟 杨海玉 李紫微 王晶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24年第1期74-79,共6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欧洲刺柏果精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卷烟加香试验。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制备的欧洲刺柏果精油A和B得率分别为0.7%和3.8%;(2)欧洲刺柏果精油A主要成分为... 采用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欧洲刺柏果精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卷烟加香试验。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制备的欧洲刺柏果精油A和B得率分别为0.7%和3.8%;(2)欧洲刺柏果精油A主要成分为α-蒎烯(质量分数41.114%)等单萜类化合物,欧洲刺柏果精油B主要为大根香叶烯D(质量分数10.295%)等倍半萜类化合物,欧洲刺柏果精油B中含氧单萜和含氧倍半萜的相对含量高于欧洲刺柏果精油A;(3)两组精油均具有增加卷烟清香特征香韵、柔和细腻烟气、提升烟气透发感、降低杂气和刺激性的作用,其中欧洲刺柏果精油B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刺柏果 精油 水蒸气蒸馏 临界 co_(2) 成分分析 卷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作用下不同高度比煤岩组合体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规律
8
作者 蔚默然 王开 +2 位作者 张小强 姜玉龙 蔡婷婷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1,共8页
为研究煤岩组合体在超临界CO_(2)作用下三轴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规律,采用超临界CO_(2)浸泡系统,对4种不同高度比煤岩组合体试件进行浸泡和三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煤岩组合体高度比的增大,三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降低,破坏... 为研究煤岩组合体在超临界CO_(2)作用下三轴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规律,采用超临界CO_(2)浸泡系统,对4种不同高度比煤岩组合体试件进行浸泡和三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煤岩组合体高度比的增大,三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降低,破坏时应变变形逐渐增大。被超临界CO_(2)浸泡后,组合体三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煤岩高度比的增大,组合体三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劣化程度逐渐增大。组合体加载破坏后,岩体部分无明显裂隙,主要为煤体发生破坏,经超临界CO_(2)浸泡后,煤体破坏更为破碎。组合体总能量、弹性能、耗散能随煤岩高度比增大逐渐降低;超临界CO_(2)浸泡会使组合体总能量、弹性能、耗散能降低,但耗散能占比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煤岩组合体 高度比 三轴抗压强度 弹性模量 能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压裂对储层渗透率的适应性研究
9
作者 杨兵 黄海 +5 位作者 王海柱 任倩倩 乔瑞宏 王斌 樊旭浩 张国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1,共13页
为探究超临界CO_(2)压裂对储层渗透率的适应性,采用不同渗透率(0.08~1.0 mD)致密砂岩岩样的超临界CO_(2)压裂实验结合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了压裂诱导裂缝特征,并采用矿场尺度数值模拟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与补充。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 为探究超临界CO_(2)压裂对储层渗透率的适应性,采用不同渗透率(0.08~1.0 mD)致密砂岩岩样的超临界CO_(2)压裂实验结合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了压裂诱导裂缝特征,并采用矿场尺度数值模拟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与补充。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可有效压裂渗透率在0.08~0.3 mD范围内的岩样,且随着渗透率增加,诱导裂缝复杂度降低,裂缝体积减小;当渗透率超过0.5 mD时,超临界CO_(2)无法实现岩石压裂,但水压裂仍可有效压裂,这主要归因于流体性质的差异。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实验结论,表明在矿场施工条件下,超临界CO_(2)可成功压裂不同渗透率储层,但压裂效果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储层渗透率增加(0.01~100 mD),裂缝半长、缝宽、缝高、分形维数及渗滤面积等参数均呈下降趋势,而滤失量逐渐增加,导致压裂效果逐渐变差。超临界CO_(2)更适用于低渗透率储层改造,在施工过程中需针对不同渗透性储层进行参数优化。该研究为超临界CO_(2)压裂非常规储层的施工方案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压裂 储层渗透率 裂缝特征 数值模拟 致密砂岩 非常规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井筒泄漏相变多物理场特征研究
10
作者 陈倩 樊建春 +2 位作者 张来斌 杨云朋 周奇佳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7,共9页
注CO_(2)井井筒中CO_(2)泄漏后相变出现多态混杂,内部流态不清,难以明确碳捕集、封存及再利用过程中的CO_(2)封存泄漏检测机理。为此,探究了注超临界CO_(2)井筒泄漏后各物理场变化特征,采取仿真方式将井下无色超临界CO_(2)泄漏过程可视... 注CO_(2)井井筒中CO_(2)泄漏后相变出现多态混杂,内部流态不清,难以明确碳捕集、封存及再利用过程中的CO_(2)封存泄漏检测机理。为此,探究了注超临界CO_(2)井筒泄漏后各物理场变化特征,采取仿真方式将井下无色超临界CO_(2)泄漏过程可视化呈现,结合高精度描述CO_(2)物性的S-W方程和数值拟合的方式,计算注超临界CO_(2)井筒泄漏演化及不同泄漏工况的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检测超临界CO_(2)泄漏可以首先利用温度/压力监测定位潜在泄漏,然后考虑油套压差、环空压力、泄漏速度等因素预估泄漏规模,最后结合声波检测形成系统定位定量方法,从而保障碳捕集、封存及再利用过程中井筒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结论可为碳捕集、封存及再利用过程中井筒泄漏检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井筒 泄漏模型 温度场 压力场 相变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籽油的超临界CO_(2)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1
