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3
1
作者 郑勇 谢祖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7-175,共9页
地震震源深度是地震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准确确定地震震源深度对于准确评估地震灾害、确定地震成因和动力学环境、判断余震发展趋势和危险性以及核爆监测等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地震震源深度定位一直是国际地震学界一个难... 地震震源深度是地震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准确确定地震震源深度对于准确评估地震灾害、确定地震成因和动力学环境、判断余震发展趋势和危险性以及核爆监测等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地震震源深度定位一直是国际地震学界一个难题。针对这些问题,对地震震源定位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首先,对目前国际和国内地震深度定位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综述了目前深度定位的主要思路和方法,主要介绍了走时定位和波形拟合定位2个方面。其中,系统介绍了走时定位中的S-P定位、Pn-Pg定深以及波形反演定深中的偏振定深和振幅定深方法,并分别阐述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由于波形反演中的深度震相方法对地震深度较为敏感,而且对速度模型的依赖性相对较小,因此对深度震相中的sPmP、sPL、sPn,sSn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评述,分别就其适用范围及优缺点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其次,对速度模型的影响以及地震波速度结构的反演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综述。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深度定位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综合多种定位方法和数据以及联合地震学和大地测量学等技术进行联合深度定位,将是未来地震定深以及地震震源性质反演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定位 走时定位 波形反演 深度震相 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雷实航打靶试验中战雷起爆点定位方法
2
作者 王永亮 侯宝娥 宋敬利 《鱼雷技术》 2010年第1期9-13,共5页
为准确测定鱼雷打靶试验中战雷起爆的实时位置,确保试验实施效果,该文对鱼雷实航打靶试验中战雷起爆点的几种定位原理进行了简要阐述,结合鱼雷打靶试验的实际测量情况,对各定位方法的应用效果和适用条件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分析,提出了鱼... 为准确测定鱼雷打靶试验中战雷起爆的实时位置,确保试验实施效果,该文对鱼雷实航打靶试验中战雷起爆点的几种定位原理进行了简要阐述,结合鱼雷打靶试验的实际测量情况,对各定位方法的应用效果和适用条件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分析,提出了鱼雷实航打靶试验定位测量的冲击波零时定位法和冲击波走时定位法,试验证明,该方法具有通用性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雷 实航试验 战雷起爆 机械拉线定位 冲击波零时定位 冲击波走时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3
作者 徐春芳 《科技资讯》 2019年第22期209-209,211,共2页
在我国地震学的研究过程中,地震震源的深度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地震震源的深度,不仅有助于实现对于地震灾害情况的精准预估,同时也可以实现对于余震发展趋势以及危险情况的预判。但是在实际对于地震的震源深... 在我国地震学的研究过程中,地震震源的深度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地震震源的深度,不仅有助于实现对于地震灾害情况的精准预估,同时也可以实现对于余震发展趋势以及危险情况的预判。但是在实际对于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判定时,却始终受到重重因素的干扰,这使得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一个较为突出的难题。该文就针对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未来地震定深以及地震震源性质的研究提供一份有利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震源 深度定位研究 走时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震自动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力 张建国 李盛乐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于余震识别自动化对地震监测、灾后应急、确定发震构造、分析预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总结和分析了余震自动识别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首先,总结单台震相到时自动拾取方法及其特征函数,包括单特征方法、互相关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 基于余震识别自动化对地震监测、灾后应急、确定发震构造、分析预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总结和分析了余震自动识别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首先,总结单台震相到时自动拾取方法及其特征函数,包括单特征方法、互相关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其次,分别总结基于震相走时的常规识别方法和基于特征函数的偏移叠加方法。最后,对余震识别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认为偏移叠加方法的性能改进将成为未来余震识别的重点发展方向,深度学习方法作为一种新技术,将在包括震相拾取和余震识别在内的地震数据处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自动识别 震相自动拾取 走时定位 偏移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05-18松原M_(S)5.1地震震源机制与地震参数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陈闯 危自根 +2 位作者 李伟 高金哲 姜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4-588,共5页
基于密集的流动近台和分布相对均匀的固定台网资料,利用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震源区下方的速度结构,采用绝对走时和CAP方法获得2019-05-18松原M_(S)5.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重新定位余震。结果表明,该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第二松花江断裂,... 基于密集的流动近台和分布相对均匀的固定台网资料,利用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震源区下方的速度结构,采用绝对走时和CAP方法获得2019-05-18松原M_(S)5.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重新定位余震。结果表明,该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第二松花江断裂,断层面产状为303°/73°/10°,破裂深度为5.8 km,质心深度约为8 km。结合近年来发生在该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资料发现,特殊的震源区结构在东侧太平洋板块持续向松辽盆地深俯冲的作用下导致了松原M_(S)5.1地震及其他强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M_(S)5.1地震 绝对走时定位 CAP反演 接收函数和波形联合反演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