作者 刘美静 魏晓博 +3 位作者 余君伟 虎丽 方海田 刘慧燕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1,共6页
探究“药食同源”沙棘籽油的营养保健功效及抗氧化活性,为沙棘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沙棘籽油,测定基础理化指标和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利用高效气相色谱法分析沙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水平,通过自由基清除实验... 探究“药食同源”沙棘籽油的营养保健功效及抗氧化活性,为沙棘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沙棘籽油,测定基础理化指标和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利用高效气相色谱法分析沙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水平,通过自由基清除实验等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技术萃取沙棘籽油平均得率为10.83%,所得沙棘籽油各项理化指标符合行业标准;经高效气相色谱仪共检测出18种脂肪酸,其中,总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88.12%,以油酸(23.11%)、亚油酸(35.60%)和亚麻酸(28.91%)为主;总黄酮含量为27.15 mg RE/100 g,总酚含量为41.60 mg GAE/100 g;清除DPPH、ABTS和羟基自由基的IC 50值分别为3.82、16.17、0.50 mg/mL,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的沙棘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和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丰富,有较强体外抗氧化活性,具有潜在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籽油 临界co_(2) 脂肪酸 生物活性成分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界和超临界CO_(2)在竖直加热圆管内的流动传热特性
12
作者 卢功豪 张广旭 +4 位作者 张文佳 谢榕顺 王海鑫 洪钢 张尧立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6,共8页
[目的]CO_(2)布雷顿循环在能源动力转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循环常处于亚临界和超临界工况,因此,深入了解研究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工况下CO_(2)的流动传热特性对系统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利用CO_(2)流... [目的]CO_(2)布雷顿循环在能源动力转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循环常处于亚临界和超临界工况,因此,深入了解研究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工况下CO_(2)的流动传热特性对系统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利用CO_(2)流动传热实验台架,探究了在管径10 mm的竖直圆管中,热通量在38.4~439.1 kW/m^(2)范围内的亚临界和超临界CO_(2)的传热特性.[结果]低热通量下,亚临界压力工况下的CO_(2)传热能力强于超临界压力工况下的CO_(2);当压力接近拟临界区时CO_(2)的流动传热特性与超临界CO_(2)的传热特性相似;随着热通量的增加,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工况下均会出现传热恶化现象,超临界压力工况下CO_(2)传热会出现传热恶化—传热恢复—传热正常的转变现象.[结论]本研究探析了CO_(2)在不同工况下的传热现象,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高热通量下的实验现象差异表明亚临界压力工况比超临界压力工况对热力设备构成的威胁更大.同时,超临界压力工况下传热恶化恢复与恶化位置固定等现象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值得深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传热恶化 高温工况 高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破岩机理及喷嘴结构影响规律
13
作者 薛永志 李俊 +2 位作者 丁亮亮 罗旺 赵耀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242,共11页
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综合了超临界CO_(2)射流和直旋混合射流的技术优势,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新型破岩工具。基于流-固-热耦合理论,建立了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破岩的三维计算模型,研究了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破岩机理。... 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综合了超临界CO_(2)射流和直旋混合射流的技术优势,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新型破岩工具。基于流-固-热耦合理论,建立了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破岩的三维计算模型,研究了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破岩机理。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兼具正向冲击、径向张力、周向剪力和热应力作用;热应力的存在显著提升岩石所受的Mises应力,但增幅会随冲击时间的延续而变弱。将冲蚀作用和漫流作用作为重要参量,分析了不同喷嘴结构参数对射流流场特性的影响。发现螺旋槽开口角度为45°,中心孔直径为2 mm,螺旋槽个数为4个和叶轮螺旋角度为60°时,射流的流场特性呈最优状态。研究结果可为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的优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破岩 临界co_(2) 直旋混合射流 喷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法在生咖啡豆加工中的优势及应用
14
作者 李民生 尤惠君 邹峰 《中国食品工业》 2024年第10期116-118,共3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超临界CO_(2)萃取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而后着重对其在生咖啡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该方法不仅能高效环保地萃取出咖啡豆生豆中的咖啡因、抗氧化物质等生物活性成分,还能在减少咖啡豆热处理的同时保持天然风味和... 本文首先介绍了超临界CO_(2)萃取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而后着重对其在生咖啡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该方法不仅能高效环保地萃取出咖啡豆生豆中的咖啡因、抗氧化物质等生物活性成分,还能在减少咖啡豆热处理的同时保持天然风味和营养成分,为咖啡业提供了一种更经济环保的加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取法 生咖啡豆 咖啡因 抗氧化物质 风味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提取姜黄素工艺及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
15
作者 姚惠芳 樊蕊 +1 位作者 刘艳双 高彦祥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年第2期26-33,共8页
以生姜为试验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临界CO_(2)(SC-CO_(2))提取生姜中姜黄素的工艺参数,并对获得的姜黄素进行抗氧化、抑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生姜姜黄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5℃,压力32 MPa,时间... 以生姜为试验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临界CO_(2)(SC-CO_(2))提取生姜中姜黄素的工艺参数,并对获得的姜黄素进行抗氧化、抑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生姜姜黄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5℃,压力32 MPa,时间69 min,该条件下姜黄素的得率高达5.32%。经SC-CO_(2)提取的姜黄素对·OH、O_(2)^(-·)、DPPH和ABTS^(+)自由基均表现出较强的清除能力,其IC_(50)分别为10.42、6.96、8.48和10.28 mg/mL。不同浓度姜黄素(0.5、1.0、1.5、2.0 mg/mL)对霉菌和酵母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增强。该研究为生姜中姜黄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延长其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姜黄素 临界co_(2) 响应面法 抗氧化活性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中ZIF-67的合成及其用于CO_(2)吸附
16
作者 王洋 雷洋洋 +1 位作者 李锐 唐韶坤 《应用科技》 2025年第1期71-76,共6页
为了解决传统溶剂热法合成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需消耗大量有机溶剂且耗时耗能的问题,本文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溶剂合成ZIF-67材料,考察反应温度、压力、时间和物料比例对ZIF-67材料的晶相、形貌和孔结构的影响,并确定制备ZIF-67的适... 为了解决传统溶剂热法合成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需消耗大量有机溶剂且耗时耗能的问题,本文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溶剂合成ZIF-67材料,考察反应温度、压力、时间和物料比例对ZIF-67材料的晶相、形貌和孔结构的影响,并确定制备ZIF-67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在40℃、20 MPa、Co^(2+)与2–甲基咪唑物质的量比为1∶4的条件下反应3 h后,得到结晶度高、具有规整十二面体形貌的ZIF-67,比表面积达1182 m^(2)/g。在25℃时,该ZIF-67对二氧化碳的平衡吸附量为1.37 mmol/g,循环5次后吸附量仍可达到1.29 mmol/g。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CF)合成ZIF-67无需使用有机溶剂、耗时短,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绿色高效合成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ZIF-67 溶剂热法 临界流体 合成 结晶度 孔结构 co_(2)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枣仁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敏 周刚 +3 位作者 武丽娜 王僧虎 陈紫林 崔泽 《邢台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55-160,共6页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酸枣仁进行油脂萃取。利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查了孔径、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四个因素对酸枣仁出油率的影响,最佳萃取条件下对酸枣仁油脂样品进行GC-MS组分分析及DPPH清除能力测定。结果表明:超临界CO...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酸枣仁进行油脂萃取。利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查了孔径、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四个因素对酸枣仁出油率的影响,最佳萃取条件下对酸枣仁油脂样品进行GC-MS组分分析及DPPH清除能力测定。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酸枣仁油的最佳工艺为过筛目数80目,温度为45℃,萃取压力40 MPa,时间30 min,在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下,出油率为29.40%。GC-MS检测结果表明酸枣仁油含有27种化合物,DPPH的清除率IC_(50)值为29.12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油 临界co_(2) 工艺参数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临界点垂直管内超临界CO_(2)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18
作者 赵崇鑫 崔建波 +4 位作者 金延超 韩亚洲 吴龚鹏 何燕 魏振文 《山东科学》 2025年第1期83-95,共13页
超临界CO_(2)在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低温制冷、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目前对超临界CO_(2)管内对流换热的研究大多在临界点温区附近,而在远离临界点高温高压条件下的超临界CO_(2)换热规律尚不明晰。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了数值模... 超临界CO_(2)在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低温制冷、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目前对超临界CO_(2)管内对流换热的研究大多在临界点温区附近,而在远离临界点高温高压条件下的超临界CO_(2)换热规律尚不明晰。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探究了质量流量、入口温度、系统压力、热流密度和管径对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并分析了由这些工况变化引起的浮升力和流动加速效应对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流量、入口温度、系统压力和热流密度的增加,对流换热系数增大;在不同热流密度条件下,流体的对流换热系数差值沿流动方向逐渐扩大;对流换热系数随着管径增大而减小。相较于临界点附近的换热规律,热流密度和管径对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压力对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相对较小。该研究对理解和完善超临界流体换热规律、指导高效安全换热器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和工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临界 垂直管 换热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管道停输过程温压及相态变化规律预测
19
作者 李欣泽 孙晨 +5 位作者 刘晓飞 邹炜杰 姜星宇 郭良辉 董宝军 邢晓凯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不同于原油、天然气管道,超临界CO_(2)管道在停输过程中,需要关注温度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的CO_(2)相态变化。掌握停输过程管道各位置流体温压变化关系、初始气化工况点和气化程度,对实现管道安全状态预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石油天然... 不同于原油、天然气管道,超临界CO_(2)管道在停输过程中,需要关注温度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的CO_(2)相态变化。掌握停输过程管道各位置流体温压变化关系、初始气化工况点和气化程度,对实现管道安全状态预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百万吨级超临界CO_(2)管道示范工程KB CO_(2)管道,建立了管道水力热力模型并求解,获得了管道停输后全线压力、温度、密度、持液率及相态变化规律,发现流体密度值与单位温降对应的压降值存在正相关性。基于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得到流体气化前压力、温度和密度变化的函数表达式,该温压关系在CO_(2)相图中为相态迁移路径线的斜率值。该值主要受流体密度影响,流体密度500 kg/m^(3)、650 kg/m^(3)和800 kg/m^(3)对应的斜率值分别为0.213、0.325和0.473。同时,给出了流体初始气化时的温压计算公式和气化后持液率变化预测公式。CO_(2)相图中相态迁移路径线与气液平衡线的交点即为流体初始气化压力和温度点。CO_(2)流体气化后,压力和温度状态点将沿着气液平衡线移动,直到温度降至管道周围土壤环境温度。采用OLGA软件对推导出的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计算值与模拟值的误差在±4.00%以内,说明公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最后应用公式对示范工程停输过程安全状态进行了预测,发现管道起点发生气化时的压力最高,为避免管道任意点发生气化,需在管道压力降至7.0 MPa前进行再启动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管道输送 停输过程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鲸鱼算法的超临界CO_(2)萃取参数整定
20
作者 曹梦龙 刘铎 朱兆森 《电子科技》 2024年第12期73-78,共6页
针对超临界CO_(2)萃取过程中不同控制系统对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具有不同要求,文中提出一种改进鲸鱼优化算法目标函数,用于超临界CO_(2)萃取参数整定。根据被控系统的控制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绝对值积分鉴定、超调量、余差和调节... 针对超临界CO_(2)萃取过程中不同控制系统对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具有不同要求,文中提出一种改进鲸鱼优化算法目标函数,用于超临界CO_(2)萃取参数整定。根据被控系统的控制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绝对值积分鉴定、超调量、余差和调节时间的权重关系,通过三折线法对控制系统性能指标进行归一化,构建鲸鱼优化算法的目标函数。以超临界CO_(2)萃取过程的压力和温度为被控对象,采用改进鲸鱼优化算法目标函数与传统鲸鱼优化算法目标函数进行参数整定。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目标函数在超临界CO_(2)萃取压力控制系统中能保证压力无超调,在超临界CO_(2)萃取温度控制系统中调节时间减少了30.17 s,实现了超临界CO_(2)萃取过程中控制参数的整定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鲸鱼优化算法 层次分析法 目标函数 临界co_(2) 参数整定 阶跃响应 时滞 三折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